第9章 中原開戰

但是現在的中國是個什麼樣子?讀過初中的那都是寶貝了,在各大工廠都是小組長級別,普通工人素質還比民工強一點,你不能指望一幫子沒念過書的人去操縱機械化部隊,那簡直是在做春秋大夢,教育,是一切的根源,這一點,陳曉奇從1923年開始出力倒騰,到現在都還沒有給山東攢夠合格的產業工人,你讓他們都去當兵?那還玩不玩了?

一直到今天,勉強點說,山東的主戰部隊裡面算是沒有文盲了,機動車駕駛維修人員也能保證數量了,但是各種技術武器--炮,自行火炮,坦克,裝甲車,工程車輛等等的使用和維修保養,還有整支機械化部隊的後勤供給問題,紙面上都通過了,人員上,那就是愛莫能助。

但是,再不搞就來不及了,這一點山東軍上下清楚地很,任何事情都要有個過程,你得先開始了才能改進不是?所以不管怎麼說,趁着現在各方面條件具備,先把架子紮起來吧!

於是在1930年的1月開始,第一支機械化部隊建立起來,一共包括兩個機械化步兵師,總計三萬人。他們配備了第一代輕型坦克---採用剛剛研製成功的40毫米/60倍徑博福斯炮爲主武器的12噸小傢伙,代號爲“破虜”,每師總數只有可憐的40輛,再多了沒有生產出來。其次是採用20毫米滲碳鋼裝甲板製造的裝甲運兵車,同樣是採用4毫米炮爲主武器,輔以防空重機槍和航向機槍,數量稍多,到了八十輛。再次是多達七百輛的各式重卡,包括重型炮車。運兵車。以及大量履帶式工程機械等等。剩下的人。就全部配備了大家最熟悉的挎鬥三輪車,總而言之,所有部隊的最終設備,暫時沒有超過20噸地。

這倒不是搞不出來重型武器,而是就目前地中國道路情況,能夠承載這個重量已經是極限,在山東省內還好些,橋樑涵洞都是加固地。直接就奔着五十噸去的,但是其他地方,根本想都別想,就這個還得商量着來呢!

部隊並不是捏到一起就有戰鬥力的,他們得弄在一塊長時間的磨合,不斷的訓練,不斷的從實踐中總結出來一套前所未有的戰法,這一點誰都沒經驗,便是著名的古德里安也沒寫出他地不朽名作《注意--坦克》。沒有參照物,大家只能自己研究了。\\\\\

訓練,需要的場地也是非常巨大的,山東腹地人口太多,實在擺佈不開。不過他們也不是找不到地方。那便是黃河口周圍,現在那裡全都是鹽鹼地和溼地沙洲。除了酸棗蘆葦啥都不長,總數上萬平方公里的地方地廣人稀。正是拉開訓練的好地方。以廣饒、利津爲界,從那邊到海邊的廣闊地帶,地下都是厚重黃沙沖積起來的著名的“黃河三角洲”,這裡地勢平坦,甚至可以說是一馬平川。在23年開始的疏通小清河行動中,那一帶就已經逐漸落在陳曉奇地掌握中,原本的荒灘便成了種植棉花的好地方,到了現在,那裡基本上是一圈兒的棉花種植產地,以羊角溝碼頭爲限,沿着海岸邊圈了起來。

現在,因爲軍事的需要,原本就人口稀少地這一帶控制起來並不多難,山東大興工業之後,原本就急速地在城市化進行中,各大主要城市邊上,以新建工業區爲核心,鏈接舊城區之間不斷有新的居民區建立,稱地上是日新月異。

在黃河鹽鹼地,原本生活的百姓是右上頓沒下頓地,招工之後沒了勞動力,其他老弱婦孺也就跟着走了,老百姓又不傻,非得守着那打不出糧食來的幾畝地幹嘛?

機械化部隊,兩個師,直接就是在原先的十五萬正規軍中選拔出來的,然後單獨成立兩個獨立師的番號,爲了實現某些人心目中的立體作戰構想,他們可是每師專門配備了兩個飛行團,在黃河灘那特殊地形上,訓練水網複雜環境的行進和合作問題,另外,順帶着搞一搞反諜報的工作,這年頭,關注山東的勢力實在太多了,在1930年搞機械化合練,傳出去會嚇到一批人的。

種子已經灑下,能夠成長成什麼樣子,那得看這些人成不成氣候了,反正從蔣百里以下,國防大學的所有高級軍官和軍事理論專家們,幾乎都將精力投入到這支試驗部隊當中了,歐戰之前那種缺少飛機大炮和火力覆蓋的戰鬥模式,日本人已經搞得登峰造極,蔣百里本身深諳此道,一大幫當年保定軍校出來的軍官團體也能保證山東軍在這上面不落後。

但是,歐戰中那巨炮轟鳴戰機格鬥的戰法,日本人是不懂的,蔣百里同樣不懂,不過好在,現在山東有一羣羣打着各種名義前來進行“交流”的人士,其中就有很多從大戰中脫穎而出的軍官,起碼他們這些人帶來的寶貴經驗,能夠讓完全沒有經歷過那種戰爭場面的山東軍隊軍官們有些理性認識,然後剩下來的訓練,那就要看陳大老闆舍不捨得花錢了。\\\\\

不過這一點上,陳曉奇做得還是不錯的,起碼在不斷出新的武器研究部門的山中武器實驗場,和實兵演練的練兵場上,向來不缺爆炸聲,山東別的不敢說,這炸藥那是管夠的,那麼多化工廠造這東西成噸的往外扔,而子彈研究部門,在不斷試驗的覆銅鋼槍彈、炮彈實驗中產生大量實驗品,另有大量深衝鋼彈丸實驗品,基本上這些造出來就爲了消耗的東西足夠他們比其他中國軍隊百倍奢侈的聯繫槍法,鍛鍊在暴雨一般的槍炮之下保持鎮定和戰鬥的精神狀態,這一點,可謂得天獨厚。

從近代軍隊向現代軍隊過渡,中間環節必不可少,德國人很高興能夠跟中國人一起研究面向未來的立體機械化作戰模式,借用山東的軍隊和地方驗證研究他們的軍事思想。同時也算是給山東軍補課了。這才叫優勢互補。雙贏呢!

在大練兵地同時,山東軍事變革再次提上日程,在整體政局穩固地情況下,原有地護衛軍編制被廢除,轉而是常備數量15萬的武裝警察部隊,主要職責是對內保護和少部分的對外守衛職責,這一部分人大部分由已經成家立業的原來軍兵和第一批實驗性募兵制的招來新兵組成,當然。各種武器裝備和管理制度都是不一樣的。表面上,他們都是警察,但實際上,他們就是軍隊。

其次就是野戰軍的編制組成,除了兩個師的機械化步兵師(其實現在只能算是摩托化步兵師)實驗部隊三萬人外,另外成立總數二十個師十五萬地野戰軍,其中一半是山地師編制,四個師的海軍陸戰隊,兩個師的空軍。其餘編制待定。

這二十個師的編制,可不是陳曉奇或者山東某個軍事領導隨便胡來的,那都是要跟蔣主席和各方大佬博弈的結果,本身從192年開始的裁軍計劃就失敗了,但是當初各方都比較認可的二十一個師的編制卻堂而皇之地保留下來。===當時的山東並沒有那麼多的正規軍。但是編制不能不要,那時候不要。等蔣某人打敗了馮玉祥閻錫山,就別想要了!

因此陳曉奇要了二十個師的番號編制。實際上目前用了的也就一半,其他地都是空頭而已,山東軍事編制與別人不同,都是大師甚至整編師地數量,至少一萬五千人,真要把二十個師都填滿,那數量肯定會刺激老蔣的,現在麼,就是對外稱15萬人,不增加地。

當然,兵役制度會慢慢的補充起來,以山東現在民間擁有槍支地數量,和全省範圍內的民兵訓練團體數量,可用軍人的總數字是非常可觀的---當然是按照中國軍隊的標準,列強是別想了,就是陳曉奇理想中的部隊最低要求,那都不合格。在他心目中,起碼的士兵應該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否則將來武器越來越先進,一幫從掃盲班出來的傢伙會壞事的。教育投入,無止境啊!

史無前例的大蕭條席捲整個西方世界,美國先變成了改變世界的巨型發動機,無數的廉價設備和原材料瘋狂輸出到中國和蘇俄,爲他們換取至關重要的外來資金。

同時,遍佈世界各地的華人工人被遣回,數以萬計的德國工人離開美國,回到家鄉短暫停留之後,轉道山東尋找新的就業機會,以各種途徑跟美華集團保持聯繫的那些德國工人即便是回家也將面臨失業,而舊僱主卻能夠提供他們足夠的工作機會和收入,他們也樂得尊從。

反過來,中國的留學生資源卻大受歡迎,這些擺明了去花錢的人,正是飢餓的西方國家所需要的,只不過美國人的排華傷了人家的心,德國變成了山東留學人員的首選,特別是軍事留學人員,更是成千上萬,最吃香的參謀、海軍、潛艇等專業尤多,同時德國大量失業賦閒的軍官也得到了聘請,蜂擁而至山東齊刷刷拔起的各種學校任教。

如果有人能夠具體統計,他們會發現在1930年開始,山東方面總計在教育上投資達到驚人的一億美元之巨!十幾所綜合大學擴充建立,無數小學中學建立,巨量的技術工人培訓學校建立,單純從世界各地聘請來的工程師教師就有上萬人。

1930年,整個山東都在大興土木,從黃河口開始到日照,甚至是江蘇連雲港,沿着海岸線一溜排開的是十六個造船廠都在興建,這還是明面上的,私底下不給人看的潛艇基地有八個,基本上山東沿海那些凹進去的靠山的灣子都在開發之列,而整個沿海的海島上,海防、防空炮臺都在建立,已經修復的青島造船廠、濟南鋼廠、萊蕪鋼廠中,大口徑岸防炮成堆的往外運,在三年內佈置成一條首尾相連能夠封鎖全部可登陸港口的要塞防線。

同時,第一代雷達研製成功,沿着山東半島一直到魯中山區,有山峰的地方,就有各種大鐵架子豎立起來。表面上是廣播和無線電中轉站。但私底下。那都是雷達天線羣。雷達這東西和無線電通信技術以及計算機技術,是陳曉奇重點關注的東西,他自己不懂,但是他可以將後世見到的那些應用和外形之類地全都描述出來給科研人員去聽,很多貌似不起眼地提醒其實都是令他們少走彎路地,這可行與不可行,是有着天壤之別的。

除此之外,山東各地大興鋼廠建設項目。青島、日照、濰坊、臨沂四個地方新建鋼廠,另外還有計劃中的包頭鋼廠和將要設立到甘肅玉門的鋼廠也開始進入實質,其中包鋼的設備開始安裝,玉門的地方開始勘探。

在之前,山東主要都在生產農用車輛和重卡,從1930年開始,兩條新的大型汽車生產線開始建造,分別來自於美國通用和德國寶馬的汽車生產線,加上自有地越野車生產線。將爲山東提供至少一萬家配套企業的和上百萬就業機會,並對山東工業進行第一次整合理順,真正意義上的流水線,將第一次出現在中國。

同時,德國人的袖珍戰列艦“德意志級裝甲艦”建造技術被全套引進。兩艘基於該設計的新艦將在1932年開建。在這之前,山東方面一個要將德國人的設計消化吸收。另一個便是要在此基礎之上,看看最大程度的能否搞出適合於自己的改良。比如說航速能否突破三十節,比如說動力能否採用汽輪機,比如說副炮、防空火力能否按照山東自己的研究變幻口徑,以及加裝火控雷達等還沒研究出來地設備,這都是要在建造之前作出預留的。

動力系統採用山東自己的柴油機替代當無問題,艦體採用全焊接以及新的裝甲鋼材,在同樣尺寸下可能減輕少量重量,提高整體防護性能,主炮不變,副炮減少兩門,防空加強,105毫米高炮改爲雙聯裝88毫米高炮,3毫米高炮改爲40毫米雙聯裝博福斯炮,另外就是要增加四座20毫米六管密集陣近防炮,並加裝各自的火控雷達系統。*****這麼一來地話,防空火力加強,攻擊性減弱,然而這卻正是山東所需要地。

本質上,建造戰列艦是對一個國家工業技術的另一次整合,可以說在二戰之前,所有強國包括日本都經過這類整合,他們地工業能力才能保持長盛不衰,全面發展,這是根本,後世的中國長期在這上面處於短板便是缺少這樣地整合能力,以至於到了21世紀,自家造個汽車都那麼困難。

除此之外,已經秘密建造中的新一代潛艇預計到1931年才能下水適航,這種用十年時間精心研究打造的水下利器,從一開始的起點過高,研究人員不得不三番五次的去找德國人的資料來參照對比,另外在研究中自己付出的辛勞無以計數,而且很多的硬性要求,比如說殼體鋼材,雷達聲納,無線電系統等等,都是要等的,而最要命的,是陳曉奇提出來的硬性要求---分段製造。

不光潛艇,未來的所有艦船都要採取分段製造,在全部的1家造船廠建成之後,首批訂單的商業用船就是如此建造,而軍用艦艇就更不用說了,這要求的統籌能力太強,各種複雜無比的數據計算和設計改造都能要了人的老命,但這是必須要做到的。

1930年3月,果然如同陳曉奇所料,被蔣中正的進攻態勢嚇壞了的閻錫山被迫與馮玉祥聯合自保,親自將馮請到太原達成協議,然後禮送馮回到陝西,準備軍隊好與蔣系開戰。

馮玉祥剛剛脫離軟禁,回到家後開始做準備,早已經等待多時的山東方面立刻奉上大禮,馮玉祥急需的糧食、軍火一應俱全,但是這些東西也不是那麼好拿的,條件便是綏遠的那個至關重要的大鐵礦。

吃了一次大虧後的馮玉祥早沒有原先那麼雄心壯志,那麼目空一切,手下的背叛令他心存疑慮,對於老窩陝甘的經營就越發的上心,而現在卻正是災荒最嚴重的時候,能夠幫得了他的也只有陳某人。再者說。能夠在包頭這地方興起一個重工業城市基地。對於他地好處那是巨大無比,畢竟現在包頭還是一個皮毛貿易市場,就算工廠建起來,張家口那裡鐵路一斷他是什麼都弄不到啊!抓在自己手裡地東西纔是最好地,陳曉奇怎麼起來的?靠得還不就是那能夠自產自銷的重工業麼?幹!

說幹那是真的幹,本身不過上來的時候馮玉祥並沒有蠻幹,他五原起家,跟綏遠蒙古人關係不錯。起先是打着商量的意思去的,同時他也派人去看看,到底是不是陳曉奇說得那麼容易--“低下頭,撿起塊石頭就是礦”。

結果自然不用多說,要挖人家“神山”這事情沒商量,同樣那的確是一座寶山啊,山腳下滾落地石頭都能一下測出好幾種成分來,陳曉奇說得又夠狠---只要讓我在那裡開礦了,想要什麼給你。並且連開礦設備都拉過去了,一條從包頭延伸往北的鐵路那都修了老長一大截了,這事情分明板上釘釘!

馮玉祥也是逼急了,他出來後才知道,在近年一月的中央會議上。于右任把他們西北軍開人市販賣人口還收稅的事情給曝光了。同時也將他西北軍搶奪救災糧中飽私囊的事情給捅出來了,儘管大家都這麼幹。但是從災民口中奪糧的事情多麼惡劣!鬧不好後院失火都有可能,他眼下必須要想法穩定態勢。糧食,武器,缺一不可。

一方面,馮玉祥找那些關係不錯的旗主、活佛去幫忙說道說道,所謂的“神山”不過是一座礦山,封建迷信咱不能搞得太離譜不是?在一個,這裡開礦開工廠,將會解決多少人的收入和就業,難道牧人們就不想發家致富不成?軟語相勸之外,大把地金銀寶貝花出去。

另一方面,他派出一個師的兵力,拉着大炮呼啦啦的就衝過去,將那片礦區給圍困起來,架起炮來一頓轟,除了搞出一大堆的石頭來屁事沒有,什麼“天神發怒”誰也沒看見啊!

再者,便是從1928年開始,整個西北地區的災情日趨嚴重,1929年底地時候光歸綏(呼和浩特)這一個地方地難民就幾十萬,一斗小米漲到四塊錢,一個年輕女子僅能換到六十斤爛米,一個小孩才值三斤小米,光從這一個地方販賣去山西的婦女有十萬,這裡面,賣米買人最多地就是山東方面。陳曉奇自己批報告的時候哭,他不能不哭啊,這是在幹什麼?一個現代人從小被灌輸地人的尊嚴,在這裡,卻是隻有三斤小米的價錢!

貧困,災難,已經令整個西北都變成了絕望之地,手中有山東來的大量糧食和軍火,恩威並重之下,馮玉祥殺了一些人,總算在一個月內將那片區域拿下,並駐軍保護山東的開礦隊伍開進去,然後抓緊時間的把無數的寶貝從地裡挖出來,運到包頭的堆放地。

陳曉奇嚴詞要求,這裡的礦石不準流出去一絲一毫!因爲有個大秘密現在還沒有人知道,這裡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

同樣的,發飆憤怒的陳曉奇也大大加強了蔣軍的武裝水平,特別是大炮和裝甲車輛,他甚至將自己的一輛鐵甲列車便宜賣給了老蔣,另外還將一宗最早生產的裝甲汽車、裝甲卡車都賣給他們,還有幾十架已經淘汰的“天雀1”型戰鬥機,令徐州一線的蔣系部隊的總體戰力再升一格。

5月,多方面都準備差不多了,11日蔣軍率先發難,“中原大戰”開打!

一開始,韓復渠存着某些心思,聲稱“不願意與老東家馮玉祥對面開戰”,要求避開正面,退出此戰區,他想去的地方,就是魯西,央求蔣主席跟陳曉奇商量商量,要“借貴地暫避一時”。同時,閻錫山部的傅作義也打算從德州一線南下,“借道伐蔣”。

這樣的好事想都別想!陳曉奇發表聲明,“不參與各部爭端”,你們打你們的,不管我什麼事,但是他說得很清楚,“誰敢動我的地,我就動他的人”!

傅作義是打硬仗的好手,但是在德州沿線與山東第五師的人打個照面之後,立刻知道這件事不大好辦,對方示威似的弄了一百架戰機在戰場上空盤旋俯衝,巨大的轟鳴搞得軍心亂顫,加之他以爲閻錫山故意讓他來跟山東結怨,心中不是那麼的痛快,便舍開這一面不顧,掉頭去安守京津。

陳曉奇也不放韓復渠進山東,這個傢伙什麼德行,山東人沒有不知道的,那比張宗昌好的有限,否則後世的人怎麼會把他倆放在一起編排?請神容易送神難,讓他那兩萬五千人進來,打出去容易,自己好不容易整理出來的大局可就亂了。

第79章 溫莎伯爵第59章 諜戰(三)第34章 佈局與炮樓第13章 察東戰(四)第51章 華北大戰(十八)第46章 南洋戰事(二)第40章 九一八(五)第128章 新格局的劃分第115章 奪船第104章 反攻東北(十三)第17章 淞滬開戰(四)第41章 九一八(六)第24章 炸藥發明第56章 實業先驅第14章 淞滬開戰(一)第94章 反擊東北(三)第40章 東方大商(二)第57章 盛裝大遊行第41章 人才接踵而至(二)第2章 談判第42章 陳壽亭的疑問第27章 潛艇 石油第207章 分一杯羹第53章 託媒求親第196章 我的中國心第124章 神風特工第189章 大上海 杜月笙第116章 叢林奇蹟第35章 意外修煉第130章 搶劫日本第37章 華北大戰(四)第45章 華北大戰(十二)第81章 叢林夢魘(二)第36 全都答應第36章 九一八(一)第32章 風雲起第147章 四大家族第56章 暗潮涌動第55章 盜版衝鋒槍第212章 南洋風起第129章 二戰結束第135章 難以理解第7章 多倫戰(一)第10章 時尚教父第29章 佈局 謀算第11章 環保工業第3章 意外大禮(一)第94章 宴無好宴第185章 威風掃地第81章 叢林夢魘(二)第128章 新格局的劃分第1章 海盜事業第47章 南洋戰事(三)第205章 我要賑災第187章 蔣百里第19章 暗潮第1章 一席談 西安變第38章 華北大戰(五)第165章 炸了再說第76章 復興之始第99章 反攻東北(八)第90章 南洋大戰(三)第119章 仁川登陸第39章 留下小戴第123章 擴軍第231章 登陸戰第47章 南洋戰事(三)第3章 意外大禮(一)第33章 風雲起(二)第78章 離開美國第74章 硝煙再起第115章 斯大林格勒第167章 鐵甲戰車第118章 開闢第二戰場第162章 第一場空戰第134章 代價第38章 藏兵計劃(三)第29章 勇士再揮刀第65章 馮玉祥出山第77章 面見張宗昌第20章 打火機和拉鍊第87章 初見第44章 土匪下山第108章 藉機擴展第215章 漩渦第29章 佈局 謀算第27章 磺胺和尼古丁第132章 土匪攻泗水第35章 風雲起(四)第64章 風起西北第37章 加強合作第57章 諜戰(一)第237章 靶子第115章 奪船第127章 西井三策第20章 淞滬開戰(七)第89章 南洋大戰(二)第105章 反攻東北(十四)第48章 華北大戰(十五)第18章 未知方向
第79章 溫莎伯爵第59章 諜戰(三)第34章 佈局與炮樓第13章 察東戰(四)第51章 華北大戰(十八)第46章 南洋戰事(二)第40章 九一八(五)第128章 新格局的劃分第115章 奪船第104章 反攻東北(十三)第17章 淞滬開戰(四)第41章 九一八(六)第24章 炸藥發明第56章 實業先驅第14章 淞滬開戰(一)第94章 反擊東北(三)第40章 東方大商(二)第57章 盛裝大遊行第41章 人才接踵而至(二)第2章 談判第42章 陳壽亭的疑問第27章 潛艇 石油第207章 分一杯羹第53章 託媒求親第196章 我的中國心第124章 神風特工第189章 大上海 杜月笙第116章 叢林奇蹟第35章 意外修煉第130章 搶劫日本第37章 華北大戰(四)第45章 華北大戰(十二)第81章 叢林夢魘(二)第36 全都答應第36章 九一八(一)第32章 風雲起第147章 四大家族第56章 暗潮涌動第55章 盜版衝鋒槍第212章 南洋風起第129章 二戰結束第135章 難以理解第7章 多倫戰(一)第10章 時尚教父第29章 佈局 謀算第11章 環保工業第3章 意外大禮(一)第94章 宴無好宴第185章 威風掃地第81章 叢林夢魘(二)第128章 新格局的劃分第1章 海盜事業第47章 南洋戰事(三)第205章 我要賑災第187章 蔣百里第19章 暗潮第1章 一席談 西安變第38章 華北大戰(五)第165章 炸了再說第76章 復興之始第99章 反攻東北(八)第90章 南洋大戰(三)第119章 仁川登陸第39章 留下小戴第123章 擴軍第231章 登陸戰第47章 南洋戰事(三)第3章 意外大禮(一)第33章 風雲起(二)第78章 離開美國第74章 硝煙再起第115章 斯大林格勒第167章 鐵甲戰車第118章 開闢第二戰場第162章 第一場空戰第134章 代價第38章 藏兵計劃(三)第29章 勇士再揮刀第65章 馮玉祥出山第77章 面見張宗昌第20章 打火機和拉鍊第87章 初見第44章 土匪下山第108章 藉機擴展第215章 漩渦第29章 佈局 謀算第27章 磺胺和尼古丁第132章 土匪攻泗水第35章 風雲起(四)第64章 風起西北第37章 加強合作第57章 諜戰(一)第237章 靶子第115章 奪船第127章 西井三策第20章 淞滬開戰(七)第89章 南洋大戰(二)第105章 反攻東北(十四)第48章 華北大戰(十五)第18章 未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