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自然是千真萬確,由老將王景仁帶兵,所以此次想必又是一次苦戰!”李梯說道。

“師弟放心,我沙陀騎兵還沒懼過誰,不就是以少勝多嘛,有潞州一戰的前車之鑑,此番只要你跟義父能夠再使一些計謀,一定能夠取勝!”周德威卻大大咧咧的不在乎道。

李梯並沒有回答,不過他內心對於此戰也沒有太大的把握,但是他心裡有預感,此戰當是樑與晉之間的決勝之戰,失敗者將再無回天之力。

衆人抵達趙州城後,王鎔果然已在城門口迎接。

“久聞周將軍大名,今日意見果然英武非凡!”王鎔上前拜道。

“王節度使客氣了,我們既已結盟,就是一家人,晉王命我先帶三千精銳趕來,再過幾日晉王的大軍就會接踵而至的!”周德威看似大條,但對外說話極有分寸,他並沒稱呼王鎔爲趙王,只因王鎔的趙王乃是朱溫所封,因此,周德威只是沿用大唐年間賜予其父輩的成德節度使官銜來稱呼王鎔,顯的極有分寸。

“我已在趙州城備好了酒菜,將士們也一路辛苦,就讓我犒勞一下將士略盡地主之誼如何?”王鎔含笑的說道。

“好,如此就麻煩王節度使了!請!”周德威說道。

於是一行人在王鎔的帶領下便進了城。

簡單的用完了膳以後,衆人便來到了王鎔早已命人準備的議事堂中,商議起了此次的戰事。

“昨天接到消息,樑軍已將我深州守軍盡數坑殺,城中十四歲以上男子盡皆充軍,本使當初真是瞎了狗眼纔會相信朱溫那個狗賊!”王鎔憤恨的說道。

“樑軍撕下僞裝是早晚的事情,不過王使既然有了這般覺悟應當立即與朱溫斷絕關係,並公開宣佈不再使用樑的年號而晉王一樣使用大唐天佑年號纔是!”李梯此時開口說道。

“理當如此!理當如此!”王鎔點頭道。

“師弟,那接下來,我們應當怎麼做!”周德威詢問到,而一旁的王鎔聽到周德威喊其爲師弟心中不由的更加高看了李梯幾分。

“大梁兵力我們已大致有數,但戰力我們還尚不清楚,爲今之計我想與師兄一併去試探一下樑軍的戰力。”李梯說道。

“那太好了,師兄我這幾天可是憋的夠嗆,正愁沒有地方發泄呢,正好拿樑軍練練手!”周德威興奮的說道。

“樑軍主力駐紮在何處?”李梯向王鎔問道。

“回先生的話,樑軍已從深州拔寨目前駐紮在距離趙州之南的柏鄉縣。”王鎔不敢怠慢,連忙說道。

“好,那我們休整一日,明日出發!”李梯說道。

周德威自然沒有異議,於是一衆人又商談了一些軍事細節後便各自回房了。

李梯回到房中後之見顧曉雲已經爲其準備好了熱茶,鋪好了牀鋪並打掃了房間,李梯心中頓時一暖,上前抱着顧曉雲就要耍流氓。

“夫君已經談完正事了嗎?”顧曉雲溫柔的開口問道。

“嗯,明日我與師兄會南下與樑軍試探性的打一仗,你就不要去了,放心,我也不會上戰場,只是在遠處觀摩!”李梯說道。

“好!那夫君你萬事小心。”顧曉雲邊說着邊幫李梯脫下鞋子,又拿出毛巾爲李梯擦臉。

“哎呀我自己來吧,夫人也騎了一天的馬,想必也累了,就別忙活了!”李梯心疼的說道。

“可是我不覺得累啊,這本就是爲**的本分,我已經錯過這麼長時間了,你就不要管了,對了夫君,天色尚早,不如你給我講一講你這段時間發生的事情,好嗎?”顧曉雲又說道。

“好!”李梯自然滿口答應,脫下了外衣,李梯在牀上抱着顧曉雲便講起了從他離開潞州城以後發生的事情。

...............

“......後來我覺得對晉王是個機會,於是便一直尾隨在舍利素使團的後面伺機殺了他,然後假裝被王鎔抓獲勸其叛樑歸晉,之後的事情你應該就都清楚了。”不知不覺李梯也說道了夜深。

“原來郡主也是個苦命之人,從小漂泊在外唯一疼愛自己的姑姑去世的時候都沒有來的及回來看一眼,相比之下我從小有爹的寵愛,現在又有夫君的疼愛真是幸福太多了!”顧曉雲說道。

“是啊,不過我與她終歸是一場交易,況且朱溫名義上算是他的姑父,她也算得上是半個朱家人,那便也是我的敵人!”李梯嘆了口氣說道。

“此次會回去汴州嗎?”顧曉雲問道。

“當然,一年之期未到,況且晉軍方面仍然需要我打探情報!”李梯竟乾脆的說道。

“嗯,那到時候我倒是很想見見這位郡主。”顧曉雲一笑道。

“這個女人可不簡單,武功在爲夫之上,心機恐怕也在我之上,你還是要多加小心!”李梯囑咐道。

“放心吧夫君,按照你方纔所說,郡主也算是性情中人,你對他有救命之恩,我想她斷然是不會加害於你我的。”顧曉雲反而毫不擔心的說道。

李梯也沒有繼續在這個話題上糾纏,二人互訴了一會兒情話後便安歇了。

................

翌日一大早顧曉雲便此後李梯穿上了軟甲,而李梯在陪顧曉雲一起用過早膳後便同梅十三一起出發了。

“樑軍以何人爲先鋒?”在路上李梯問道。

“回主人,先鋒大將爲劉知俊。”梅十三回答道。

“哈哈,我當是誰,手下敗將而已!”一旁的周德威聽後哈哈大笑道。

“好,如此勝算又多了幾分,師兄我今日一早接到情報,朱溫會親自前來督戰,而在他抵達深州之前,命令樑軍暫且不能妄動,因此,我料此番樑軍必不會出營迎戰,需要你率軍在其營前多加挑釁纔是!”李梯對周德威說道。

“哈哈,沒問題,我光說那劉知俊如何在潞州戰敗就夠他們受得。”周德威自信滿滿的說道。

一日後,周德威所率部衆抵達柏鄉縣境內。

“回稟將軍,過了這個條野河後便是樑軍的軍營。”將士回稟道。

“好,分出五十人在河周圍的土坡後插上我晉軍的軍旗,露出邊邊角角即可,其他人隨我過河!”周德威吩咐道。

於是一行人便浩浩蕩蕩的騎馬過了河。

“報!稟將軍探子來報,發現晉軍先鋒正向我軍大營前來!”樑軍營中,一名將士稟告道。

“晉軍這麼快已經殺到了嗎?先鋒主將誰,率兵多少?”王景仁問道。

“回稟將軍,先鋒主帥爲周德威,兵力約有三千左右!”將士回答道。

“只有三千騎兵,他周德威莫不是瘋了,主帥,末將請戰!”劉知俊一聽是周德威又聽說他只帶了三千人立馬按耐不住自己的怒火,向王景仁請戰道。

“呵呵,王將軍莫急,陛下有旨,在其未抵達深州之前大軍不可妄動,況且晉軍一向狡猾,周德威又是當時之名將,我們還是小心謹慎爲好,小心有詐!”王景仁思慮再三還是覺得目前暫不出兵較爲穩妥。

衆人見主帥已經決定便只好作罷,轉眼功夫,周德威率領的騎兵就行至了樑軍大營跟前,見大營營門緊閉,樑軍毫無出戰的意思,周德威便令一衆士兵扯着嗓子在營門口叫罵,自己則時不時的朝樑軍大營射了幾支諸葛連弩,這也是臨行前他問李梯特意要了一把,覺得新鮮,正好用樑軍的營盤試射一下。

“劉知俊,你這個懦夫,古來只有文死諫,武死戰,你倒好,潞州戰敗後你跑的那叫一個快啊,老子的沙陀騎都追不上你啊,打仗的時候怎麼不見你行軍迅速啊,怪不得你有個外號叫劉開道,我看是專門開的逃跑的道兒,哈哈哈!”周德威大罵道。

“還有你們的主帥王景仁,就是一個三姓家奴,最先跟着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後來爲了一丁點好處就叛主歸降了吳越王錢鏐,之後爲了自己的富貴歸順了朱溫,他已經五年沒有領過兵了,這次帶着你們一同送死你們也死而無憾了啊!”周德威又繼續罵道。

“臥槽你個老匹夫!”營門本事就不隔音,加上週德威嗓門又大,這一頓嚷嚷幾乎全營的將士都聽到了王景仁的老底,這讓王景仁不禁破口大罵道。

“主帥,這匹夫辱我太甚,末將實在無法忍受下去,末將再次請求出戰,請主帥批准!”劉知俊的臉也憋的通紅,狠狠的說道。

“好!是能忍孰不能忍,本帥就撥你三萬兵馬,將那廝斬落馬下,你當爲此戰立下頭功!”王景仁說道。

“領命!”劉知俊大喜道,隨即立即出發。

而周德威看到樑軍有了出營迎戰的意思也命令手下襬開了陣型。

“將士們,別看對面的軍隊穿的比你們好,用的比你們好,但是就如我剛纔所說,那就是一幫酒囊飯袋,他們根本就不配用於這些東西,我們大敗他們,將他們的東西全都強過來,你們說好不好!!”周德威鼓舞道。

“好!好!好!”晉軍被周德威這麼一說頓時士氣大振。

第十二章第四十五章第三十七章第五十五章第二十六章第三十七章第三十章第四十章第三章第十八章第三十一章第四十章第五十六章第四十六章第四十章第八章第五十章第二十二章第三十九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第十七章第三十七章第四十七章第四十章第五十四章第五十一章第四十六章第三十四章第三十章第四十六章第二十八章第二十章第三十五章第三十七章第三十一章第五十六章第三十一章第五十五章第二十六章第二十五章第三十四章第四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第三十五章第三十八章第三十三章第三十九章第二十九章第三十章第五十八章第十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三十章第二十二章第二章第六章第八章第四十五章第十四章第二十一章第三章第二十一章第四十五章第三章第六章第二十六章第四十一章第四十章第二十八章第一章第四十九章第三十八章第十三章第五十七章第十五章第五十三章第三十七章第三十四章第五十章第四十八章第三十六章第二十七章第十一章第四十章第三十六章第五十六章第六章第五十七章第四十四章第十三章第四十四章第五十六章第十一章第二十七章第三十八章第五十章第十三章
第十二章第四十五章第三十七章第五十五章第二十六章第三十七章第三十章第四十章第三章第十八章第三十一章第四十章第五十六章第四十六章第四十章第八章第五十章第二十二章第三十九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第十七章第三十七章第四十七章第四十章第五十四章第五十一章第四十六章第三十四章第三十章第四十六章第二十八章第二十章第三十五章第三十七章第三十一章第五十六章第三十一章第五十五章第二十六章第二十五章第三十四章第四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第三十五章第三十八章第三十三章第三十九章第二十九章第三十章第五十八章第十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三十章第二十二章第二章第六章第八章第四十五章第十四章第二十一章第三章第二十一章第四十五章第三章第六章第二十六章第四十一章第四十章第二十八章第一章第四十九章第三十八章第十三章第五十七章第十五章第五十三章第三十七章第三十四章第五十章第四十八章第三十六章第二十七章第十一章第四十章第三十六章第五十六章第六章第五十七章第四十四章第十三章第四十四章第五十六章第十一章第二十七章第三十八章第五十章第十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