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家自行車企業年收入數千萬絕對不是一件不能想象的事情。
要知道,自行車在國內的保有量一直都很高,雖然這些年自行車產業整個都在萎縮,但歸根結底,還是因爲私家車和摩托車的興起,以及國外自行車企業的進入,嚴重影響到了國內市場的發展,將大量的市場份額搶走,導致國內的廠商日子不太好過。
但也僅僅只是不太好過而已,事實上,即便到了未來,華夏的自行車擁有量放眼全球依舊是首屈一指的。如此多的自行車保有量,就意味着相當龐大的市場,如何把市場搶回來,這纔是國內廠商應該多想的問題。首先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在質量上要有一個嚴格的把控,但同時,又不能真的和六七十年代那樣實誠,一輛自行車騎二十年的情況絕對不能再出現。這不是周方遠沒良心,而是市場規律就是這樣,你把東西做得太好,不僅遭同行恨,同時也會極大的延緩剷平的更新換代,這可不是一個小問題,如果只是自己在家裡玩遊戲,那倒無所謂,反正老百姓遲早還是要換車或者買新車的,也不愁產品賣不出去。
可隨着國門的打開,外來的商品開始進入國內,國外的商品不得不承認的一點,就是其外觀是真的好看。
老百姓可沒辦法直接對比出兩種商品的質量差,只要基本上用的住,老百姓肯定更願意選擇好看的商品。國產的自行車,原本是質量上乘的,結果因爲外觀不夠酷炫,結果被國外的產品打壓得夠嗆。爲了降低成本提升利潤,只能降低產品的質量水平,從而獲得降價的利潤空間。可是這樣一來,國產自行車的質量就成問題了,結果現在弄了個不上不下的情況。
降價吧,就必須降低質量,可質量一旦降下去,保不齊幾十年創立的牌子都會砸掉。可如果不降低品質,成本將不下去,價格自然也就沒法下降,同等價格,傻子都知道選擇好看一些的,這就更加麻煩了,總之,如何把握這其中的一個度,是很麻煩的事情。
所以周方遠覺得,質量是要把控的,如果原本質量太好,那就降一些,如果原本品質較差,那就提一點,總之保持在一個合適的範圍內,然後進行外觀的優化,儘可能縮減和國外自行車的差距。畢竟國內的優勢在於人工成本較低,而且無論是永久還是鳳凰,在國內本身就有不錯的歷史了,口碑也一直很好,這就是無形的價值,也是吸引顧客的很重要的因素。
當然了,所謂數千萬,並不是指全部的營收,那沒啥意義,所謂數千萬,指的是公司的淨利潤。
對於永久和鳳凰這兩家廠子來說,年利潤數千萬,這已經是他們最少十年沒見過的光景了。
畢竟如今自行車市場不景氣,作爲大廠來說,本身負擔就重,車子賣的又不好,收入每況愈下也是正常的。
但如今,隨着周方遠的入主,公共自行車在全國遍地開花,不是說國內就只有這兩家自行車廠了,津門就又一家同等規模的自行車廠,南方還有很多小廠,還有國外的公司,但要說大批量生產自行車,而且能很好的壓制價格,並且保證質量的,肯定還得看永久和鳳凰,畢竟這兩家廠子如今已經開始合併,而鳳凰又是最早製造公共自行車的廠家,經驗毫無疑問是要比其他廠家更加豐富的。
作用國內的人力市場,人力成本相較國外已經是非常非常的低了,而且沒有任何關稅上的負擔,可以說,永久鳳凰是國內公共自行車最好的供貨商,這一點,就算是國外的廠商都不能比。或許單就車子本身而言,國外的廠商能夠做得更好,但是有什麼用呢?恐怖的人力成本讓他們根本不可能把價格壓下去,更不要說還有海關的關稅問題了。如果在國內建廠,這個倒是也可以,可問題是等他們審批、選址、建廠、安裝生產線、成品下線等等幾個流程過去後,最少也是一兩年的光景了。
一兩年的時間,足夠永久鳳凰將公共自行車鋪遍全國,這就是一步領先步步領先的道理。
一旦公共自行車完全鋪開,到時候如果有了損毀或者需要維修的情況,地方上是願意直接購置一批新車呢?還是讓永久鳳凰返修呢?這根本是不用考慮的問題好嗎?所以只要第一批車子能夠普遍全國,公共自行車領域,就沒人能夠和永久鳳凰競爭。只要保持住這個市場,兩家廠子就能過得不錯。原本已經股價暴跌,幾乎都要破產的兩個廠子,重新煥發了生機。
但這只是一個開始,周方遠已經將兩個廠子的大師傅都集合到了一起,組成了一個研發小組,同時從國外聘請專家,又請來專門的美工、人體工程學的專家等等,目前正在研發新一代的自行車,更好騎,更舒服,也更加漂亮。同時周方遠還出面聯繫了專門研究新材料的很多實驗室,希望能夠得到更好更輕便的自行車車身的材料。自行車車身的材料其實也有挺多種類的,碳纖維、鈦合金、鋁合金、特種鋼、鈧合、碳鋼等等,當然材料好了,價格肯定就上去了。
所以這些都是要研究的,研究適用性,實用性,成本,等等等等,總之,新的車體研發已經開始了,相關的零部件也正在研究之中。不過話說回來,不同國家的廠商,一般都有一些能拿的出手的東西,在某一個領域有很高的建樹,永久鳳凰想要完全超越,那是不太可能的,畢竟人家已經研究了多少年了,積累多少經驗了,你這邊基本上是從零開始,哪有那麼容易就能追上的道理?
但是話說回來,追不上,不代表不能追。
作爲後來者,周方遠對於某一件事情非常清楚,那就是在他重生前的那兩年,國家已經從世界工廠轉型,開始大面積涉及高精尖的領域。
這是爲什麼呢?就是因爲長達數十年的積累。
國外對於華夏的封鎖,這一點基本上是個華夏人就知道,西方世界擔心以華夏爲首的東方世界追上甚至趕超他們的腳步,從方方面面封鎖華夏的科技發展,尤其是軍工、高科等等領域,那絕對是嚴防死守,基本上一點空子都不給留。華夏是真的沒辦法,這麼諾大的一個國家,既然不願意給人磕頭,那就必須挺直了身子。既然國外封鎖我們,那我們就全部自己發展,從方方面面入手,只要是國外不予以開放的領域,華夏全部自己研究。
周方遠還記得自己在重生前曾經看過一段視頻,視頻是一個討論視頻,討論三哥能在多少年後達到華夏的水準。
周方遠想說,他根本不看好三哥。
爲什麼?
很簡單。
華夏爲什麼能重新崛起?並且不輸米國?最大的原因有二,一方面是自身本領強,人民素質高,華夏人的聰明那是從古至今世人皆知的。另一面自然就是全面發展了,因爲國外的封鎖,我們不得不全部自己研發,曾經方方面面都沒有起來的時候,看上去這個國家就是一個世界工廠,除了做一些低水平的加工以外,沒有其他的本事。但量變產生質變啊,當華夏開始重新崛起的時候,整個國家,方方面面都在變強。就如同一頭已經沉睡許久的巨龍,正在緩緩甦醒一般。
三哥就不同了,他們雖然也貧弱,但他們卻並未如同華夏一樣自我發展,而是隻想着依靠米國爸爸的幫助,國內連完整的工業體系都沒有,民間甚至還存在着相當森嚴的等級制度,所以說,只要他們一點不改變這樣的局面,他們就一天都別想像華夏一樣重新崛起……哦,三哥那裡不能用重新兩個字,因爲他們從來就沒有真正的崛起過。
總之,國家是這麼個局面,那麼縮小到永久鳳凰呢,也應該是這樣。
現在不如人?不要緊,畢竟時間在那擺着呢,人家花費了大量的時間、金錢和精力,擁有了自己的特殊技術,如果一下子就被超過,那之前的投入豈不是一場玩笑?周方遠從來都不抱有這樣的幻想,他更加希望看到的是,永久鳳凰在儘可能活下去並且活得滋潤的情況下,一點點的研究自己的技術。將那些自己不懂的技術全部吃透,國外廠商走過的路,自己也要走一邊,同時借鑑對方的經驗,少走彎路,最終達到彎道超車的目的,這是有可能的。
華夏這麼大一個國家都做到了,永久鳳凰這麼小的一個廠子,沒有理由做不到。
當然了,前提是要有錢,沒錢就別搞什麼研究了。
這一點上,周方遠雖然不可能像是投資智能手機那樣,給予永久鳳凰最大的幫助,但該有的幫助他還是能提供一些的。就好比說資金方面,現在周方遠手頭的資金是沒有多少,但以後會逐漸多起來啊,尤其是幾個大項目,只要成功,那必然是一夜暴富的水平。到時候給永久鳳凰這邊注入一些資金,說實話,也真的不是什麼難事兒。
說完了自行車,再說說已經很久沒有出場的玻璃廠。
北桐玻璃廠的歷史還算悠久,當年也是一個比較不錯的廠子,後來爲什麼衰敗了呢?很簡單,一方面是因爲跟不上市場的腳步,這是那個年代很多國有工廠都存在的問題。還有一個,就是南隆玻璃廠在建立的時候,抽調了北桐玻璃廠大量的技術工人,其中不乏有很多高級別的大師傅,這對於北桐玻璃廠來說算是一個非常沉重的打擊。畢竟這些大師傅,很多人都在這個行業浸淫了一輩子的人,無論是技術還是眼界都比一般的新人要寬廣很多。
搞研發,永遠離不開這些高級技工,隨着這些人被調走,北桐玻璃廠的技術力量可以說是一夜之間就衰敗了下去。
後續研發完全跟不上,加上一些大家心知肚明的因素,這個廠子在堅持了很多年之後,還是即將破產。只不過趕在破產前,周方遠把這個廠子接手了過來。他接手的時候,廠子裡基本上什麼價值都沒有了。倉庫裡的那些玻璃?全都賣了也不值幾個錢。工人?也都只是普通工人,完全和那些大師傅不能比,而且就算是這些普通工人,身上也是毛病多多,說實話,光是重新建立玻璃廠,打發掉的閒人就佔所有員工的三成作用。
這是一個怎樣的比例?可以說北桐玻璃廠換了主人後,有那麼一段時間,連正常開工恐怕都做不到。
好在周方遠也不是讓它立刻就恢復產能,而是對留下來的工人進行上崗前的再培訓,畢竟都是最普通的工人,做些機械性的工作還沒什麼問題,稍微要點技術的,他們恐怕就做不了了。周方遠還把一些已經退休的老工人請了回來,作爲工廠的培訓顧問,將他們研究了一輩子的技術傳給新人。當然不是全部,畢竟技術是有價值的,只能讓現有的普通工人水平高一些,真正的高潮技術,還是要靠傳幫帶傳下去的。
這一點上,周方遠也像辦法了,希望這些大師傅能帶一批學徒,真正意義上的學徒,公司出錢,等於是花錢買技術了。
同時周方遠還和北桐大學化學系建立了合作關係,建立了實驗室,研究最新的鋁硅鋼化玻璃,經過一年多的研究,因爲已經有了具體的目標,所以研究進度很是喜人。成熟的玻璃,如今已經有了,實驗室也製造出來了,下一步就是大批量製造的研究,以及如何壓縮成本,畢竟到時候是要給手機上面使用的,而且用量一定會越來越大,不能壓縮成本,不能進行大規模製備,這技術也就沒什麼意義了。
這個工作,實驗室正在進行,周方遠之前也和實驗室的負責人聯繫過,按照對方的說法,最多半年,相對成熟的製備工藝應該就能拿出來了,到時候應該就能滿足大規模製造的要求。當然了,也不用一下子就達到特別高的程度,先在一定程度上達到要求,後續還可以繼續進行研發。同時,爲了避免專利上面起衝突,周方遠也已經開始進行下一步的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