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

bookmark

中國人相當複雜,不但想到“我”,還要顧及“你”,更不能忘掉“他”。所以前文也說過,在中國做中層幹部,必須十分了解中國人的特性。

一方面,可以好好“理”下屬員工;另一方面,可以讓你在處事時深思熟慮、面面俱到,不會在不知不覺中樹敵,導致後患無窮。在橫的方面,要“和”,與任何人都要保持恰到好處的人際關係。在縱的方面,要“中”,對於人和事的處置,應該有自己的原則,並且一定要堅持原則,否則會被說成“沒有規矩”、“缺乏制度”,甚至“胡作非爲”。同時,堅持原則又不能到處得罪人,弄得雞飛狗跳,妨害安寧。“持中致和”是指既要堅持原則又能和諧相處,所以“和”就是廣結善緣,用“廣結善緣”來“堅持原則”,既會做人又能做事,叫作“致中和”,纔是真正的圓滿。

太極行爲是人性化管理的表現,目標放在“致中和”。但長久以來的過與不及,產生不少弊病,被鐵口直斷爲偏差行爲,再加上不斷用西方或日本標準來衡量,便越發顯得落伍而毫無價值。在此不妨改稱爲“中和行爲”,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誤解與無謂的爭議。

“不執着”增加了管理的難度

中和行爲的第一特性是“不執着”,特別是有些員工,滿腦子“那可不一定”,增加了管理的難度,諸如:

不容易聽信別人的話。

不重視團體規約。

不完全遵照上級命令行事。

不認真執行工作規範。

不相信企劃。

不能真正科學化。

不容易完全標準化。

不能夠大家一致,總認自己應該特別。

公司高層領導對同一事情,可以表示“關切”,也可以十分“震怒”,完全視情況而定,目的只有一個:先表明和自己沒有關係,再看做這件事情的人是誰,可能引起什麼樣的後果,然後調整後續反應。

而中層幹部不知道領導會“關切”還是會“震怒”,於是有責任就往下推,以便“關切”時跟着“關切”,“震怒”時跟着“震怒”,確保自身“安全”最重要。

基層員工經常“押寶”,有時押對有時押錯,久而久之,乾脆不押,凡事能推即推,能拖即拖,否則也咬文嚼字以察言觀色,多方斟酌而模棱兩可,我們能責怪他嗎?

“不執着”帶給管理許多好處

但“不執着”在管理上也有許多好處,例如:

頭腦靈光——善於應變,對於快速變化的環境具有良好適應能力。

自動調整——在工作中能隨時適機調整,以求達成目標。

彈性應用——具有極大彈性,能承受企業內外環境變遷所帶來的多種壓力。

把握情勢——有利的情勢來臨時,能及時把握,不受原定計劃的限制。

不畏艱難——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天大的困難,中國人只要有心,都有辦法解決。

討厭被人管

中和行爲的第二特性是“不受管”。我們會聽到員工說“誰要你管”,但很少聽到他們說“請你趕快來管我”這一類的話。“我做了這麼多年,難道還要你管?”“你想管我?先把你自己管好再說!”

中層幹部要管下屬,下屬都是一肚子不高興,心裡盤算着:“好,你想管我,那我就想辦法氣你。”

人不能管,談什麼管理?不用擔心,不能管的,要“理”。你理他,他纔會理你。如果理不好,那就應該“安”他,你盡力安他,他自願賣力,安人比理人高明,理人比管人有效,可惜大家一心一意想要管人,以至於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搞亂了,員工不可能好好工作,更談不上什麼績效。

“不受管”給管理帶來的麻煩

“不受管”會增加管理上的許多麻煩,諸如:

不喜歡承受壓力——愈是壓員工,員工愈是表面應付,內心不愉快。

不愛看規約——你要一個員工簽字,只要大家籤他就跟着籤,很少會認真去看,更談不上記在腦子裡。

不願意上級不斷盯着自己——要員工這樣,要員工那樣,他表面上在聽,實際上未必以爲然。

“不受管”給管理帶來的好處

當然,“不受管”也有許多好處,例如:

不必管他——善於管理的幹部,懂得安人,看得起下屬,讓開一步不去管下屬,下屬就會主動去做。

不必操心——操心根本沒有什麼用,因爲你越急,員工越不急。只要安他,讓他身安心樂,他就會自己去操心,變成他急你不急。

不必制衡——員工不喜歡被管,本來就是一種制衡,如果此外再多方設法安排制衡的力量,不過是流於形式而已。

“不受管”的真相

中國人的“不受管”不是絕對的。當他事情做得順利的時候,最討厭有人管他;但是一旦遭遇困難,特別是走投無路的時候,他就會大聲喊:“爲什麼你都不管?”

需要時要你管,不需要時又不要你管,這纔是中國人“不受管”的真相。中國人“不”之中含着“要”,“不要、不要”然後“要”,“不露、不露”然後“露”,“不會、不會”然後比任何人都“會”,實在值得當幹部的好好體會一番。

“不受管”含有“受管”的成分,關鍵在於“需要”。想做好乾部,你應該在下屬需要時纔來管他,即平時充分準備,需要時亮出錦囊妙計,而不是和下屬一起在困境中愁眉苦臉。預測、前瞻不是平日說着玩的,而是緊急時要露一手的。

天生愛講理

中和行爲的第三特性是“愛講理”。比如:

一再流傳“讀書,要明理”。

強調“做人,要懂得道理”。

深信“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因而“理直自然氣壯”。

遇到爭執,總是“請老先生評評理”。

最受不了的一句話是:“你這個人怎麼這麼不講理!”

“愛講理”給管理帶來的困難

“愛講理”會增加管理上的許多困難,諸如:

理不易明,很難溝通——道理常常是相對的,究竟孰是孰非,很難判斷。如果什麼都要講道理,溝通就會很難。

各說各話,很難協調——任何場合,特別是公開場合,大都各說各話,只帶嘴巴不帶耳朵,增加了協調的難度。就算帶了耳朵,結論也是各不相同。

固執一理,形成意氣——人難免有成見、偏見,但如果還固執,那就十分可怕。中國人“不執着”,但容易固執己見,甚至只是爲了面子的意氣之爭。

立場改變,理隨着變——中國人重視立場,往往計劃時是儒家,執行時變道家,到了考覈時,一副釋家菩薩心腸。而在位時是儒家,不在位時變道家,更爲明顯。

理說得多,執行得少——有些人誤認爲“溝通就是多言”,因而“說了一大堆道理,以致沒有時間真正去執行”。其實,“溝通”與“多言”完全是兩回事,要溝通,卻不多言,纔是有效的溝通。

“愛講理”給管理帶來的好處

愛講理也會給管理帶來許多好處,例如:

讓他自己講——中國人愛講理,又常常認爲自己說的纔是道理,別人說的都不盡合理。在管理上只要有辦法“讓他自己講”,他就賴不掉。

一切求合理——對中國人而言,管理即是“管得合理”。只要小心警覺理不易明,隨時謙虛能容,而且力求合理,中國人自然接受。

理直氣就壯——不管他人如何議論,如果自己真的有理,便不必害怕,更不必計較。氣壯的意思是自己心安,並不是“壯起膽子和人家鬥氣”。

有理者得人心——有理的人終究得人心,而得人心者更容易顯得有理,所以“由情入理”,纔是合情合理。只要不存心討好,得人心是有理的有效證明。

有理約束人——有理就可以依據道理來約束他人,不過要先讓對方覺得不講理時,才施以約束,所以中國人說“法”的時候,喜歡連帶着說“合理合法”。

“合情合理”、“合理合法”,“情”和“法”兩者,都要把“理”拉進來,足以證明中國人最講道理。一切管理行爲,不執着到合“理”的程度,不受管也合“理”地接受管理,那纔是真正合乎中國人的“管理合理化”!

說話模棱兩可

俗話說“言爲心聲”。但是人心是難以琢磨的,所以有些員工說的話也常常模棱兩可。有人主張“逢人只說三分話”,同樣主張“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逢人只說三分話”是對交情不深、關係不夠的人而言的,因爲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當然應該小心試探。“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是對交情深厚、關係密切的人而言的,既然大家親如一家,也就不需要互相隱瞞。

其實,“逢人只說三分話”時,已經含有“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意思。況且“三分”既可以是“三分流水七分塵”的“三分”,也可以是“天下只有三分月色”的“三分”,就看到時如何拿捏了。當彼此尚不熟悉時,當然“未可全拋一片心”,等到互相信賴了,完全可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同樣,“言無不盡”時,也不要忘記“逢人只說三分話”,因爲彼此雖然關係密切,但是有的話可能會傷害對方的自尊心,或者引起他的嫉妒,所以必須有適當的保留,說三分留七分,那七分就心照不宣了。

彼此有默契,才能聽懂話

大家可能經常面臨這樣的情況:“我明明聽懂了他的話,他怎麼還是不高興?”因爲話裡通常包含很多意思,聽懂了表面意思卻常常聽不懂言外之意。有時候,甚至不說話,只是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就包含了很多意思,這當然需要彼此的默契。如果沒有默契,要清楚對方到底說什麼,確實很難。

蘇東坡被貶至黃州後,一天傍晚,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長江。忽然,蘇東坡用手往岸上一指,笑而不語。佛印順勢望去,只見岸邊有一隻黃狗正在啃骨頭,頓有所悟,便將自己手中題有蘇東坡詩句的扇子拋入水中。兩人心領神會,不禁相視而笑。

原來,這是一副啞聯。蘇東坡的上聯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的下聯是“水流東坡屍(東坡詩)”。

當然,要達到蘇東坡與佛印這種心靈相通的程度,除了默契之外,還要有較高的智商才行。

除了聽還要想

指鹿爲馬的故事大家都很熟,人們把指鹿爲馬理解爲不明是非、顛倒黑白,其實未必恰當。也許趙高只是藉此試探一下自己在朝廷的權勢究竟如何,其真正的話意是:“你們是服從秦二世,還是服從我?”我們嘲笑羣臣不分黑白,其實他們纔是真正聽得懂話的人。

有一天,我搭出租車到某地。由於大路發生事故,所以司機改走小路。但小路蜿蜒曲折,司機不太熟,越走越覺得沒有把握,便停下來,問路旁一位老先生:“請問我要到××去,怎麼走?”

老先生氣定神閒,不慌不忙地回答:“有路就可以走,多問幾次就會到。”

這兩句話,我覺得十分有道理,同時又覺得摸不着頭腦。

司機表示感謝,很有信心地向前駛去。

我覺得很納悶,問他:“你知道怎麼走了?”

他說:“知道。‘有路就可以走’,表示我走的路是對的。如果我走錯了,他會把手一揚,指向正確的方向。現在我走對了,他不必舉手,所以說有路就可以走,告訴我順着這條路一直走下去。‘多問幾次就會到’,意思是後面會有幾個比較複雜的岔路口,那時候一定要問路,不要亂闖。”

經他這麼一解釋,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中國話如此簡單明瞭,兩句話就可以交代清楚。但聽者必須動腦筋才能聽懂。現在有些人只聽不想,以致聽不懂話,實在是一種遺憾。

聽話不如“看”話

很難聽懂話,是作爲中層幹部真正的難處。中國人說“不要聽他的話”,其中含有“中國話不能只用耳朵聽”的意思,必須特別小心。中國人很少說“聽他說什麼”,反而常常告誡他人:“看他怎麼說。”也就是說,中國話不能只用耳朵聽,應該配合用眼睛看。

中國話聽起來含含糊糊,“看”起來清清楚楚。短短一兩句話,含意卻很深刻,所以“看”了之後,還要多想。如果不好好想,還是弄不清楚話意。也就是說,“看”話不能僅憑一雙眼睛去看,還要用“心”,才能夠真正看清楚,才能領悟“話中的話”以及“話外的話”。比如,一句“你看着辦吧”,究竟是“全權委託你”,還是“猜猜我的用意”,甚至“居然搞成這樣子,你自己收拾爛攤子吧”?短短五個字,足夠讓別人思前想後了。凡是耳朵聽不懂的時候,就要用眼睛看,還要動腦筋想。

“心眼”要大,才聽得真實。“心眼”太小,成了“小心眼兒”,就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如果對方有難言之隱,有說不出來的苦衷,有說出來反而彼此尷尬的事情,千萬不要用不正當的心思去曲解。

“隨便”並不隨便

有些人常把“隨便”二字掛在嘴邊。請客吃飯時,總是說:“沒有什麼好菜,隨便吃點。”實際上菜餚卻十分豐盛。假如客人真的絲毫不客氣,大吃特吃,即使賓主交情甚深,主人也會不太舒服:又不是隻有你我兩人,當着我的妻兒,你也未免太隨便了!

“隨便”的意思有兩種:一是“隨意、任意”,一是“不拘束、不認真”。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隨便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相處的“藝術”。

“隨便”——考驗你的誠意

當你問對方要什麼,對方說“隨便”,意思是說:衡量你自己的能力,可以提供什麼。其實,說“隨便”是不想爲難對方,但是,如果你傻傻的真的“隨便”,對方會認爲你輕視他。

你請我吃飯,問到哪裡用餐,我當然不能直截了當地提議上豪華酒樓,萬一你認爲那樣不值得,我豈非自討沒趣?不過我也不願意自貶身價,一開口就選擇普通餐廳,非但顯得土氣,對方也未必領情。最好的辦法,還是說“隨便”。至少可以瞭解你認爲拿什麼招待我最合適,進而瞭解我在你心目中的地位,以便調整自己所應表現的態度。你經濟拮据,只能夠請我上普通館子,我照樣吃得高興,因爲你夠誠意,我不在乎吃什麼;如果你手頭寬裕,豪華酒樓也請得起,卻只請我上普通的館子,我就知道你不夠意思。

甲和乙是好朋友,一天,乙到甲家裡做客,甲熱情招呼,順口問他:“喝點什麼東西?”乙回答:“隨便,隨便。”

甲當然心裡有數:家裡確實有好酒,是留給上司丙的,現在當然不能拿給乙喝。衡量與乙的關係,決定泡一壺好茶招待他。

乙見甲並沒有敷衍他,自然很高興,也知道自己在甲心裡的分量。

正在此時,丙不期而至,明顯就是來喝那瓶好酒的。此時,甲該不該將好酒拿出來?如果拿出來就會得罪乙,不拿出來又會得罪丙。這種兩難的情況卻也難不倒深諳圓通之道的甲。

甲對他太太大聲說:“我剛纔找了半天,你到底把那瓶好酒藏到哪裡了?”

甲的太太明白甲的意思,就大聲地回答:“我昨天收拾屋子,怕把它弄髒,特地藏起來了。”

話音未落,甲的太太就拿着好酒出來了,並準備了豐盛的下酒菜。乙和丙都很高興,當然,甲將危機巧妙地化解於無形,更是高興。

案例中有個細節:“大聲說”,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甲很清楚,丙提前來就是想喝自己的那瓶好酒,可是乙來了自己沒拿出來,等丙來了纔拿出,乙心裡肯定不高興。可是不拿出來,就會引起丙的不滿。拿也不是,不拿也不是,但是高聲說話就解決了問題:“剛纔找了半天”就是告訴乙“我本來想請你喝,但是沒找到”;而丙明白,就算乙是甲的好朋友,還是沒我的面子大,哪怕是“特地藏起來了”,到了緊要關頭,也得拿出來。大家遇到相似境況時也可用這個“絕招”:用高聲說話來向別人傳達自己的想法。

“隨便”絕對不是含糊,而是“在和諧中找到合理”的一個代名詞。你如果真的隨隨便便,一定沒有前途。

“隨便”——不足以表達全部的敬意

“隨便”表示具有“僅憑物質不足以表達全部的敬意,必須用精神來補足”。

以請客吃飯爲例,主人即使準備很多佳餚,仍然說“隨便吃點”,意思是這些菜雖然很好,但總覺得應該有更好的,才足以表達主人對貴賓的敬意。如果客人認爲過於豐盛,就會說“太破費了”;如果客人覺得不過如此,既然主人說了“隨便吃點”,那客人也不會不滿。

你送別人禮物,如果東西非常好,你也要輕描淡寫地說“隨便買的”,這不是謙虛,而是“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精神重於物質。同時,也希望對方不會有“受之有愧”的負擔。如果東西並不好,一句“隨便”,表示“我已經盡力,希望你能夠諒解”。只要盡力而爲,對方多半是會體諒的。

“隨便”——我有看法,但不便說

“隨便”暗示“我有我的看法,只是不便說出來”。“隨便”是孔子的“無可無不可”觀點的體現。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很微妙,時時有變化,如果不加考慮便貿然說出自己的意見,很可能使對方爲難,不如先說“隨便”,好讓彼此有個商量的餘地。

既然“無可無不可”,“隨便”就不是對“任何人、任何事、任何地”都通用的。有時候,隨便說“隨便”也會給對方造成困擾。

例如,晚輩對長輩最好別說“隨便”,否則就顯得太隨便。朋友之間也有不宜說“隨便”的情況,同是請客吃飯,說“隨便”可以讓主人根據自己的情況準備,但是如果主人境況不好,要保全主人的“面子”,就不宜說“隨便”,最好說:“我最近腸胃不好,很怕油膩,就在附近這家飯館吃點素菜就行。”有人託你幫忙,要請你吃飯,你就要暗自盤算一下,“吃人家的嘴軟”,揹負人情太重,哪裡敢說“隨便”,趕忙藉故推辭,心領爲上。

“隨便”,以合理爲原則

“隨便”是以“合理就好”爲原則,並非“差不多”就行。應該說“隨便”的時候,才能說,不該說的時候,就不能說。別人在對你說“隨便”的時候,如果他不是隨便說的,那就等於說:“你自己想想,怎麼才合理。只要合理,我當然就隨你的便!”

“隨便”絕不是“馬馬虎虎”。將心比心,我們既不希望人家“馬馬慮虎”待我,當然也就不可以“馬馬虎虎”待人。該“隨便”才能隨便,不該“隨便”絕對不能隨便。

我們一方面不能隨便說“隨便”,另一方面也不能隨便處理別人的“隨便”。以“不隨便”的態度來“隨便”,才合理。

不反對並非贊成

不偏不倚是很多人的基本立場,他們秉持既不反對也不贊成的態度。在徵求部門員工意見的時候,你會發現他們基本上說的都是既不贊成也不反對的話。

不願意公開表態的原因

任何事情,總是不斷地變化:原本可以贊成的事情,到最後使人不得不反對;而原本應該反對的事情,也可能變得應該贊成。事情總是不盡如人意,所以只能贊成一部分而反對另一部分。當把一切弄清楚,而且不再改變的時候,自會有一個準確的答覆。但是,即便如此,警覺性特別高的人也儘量避免公開表態。因爲一旦明確表示贊成,那些不希望他贊成的人就會給他施加壓力。相反,如果他反對,那些不希望他反對的人也會頻頻阻撓,徒增許多麻煩。所以,最終造成了有些人凡事都含含糊糊地說:“這件事嘛,呵呵呵……”

之所以這樣,是因爲沒有安全感,贊成或反對就像下賭注一樣,萬一押錯寶,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只要保證他的安全,要他表明贊成或反對的立場,其實並不難。古時候,大臣要說一些可能冒犯皇帝的話時,總會先請皇帝饒他不死。這就是在尋求一種“安”的狀態。

兼顧贊成與反對,適當表達自己的意見

如果有人問你:“你贊成領導這樣處理嗎?”那可要小心了,他可能挖了陷阱讓你跳。你說“贊成”或“反對”,都會對自己不利,不是被利用,便是被嘲笑。碰到這種情況,你可以反問:“你認爲如何?”然後兼顧贊成與反對雙方的看法,適當表達自己的意見。而被反問的人也是同一態度,或者採用“我也不反對”或“我也不贊成”來應付。

贊成之中有反對,反對之中有贊成

也許有人認爲中國人不實在、見風使舵、虛情假意、缺乏膽識、不敢擔當。其實中國人既不贊成也不反對,是贊成之中有反對,反對之中有贊成,並非不分是非、糊里糊塗,或者怕惹事端。先贊成後反對,或者先反對後贊成,對方比較容易接受,這種攻心術是中國人的獨特手法。例如:“我畢業後馬上出國留學,你贊成嗎?”如果你不贊成,最好回答:“我不贊成你馬上出國,但是如果你準備得十分周全,知道自己所要學的是什麼,將來學成之後要做什麼,我當然不會反對。”

既不說贊成也不說反對的理由

既不說贊成的話也不說反對的話,一方面保證自己的安全,另一方面可以增強對方的責任感,凸顯聽者的自主性,使其更加重視自律和自動。一旦表示贊成,聽者受到很大的鼓勵和支持,可能大意失荊州,造成陰溝裡翻船的慘劇。而一旦表示反對,聽者受到挫折,可能因而放棄,或者缺乏信心。不贊成也不反對,聽者纔會面對現實,用心地研究判斷,自己做最後的決定。

公開表示贊成或反對,都不可靠,不如採取觀察、試探、測試、迂迴打聽等方式來加以判斷。若是因爲怕得罪人,吞吞吐吐,既不敢贊成也不敢反對,那就是心術不正,終將被別人厭惡,自己也不會有什麼好前程。合理的贊成加上合理的反對,纔是正當的行爲。

在人際交往中,圓通的人不應該直接問別人是否贊成或反對,以免給人別有用心之嫌,一般只問語氣較弱的問題,如“你有什麼看法”。

看清楚之後,合理地表達反對或贊成的意見;尚未看清之前,千萬不要冒冒失失地說出“我贊成”或“我反對”,以免被利用,或被人看不起,弄得自己騎虎難下。

做事小心謹慎

“合理就好”的理念使得很多人一言一行都要把握好分寸。所以有時你會發現,有些員工非常謹慎,在公司裡的表現,就像林黛玉進賈府的表現一樣,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

有人才有事,先弄清對方是誰

你要記住,“有人才有事”,而且“事在人爲”,很難“對事不對人”,所以要把人和事聯繫在一起。你聽到一句話,如果不清楚是誰說的,就不要急於判斷它究竟是對還是錯、是真還是假,首先是要弄清楚對方是誰,這是開展人際交往的第一步。

相傳,清代大書法家鄭板橋去一個寺院遊玩,並去拜見方丈。方丈見他衣着儉樸,以爲他是一般俗客,就冷淡地說了句“坐”,又對小和尚喊“茶”。一經交談,方丈頓感此人談吐非凡,就將鄭板橋引進廂房,一面說“請坐”,一面吩咐小和尚“敬茶”。又經細談,得知來人是赫赫有名的“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時,方丈急忙將其請到雅潔清靜的方丈室,連聲說“請上坐”,並吩咐小和尚“敬香茶”。最後,這個方丈再三懇求鄭板橋題詞留念,鄭板橋思忖了一下,揮筆寫了一副對聯。上聯是“坐,請坐,請上坐”;下聯是“茶,敬茶,敬香茶”。方丈一看,羞愧滿面,連連向鄭板橋施禮,以示歉意。

這個故事通常用來諷刺方丈勢利眼,其實方丈是根據對方的身份,採取了相應的方式和態度,只不過一開始沒弄清楚,看走眼罷了。

平時生活中,你可以用不同的標準來對待不同身份的人。在公司裡,如果你的職位比我高,那你說什麼都比較正確;如果你和我平級,那就以“來而無往非禮也”的態度對待你;如果你的職位比我低,我不會以大欺小,但也絕不容許你以“下”犯“上”。有人會說,這不是沒有是非觀念嗎?但事實並非如此。

有人才有事——上司的事

在中國社會,職位低的人不宜反駁職位高的人。例如,老闆是你的上司,他冤枉了你,你該怎麼辦?如果據理力爭的話,他也許會認識到是他的錯而非你的錯,但這又如何呢?他身爲老闆,竟然失察而冤枉了你,一定會覺得很沒面子。

沒有面子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設法找回面子。如何找呢?很簡單,一心一意地找你的毛病,只要被他找着了,他的面子便全回來了。如果有人一心一意找你的差錯,你真的插翅難逃,因爲“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你遲早會被逮個正着。

如果上司冤枉你後,你保持沉默,表面上看你是忍辱負重,其實不然。上司看到你居然一言不發,就會覺得奇怪:“這個人怎麼回事?難道我冤枉了他?”於是,他自然想着解開謎團,結果發現自己確實冤枉了你,並由於自己內心愧疚而善待你。

通常,上司冤枉你,純屬偶然,很少有上司故意顛倒是非,存心爲之。但是你若不幸碰上這種上司,足以證明上司早已容不下你。在這種情況下,你據理力爭又有何用?不如另謀高就。如果你沒有其他出路,最好忍氣吞聲,說不定上司見你一直逆來順受,網開一面,不再針對你。

如果你不幸遇到的是個迷糊的上司,你說得再對,他都可能斥之爲狡辯,於事無補。不如安靜下來,好好做事,以免被他抓住把柄。

迷糊的上司不好,但過於是非分明的上司也很難相處。因爲太過分明,以致剛愎自用的人,總是認爲自己的看法都是對的。說你錯,你就錯。你據理力爭的話,只會弄得面紅耳赤。

如果你的上司不是以上三種人,那他就是無心犯錯。這種無心的過失,是應該諒解的。沒有必要得理不饒人,讓無心錯怪你的上司難堪,所以應當用沉默來暗示他有錯誤,使上司自己察覺,自行校正。

有人才有事——平級的事

如果在公司裡,一個與你職位相當的中層幹部發現你的錯誤卻沒有當面告訴你,而是到處宣揚,那你只有全力找他的差錯,照樣宣揚一番,讓他嚐嚐同樣的滋味。這不是面子問題,也不是心胸狹窄的表現。而是“交互主義”,即你對我好,我也對你好,相反,你不仁就別怪我不義。如果他發現你有差錯,當面規勸的話,雖然你一時可能無法接受,但是他既然說的是事實,出發點又是爲你好,你終究會心生感激,又怎麼會記恨他呢?但他卻沒有和你說,反而到處宣揚,分明是讓你難堪。

有人才有事——下級的事

如果你的下屬或者是另一個部門職位比你低的人在背後議論你的過失,你通常會毫不猶豫地“修理”他一下。而且“當年別人教誨我,如今我也應該教誨別人”的想法,很容易變成理直氣壯的藉口:“修理”他,是讓他明白做人的道理,有話最好當面說,不要背後胡扯。

所以,對象不同,你採取的措施也應該不同。先弄清楚是誰說的,然後再行定奪,這就是一種“經”,如何應變,則是個別的“權”。

我們一直重視倫理,對於人的身份、地位十分關心。看見或聽說一個人,總要進一步追問是什麼樣的人,並且依據身份、地位作出不一樣的反應,纔算合理。這樣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以便進一步達成預期的目標。這不是勢利眼,只要保持合理的程度,不要前倨後恭,沒有什麼不好。

用不相信的立場來相信,纔不會上當

“小心不要上當”,並不是“不要相信別人”,而是不給壞人可乘之機。

正因爲小心,纔會時時用心。可以相信的時候,“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不可以相信的時候,“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善變,不可不防”。這些話都是我們常說的,看起來互相矛盾,卻是因“時”而制宜。

在公司裡,你可以選擇相信下屬,也可以選擇不相信下屬。你相信下屬,萬一他騙你,大家就會嘲笑你,“三兩句話,把他騙得團團轉”,結論是你“缺乏判斷力”。但你不相信下屬,又怎能與其相處?怎能把工作安排給他?所以,在信與不信之間,需要自己拿捏。

一般情況下,我們當然應該相信別人,但是隻能相信到合理的程度。遇到不合理的地方,就不應該相信。站在不相信的立場來相信,纔不至於一相信就上當。對任何人都相信,受騙的概率就會大大增加。你無法要求別人絕對誠實,因爲沒人能做得到,所以只能自己小心。“防人之心不可無”,這句話永遠不會過時。

凡事都追求合理

在公司裡,你把事情做到合理的地步,上司和下屬纔會接受。例如,公司的制度,大家都知道制度要遵守,但也清楚制度容易僵化,易變得不合時宜,因此在制度範圍內,多半喜歡權宜應變,以求合理變通。凡是不會變通的人,都會被人斥爲“死心眼”、“死腦筋”。

要求他人合理之前,先求自己合理

既然人與人之間是相互影響的,在管理下屬的過程中,就應該“反求諸己”,即“要求他人合理之前,先求自己合理”,用自己的合理來影響下屬,使下屬也能合理。自己不合理,卻希望員工合理,結果經常不如意,這時怨天尤人也是枉然。

但是,合不合理,各人的標準不一,你認爲合理,我可能認爲不合理,因此這個“合理”也會引起很多爭執,產生很多不愉快。不過,凡事自己求合理,容易獲得別人的好感。即使你的“合理”和下屬的“合理”標準不同,但你的出發點是好的,至少問心無愧。至於是否會引起爭執,聽天由命吧。雖然這聽起來比較消極,但總比表現出不合理的行爲,使大家不高興,甚至造成誤解好。

通過他人的反應來判斷自己是否合理

他人的反應就像一面鏡子,如實地反映出你的行爲是否合理。比如當員工表現出不合理的行爲時,不要指責他的缺失,而應該反省自己的行爲是否合理。如果是自己的行爲不合理,馬上調整過來,員工也可能隨之表現出合理的行爲。要改變對方,最有效的方法是先改變自己。

乙和丙是熟人。一天,甲和乙聊天時,甲突然提到丙,問:“你認識丙嗎?”乙的第一反應是“不認識”,因爲他不知道甲有何意圖。

一句“不認識”,雖然只有三個字,卻包含以下幾種不同的意思:

“真的不認識。”

“雖然認識,但是並無交情。”

“認識是認識,跟不認識差不多。”

“你有什麼事情,要問我認不認識。”

“你少打我的主意,我認不認識與你無關。”

說“不認識”有很多好處:

第一,減少許多風險,省卻許多口舌,避免許多麻煩。如果乙在不清楚甲的意圖時就說認識,甲接下來很可能說:“那真是太好了,我正好有一件事要找丙幫忙,麻煩您幫忙引見一下好嗎?”這不是自討苦吃嗎?這時候說“好”,會增加不少麻煩;說“不好”,等於駁了甲的顏面,令甲不滿:“這點小忙都不願意幫,還說是朋友呢!”

當丙身居高位時,乙如果先說“認識”,事情來了,再推說“不認識”或者坦白說明自己不願意幫忙,甚至直接指稱對方根本沒有權利提出要求,都是傷感情的做法。

第二,可以探聽信息。如果丙對乙心存不滿,忍不住對甲抱怨幾句,甲如果不清楚乙和丙的關係,多半不敢直截了當地傳話過去,必然先問:“你認識丙嗎?”假若乙說“認識”,甲就不會再說什麼,以免有搬弄是非之嫌,而乙也徒然失去獲得信息的機會。若乙說“不認識”,甲纔會放心地把丙的話告訴乙,乙也能瞭解丙對他的不滿,以便採取適當的對策。

有很多人認爲,朋友的朋友是朋友,敵人的敵人也是朋友,所以三個人之間的關係很複雜。正因爲如此,一個人在不清楚對方的意圖時,是不會承認自己和另外一個人的關係的。因此,貿然問起別人之間的關係,很難得到正確的答案。明明認識卻裝成不認識,這種不合理的行爲完全是因爲甲不合理在先。

打聽別人之間的關係,一開始就應該把目的說清楚。比如:“你認識丙吧?他託我給你帶了點禮物。”乙一定回答“認識”。如果一開始不能做到合理,直接問:“你認識丙嗎?”得到“不認識”的回答後,就要調整:“哦,他說和你很熟,還想約你吃個飯呢。”那乙也會向合理的方向調整。不要以爲從“不認識”調整到“認識”很難,中國人擁有足夠的智慧,可以進退自如,因爲凡事早已留有餘地。乙只需作恍然大悟狀:“哦,你說的是他啊,抱歉抱歉,剛纔沒聽清,還以爲你在說××呢。”

先說明自己的目的,再去問對方,以便給對方斟酌的空間,這纔是合理的行爲。不要責怪別人不誠實,不要認爲一切不合理都是“我”以外的人造成的。殊不知種種缺失,實際上都與“我”密切相關。

圓通而不圓滑

人們歷來崇尚君子,但事實上君子鬥不過小人的情況比比皆是。因爲小人非常重視人際交往技巧,善於打動別人的心,進而抓住別人的心。而君子往往覺得自己做事憑良心,不必講究什麼技巧,因而常常得罪人。這是君子不如小人的地方。如果你是君子,爲什麼不試着提高一下人際交往技巧,來獲得上司和下屬的好感呢?這樣既能在公司裡如魚得水,也能增強自己的競爭力。

中國人最討厭圓滑,任何人只要給人一種“滑頭”的感覺,便成爲別人心目中“狡猾的人”。小人圓滑而被人鄙視。那你當然不應該圓滑,但是要足夠圓通,否則就會在與小人的鬥爭中處於劣勢。

圓通是受人歡迎的,但可悲的是,現代很多人缺乏深度,看事情不能“入木三分”,將圓通都看成圓滑。圓通和圓滑表面上看起來幾乎不分軒輊,都是“推、拖、拉”,一副打太極拳的模樣,但二者有着本質的不同。

第一,過程完全相同而結果截然不同。“推、拖、拉”到最後,把問題圓滿解決,便是圓通;“推、拖、拉”到最後,沒有解決問題,或者解決得不夠圓滿,那當然是圓滑。

第二,圓通的人善於利用“推、拖、拉”的短暫時間來充分思考,尋求此時、此地合理的行動方案,以便減少阻力,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圓滑的人只想利用“推、拖、拉”拖延時間,逃避當前的問題,根本不想解決問題。

第三,圓通的人用“推、拖、拉”來降低競爭的壓力,使大家覺得經過“推、拖、拉”之後得到的答案,應該可以接受;圓滑的人,則冀望於不經由競爭,便能夠獲得勝算,或者不願意應付挑戰,悄悄地逃之夭夭。

圓滑與圓通有着本質的不同,但是很多人盲目排斥“推、拖、拉”,視“推、拖、拉”爲落伍、陳舊、的手法,把圓通和圓滑都看成可惡的行爲。因此失去圓通的本事,真是得不償失。其實,合理地“推、拖、拉”,把“推、拖、拉”的功夫發揮到出神入化的地步,這就是圓通。如果一味地認爲“推、拖、拉”是壞事,那就會事事看不慣,甚至整天不愉快。

不可否認,圓通有圓滑的成分,但也含有不圓滑的成分。我們先接受圓通的概念,再觀察圓通的事實,分析圓通的要素,纔可以學得圓通的精髓。

第一,將心比心是圓通的先決條件。多以欣賞的眼光來體會他人的圓通,比較容易吸取他人的經驗,迅速成長。常以厭惡的心情來批評他人的圓滑,結果只有生氣的份兒,失去學習他人寶貴經驗的機會。

第二,不要完全排斥或放棄“推、拖、拉”,也不能夠凡事都“推、拖、拉”,以免一不小心,就變成令人厭惡的圓滑。

明哲保身最要緊

“明哲保身”是很多人秉持的人生哲學,他們凡事先求自保。遇到突發狀況,就會遵循明哲保身的哲學分析形勢,當進則進,當退則退。形勢不利時,會及早抽身,認爲“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何必逞匹夫之勇?也有很多人反對“明哲保身”,認爲善於明哲保身的人怕死、虛僞、消極。但是,如果一個人連自己都保護不了,其他的都沒有意義。明哲保身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深藏不露

一個人如果把自己的實力表露無遺,很容易遭人算計,豈不是自討苦吃?有些人就算沒有本領,也要裝成很能幹的樣子;有些人有多少本領,都要找機會表現出來;還有些人深藏不露,靜觀其變,再衡量情勢的變化,以對自己最有利的做法,做到“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立於不敗之地。

深藏不露有三個好處:

第一,人怕出名,豬怕壯。人的名氣越大,麻煩就越多。越有能力,承擔的責任越重,能者必須多勞,沒有人會感激你,而且容易招人嫉妒。因此,不如隱藏實力,凡事量力而爲。

第二,那些自我膨脹,把自己看得很偉大的人,大多人都是抱着敬而遠之的態度,背後則嘲笑他們夜郎自大,不自量力,很是看不起。

第三,即使自己的本領高強,也要慎防人上有人,強中更有強中手。所以要深藏不露,以免泄露自己的實力,招致對手的攻擊,對自己不利。

喜歡保留實力、不強求出頭,並不是說這些人奸詐、不實在。相反,謙虛會給人一種高深莫測的感覺。比如,大家在打球,招呼你也參加,就算你天天練習,也要謙遜地說:“好久沒有打了,生疏啦。”大家讓來讓去,你才登場,不費吹灰之力,把對手一一打敗。就算如此,也沒有人覺得奇怪,因爲大家明白你剛纔不過是深藏不露罷了。

深藏不露並不是不露,而是站在不露的立場,求得合理的露,以免露得過分或不及,對自己有害。有能力必須合理地表現,凡事量力而爲,才能恰到好處。

以讓代爭

人與人之間難免會競爭。有的人爭起來常常不擇手段。能夠不爭的,大家都不要爭,一定要爭的,便以讓代爭,這纔是君子之爭。

什麼都要爭,最後就會迷失自己,不知道自己在爭什麼,爲何要爭。而且會給別人留下惡劣的印象,使大家提高警覺,甚至聯合起來,一點機會都不給你。因此太喜歡爭的人,經常什麼都爭不到。如果什麼都不爭,只想到舍,同樣也會迷失自己,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什麼不要,而且給人一種消極、不願意負責任的不良印象。

只有該爭的爭,不該爭的捨棄,把“爭”和“舍”結合在一起,爭到好像沒有爭一樣,才圓滿。以讓代爭便是兼顧“舍”與“爭”的權宜措施,站在“不爭”的立場來“爭”,纔不會亂爭,才能爭得恰到好處。但是“讓”並非消極的“讓”,而是在冷靜思考之後,讓最合理的人來做最合理的事。千萬不要心裡不情願,卻打着謙讓的幌子,那是虛僞。

如果讓來讓去,最後覺得自己纔是最合適的人選,這時候就應當仁不讓。此時,關鍵在於把握“當仁”的尺度,要從事情的性質、輕重、緩急、大小來判斷。

雖然是當仁不讓,但是也應該“半推半就”,以示實在沒有辦法,推辭不掉,才勉強爲之。“半推半就”必須誠心誠意,一方面表示“我雖然勉強接受,仍然隨時準備交給比我更合適的人”,另一方面讓沒有當選的人有面子。比如你被選爲部門主管,必須要表明你不想當,極力推辭,說自己能力不行,經驗不足,體力也不好,做事情沒有耐心,把各種理由都列出來,最後盛情難卻,只好“勉強爲之”。這樣做也是爲自己留條後路,但千萬不要以此爲藉口偷懶。一旦你接受了,就必須負起責任,纔不辜負大家的期望。

留一手

很多人喜歡將自己的絕技保密,就算傳授給徒弟也要“留一手”。這一直爲人詬病,因爲“留一手”,造成很多技藝失傳。其實,這是一種自保心態,並非完全沒有道理。因爲師傅要防止兩種情況:一種是教會徒弟,餓死師父;另一種是教會徒弟,殺死師父。年富力強的師父憑着威勢和豐富的經驗,或許能夠制服徒弟;而年邁體衰的師父,如果不幸遇到徒弟翻臉不認人,就會悔之晚矣。“年老慎擇徒”就是這個道理。如果遇到忠良可靠的徒弟,師父自會傾囊相授,怎麼會留一手?從古至今,凡是能夠發揚光大的,大家並不主張“留一手”,反而毫無保留地讓全世界的人來分享。“留一手”本身並沒有好壞,關鍵在於“留得合理不合理”。

儒家講究“反求諸己”,徒弟發現師父秘而不傳,不應該埋怨師父,而是應該自我檢討:爲什麼我在師父眼中這麼不可靠,弄得師父必須痛心地留一手?而爲師者,應儘可能將技藝發揚光大,並想辦法找到合適的傳人,教他、導正他,讓他剛正不阿,這纔是秘傳的真義。

事實上,對於想學的人,“師父留一手”跟“傾囊相授”基本上沒有什麼差異,即使師傅留一手,照樣學得很好;不想學的人,即使師父傾囊相授,照樣學不好。“留一手”不過是學得不好的人常用的一種藉口。在中國人看來,用“師父留一手”來騙別人,給自己留個面子,尚屬可行。若是連自己都騙,真的把責任都推給師父,那實在太不可取。“留一手”是說給別人聽的,不是說給自己聽的。

現在磕頭拜師的越來越少了,但是在工作中,師父帶徒弟的形式卻很常見。這就要求師傅們在“留一手”和“傾囊相授”中拿捏好尺度,使自己既有足夠的能力自保,又能將技藝發揚光大。

怕吃虧上當

其實每個人都有這一特性。資源是有限的,人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不斷地吃虧,豈不是跟自己過不去?凡是說錢財是身外之物的人,大多都很小氣。因爲一個人如果心裡沒有某種弱點,就不會強調它。例如一個人缺乏信用,就會強調自己重信用,通過不斷地強調,讓別人上當。

因爲怕吃虧,所以彼此打交道時,以互利互惠爲原則,才能皆大歡喜。如果一開始就想着欺騙對方,往往會“偷雞不成蝕把米”,得不償失。

每個人都怕吃虧,但是過分地怕吃虧就變成精打細算。其實人算總是不如天算,“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因此有人發展出一套“差不多主義”,差不多就是剛剛好,就是恰到好處,就是合理。合理地怕吃虧有什麼不對?

因爲怕吃虧,所以大家會說“防人之心不可無”,處處小心謹慎。但是,如果防不勝防,真的吃了虧,便會相信吃虧是福,“吃一塹,長一智”。

愛佔小便宜

佔小便宜,關鍵詞是“小”。一個人愛佔“小”便宜,表示這個人不貪,因爲貪心的人只想着佔大便宜。不要輕易去佔大便宜,一方面,天上不會掉餡餅,如果有大便宜可佔,首先要考慮有沒有問題,會不會上當;另一方面,無功不受祿,要等價交換,得到大便宜必須要付出大代價。

對人們來說,佔小便宜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佔小便宜是在試探對方,看對方是不是值得打交道的人。不要盲目地爲一個人去拼命,要首先考慮值不值得。要判斷值不值得,就要看對方舍不捨得,你捨得我就認爲值得,你不捨得我就認爲不值得。看對方舍不捨得,舍到什麼程度,可以判斷你在對方心目中的分量。如果對方連雞毛蒜皮的事都要和你計較,那說明對方沒把你放在心上。

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孟嘗君曰:“客何好?”曰:“客無好也。”曰:“客何能?”曰:“客無能也。”孟嘗君笑而受之曰:“諾。”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左右以告。孟嘗君曰:“食之,比門下之魚客。”居有頃,復彈其鋏,歌曰:“長鋏歸來乎!出無車。”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嘗君曰:“爲之駕,比門下之車客。”於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曰:“孟嘗君客我。”後有頃,復彈其劍鋏,歌曰:“長鋏歸來乎!無以爲家。”左右皆惡之,以爲貪而不知足。孟嘗君聞:“馮公有親乎?”對曰:“有老母。”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於是馮諼不復歌。

這個故事是說,馮諼投靠到孟嘗君門下,整天無所事事,卻嚷着要錦衣玉食、寶馬香車。不要以爲馮諼是看孟嘗君好說話,想多從他那裡撈點好處。其實,馮諼一直在考驗孟嘗君,看他是不是值得效忠之人。所幸孟嘗君通過了考驗,後來,“孟嘗君爲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相比之下,平原君就沒有孟嘗君那麼聰明。當時,秦國派大將白起攻打韓國,佔領了韓國的野王。野王鄰近上黨,上黨官員看到野王輕而易舉就被秦軍攻下,怕上黨也守不住,就寫信給趙國,表示願意歸順,希望得到趙國的庇護。平原君認爲,不費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上黨這塊“肥肉”,爲什麼不要呢?雖然有人反對說不花力氣就得到好處,恐怕會招來大禍。但是,趙王和平原君卻不聽,把上黨劃爲自己的領地。秦國知道後,認爲趙國存心和自己作對,就命令白起率大軍攻打趙國。結果趙國的四十萬大軍全部被秦軍殲滅,國都邯鄲也被圍困,險些滅國。

這就是前車之鑑。所以,和別人打交道,首先要明白,在合理的範圍內,大部分人比較喜歡佔小便宜,但是也明白“禮下於人,必有所求”的道理,因此想要別人幫忙,只要施以小恩小惠即可。如果施以“大恩大惠”的話,會讓別人心生警惕。

自私又愛面子

自私是出於自愛。不自愛的人,心中沒有愛,拿什麼去愛別人?一個人要先愛自己,讓自己的心中充滿愛,然後才能去愛別人。但我們首先要判斷這個人值不值得愛,值得,纔去愛。合理的自私就是自愛。

人與動物的最大不同,就是人有面子,動物沒面子。有人認爲愛面子是缺點,但我從不認爲愛面子是缺點,如果一個人連面子都不愛,那他還會愛什麼?面子就是羞恥之心,一個人連羞恥之心都沒有,那就無藥可救了。

愛面子,向好的方向發展,就是重視榮譽。如果向壞的方向發展,則是愛慕虛榮。更嚴重的是,如果愛面子愛到不要臉的地步,那就是本末倒置。“面子”是“情”,“臉”則是“理”。愛面子要愛到不丟臉的程度纔是合情合理。

爲他人保留顏面,對自己有百利而無一害。對方會因此心存感激,會想方設法報答你。有時候,給別人留面子,比給他金銀珠寶更有用。

春秋戰國時,有一次,楚莊王戰勝鄰國後大宴羣臣,席間叫妃子們代他向大臣們敬酒。一陣大風吹熄了所有的燈,有一將軍酒後失態,調戲了一位妃子。黑暗中妃子機智地摘下了那人頭盔上的紅纓以爲憑證,請求大王處理非禮者。但是楚莊王並沒有追究,而是讓所有的將軍都摘下帽子上的紅纓。燈再次亮起的時候,就分辨不出調戲者是誰了。後來,在一次戰鬥中,楚軍被許多敵兵圍困,陷於欲進不能、欲退無路的境地,楚莊王大急,就在此時,旁邊有一員大將殺出,威猛無比,奮不顧身,殺得周圍的敵兵四處潰散,最終挽救了這場戰鬥。而這員猛將正是那位被寬容的將軍!

有些人爲了自己的面子常常說一些冠冕堂皇的話,比如家裡窮的人,只能吃得起青菜豆腐,就會宣稱吃素食有益健康,所以自己常吃青菜豆腐。其實,遇到這種情況,只要無傷大雅,聽話的人完全可以聽之任之。另外,只要不是存心害人,或者給別人造成不便,用謊話來維護自己的面子,大家很容易諒解。見到有人適當地往自己的臉上貼金,你大可一笑置之,不必拆穿他,否則他丟了面子,會恨你一輩子。但是如此“大話”要在合理的範圍內,否則就是夜郎自大,會惹人嘲笑,真成了“不要臉”了。中國人常說任何事情都不可以過與不及,可見合理地愛面子才屬正當。一旦過分,害處之多,爲害之大,三言兩語就很難說清了。

說謊話,有時候是爲了保留對方的面子,促使其好好表現,反省改進。有時則是爲了保留自己的顏面,促使自己好好檢討,加倍努力,以求表現得更好。

上司問下屬:“計劃書寫好沒有?”下屬心裡可能想:“糟糕,晚上忘了寫了。”但是礙於面子,嘴上卻說:“寫好了,只是早上急着上班,忘帶了。”上司明白,這是下屬在找藉口,如果揭穿他的話,他面子上過不去,以後可能會和自己唱反調,所以只是淡淡地說:“哦,那明天別忘了帶過來。”

下屬因說謊暫時保住了自己的面子,下班後自然會趕快把它寫好,放在公文包裡,第二天一上班,就把它交上去。下屬不但完成了工作,而且吸取了教訓:這一次差點惹麻煩,幸虧平時信用還不錯,勉強過關,下次不可以再犯,萬一被拆穿,不但難堪,還可能受罰。

這樣,既可以保證計劃書儘早完成,又不會傷了彼此的和氣,何樂而不爲?

說謊話來保全自己的面子,一般來說,無可厚非。關鍵是暫時保留顏面之後,千萬不要忘記趕快檢討、反省,以便及時改善,合理補救。千萬不能騙別人之後,不知反省、不求上進,反而害了自己。比如,有人問:“你們是同學,而且上學的時候他還不如你,怎麼現在他升了經理,你卻只是個普通職員啊?”“他呀,擅長阿諛奉承,又會鑽營,當然升得快。”用這種話抵擋一番,先保住自己的面子,然後再認真查找原因,以便切實改進,迎頭趕上,纔算合理。你騙別人,信不信,是他的事,理應由他自己承擔所有的後果。騙自己,不但沒有人會同情你,反而惹人笑話,當然要極力避免。

和愛面子的員工打交道,只要注意不讓其丟面子就行了。當然,如果想辦法讓對方有面子,那就更好了。適當地恭維一下別人,多說一些對方愛聽的話,讓對方覺得面子十足,他就會變得很好說話。切記,使一個人覺得沒有面子,吃虧的並不是他,而是我們自己。

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
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