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9年,8月3日,膠州灣。
一艘嶄新的白色木帆船藉着南風,自東而西飛快地衝入了膠州灣口。
這艘船首斜桅向前高伸着,顯得船體修長,但實際上的水線長度還是隻有二十多米,使用的帆裝也是極富東海特色的塗有紅邊紅兩儀圖案的海翼帆,和普通的星火級似乎沒多大區別。但是仔細一看,卻有一個明顯的不同,桅杆數量從三個減少到了兩個,帆面也更大了!
再仔細看看,就會發現細節差別還是不小,船頭由扁平的方形變成了尖銳的三角形,艉樓的位置整體後移,像個揹包一樣掛在船體後部,前方甲板面積一下子長了不少,顯得船體也更爲修長美觀了。
現在這艘船吃水不深,航速飛快,激起了附近幾艘小船的一片驚呼,船上的水手們也對着他們狼嚎起來。艉樓舵位上的鄭林大吼一聲,將舵輪猛地向右一打,前面的水手們也跟着他的指令配合地轉起了帆。
帆向急變,前帆向左展開,凹陷的海翼帆面兜住了南風,產生了一個順時針的力矩。後帆帆面轉到了與風向平齊的位置,海風流過帆面,左邊經過彎曲的帆面,壓力降低,右邊風壓如常,立刻產生了垂直於帆面的升力,這個升力相對於船頭方向偏左,通過桅杆作用於船體後部,同樣產生了一個順時針的力矩。
在船舵和前後兩道順時針力矩的作用下,船體在灣口劃出一道優美的曲線,以一個驚人的角度,急劇將航向轉到了東北方。
此時南風從帆船的右後方吹來。這種風向稱作“正順風”,前後兩座帆可以同時受風,而且既受風從後吹來產生的推力,又受風流過帆面時因前後壓力差而產生的升力,兩力疊加,使得動力達到了最大狀態。因此,船身飛快地提速起來。
水手們感受着海風和浪花,歡呼了起來。
鄭林把住舵,看了一眼船舷旁邊新加裝的水輪航程計和上面的離心測速附件。這是一套新的機械,前者將一個小水輪浸入水中,通過一套減速輪軸組測量行駛里程。而水輪轉得越快,與系統相連同步轉動的離心錘擺得也就越高,因此可以帶動指針間接表示出航速。
他讀出上面的數字,興奮地拉住旁邊的樑恩喊道:“老樑,過十節了!”
樑恩是海洋部的股東。穿越前他本是讀的法律,但經常做些帆船模型在網上出售,對各類帆船結構瞭解得極清楚,穿越後自然也就進了海洋部之中。在闊馬造船廠的設計部中,總設計師周正茂主要關注於船舶本身的設計和建造,而樑恩不但對船熟悉,對古典武器也有較深的理解,因此在把船變成“軍艦”方面更爲擅長。這艘改進版的雙桅星火級的設計過程,他就出力頗多。
他瞥了一眼航程計,笑了一下,得意地說道:“怎樣,我的這艘‘立春’夠勁吧?”
“夠勁,夠勁!”
鄭林一邊高呼着,一邊打着舵輪,一會兒向左,一會兒向右,船隻不斷傾斜,竟有了些玩遊艇的感覺。
就是這樣,在管委會爲他們從南方帶回來的消息頭疼的時候,帶回了這個消息的鄭林,卻沒心沒肺地在新船上玩了起來。
這艘“立春”號是剛剛下水的最新一艘星火級,雖然總體設計仍然大體延續着舊星火級的樣子,但是做出了多項改進,綜合性能有了很大提升,幾乎可以算作一艘新船了。鄭林之前帶領船隊進港的時候,就看到了立春號在黃島軍港附近海試,當即就被勾得心癢癢,想上船看看。不過後來被軍改諸事拖着,直到今天才終於得了機會混上了船來過癮了。
這立春號的來由,還得從之前的小寒號說起。說來這小寒也夠倒黴的,工期忙的時候正值戰爭時期,不少材料都被挪用到別的地方了,先是把船底板給了霜降,又把船頭板給了寒露,桅杆也被陸軍拿去做成望臺了,後來肋材也吃緊,工人又被金口工廠調去了不少,總之就是多災多難。
不光是小寒,造船廠的整體進度都因爲戰爭而放慢了。之後的被海洋部寄予厚望的、尺寸放大到了三十米級別的大寒號也因此而延期了。在這種情況下,海洋部開了個小會,決定先滿足後面更大的大寒號的建造,小寒號就湊合一下,因陋就簡吧。
既然是破罐子破摔,樑恩乾脆就大膽地對小寒號進行了改動,半是出於減成本的目的,半是實驗新技術。
其中最大的改進就是桅杆減了一根,取消了尾帆,只留了兩根主桅,位置也相應地調整了。
這倒不完全是爲了省料,而確實是改良。之前星火級用了三根桅杆,其實只是簡單沿用了之前福船的三桅設置,前兩桅是真正的動力帆,最後的第三桅上只有一面小帆,用來輔助船舵轉向。但實際上星火級有首斜桅和海翼帆,帆動力原理和福船的硬帆並不相同,所以第三桅的作用就有些雞肋了。之前就有過取消艉帆的想法,但出於慣性和可靠性的考慮,一直沒實施,小寒號上正好實踐一下。
雖然只設兩根桅杆,但桅間距更大了,可以容得下更寬的帆,所以雖然只有雙桅,動力反而卻更大了。而且還有一個好處,這樣一來,帆動力的中心就會後移,埋首問題得到了改善。
還有一點改進是使用了更密集的肋骨結構。這一開始只是個沒辦法的辦法,星火級的肋骨用的是柞木,但是柞木需要長時間陰乾,供應量有限,小寒號被抽了幾根去給別的船用,只能用杉木替代。如此一來,船體強度就很可疑了,於是樑恩只好加大了船肋的密度,幾乎一根挨着一根,單靠這肋骨構成的骨架就能看出整艘船的形狀來。雖是無奈之舉,但事後看來效果還是挺不錯的。
如此這般,小寒號終於勉強建成了。本來海洋部對她都不報什麼期望了,兩個艦隊終於展現出了氣度,都想讓這艘船去對方的序列。但是沒想到,小寒號一海試,竟然跑出了超出了普通星火級一節的高速,加減速轉向掉頭都很靈活,船體在這樣的高速下也沒出問題,看得衆人大跌眼鏡。
既然小寒號的改進取得了成功,樑恩就盯上了當時開工還沒多久的立春號,根據小寒號的測試結果,進一步修改了這艘雛船的設計圖。
立春號同樣採用了雙桅設計,而且比小寒號更激進,船體寬度仍是7米不變,長度卻拉伸到了25米。爲了進一步增大帆面積和甲板面積,樑恩甚至試圖將艉樓給整個取消掉。但這個設計會大大影響軍官的居住環境,還降低了操舵時的視野,所以招致了他們的反對。於是樑恩就只能妥協,只是將艉樓後移了一段,不再是建於後甲板之上,而是像個揹包一樣掛在船體後部。這個妥協倒也不是沒有好處,相當於增加了甲板長度,可以增加火炮搭載量,還可以承接後桅上拉過來的支索,不然好不容易取消了尾帆,還得留根小桅杆掛支索。
帆型也根據需要改善了。單純的增加帆面積倒是不難,但是面積大了之後,帆會過於沉重難以操縱,所以難題就是如何在總重量不超標的前提下優化帆型,讓它能提供更充沛的動力。整體來說,帆更高了,但是最上層收窄以降低重心和側向翻轉力矩,底層處於海面弱風區的部分也略微收窄以節省重量,中間反而成了最寬的一段。
船頭位置也有了明顯改動,不再是傳統福船和舊星火級的方形擋浪板,而是凸出的三角形船頭,在水線之上向前伸出,看上去和前伸的首斜桅更匹配,美學上舒服了不少,似乎也有利於航速。但其實水下部分的線型還是一樣的,改的只是水上的部分,對阻力沒什麼影響,只是增加了儲備浮力,可以更好地應對高海況罷了。
此外,船型也稍微修改了一下,長寬比放大了一些,還有不少細節上的改進。整體來看,“立春”幾乎可以真的算一種新型船了,但噸位還是變動不大,而且海洋部諸人對星火級這個名字很有感情,所以還是願意這麼稱呼她。
“啊,這艘船太棒了,我要娶她!”
鄭林把舵輪往左一打,又吆喝了一聲,感覺渾身都舒暢了。
他把舵輪交給旁邊的水手,走到舷邊坐了下去,一邊擦汗一邊對樑恩說道:“確實夠勁!我這出去半年多,你們進步不少啊。這立春甲板上看着變化不小,但光這些還不足以變化這麼大吧?難不成你們把船型給修了?”
樑恩也走了過來坐下,說道:“是修了不少,我們整天在拖拽水池邊捏石膏也不是白捏的……主要的修改是放寬了方形係數,把吃水減到了兩米左右,排水量倒是沒怎麼變,所以阻力也因此小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