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辯

伴君? 一辯

契機來得並不算晚。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這句話說得真好。

皇帝身邊,尤其是劉徹這個皇帝身邊,向來是不缺人的,不管是什麼樣的人,他都不缺。所以,劉徹身邊的是非就特別的多。

韓嫣自打重新回來到未央宮之後,劉徹待他更是親近了許多。原本劉徹還是有顧忌的,如今有個藉口就開始露原形了。以他的脾氣,能忍到現在已經不錯了,可惜,韓嫣的要求更高一點。偷了個空,向春陀打了個求援的眼色。春陀點頭,抽空兒勸劉徹去了。也不知道春陀恐嚇了劉徹什麼,總之,劉徹是收斂了,不過,惡果也是種下了。

新進人員,本來就是看韓嫣是不大順眼的,他們進來的時候,有關韓嫣和劉徹之間關係的說法只是有一個小苗頭,後來被一堆事兒給打了下去流言並沒有怎麼傳播,因此只是覺得韓嫣是個關係戶。可最近有點苗頭不對,就算是不想歪的人,難免也覺得韓嫣的待遇太過了:他就是不說話,劉徹也要看一看他的臉;除了大朝會,他永遠坐在劉徹旁邊;散了會,留下來一塊兒吃飯……於是,有人心理不平衡了——就算是救過皇帝的命,受這樣的恩寵也讓人眼紅啊。

經了上林一事,大家不在武力上對韓嫣挑釁了,改文鬥了,卻不知道韓嫣正等着這個機會呢,他當時是跟劉徹保證過要出頭挑一挑儒家的缺點的,拖得太久,他也不好交差,只能抓住機會了。

開頭幾次言語挑釁,韓嫣只當人家是空氣,了不起用一種“你很幼稚”的眼神,非常同情地看了看人家。此時無聲勝有聲,這樣的挑釁……不吵起來也困難。

於是,在四月末的小朝會上,韓嫣如大家所願地與衆儒生文鬥了。從這些新進人員的構成上,就可以看出劉徹的態度了——清一色的儒生,劉徹還是比較欣賞儒家的,如果沒有韓嫣在一邊努力吹歪風,他怕是要到董仲舒拿出以天命制約人君的理論的時候,纔會對儒家比較不待見一點。

文斗的開始,自然是沒有新意的言語挑釁,只是大家沒想到,這回韓嫣迴應了。韓嫣是特意選在這個時候說話的,如果是在大朝會上,這麼多人,亂哄哄的,你一言我一語,最後發展成朝堂大火拼就壞了。就算場面不火爆,人一多,你一言我一語,也有可能造成論壇發貼一樣的歪樓現象。而且,一出現就在大朝會上,衝擊太大,不大符合韓嫣的計劃——韓嫣還沒想抹了儒家,儒家也不是他能抹得了的,不過是想稍壓一壓儒家的氣勢罷了。

再者,現在的儒生也遠不是後世那種腐儒可比的,他們也更靈活一些,同時功利心更強一些,大家瞧韓嫣不順眼,最主要的原因其實就是嫉妒,嫉妒韓嫣比較得劉徹的青眼、官職又高、前途眼見比大家更好。

小朝會,人比較少,而且成員的話,丞相衛綰是一定要有的,他是黃老的忠實執行者,御史大夫的直不疑,也是黃老一派的,太尉從缺,三公僅存的兩公都是學黃老的,有他們坐鎮,儒生講話也要注意一點。

小朝會的範圍也比較小,先撅了這些人,在小範圍內慢慢地動作,“溫水煮青蛙”說的就是這樣的策略。這些人不管是聲望,還是官職都不高,折一下影響不太大,然後,再循序漸進地操作。況且,現在的環境比明清時期好得太多,批批儒家,不是什麼太驚世駭俗的事情。

於是韓嫣把“學說與治國的關係”又給搬了出來:“大家都是朝廷大臣,應該擇採各家所長爲朝廷所用,對天下學說有所揚棄,而非單一的做爲某一學說的門徒,弘揚某一學說令某佔據朝廷。諸位是朝廷大臣而非是某一學說的大臣。”

果然,招來了一致批評——這論斷其實跟申韓之論有點相似的地方,有用的就用,沒用的就扔,太刻薄寡恩了!韓嫣被人指着鼻子罵了,直到此時,他才反應過來,自己還有一個比韓王信更加有名的親戚——韓非。沒錯!就是韓非子那個韓非。

真是痛哭流涕,韓非,法家集大成者,戰國韓國王室公子——韓嫣不知幾代遠的叔祖。韓嫣幾乎要被扣上個法家刻薄的帽子了,招誰惹誰了,老天爺,你玩我,哪裡蹦出來這麼一堆親戚啊?

韓嫣只能另僻蹊徑,聲稱自己對儒家也是有研究的,也是比較贊同的,只是覺得目前大家讀書都讀錯了,理解得很有問題。對儒家的批評也好,解讀也罷,是所有諸家百家裡最多的,韓嫣跑到兩千多年前,許多觀點,就成了他的了,佔了兩千多年智慧積累的優勢,底氣還是有的。再說此時,儒家也是分很多流派的,並沒有後世那種固定的模式,比如董仲舒也只是治的《公羊春秋》一種《春秋》流派罷了。韓嫣奉命點校經籍,說是自己也有所得,卻也合適。

先從孔子的年齡算起:“孔子活了72歲對吧?”

對陣的是口才極好的莊助,他這點記得很牢:“是啊。”

“如果他再活10年,大家樂意不樂意?”

“當然願意了。”

“孔子好學,三人行,必有我師,是他說的吧?求教於老子、樂師……這些人對吧?”

“那是當然。”很得意於孔子的光輝事蹟,彷彿那就是自己做的一樣。

“孔子一生都在學習,如果他再活10年,他是繼續學習呢?還是抱殘守缺?”

“……”無語了。

如果說不繼續學習,那就是打孔子的嘴巴了,連帶着把自己的嘴巴也給打了。如果說繼續學習,就是說,目前儒家的說法還不完美,還要改進,也就是說,它沒有那麼神聖不可動搖。把孔子從聖人變成個學者,從神壇上走下來了,以後許多事情都好辦了,韓嫣的初步目標算是實現了。

第一回合,韓嫣勝。

劉徹坐那兒沒動,“楚王好細腰,宮人多餓死”,上有所好,下面纔有所效。儒生一邊之所以膽氣這麼足,一方面固然是傳道的正義感,另一方面也是覺得皇帝偏向他們,如今劉徹不動,儒生這裡的感覺有點不大好了。劉徹看來,把一個可能會被拿來制約自己的“聖人”打下神壇,對他來說,是一點壞處也沒有的,自然不會多嘴。

折了一局,並不代表就這麼認輸了,百折不撓纔是時代精神。

還有就是鄙視農業的言論,與漢文帝那重農的理論之間的對立是非常顯眼的,你說,是哪個錯了?讀書就不可以種田、種田就不可以讀書了麼?這不是把官員與百姓對立起來了麼?你想做什麼?

……

……

……

議論很熱烈,可韓嫣佔了上風,道理很簡單:“你說你的學說是完美的,你就要一條一條的去證明。而我說它不完美,只要提出一條證據就可以了。哪怕只有一條證據可以證明我說的,那我就可以推翻你的結論。也就是說,你說的學說它不完美,我能找出一條來,保不齊就能再找出另一條來。如此不完美的學說,你還把它當成聖旨做什麼呢?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者,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自己都說了。你還犟什麼呢?改吧~~~”

“聖人?那是孔子死後,大家評的,他活着的時候可自己沒承認過。你說是他說自己不是聖人說錯了,還是囧囧們說他是聖人說錯了?什麼?那是他謙虛?爲了謙虛的名聲,就可以不要誠實了麼?”

看着一堆不肯住嘴的人,韓嫣真替他們哀悼。這些人是真心向學,一腔熱血。如果是同時代的人,韓嫣怕是找不出那麼多條反駁他們的理由,可惜韓嫣帶了兩千多年以後對儒家分析的成果而來,雖然並不深入,他知道的可能只是皮毛,但就是這點皮毛,簡直能要了儒家的命。最起碼,是斷了儒家獨霸的命。

再者,儒家現在,自己還分這麼多流派呢?各個流派之間還互有齷齪,你們說,哪個是正統?自己都搞不清楚的指令,居然還要人家按你們的指令做事,這不是瞎指揮麼?——還有一句心裡話沒說:再吵,我就引穀梁對抗公羊,讓你們窩裡鬥。

……

……

……

儒生一邊的臉色越來越沉重,最後實在講不出話來,大家都知道,這學說上的辯論,是輸了。韓嫣的立意本就比他們高出一個層次,大家說的是經文,韓嫣卻從經文看到了對學說的揚棄。其時讀《詩經》一篇愛情詩的《關雎》就能讀出后妃之德來,比較講究微言大義,單從這一點上來說,至少韓嫣想得比他們深,也比他們更用功些。

有認的,也有犟的,硬扯到韓嫣這樣攻擊儒家,是居心叵測上來。韓嫣也火了:“鄰家焉有許多雞?乞丐何曾有二妻?其時尚有周天子,何事紛紛說魏齊?他該言行一致吧?怎麼就目無主君了呢?周天子尚在,怎麼就跑到魏、齊去了呢?魏、齊是強國?是啊,見到強國,就忘了共主了。這人,還有資格談‘忠’麼?”單隻一條,就夠儒家表白的了——就是表白,也表白不清楚。到底是誰居心叵測啊?

劉徹臉都黑了,之前韓嫣可沒對他說這麼一條,現在想來,是越想越可怕。要是大家都效仿這兩人的行爲……

這說的是孟子了,孔孟並稱,說孟子、其實也把孔子給說了。這種遊說諸侯想做官的事情,孔子也沒少幹,可他倆,就硬是沒怎麼巴結過周天子。一個人做事,不僅要聽其言,更重要的是要觀其行,如果一個人言行不一,那麼,這個人的品德就很有問題,他真是個“僞君子”了。這個講究禮法、正名的孔子,居然接受過反政府組織的邀請,想去做官,被他囧囧當面盤問過,這,又要怎麼解釋?

後世不少人攻擊儒家,就是拿的這件事情做文章。這種事情,後世兩千餘年的時間裡多少儒家囧囧,誰也沒有給出一個能讓大家信服的合理解釋來,整個封建時代,大家選擇xing地失明——忽視了這兩個人有些不太能拿上臺面的做法。那時,儒家、孔孟已經被拱上神壇了,想換掉,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如今,這神壇是空的,阻止他們上去比把他們趕下來,無疑要簡單得多。

儒家,看似溫文爾雅,其實比黃老要更具攻擊xing,很有些要讓自己的學說“德布四方”的意思,再加上國情所需與劉徹偏心,所以,在朝堂上,黃老居守勢的。衛綰、直不疑爲人雖是持重,可心裡不失落那是不可能的,如今見韓嫣駁了儒家,還滿有道理,心下大慰,當下裝聾作啞隨他說了。

劉徹本就與韓嫣是一夥的,此時也不會訓斥韓嫣什麼,只說:“大家都是在討論經籍,把事情辯駁清楚了就好,朕聽下來,也是獲益匪淺。”回頭望了望正在拼命記錄的史官——這不是不能進去聽壁腳的皇帝內室,正經會議,史官是在場的:“都記下來了麼?”

史官擦擦汗:“記下了。”

“抄幾份,給大家研究研究。”

“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