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後,林老漢事先給楊育林去了一封信告知開書肆的事,自從回來後,林老漢和楊育林也是保持着通信的。
楊育林對此事也是表示支持,還曾讓人捎來了兩本書兩副字畫,一副是他作的松鶴延年畫,上面還有親筆提的賀詩,一副則是之前在育林書院時,林老漢和楊育林一起完成的長副畫作,代表着他們友誼長存的旭日東昇山水畫。
林老漢頗爲珍惜,盯着兩本書兩副畫作,林老漢的眼睛都溼潤了,直言楊育林是他一生中的老友,也是他這輩子的貴人。
這兩個月來,林老漢和林晉非常忙,要開書肆了,而且不是一般的書肆,是一種似詩社非詩社,是畫社非畫社,別具一格的書肆。
要開這樣的書肆,自然要拿出真水平來,所以林老漢和林晉作詩作畫,對自身要求也非常的高。
林晉畫一副竹畫都不知道廢了多少張紙,一直都不滿意,直到這天天微亮,林晉在院子對竹作畫,在竹畫完成之時,林晉卻感覺彷彿缺少了點什麼,於是在竹下畫了一簇夏枯草。
林晉看着竹看着草,當下滿意,可感覺還是缺點什麼,正思索着一首詩提上去,卻見一輪紅日冉冉升起。
林晉矅目,瞬間紅日入畫,林晉這副竹畫也非常圓滿完成了。
林晉愛竹也並不是林老漢給他取的表字修竹的原因,纔開始愛竹的,竹在鄉下隨處可見,自啓蒙讀書開始認識竹,瞭解竹,林晉就愛上竹了。
也因爲林晉愛竹,林老漢也希望林晉如竹一樣的風骨和品質,纔有了修竹的表字。
這天,夏枯草從隔壁送飯過來,看到林晉這副竹畫,心裡奇怪道:“你這畫的是什麼草,怎麼看着有些熟悉,好像夏枯草?”
林晉珉脣一笑,卻緩緩搖頭不語。
夏枯草厥了厥嘴,細細再看,越看越像,可人家林晉畫的是草,又不是她這個人,夏枯草也不好說什麼。
而且這副畫,竹下伴着一簇草,也不會顯得違和。
一切準備就緒,林晉朝着林老漢問:“爺爺,我們的書肆定何名爲好?”這段時間,他們爺倆已經想了好多的書肆名了,但都沒有特別滿意的,所以這會林晉又問了。
夏枯草沒管這些,要是飯館這樣的,她還能幫忙想想,書肆這種,她就算了。
所以夏枯草就欣賞着這書肆裡的畫和詩,然後又看了看已經被捐贈來的書籍,想到以後可以方便借書看了,夏枯草心裡可歡喜了。
這邊林老漢正作完畫,聽了林晉這麼問,便沉思,道:“就用茂林書肆?”
林晉覺得也不錯,但又覺得太稀疏平常,突然看着林老漢作的一副畫。
湖泊的兩邊,一邊是幾竿竹子挺拔聳立,一邊是兩隻愜意的白鶴,或低首喙食,或轉項引頸回首梳理羽毛,情態各異,悠然自得。
整個就是一副吉祥如意圖,不僅有竹有草,有蓮有梅,有鵲有鶴,溪裡還有幾條嬉戲的魚。
林晉看着那幾條魚道:“爺爺,不如我們叫魚躍書肆如何?”
“魚躍?你怎麼想用這個?”林老漢道。
林晉指了指林老漢畫裡的幾條在溪裡嬉戲的魚,道:
“讀書識文斷字,學習聖人的道理,能讓我們溫故而知新,開闊視野,豐富閱歷,益於人生。考了功名,就能衣食無憂,熱衷的人可以做官,爲朝廷效力。不願做官,也有在本地做鄉紳,維護地方的穩定。也有教書育人,也有山林歸隱爲士。孫兒認爲,功名是讀書人立命的根基,做不做官倒無所謂,但魚躍龍門是一個讀書人的追求,也是讀書人努力奮進的理想和目標。所以孫兒覺得以魚躍定爲書肆之名如何?”
林老漢點了點頭,朝着林晉道:“那你想好對子了?”
林晉想了想,不一會道:“魚躍龍門艱難險阻,金榜題名寒窗苦讀。”
“橫批,魚躍書肆,好,非常好。”這會周縣令正好過來了,這一聽到林晉的話,大讚出聲。
林老漢和林晉這纔看到門口的周縣令,忙都立身朝着周縣令施禮。
“不知縣太爺來訪,有失遠迎。”林老漢笑道。
周縣令看着林晉目露欣賞,朝着林老漢道:“不愧是清河先生的貴孫,大才啊,少年有爲,假以時日又是一國棟樑之才啊。”
“不敢當不敢當,縣太爺過獎了。”林老漢搖頭失笑。
林晉朝着周縣令再施一禮,面上謙虛,態度也不驕不躁,不卑不亢。
周縣令暗暗點頭,對林晉都有些稀罕了起來。
周縣令一過來,林老漢自然就請周縣令和農家仙味招待了,夏枯草也過去親自下廚,怎麼也得留住周縣令的胃才行,這和何府一樣可是個大靠山,夏枯草自然要讓周縣令吃的滿意才行。
又是一個月的準備,魚躍書肆終於開業了。
早在這之前,魚躍書肆沒開,就已經引起了荊縣衆多人的好奇和關注了。
所以開業這天,前來魚躍書肆圍觀的人不要太多,縣太爺都親自過來了。
何老太爺沒來,但何大少爺來了,還有一些書院的先生,士子們,學子們都紛紛而來了。
當然隨着何府和縣太爺贈書的人也有不少,當中有人看到了楊育林的字畫,大爲吃驚,聞知林老漢與楊育林是老友,看林老漢的目光又不一般了。
育林書院吟詩作畫,讀書人們紛紛盡顯才能,縣太爺還爲一些表現出衆的讀書人給予獎賞和鼓勵。
不過縣太爺也是識趣的人,並不會喧賓奪主,末本倒置,所以不一會就離開了。
而因着林晉的年紀小,所以也請了一些書院學堂的學生也都來了,林晉的才識學問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就林晉這個年齡而言,能有如此才學,已經是非常不錯的了。
不過林晉有多少能耐,到時候還得在考場上見真章,不然再有才學,若連童生試都過不了,連秀才都考不上,那也是枉然。
林晉謙虛有禮向大家求教,也是這一天,林晉才真正知道這小縣城裡文采出衆的讀書人也非常多,可有功名的人卻寥寥無幾,更讓林晉再一次認識到科舉之路的艱難。
萬中求一也不爲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