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些藩王的瞭解,楊厚照比李昭知道的多,楊厚照道:“這些都是朕的叔父輩,如果真的需要抱養,也只能養他們的孫子。”
禮法上不能越界。
李昭只認得這裡的一個人,就是興獻王楊厚熜,因爲老興獻王已經死了,現在他是王爺,歷史上楊厚照死的時候沒有過繼任何孩子,兄死弟及,所以楊廷和挑選的繼承人是楊厚熜。
爲什麼會挑選楊厚熜,因爲本朝的文官和唐漢時期不同,他們就是徹徹底底的文官,參政議政可以,根本不可能謀反——歷代謀反的人,得有兵,光有兵還不行,還要威望,功高震主那種,爲民族和百姓立過大功,也就是必須打過仗。
文官信封孔孟之道,謀反首先名聲就壞了,是沒人會擁護的,楊廷和那些謀反之心,但是必須大權獨攬,所以不能挑選小孩子,但是大人都不好控制。
楊厚熜的封地很小,又是農村,楊廷和以爲他沒什麼見識,所以就選他了。
沒想到,如果說楊厚照只是不聽話,那麼楊厚熜是十分精明的不聽話,楊廷和看錯了人,下場很慘。
不過雖然是楊厚熜最後繼承了楊厚照的皇位,但是說起來,那已經不是楊厚照的皇位了,因爲楊厚照已經死了嘛,也不是人家楊厚熜搶來的,奪來的,是名正言順正兒八經的繼承,李昭對楊厚熜倒是沒什麼恨意。
就是討厭這小子修道,人一旦有愛好,就有弱點,楊厚熜修道要錢的,要蓋塔,祭祀,煉丹,養道士……
看似要不多少錢,但是架不住人多,人多的時候你貪一點,我貪一點,大家都來分羹,楊厚熜可能自己覺得沒花多少錢,但是打着爲了給他花錢的旗號,養了一大批貪官,根子上爛了。
再說風氣,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有人看到了皇上的這個愛好,就拼命想辦法討好皇上,大臣們投其所好,就出了一批諂媚之人,這是總的來說,楊厚熜的缺點。
但不能一棒子打死人,其實楊厚熜也有他的優點,他聰明,遠離宦官,重用文官治國,張居正海瑞等人都是他手下的大臣,是他死了才留給了他兒子,他兒子留給了孫子,所以對於國家大事上,楊厚熜並沒有耽誤,平西抗倭,也是有功勞的。
國家是制度上爛了,每年那些藩王逃避的稅收,其實夠楊厚熜修好幾輩子道了,所以楊厚熜即便是不修道,制度不改,國家也是那樣。
很多人說王朝真正是亡於萬曆,亡於嘉靖,亡與天順……其實明明就是亡於太祖,亡在科舉福利,亡於天下富人皆不納稅,窮人不足天下一半的財產,要納天下人之稅,在立國之初,就註定王朝會滅亡。
所以別說楊厚熜,就是更厲害的人,不管是誰,不更改這個制度,都挽救不了王朝滅亡的宿命。
故而李昭對楊厚熜沒有什麼偏心,這次要打擊的主要目標也不是楊厚熜,倒是申懿王楊右凱和莊王是她的大目標。
申懿王是憲宗最小的兒子,也就是楊厚照的叔叔,但是比楊厚照小一歲,因爲最小,皇帝疼小兒子,封地在江浙最富裕的地方,土地萬頃是快肥肉。
莊王則是仁宗時的封號,跟楊厚照已經出了五服了,封地在兩湖,都是魚米之鄉,非常的有錢,土地比申懿王還多。
如果拿這兩個先開刀,剩下的宗室就會有忌諱,不敢繼續土地兼併。
然後把宗室繼承製度更改爲降級繼承,也就是親王的兒子再繼承爵位的時候,就是郡王爵,郡王的兒子再繼承爵位的時候,就是公侯爵,爵位只有一個兒子能繼承,其他的全部只能分財產不得繼承爵位,但是可以科舉,這樣王爵就不再會增加,慢慢減少。
王瓊擔心楊厚照一個親人都沒有,所以不能把宗室一網打盡,溫水煮青蛙慢慢來,這樣宗室就不敢真的把皇上拋下,因爲他們還有利益,也不會因爲動作太大讓他們反抗。
李昭對楊厚照說出自己的想法:“您的這份家譜上的人雖然更有繼承權,但是不是咱們的目標,咱們的目標在這個家譜之外,所以還得擴撒消息,讓所有宗室都覺得有希望,讓他們全部跳出來。”
楊厚照道:“這好辦,十五的時候你把所有有小孩子的王妃都到清寧宮來,給人一種你要收養孩子的錯覺,雖然禮法上要血緣更近的宗親好繼承,但是咱們就說年紀太大養不熟,大臣們也會考慮這一點,所有隻要有不懂事小孩子的宗親,都會有想法,就不怕他們置身事外。
再者,咱們只要拋出去消息,想想所有宗親都會躍躍欲試,都是太祖的後人,分什麼遠近呢?咱們什麼都不用說,他們自己就會開始選拔了。”
要想脫穎而出,當然要擊敗對手才行,然後宗室會相互“殘殺”,他倆只要看誰贏了就行。
李昭又看了申懿王和莊王的資料,申懿王因爲年輕,自己暫時有兩個兒子,都是王妃所生,莊王今年五十八歲,他有五個兒子,他的兒子們都和楊厚照同輩,那麼就得從他孫子中挑出人選,孫子……那就多了。
而申懿王正是意氣奮發的年紀,李昭查過,也有野心,就是沒有機會,他應該不會錯過這場逐鹿。
莊王這個則是心狠手辣的主,放渠淹沒農田,讓農民無家可歸,最後他圈地,不然他也不會這麼富裕了,反正他祖宗沒他這麼“能幹”,如此貪婪不擇手段的人,應該不會對皇位沒興趣的。
反正魚餌下去了,上不上鉤得看魚的了。
李昭將資料合上,在楊厚照臉上點了點:“我們萬歲爺越來越聰明瞭,願者上鉤,就這麼辦。”
楊厚照看着李昭充滿愛慕的小臉,抓着她的手道:“就是委屈你了,本來生不生孩子是咱們倆的事,現在把你推倒風口浪尖,這回全天下都要關注你了。”
本來全天下也都關注,不過是以前不說而已。
李昭道:“萬歲爺不覺得委屈臣妾就不委屈。”比起皇后,人家當皇帝的無子更受人詬病。
提到孩子,李昭接着道:“對了,那些瞧病的人中,萬歲爺覺得哪個看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