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在倫敦的英國政府和英國皇室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他們痛恨印度人在這個關節眼上捅了他們的刀,讓他們首尾不能兼顧,痛恨亞洲局勢讓他們寢食難安。
英國此時受困在歐洲,根本沒有兵力可以向印度投送,因此只能依靠印度本土的十幾萬英軍展開抵抗,企圖阻擋住印度人的叛亂勢頭,使得印度局勢很快便被控制住。
但英國人的期待沒有絲毫實現的曙光,他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印度人捲入了其中,英軍節節敗退,已經失去了印度三人之一的土地,只剩下印度北部和西南部的土地還在他們手裡,印軍的勢頭兇猛,而且英國人很快通過情報蒐集得到準確消息,印軍使用了華夏國提供的武器裝備和彈藥,他們立即明白印度人背後還有一隻推手,印軍持續作戰能力大大增強,更加明白他們在印度的日不遠了。
儘管英國人口中高喊着一定要印度叛軍嚐到應有的代價,一定會盡快平定印度叛亂,他們聲稱印度叛亂只不過是在別有用心的人鼓動之下的一場把戲,叛軍很快就會失利。
但他們明白這只是口頭上穩定人心的策略罷了,他們根本嚇不倒敵人,印度動亂迅速向全國範圍內蔓延開來,印度人趁火打劫的功夫一點都不差,他們英國已經不可能馳援印度。
印度起義之後,振航母艦隊立即出現在了印度南端,切斷了英國與印度之間的商船往來,幾十艘在海面上行駛,從印度向英國運輸各種物資的商船,被振海軍扣押,振航母艦隊封鎖了印度洋通往紅海的航道,英國人和印度之間的聯繫已經被切斷,印度和緬甸英軍已經成爲失去後援的孤軍,他們漸漸地明白已經被敵人困在了死局裡面,開始失去抵抗的意志。
印度起義發生之後,在緬甸的振趁火打劫,利用強大的裝甲兵團和海軍航空兵的優勢,向緬甸印軍展開了猛烈攻勢,英軍因爲印度局勢,沒有援軍可以來協助他們作戰,他們立即變得無心戀戰,剛剛恢復一點的士氣立即蕩然無存。
英軍選擇了逃跑,他們沒有采取先前準備固守中部地區一段的策略,而是一直往緬甸中北部退去,最後退到北部叢林和高原地區時,原本在仰光五萬人的英軍只剩下了兩萬人,和緬甸北部英軍加起來,一共才五萬人。
隨後振的步步緊逼,逐漸將緬甸英軍逼入了西北部叢林地區,振沒有采取大規模進攻瓦解英軍的戰鬥力,而是利用英軍在叢林地區補給困難,準備將他們困死在山地和高原,久了,英國人投降的日就不遠了。
印度的起義正如火如荼地進行着,很快席捲到了整個印度地區,失去了英國本土的戰略物資和後勤支持,英軍的抵抗變得越來越微弱,英國人已經感到他們失去緬甸和印度只不過是問題。
原本期待依靠龐大的印度的資源,可以和緬甸振抗衡的英國人此時已經徹底絕望,東方和南亞的局勢顯然不是他們可以控制得住的,而印度洋的海面已經駛入了中國的航母艦隊,這一英國人控制的傳統海域也迎來了強大的競爭對手。
對於振航母艦隊龐大的攻擊能力,英國人是毫不懷疑的,他們的艦隊此時都已退出了印度洋主要水域,避免同振發生海上衝突,他們目前的期望在於扼守住蘇伊士運河和紅海的入海口,利用在蘇丹和埃及的海軍基地堵住振進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去路,使得振航母艦隊無法影響到歐洲海上戰局。
而此時與五月底和六月初進行的一戰唯一的一次大規模海戰,日德蘭海戰,已經在英國和德國艦隊之間結束了,雙方都沒有給對方造成重創,兩國艦隊總體實力依舊保存完好。
日德蘭海戰結束之中,英國和德國恢復到了海戰前的狀態,德國海軍繼續躲在本國港口而不出擊,依靠水雷封鎖港口,英國艦隊則懼怕水雷,根本不敢追擊到德國本土附近,雙方平息了下來,互不侵犯。
事實上在歷史上整個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都沒有以海軍作戰爲主,一戰還是一場經典的陸軍之戰,各國海軍起到的作用大多數在保護本國商船不受到敵國襲擊,大多數,艦隊都萎縮在本國港口,而沒有遭受更大的損失。
印度事變之後,協約國集團內部感到的壓力越來越大,因爲他們立即意識到一旦英國人失去印度和緬甸這個抗衡中國的基地,振和土耳其在阿拉伯半島連成一片,協約國的噩夢即將來臨。
但歐洲人同時也認爲,中國人不會在陸上捲入歐洲大陸的大規模戰爭,因爲中國人不會爲此付出這麼大的犧牲,因爲他們已經看出中國佔領西伯利亞之後,並沒有西進進攻俄國歐洲土地,就足以看出中國並不想付出巨大的人員傷亡來獲得同盟國的勝利。
英法的分析家認爲,中國人會以提供武器裝備的方式來幫助同盟國取得歐洲戰場的勝利,而不會派出陸軍攪和到傷亡巨大的歐洲戰場上,這一點分析其實的正確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的巨大傷亡達幾千萬人之多,英法俄德等大國每一國的傷亡都超過百萬人,所以中國是不會輕易派出陸軍從土耳其進入歐洲,支援同盟國作戰的,而中國的計劃只是通過土耳其向同盟國提供軍事援助,以獲得戰爭的勝利。
看到即將要失去印度和緬甸的英國人和即將失去越南的法國人,都已經意識到,只有取得歐洲大陸戰爭的勝利,才能將他們在全世界失去的利益奪,只要他們戰勝了歐洲強大的德國集團,然後一致來對付遠東的中國,這次戰爭協約國纔有可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而只要協約國取得最後勝利,那麼他們失去的東南亞地區、印度地區將會很有可能失而復得,而不必計較於一時的得失。
亞洲的戰爭進行到了七月中旬左右,集中在印度、緬甸和越南的戰爭很快接近了尾聲,除了印度之外,雙方的軍隊已經沒有大規模的地面戰鬥,而是以襲擾和空襲爲主,緬甸英軍被困於叢林半個月之後,許多部隊食物短缺,供應不足,而出現了小範圍騷亂,有些部隊已走出叢林向振投降,英軍投降的趨勢不可阻擋。
越南的法軍則被振沒日沒夜的轟炸搞得頭暈腦脹,振第三艦隊已經遷移至海南島,在海南島三亞建立了新的海軍基地,以南海爲巡航海域,負責南海地區的安全。
第三艦隊一開始便承擔起了對越南法軍的攻擊任務,封鎖了南海海面,法國與越南的聯繫已經中斷了半年左右,法軍沒有獲得過任何的補給和其它兵員的補充,很快也漸漸處於疲態,只等着振的地面部隊對他們展開進攻,徹底收拾他們。
緬甸戰局漸漸得到控制,振已經佔領了大部分緬甸地區。在緬甸當地尋找代言人的工作正在展開,中國政府準備在緬甸形成一個類似於馬來西亞的政權,使得這個政權必須是和中國走到一起,肩並肩的關係,中國必須對這個政權具有一定的控制力度,使其在未來的國際政治中始終和中國保持一致性。
至於印度,由印度人組建的政權也會由於中國的前期對他們的大力援助,將會在一段內和中國走得很近,但印度人獲得完全獨立之後,會不會參與這次世界大戰還尚未可知,也許千瘡百孔的印度社會要穩定下來還需要一定。
中國只希望印度能夠暫時和中國達成友好關係,以減少中國在印度洋展開大戰略的阻礙,畢竟印度這個地區性大國還是在南亞和印度洋地區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獲得這樣一個,對於中國意義重大。
但從遠期來看,中印關係是否一直能走向良性和健康的方向,顯然還不一定,畢竟印度在邊界問題上也許回重演歷史上的把戲,和中國鬧僵,中國也會對此做好準備,不過這種事情,在短內還不會發生。
八月份漸漸來臨,天氣愈發炎熱,南亞的海風更是讓人炙熱難耐。
到了八月五日,受到土耳其海軍的邀請,中國海軍第二艦隊在這一天訪問土耳其。
此時阿拉伯半島都屬於奧斯曼土耳其的領土,阿拉伯人已經被土耳其人統治了幾個世紀之久,直到一戰結束之後,阿拉伯又落入了英法的控制之中,後來到二戰前後才漸漸獲得獨立。
八月五日十點,位於阿拉伯半島南端土耳其阿曼地區的錫卜港口碼頭,一片熱鬧景象,碼頭上站滿了前來歡迎中國海軍蒞臨土耳其訪問的土耳其海軍各級官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