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部發表聲明,指定張漢卿爲朝鮮戰場全權代表,所以聯合調查團直接從海上來到大連。自從張漢卿來到這裡之後,它已經是各方活動的中心,現在國聯這一撥人馬也要來之後,立刻成爲國內外關注的焦點。
在等待的時間裡,張漢卿也沒有閒着。從齊亞諾帶來日本人對於休戰的條件他就知道,這件事沒有善了,要想日本人真正提出停戰,不打疼、不讓他覺得無法持續戰爭是不行的。
和日本還很有得一打。所以在此期間,他反思了中國陸海軍的表現,並據此作出許多改進。儘管他有穿越的優勢,但是畢竟在前生沒有真正接觸到軍事,很多事情,還是紙上談兵的居多。
過早地倚重海軍航空兵就是一例。要不是渤海艦隊的飛行員們忘我的犧牲精神,要不是王小虎致命一擊得手,張超把握機會能力超羣,打掉了“出雲”號並極大震懾了日艦,這時候的他,恐怕會在焦頭爛額中給渤海灣各大城市補窟窿了。
戰前已經預料了日本海軍對中國沿海城市的肆虐,所以儘管犧牲了將近五個中隊的優秀飛行員,這一切都是值得的,也是對中國最好的結果。
張漢卿的反省便是自己思維過於超前,而沒有深刻地認識到這個時代的航空兵的能力遠遠不能和他後世所在的時代相比。
飛機和萬噸級大艦的價值比,在這個時代是千分之一,而後世只有二十分之一,所以儘管大方向正確,要走到這一步還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至少要讓飛機的水平上升一個大臺階才行。所以他的修正是在未來補上203MM大艦炮這一課,當然不用矯枉過正。
坦克也是這樣。儘管有正確的理論方向,中國坦克在關東州戰役中也有出彩表現,但是三成多的戰損(其中大半爲拋錨)率實在不敢恭維它的效用,這纔是一仗而已。
而且T-20出奇小的坦克炮口徑(57MM)、幾乎不堪一擊的裝甲、比步兵全速奔跑快不了多少的速度,真不敢相信他還對未來的德國納粹三傑理所當然地吹噓坦克的作用、而三傑則虔誠地認可他的理論!
在朝鮮戰場上,由於山地奇多,步兵依託簡易工事就能輕易地阻擋坦克的行進。而T-20坦克57MM口徑威力太小,甚至比不上37MM的步兵炮,威力稍嫌不足,對堅固工事吃力,裝甲厚一點就沒轍。
不是不想換大口徑炮,而是因爲之前工業基礎太差,動力水平低下導致推動小炮都已經相當吃力了。這也導致這款坦克體型狹小,所以空間也小,更談不上乘員的舒適性,無法接受連續作戰,這也是入朝後幾仗都不見這種大功臣的原因之一。
T-20還暴露出彈藥與步兵不匹配的問題,這增加了後勤難度,在戰爭緊張期間與炮兵無法共用彈。考慮到未來大規模裝甲戰的要求,需要裝甲步兵、坦克兵、炮兵未來能夠協同一體作戰,建造通用大炮便已提上日程。
距離T-20設計之初已經過去五六年了,國內早已研製出更大功率的柴油機,秦皇島機械研究所(坦克研製工廠的代號)也早已設計出體型更大、裝甲更厚、重達25噸的新式品種----27式。
因爲張漢卿未預料到戰爭來得這麼快,也知道二戰時坦克技術的突飛猛進,爲了避免生產過多的過時武器並把有限的經費挪給發展經濟之用,這種坦克只生產了一輛。
現在張漢卿後悔了。國防工業,有些東西無法討巧,更好的裝備,是因爲在大量的實踐中發現不足持續改進而成的。所以在關東州之役的當晚,他就下令新式坦克開始換裝75MM大炮----以在可能的情況下提供工事中常見的75mm以上火炮,達到步、炮通用。
閃電戰或者陸軍裝甲化的巨大現實障礙,就是炮兵的使用。但是前人(還是算後人?)的經驗表明:在沒有伴隨火炮和步兵的情況下,單單坦克的戰場生存率並不高。因爲在坦克發展的過程中,反坦克炮、更堅固的工事、反坦克地雷等都是它的剋星。
坦克要想發揮作用,需要有同樣能夠機動的炮兵和步兵。
在當年世界各國,都還沒有什麼自行火炮的概念,所有大口徑炮均以馬拉或拖曳,不具備越野能力,每天20、30公里都是奇蹟,跟不上裝甲部隊的推進速度。
按照張漢卿的想法,秦皇島機械研究所在27式坦克的車身基礎上設計出了一款履帶式運輸的榴|彈炮,口徑爲陸軍支援火力通用的125MM,這個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了,張漢卿把它命名爲霹靂27(PL-27,是不是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有了這款PL-27,坦克部隊終於可以不依賴拖曳式炮兵只能走公路的缺點而隨時可以得到火力支援,這對它的戰場生存是一個極大的助力。
基於同樣的底座,步兵伴隨戰車BZ-27也應運而生,它一次可以攜帶12人的一個步兵班,並隨車裝備一挺重機槍。
以此爲藍圖,張漢卿開始在北京衛戍區內秘密組建一個由一個裝甲團、三個摩步團、一個自行火炮團爲核心的裝甲師:第一裝甲師。兵員主要由原T-20成員挑選組成,指揮系統照舊,師長仍是王文升,只是架構變了,武器配置變了。
裝甲團擁有93輛坦克,裝甲步兵團每團有31輛坦克,共計186輛。依託國內雄厚的工業能力,在工業能力全面轉化爲軍工能力後,用不了半年時間裝備便會就位。因爲只是換裝,官兵熟悉起來會相當的快,要不了多久,這支部隊就會成型。
和不成,就仍要打,現在是未雨綢繆的時候。
攻擊利器在籌備,破壞之王也沒閒着。
朝鮮戰場上步兵更多地需要直瞄炮,以消滅簡易工事,75MM野炮在朝鮮以山地爲主的地形中大有用武之地,無論是作爲攻堅還是作爲防禦。
但是惡劣的交通狀況也制約着它的使用,特別是最近兩場大的惡戰中,炮兵無法跟上步兵前進的腳步也使得人民軍修正了它的使用方式。
既然機動性並不好,考慮到後勤等各方面的便利性,在建制方面,取消了在步兵團中設置野炮連,而是把三個團的野炮連編爲一個新的加農炮營,直接加入師屬炮兵團。
這也是歐洲指揮官們經過長時間的摸索得出的結論“野戰炮兵火力必須集中”、“要儘可能地在一個區域中集中最大量的火炮,並且置於單一的指揮官指揮之下”的實踐。
這樣,人民軍的一線作戰單位下放到營(營有重火力迫擊炮連),團則成爲後勤、指揮機構。
閉門造車永遠不如實戰對於軍事的發展來得快。兩個月的大量炮戰,給人民軍炮兵積累了大量經驗。
各部反饋的情況表明,壓制火力的要求對現代戰爭減少步兵人員損失是一大利好,所以口徑偏小的75MM和105MM榴|彈炮開始向西北、西南等交通不便的戰區傾斜,而新補充部隊的都是125MM、155MM的重型榴|彈炮。
這也是各軍事大國從波爾戰爭中得到的又一個結論:“只有夠重的炮彈才足以把敵人步兵從掩體中挖出來”。
將來,中國軍隊炮兵部隊只會留下三種口徑的大炮:125MM和155MM的中重型榴|彈炮、75MM的加農炮,未來75MM加農炮將會直接跳躍到125MM的口徑。在張漢卿的構想中,努力挖掘這幾種炮特別是可作爲炮兵主力的125MM炮的潛能,對軍力的提升大有好處。
君不見,後世各國的大炮仍然是以125、127MM爲發展方向?而且,在他的計劃中,自行火炮的口徑也是125MM,不但實現了彈藥通用化,還使得中國可以集中力量在一個方向上達成突破。
這種技術突破也會給海軍帶來裨益:陸炮技術的發展,可以給年輕的中國海軍裝備能力一個輔助,使“陸炮上艦”成爲大家的期許。衆所周知,張漢卿的海軍發展計劃裡,125MM艦炮是一個大頭,各型軍艦都用得上。
雖然艦炮實質上是一種加農炮,與榴|彈炮有一定差別,但是工藝能力、設計能力、鍛造技術是通用的。
在後來,不乏“艦炮登陸”的典範,像76mm坦克炮是加農炮,直接從三英寸艦炮轉化而來;坦克炮塔與船連接在一起,纔是一種真正的艦炮。不過早期登陸艦上的一些連接在船體的76mm炮沒有像坦克炮塔那樣靈活的電動操作,效果不好罷了。
中國國防專家們反其意而用之,倒也在以後取得了輝煌成就,此爲後話。
因爲,隨着主戰坦克的大型化,裝備125MM口徑也是大勢所趨。即使是在現在,75MM口徑也可以與中國步兵開始陸續裝備的同口徑加農炮通用,讓囤積的大量的過時大炮重新煥發青春。 ωωω✿ ttk an✿ c o
因爲坦克噸位的增加,之前的37MM戰防炮已經對它不構成威脅,在此情況下,中國步兵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也以75MM加農炮作爲反坦克主力。
這樣的好處是各兵種都最大程度地減少了火炮種類,給後勤、裝備都帶來很大便利。
種種變化,都在無形中增強人民軍的力量。外交,本來就是國家力量的依靠,在現在,國家力量在最大程度上就是國防能力,就是戰爭機器的優劣。爲了在談判中穩居於有利心理地位,軍事的準備絕不能忽略。
шωш ▪ⓣⓣⓚⓐⓝ ▪C 〇
在真正停戰之前,談及刀槍入庫、馬放南山還爲時過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