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到了書房,心想我不妨把學校裡學過的詩詞選首好的書寫出來即可。初次見到公主,又面臨會試,最好是寫首言志的詩。自己大學裡學過的言志詩也不少,唯獨是李清照的夏日絕句最好,也最能表達目前我的志向了。
於是用顏體工整的寫到:
生當作人傑,
死亦爲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寫完落款爲文亮。但見的這副字是端正凝重,筆落處是力透紙背,直抒胸臆,寫完有酣暢淋漓的感覺。李斌想原來寫李清照的詩還能寫出這種感覺!爽快啊!哈哈!
【書中暗表:宋朝李清照的這首詩確實是不可多得之作,“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這不是幾個字的精緻組合,不是幾個詞的巧妙潤色;卻是一種精髓的凝練,是一種氣魄的承載,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那種凜然風骨,浩然正氣,充斥天地之間,直令鬼神徒然變色。悽切入骨,細膩感人無以復加。筆端勁力突起,筆鋒剛勁顯現時,這份剛韌之堅,氣勢之大,敢問世間鬚眉幾人可以匹敵?“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詩人追思那個叫項羽的楚霸梟雄,追隨項羽的精神和氣節,痛恨宋朝當權者苟且偷安的時政。都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僅一河之遙,卻是生死之界,僅一念之間,卻是存亡之抉。項羽,爲了無愧於英雄名節,無愧七尺男兒之身,無愧江東父老所託,以死相報。“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願”、不是“不去”。一個“不肯”筆來神韻,強過鬼斧神工,高過天地造化。】
寫罷,李斌意猶未盡,乾脆再寫李清照的一首詞吧,於是用趙體書書寫了李清照的一剪梅詞如下: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等墨跡略幹未乾之際李斌便將此兩幅字帶到茶室請公主一一過目,公主讀完後站了起來說:好!好一個生當作人傑!好一個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看到墨跡未乾,確是現場寫作,沒想到公子有這般雄心壯志和才情。公主想就是當朝名家也未必寫得出如此才情橫溢的詩詞。
公主道:李公子這個詩詞我收藏了啊?不知公子可願意?
李斌忙道:承蒙公主您看得上,在下求之不得。等我安排人好生裝裱,進京趕考時登門給您送去即可。
李斌心想:憑藉着我在大學裡熟背各朝代詩詞的本事,這次會試不敢說是穩當第一名,前三名估計跑不了。哈哈還有這等好事情啊。但是唯獨八股文不大好寫,切問問公主能否知道此次會試出考題的方向?
於是道:在下想請教公主是否瞭解這次會試考的方向?
公主道:皇上哥哥在金鑾殿出題,我豈能得知,不過就是寫寫文章罷了。還有就是指定一個物件現場作詩,都是現場寫作,還是很考驗人的啊。不過以公子的才情當不在話下,本公主拭目以待哦。
李斌忙道:承蒙公主擡愛,在下定當全力以赴,不負之前所學。
品茶休憩了約一個時辰,公主道:今日能遇見公子乃是上天緣份使然,唯望公子考好此次會試,卻等皇榜揭曉日,希望便是你我會面時!
說完粉面微紅,嬌羞狀態中……~~~~哈哈😊😄😊
【各位看官大人,書中暗標:唐代實行科舉制度取士,爲天下學子開放一條進身之路。“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便是對於科舉而言。
自古便有“學而優則仕”的說法,然而在隋唐以前長期是豪門士族把持朝政,廣大庶族極少有做官的機會,科舉制度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局面。
科舉制度是封建時代所可能採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它擴展了封建國家選拔任用人才的社會層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層社會的人士進入統治階級。它推動了社會不同等級成員之間流動,使應考之人獲得公平競爭的機會。
特別是唐宋時期,科舉制度正當發展成熟之初,顯示出生氣勃勃的進步性,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一個黃金時代。
科舉制度的出現,天下學子參加科舉的積極性非常高。爲了一朝成名,不惜十年寒窗。一時間,參加科考的學子非常多。
當年,唐太宗視察御史府,看到許多新考取的進士魚貫而出的情景,得意的說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代的科舉分常舉、制舉兩種。所謂常舉是指每年分科舉行的科舉;制舉是指由皇帝臨時下詔舉行的科舉。
常設的科目有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開元禮、道舉等等。
唐朝對秀才要求特別高,結果士人很少應試秀才,明經、進士二科在唐代科舉吸引了最多的考生。
明經科的主要考試各部儒家經典,還包括《老子》。明經考試有點像現代考試的填空題,試題一般是摘錄經書的一句並遮去幾個字,考生需填充缺去的字詞;至於墨義則是一些關於經文的問答。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規定明經考試加試時務策,考官就當前時務提出策問,考生書面作答。
唐朝初期的進士科考試爲“時務策”五條。時務策涉及國家現實問題,使讀書人從故紙堆中爬起來,面向社會,觀察、思考問題,設計解決辦法。
唐高宗時期爲進士科加試帖經、雜文,進士科形成了雜文、帖經、策問三場考試製。
唐玄宗時,詩賦成爲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於是後來有人把進士科稱爲“詞科”,也因之有人就說唐代的科舉是“以詩取士”。
唐科舉各項中,明經科取士最多。但最榮耀尊貴的,卻是進士科。在考生眼中,考中進士纔算是“金榜題名”。考中進士之後一旦封官,不僅如鯉魚躍龍門一般,同時改變個人以及家族的命運,甚至還有機會在青史中留下一筆。
進士的錄取率非常低,據統計大唐朝近三百年,進士開科264次,錄取進士不足7000人,平均每科僅錄取進士26人。
考中進士後,並不意味着便能直接做官。仍要參加吏部的選拔考試,通過後才能賦予官職。
唐代的大文學家韓愈,考中進士後,參加吏部的考試,三次都落榜,不得已做了個地方官幕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