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安看到整個朝堂之上一片恐慌,一個個官員在哪裡私下裡談論,竟然沒有一個人站出來參奏,慈安便咳嗽了一聲,朝堂之上稍微靜下來一些。
這時候地龍看到朝堂之上幾乎是沒有一個人出列發言的,於是她出列說道:“皇上、皇太后在上,微臣以爲,法國人漂洋過海勞師遠征,必定是疲憊之師,只要我大清國出兵,以逸待勞出其不意定能將法國人打敗。”
地龍的話剛一出口,只見正藍旗的九門提督站出來說道:“皇上、皇太后萬萬使不得,你想想我朝四十年的對外防守戰那次不是以求和而告終,既勞師動衆有割地賠銀,依微臣之見不如和爲上。”
向永泰這是也出列說道:“皇上、皇太后,剛纔地龍大學士講的不錯,我們一個四萬萬人口的泱泱大國,怎能並不戰而敗,就知道割地求和,那總有一天沒地可割,沒銀可賠怎麼辦,那最終的結果就是連我們自己立足之地都沒有了有怎麼辦?”
向永泰繼續說道:“微臣不睬,雖被皇太后任用爲兵部侍郎,但卻是未曾帶過兵打過仗,但是那法國人要想踏入我大清一寸土地,那也需的從我的軀體上踏過才行。”
向永泰接着說道:“皇上、皇太后,微臣願意輕盈出戰。”
向永泰的話音剛剛落下,地龍也跟着說道:“皇上、太后,微臣不才,也願意請纓出戰,好男人大丈夫當爲國效忠,何懼這七尺之身。”
這時候袁世凱看到兵部侍郎向永泰、大學士地龍兩個人都請求要帶兵迎戰,便出列躬身說道:“皇上、皇太后,微臣不才,願帶兵出征安南報效朝廷。”
恭親王看着袁世凱想要帶兵,那他是不放心的,因爲他對袁世凱的爲人不識那麼看好,在他看來千萬不可把兵權交給他,此人不是老實本分之人,從他的目光中透出的那一絲狡黠就能想象到他做人的本質不好,這樣的人切不可委以重用,將來會擁兵自重的。
恭親王看看這朝堂之上的卻沒有一個可帶兵之人,這是他坐在哪裡心裡想的事情就多了,是呀這些年來從他的皇兄登基以來大清朝的國力一年不如一年,每逢對外防禦戰的結果都是非常的慘烈,就如向永泰所言,一點不假,到將來老祖宗的地割完了,真金白銀賠光了怎麼辦呢?
恭親王看着這朝堂之上的孤兒寡母,這母子兩個人防本王爺就向防賊一樣,心想不如這次本王爺帶兵出征,打贏了是本王爺的功勞,那樣本王在國內的威望更高,同時也將軍權牢牢地掌控在自己的手裡,本王也可以在征戰得勝之後,擁兵一方,一則自保,二則也不要整日在這裡看他母子兩人的臉色行事。
恭親王同時想到只要我一旦掌握兵權,帶兵在西南,大不了就另立朝廷那也是易如反掌的。恭親王想到這裡,便起身說道:”皇上、太后,本王願意領兵出征,本王雖然今年身體欠佳,但是最近卻有好轉,騎馬帶兵卻無大礙。”
恭親王繼續說道:“今日看我大清朝堂之上,文武百官有人聞聽洋人,腰身板子就軟了,這是非常可怕的,想我八旗子弟當年橫掃天下,打下這麼一個偌大的疆域,切不可毀於我等的手中,那樣我等將有何面目去見我們的列祖列宗,有何面目愧對大清子民呀!”
恭親王在朝堂之上慷慨激昂,一心想要出征安南,但讓其內心的真是想飛,滿朝之上也只有慈安能夠清楚他恭親王的心思,慈安穩穩的坐在珠簾後面,看着恭親王的表演,接下來再看看滿朝文武的表現。
恭親王的演說,讓一些主和派的那些官員們汗顏,更是激起那些主戰派的鬥志,向永泰、地龍包括袁世凱等人也紛紛請求要隨恭親王出征。
恭親王哈哈一笑說道:“向大人乃兵部侍郎,負責掌管全國的兵馬的調動,責任重大,切不可隨本王征戰,袁世凱你就負責給本王多多訓練一些新兵,到時會本王可是會想你要人的。”
這時候,慈安在看着恭親王說道:“恭親王,你能請纓出征,乃是我大清的希望,哀家看看這滿朝之上,沒有一個人能比恭親王會帶兵打仗的,那李鴻章重兵駐守東北,密切注視着俄國人的動靜,左宗棠年事已高,英雄暮年,哀家在這裡由衷的感謝王爺能夠在國家危難之時,挺身而出不記個人得失,乃是大清之幸也。”
“哀家此時想你年是以高,身體欠佳,在顧慮你的身體,恭親王你確定要替朝廷征戰安南嗎,哀家不知道你的身體能否受得了嗎?”慈安說話的口氣扎顯得她非常關切恭親王的身體,親切的問道。
恭親王看到慈安內心猶豫不決,擔心慈安萬一發覺他的小算盤,不讓他領兵出征,趕忙從椅子上站起來說道:“太后,請放心,我最近身體恢復的不錯,帶兵打仗並無大礙。”
慈安看着恭親王說道:“王爺,着朝堂之上,君無戲言,你可知道?”
恭親王這時候想的是自己在西南將法國人打敗之後,將安南收歸自己帳下,在傭兵在那裡,美其名曰鎮守西南邊陲,到時候伺機而動,那不比在京城裡的活動餘地要大許多。
恭親王躬身說道:“太后,本王甚至這朝堂之上,君無戲言,本王願當中滿朝文武官員立下軍令狀。”
慈安聽到恭親王有力軍令狀,便說道:“恭親王你可得仔細思量一下才是,這要是軍力狀一立,那可是不可改悔的了。”
慈安看着恭親王慢慢的說道,恭親王這時大聲說道:“太后,本王在這裡當作滿朝文武官員的面立下軍令狀,如本王在安南打不了勝仗,守不住鎮南關,本王將接收軍法處置。”
慈安看了一下恭親王,沉思良久再次緩緩地說道:“恭親王,要不這樣,我看還是將李鴻章調回來算了,王爺嗎你就不要沙場征戰去了?”
慈安的猶豫不決,看似在關心恭親王的身體與後路,實則是在將那恭親王慢慢的逼到死角,恭親王知道此時慈安心中猶豫,不放心他傭兵在外,一旦形成氣候,與朝廷不利。
恭親王只得再次鼓譟慈安說道:“太后,食君之祿,當在社稷危難之時,當爲社稷作想,當爲皇上與太后分憂纔是。”
慈安看到恭親王態度如此堅定,便下定決心道:“那好,就有勞恭親王爲國出征安南,固我西南邊陲。”
慈安說着說着看了一眼恭親王說道:“恭親王,我看那軍令狀就不要立了罷?”
恭親王這時怎能當着這的滿朝文武官員食言呢,到他聽到慈安打算不讓他立軍令狀時,趕忙向一旁的小太監說到:“去哪筆墨拿來,本王當着滿朝文武官員將軍令狀立好,請文武百官幫本王爺作個見證好了。”
小太監這時當時非常的乖巧,不等皇上與太后發話,便趕忙去將筆墨拿來,伺候着恭親王。
恭親王接過小太監遞來的文房四寶,在那裡想也不想就揮毫潑墨的寫到:“家國危難之時,本王當着皇上、太后與滿朝文武的面立下軍令狀,如在征戰安南中如國敗北,願當接收軍法處置。立字據者:奕訢。某年某月某日與朝堂之上。
恭親王一氣呵成之後,便將毛筆往文案上一扔,說道:“太后,本王出征安南,還有一些……”
慈安知道恭親王在出徵之前會提出一些條件來的,慈安還沒有等他恭親王說出口,便說道:“恭親王,但凡事關出徵之事,你儘管提出來,哀家會考慮的。同樣會滿足你的條件的。”
恭親王便說道:“太后,本王想要幾個人,其中之一就大內統領府副統領查四寶,此人一直找本王要求向外放帶兵爲國征戰。二是想從袁世凱的新兵小站抽調快槍營隨本王出征,因爲那法國人用的是洋槍洋炮,我們也得牙用還牙纔是。”
慈安在珠簾後面聽完恭親王的話之後,當即說道:“皇上,恭親王提出的條件全部滿足,另外你再讓兵部在全國抽調兵馬,隨恭親王出征。”
皇上聽到太后的吩咐便看着恭親王說道:“恭王爺,不知道此次出征你想要多少兵馬?”
恭親王略微思量一下說道:“本王看我大清邊陲,處處暗藏危機,再加之連連征戰,百姓不得休養,不如從雲南、廣西、廣東抽調兵馬十萬隨本王出征,不知皇上、太后意下如何?”
小皇上一聽恭親王一出口就要十萬兵馬,一時間竟然不知道如何答覆了,這時慈安看出小皇上的彷徨,便說道:“好,恭親王,哀家答應你,你想的不錯,如果從內地調集人馬,一則行動遲緩,一時間之緊,不能解西南之急。”
慈安繼續說道:“向愛卿,你即刻退朝用八百里快報抽調廣東、廣西、雲南的兵馬十萬,在鎮南關集結,聽令與恭親王指揮。”
向永泰聽完慈安的吩咐趕忙躬身說道:“微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