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使契丹篇

從陳橋到崖山

帶着滿肚子問號,他們見到了傳說中的少年英雄。可惜自古名將如美人,終有一天見白髮,這時的王德用已鬚髮皆白,但花甲老將威風不減當年,遼國人一見面就奉送了頂高帽“您的大名我們久仰了,今天有幸相見。今年澶州一帶大豐收,都是您治理得好啊”

王德用微微一笑“當今天子聖明仁德,所以才連年豐收”套話不去管它,精彩的在下面,王德用給他們介紹了一些當時的大宋人員職務調動,比如自己就是一個月前剛剛調來澶州的。另外具體有誰史書沒寫,但蕭特末、劉六符兩人的反應是聚精會神甚至警惕戒備地聽。他們到底聽到了什麼?答案應該只有一個:大宋正在向北方集結力量。面對威脅,宋朝選擇了強硬對抗!

這之後,纔有了遼國使者對富弼的私下聊天。他們把遼國皇帝的真正目標說了出來。有兩個:要麼把土地交出來、要麼把宋朝公主嫁過去。兩者必得其一!

土地,宋朝開國以來的確丟失過,如李繼遷攻取的靈州。但公主?宋朝不是唐朝,更不是漢朝。漢朝從劉邦開始,歷代君主就有市井無賴氣息,爲人做事只講手段,難得講到品味和正規。尤其那時更沒後來所謂的道學禮教,女子再婚、甚至私生子,都沒什麼不光彩。如漢人絕世名將霍去病,一點都不隱瞞自己是私生子,且是奴僕所生的私生子身份。所以漢朝皇帝們爲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可把自己公主嫁給北方蠻族。當然了,他們做這種事時也同樣的不正規,通常都用宮女代替…唐朝則是一胡漢難分的時代。李氏皇室血統裡就帶有胡人血脈,由此衍生出後來一次次向異族求援,來平息國內叛亂。直到出現安祿山,胡人終於尾大不掉,挖出了唐朝覆滅的大坑。這種心態下。他們不介意與異族人通婚。何況他們的強者身份,也讓通婚沒屈辱感…

但宋朝不行!趙匡胤、趙光義雖出身平民,但嚮往文化。禮教大防、漢本位思想,都在這時復甦,後來的程朱理學能在宋朝生根發芽,絕非偶然!在這種思想主導下,尤其這時宋朝處於劣勢,通婚就是比戰敗求和、丟失領土更大的奇恥大辱!

說出了條件,兩個遼國人很可能也看到了富弼的憤怒,趕緊又加了句話“可從?從之。不可從?更以一事塞之。王者愛養生民。舊好不可失也”能答應就答應,不能答應就算了,找個理由搪塞過去。您可千萬別發火,咱們兩國友好關係纔是最重要的。

可3月26日進了開封城,這兩人的嘴臉再次變化,和剛到邊境線上差不多。除了給仁宗皇帝跪下磕頭是免不了的,說出的話卻完全是上國身份。

首先本着國書精神,宋朝先得把以往幾十年虐待遼國的理由解釋清楚。然後遼國使者來了段慷慨激昂的臨場發揮。劉六符說:你們南朝總在邊境挖溝幹什麼?不就是防着我們的騎兵嗎?告訴你們,那半點用都沒!我們扔點蘆葦稻草什麼的就能跳過去!實在想來狠的。我們10萬騎兵每人扔一包土就足以填平它…說完甩手下殿,留下大宋君臣在那兒喘粗氣。

好半天,趙禎問:大家說話,現在這事該怎麼辦。問題該怎麼答…

滿朝文武沉默了好長時間,最後站出來的是當時宋朝理論上學問最高深的人。前狀元、現翰林學士王拱辰。王狀元翻閱浩如煙海的前朝史料,終於找到了遼國的一小紕漏。

他說,太宗皇帝當年打下北漢後的確突然進攻了幽州。但那是在另一個突然發生的情況下才做出的決定。契丹人先是表示中立,可卻又悄悄的發兵支援北漢,被我們發覺。纔在石嶺關發生激戰,我們的郭進將軍大獲全勝。我們完全是被迫應戰啊!至於進攻幽州,面對挑釁,我們還不能發泄下嗎?

關於邊境上的水溝問題,王狀元的看法是不理會。理由很簡單,契丹人要真把防騎溝渠看得一錢不值,他們就會閉嘴不說了。現在說了,不過是口頭威脅而已。理都不要理,當什麼都沒聽到…

這樣就進入要挾勒索的第二階段:宋朝還價。割讓領土是絕不可能的。和親的事小有商量,正牌公主就別做夢了,宗室旁支的女孩或許可以。宋朝能答應的只有加錢。在每年30萬兩匹之上小有浮動。

4月7日,富弼、符惟中2人跟着遼國使者上路,去遼國和耶律宗真面談。臨行前發生了一小插曲。宋朝決定給富弼升官。這是慣例,當年澶淵之盟,宋朝代表曹利用身份只是樞密院的一小辦事員,爲了國家體面,臨時升職到閣門祗候、崇儀副使。3月28日,仁宗決定升富弼爲禮部員外郎、樞密直學士,這就接近了大宋頂級官場,可說一步登天。多少人做夢都在盼着啊!可富弼的回答是:國有急難,臣唯命是從,來往奔波是臣的職責,爲什麼要用官爵來賄賂我?

於是富弼上路,仍還是原職。在富弼趕往遼國期間,大宋對北部邊防也緊急作出了一些調整。春天,鄜延路青澗城的種世衡隨着范仲淹被調往環慶路的環州駐守。4月21日,以王德用爲定州路都部署。5月1日,以張亢爲高陽關路衿轄。8日,命河北都轉運使李昭述募兵、修澶州北城。

11日,因副使符惟中半道病逝,緊急任命貝州知州張茂實頂上使遼副使之職。

16日,宋仁宗下詔:以河北大名府爲繼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南京應天府之後的大宋第四座都城——北京大名府。17日,以程琳爲大名知府兼北京留守。6月17日,命樞密副使任中師、入內副都知皇甫繼明爲正副修建北京使,趕快把北京城給朕建起來!24日,以明鎬爲幷州知州兼河東路經略安撫使。

而在這之前,6月4日,富弼、張茂實兩人已來到了遼國京城。臨近國都時,劉六符私下找到了富弼“富大人。如我們皇帝定要割地,其它的都不答應,這事怎麼辦”富弼明白:往好裡說,這是先探一下底,爲馬上就要進行的談判定個基調。往壞裡說,遼國人己在殺價,剛開始就把宋朝的後路堵死,根本沒回旋餘地。

對策只有一個:決不讓步!哪怕一寸的後退,都會惹來更大的貪婪!富弼強調“你們如定要割地,就是在破壞盟約。‘澶淵之盟’就此失效。真要這樣,割地就只是個藉口!我們南朝決不答應,唯有橫戈以待”劉六符顯得很憂愁:唉,你們南朝這樣固執,這事就難辦了…

富弼差點氣樂了,還有比這更無恥的嗎?我要殺你,請把刀替我磨快了,成不“你們北朝無故要求割地,我們沒立即發兵抗拒。而是派我好言好語來商量嫁女、增幣,這樣你們都不同意,還說我們南朝固執”劉六符想了好半天,沒再言語。私下接觸破裂。宋朝人不服軟,只能把要挾與威脅繼續進行下去…

遼興宗耶律宗真親自出馬。正常禮儀之後,富弼先開口“宋遼和好己近40年、父子兩代。現在皇帝你突然要求割地,爲什麼”

耶律宗真則是把國書內容精簡了點。背了一遍:你們宋朝先違約,塞雁門、增塘水、治城隍、籍民兵,這都是搞什麼?讓我們遼國很不安。大臣們都說直接出兵。讓你們明白好歹。可本皇帝很仁慈,覺得還是先要回我們的關南土地再說。如你們不答應,再出兵不遲。富使者,你覺得怎樣?

富弼看着這27歲的契丹青年,覺得真是泄氣。你不僅不懂歷史,甚至連怎麼當好這遊牧民族的皇帝都不懂。沒辦法,富弼決定從頭給遼國小皇帝上上課。內容分兩個:1全面回顧當年澶淵之戰。2點出歷代契丹皇帝的死穴,這事你如不懂,我們宋朝以後還會有大麻煩,因你的皇位也坐不穩了。

關於第一,富弼直接問:遼國忘了宋真宗皇帝的大德了嗎?當年澶淵之戰,如聽從寇準的話半路截擊你們,遼國能有生還者嗎?

關於第二,富弼問:知道和平和戰爭,你們遼國皇帝和臣子間會有怎樣的身份變化嗎?契丹小皇帝聽得有點懵,富弼爲讓他懂得更徹底些,歸納總結成一句話——與宋朝通好,是你個人得利。與宋朝開戰,是你的臣子們得利。他們鼓動你去打仗,都是爲他們自己打算,根本就不是爲你着想!

耶律宗真立即就慌了,驚問“何謂也”

富弼再次帶着他回顧歷史,這可真是堂歷史長課。從五代十國說起:契丹人之所以能得到燕雲十六州,其中就有你們總放不下的瓦橋關以南10個縣,因什麼呢?對!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這是個欺君謀反的奸臣,是他向你們的遼太宗耶律德光求救,以16州爲出兵的報酬。再之後是後晉末帝石重貴,這是個看不清局勢的蠢人,他向你們挑戰,失敗後遼國才能在中原稱帝!看着是徹底勝利了,戰爭對你們只有好處。但要注意,那時所謂的“中國”不過是後晉一不得民心的小朝廷罷了。以那樣的疆域實力,你們的遭遇是怎樣的?連皇帝耶律德光本人都死在漢地,變成乾屍回國。這難道就是你們一直驕傲的成功?還有最重要一點,你們收穫到底在哪裡?的確你們搶了大批財物發了財,但都到了誰手裡?都進了武將士兵們腰包!可死傷的人馬,還有糧草軍需的消耗,就都得由皇帝來承擔!這些您都不知道嗎?

耶律宗真聽得呆了。他父親死得早、親媽純暴力,大臣們有私心,真沒人告訴過他!

富弼的問題還沒完,最有份量的一句留到了最後。請問:後晉一殘破小國都能讓契丹受到重創,現在我們大宋提封萬里,精兵百萬,錢糧無數,法令修明,上下一心,你要開戰,有必勝把握嗎?

耶律宗真沉默了很久,慢慢說出兩個字“不能”

服軟了?很好!但富弼糾正他:不是不能,實事求是說是“勝負未可知”咱們退一萬步講,遼國勝利了,可所損失的兵馬錢糧,是大臣們負責,還是您負責?相反如兩國通好,堅持盟約,那時宋朝每年的歲幣只歸陛下一人,臣子們也只有往來的使者才能分到些賞賜。這就是關鍵!你們遼國所有大臣都分不到半點好處!哪多哪少,還不清楚嗎?

接下來富弼又解釋了耶律宗真剛纔所提到的那幾件事:塞雁門是爲了防備李元昊;增塘水是宋太宗時的何承矩做的,那時我們兩國還沒簽訂澶淵之盟,還是敵國呢;治城隍、籍民兵都是恢復以前荒廢了的舊制而已。我們大宋哪裡有什麼違約的呢?

解說到這,兩國國運、天下生靈,都已只取決於一個問題。那就是這位契丹小皇帝、27歲的青年耶律宗真到底有幾分智商?沒傻到無可救藥的程度,都知道該怎麼做!

但奇妙的是,耶律宗真想了又想,居然把富弼剛纔說的話都刪除了。他繞了一大圈,又重新回到了最初始點“嗯,愛卿你說得很好,要不是你,朕還真不知道這些。不過我還是要瓦橋關以南的10個縣城。因那是我的祖宗留給我的遺產”應該說耶律宗真是對的。他想到了更深更遠更多的東西——基於遼國的遊牧民族國情,打仗是皇帝吃虧。可不打仗,皇位是怎麼來的?所以打還是要打的,但要講策略!我要得利,出不出兵是另一回事。明擺着現在宋朝西北吃緊,我是在白敲竹槓。敲得再響,大臣們能得到什麼?我會受到怎樣的威脅?

蒙古大汗篇襄樊被圍篇郾城之戰篇議和失敗篇襄樊戰起篇大金亡國篇風雨欲來篇五路伐夏篇濮議之爭篇下陝西淪陷篇太子冊立篇宗澤之死篇崖山海戰篇景炎流亡篇劉娥之死篇亡國君臣篇元佑更化篇出兵南漢篇呂範之爭篇災難前奏篇皇帝家事篇狄青升官篇嶽軍苦戰篇拖雷借道篇金國內亂篇神秘木牌篇蒙古叛亂篇戰局轉折篇遍地烽火篇釣魚之戰篇宗弼崩潰篇書生張亢篇度宗駕崩篇南宋平叛篇哲宗成長篇城下之盟篇澶淵之盟篇姐妹相殘篇三將入朝篇秋後算賬篇局勢動盪篇陝西淪陷篇南北開戰篇藕塘之戰篇澶淵前奏篇年表南宋北宋六賊篇上襄樊戰起篇平夏築城篇靈素倒臺篇瀟灑撤軍篇夷簡罷相篇似道出兵篇允文罷相篇災難臨頭篇澶淵之盟篇雪上加霜篇北漢立國篇幽州收復篇親征太原篇遼金議和篇包拯登場篇五路伐夏篇天災人禍篇親征揚州篇戰和紛紛篇北漢立國篇陳錢獻土篇韓琦求戰篇宗弼逃生篇開封城破篇遍地烽火篇戰爭準備篇熙寧大旱篇神宗崩潰篇中都陷落篇淮西之戰篇李筠叛亂篇襄樊被圍篇趁火打劫篇北遼內亂篇元佐發瘋篇惠卿強勢篇平夏大捷篇中都陷落篇戰爭準備篇朝臣辯論篇西征前奏篇安石離京篇哲宗成長篇戰爭準備篇議和前奏篇邊疆烽火篇天災人禍篇免役新法篇岳飛出生篇洵武上圖篇議和前奏篇秦檜暴走篇文人之春篇
蒙古大汗篇襄樊被圍篇郾城之戰篇議和失敗篇襄樊戰起篇大金亡國篇風雨欲來篇五路伐夏篇濮議之爭篇下陝西淪陷篇太子冊立篇宗澤之死篇崖山海戰篇景炎流亡篇劉娥之死篇亡國君臣篇元佑更化篇出兵南漢篇呂範之爭篇災難前奏篇皇帝家事篇狄青升官篇嶽軍苦戰篇拖雷借道篇金國內亂篇神秘木牌篇蒙古叛亂篇戰局轉折篇遍地烽火篇釣魚之戰篇宗弼崩潰篇書生張亢篇度宗駕崩篇南宋平叛篇哲宗成長篇城下之盟篇澶淵之盟篇姐妹相殘篇三將入朝篇秋後算賬篇局勢動盪篇陝西淪陷篇南北開戰篇藕塘之戰篇澶淵前奏篇年表南宋北宋六賊篇上襄樊戰起篇平夏築城篇靈素倒臺篇瀟灑撤軍篇夷簡罷相篇似道出兵篇允文罷相篇災難臨頭篇澶淵之盟篇雪上加霜篇北漢立國篇幽州收復篇親征太原篇遼金議和篇包拯登場篇五路伐夏篇天災人禍篇親征揚州篇戰和紛紛篇北漢立國篇陳錢獻土篇韓琦求戰篇宗弼逃生篇開封城破篇遍地烽火篇戰爭準備篇熙寧大旱篇神宗崩潰篇中都陷落篇淮西之戰篇李筠叛亂篇襄樊被圍篇趁火打劫篇北遼內亂篇元佐發瘋篇惠卿強勢篇平夏大捷篇中都陷落篇戰爭準備篇朝臣辯論篇西征前奏篇安石離京篇哲宗成長篇戰爭準備篇議和前奏篇邊疆烽火篇天災人禍篇免役新法篇岳飛出生篇洵武上圖篇議和前奏篇秦檜暴走篇文人之春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