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氏遭難篇

蘇氏遭難篇

蘇轍要趁熱打鐵,一鼓作氣把宋哲宗的“紹聖紹述”新政之夢打碎!這封奏章是這麼寫的——如皇帝您覺得先帝的政策不能更改,那麼請走正規程序,把問題交給我們宰相們來討論。現在我們什麼都沒聽到,您忽然間授意科舉出了這次題目,這是成心讓天下人心煩!回首過往,“元祐更化”也是經各級職能部門討論的,現在想改,也不能憑誰一個人說了算!臣提請陛下頒佈正式公文,大家在公開場合集體討論,看到底該怎麼辦?

…圖窮匕見,定要分出死活了。很好!宋哲宗這次終於打破了沉默!明天朝會大集羣臣,給你蘇轍這個機會!

第二天,蘇轍帶着必勝信心走進皇宮大殿。在朝會上辯論?這是他最擅長的事了,在過去9年裡,他的成功率估計在元祐大臣中能排第一?

他準備得很充分,根據經驗,在未來幾小時裡,他將和小皇帝好好討論下過往30年間的政治形勢。其實那都是假的,一切都會迅速歸入到形而上的層面,各種代表實際意義的數字如國民收入總值、各項支出費用,都沒意義!王何必言利?

所以要討論的是哪些利益是“君子”所推崇的,除這種特定範疇外,其餘的都是非法所得、都是小人所爲!到這一步,蘇轍已有信心必勝。這也是他們每每和高太皇太后隔簾互吼,卻總能佔些便宜的原因所在…

名詞解釋:君子是什麼?這是個圓周率問題,小數點後有無盡的餘數,可任由儒家弟子們發揮,而君主們永遠只有乖乖聽課的份!賢德如仁宗如此、英銳如神宗如此、粗暴的高太皇太后如此,難道18週歲都未滿的小皇帝會是例外?

很不幸,宋哲宗真的就是那個例外!他上殿後,把蘇轍叫出來,第一句話問的是“你怎能把漢武帝與先帝相比”

蘇轍愣了,宋哲宗這句話立即劃定了界限。今天追究的是蘇轍你本人的錯誤,根本就不給你往政治辯論上靠的機會!怎麼辦?皇帝的話必須回答,他只能見招拆招“漢武帝是明君”蘇轍努力鎮定的這樣回答…

卻不料立即掉進了坑裡!宋哲宗等的就是他這句“明君?你是說漢武帝窮兵黷武,下罪己詔。這都是明君的所爲”

蘇轍懵了!他突然發現這個坑能摔死他!窮兵黷武、罪己詔,這兩樣宋神宗也都做過。從習慣上,百姓們對下罪己詔的皇帝很欽佩,認爲有理性、有擔當,可嚴格意義上,犯過錯誤的人哪怕已浪子回頭也有不良記錄,所以下過罪己詔的皇帝絕稱不上明君!

蘇轍被繞進去了,作爲一資深政治鬥爭人員,他很清醒:這時無論說什麼、再怎麼說,都只會越描越黑。危急中。他展現出元祐大臣裡最冷靜、最縝密的人的特質,他什麼都不再說,慢慢從議政大殿靠近御座的宰執區離開,向後退去…

看到這舉動,全殿的人都明白蘇轍認輸且認命了。這是一官方特定動作。叫“下殿待罪”作出這動作就像舉起了白旗,宣佈認輸!

蘇轍開始絕望,準確的說,他是感到了陌生!之前他全想錯了,現在看來,元祐年間他們之所以屢屢得手,是因遇到的是高太皇太后。這女人固執、兇狠、粗暴但頭腦簡單。總會跟着大臣的思路走。可年青的宋哲宗不一樣,他牢牢握住了皇帝的特權!

領導者不僅有決定權、更有選擇權!皇帝可隨時決定從哪件事的哪個階段談起,如現在,皇帝就漠視了蘇轍整篇奏章裡的其它內容,直接揪出漢武帝與宋神宗對比的例子,只要揪住了這一點。蘇轍就是罪人!罪人有資格參與討論國家大事嗎?

這一刻,宋朝滿殿大臣和蘇轍一樣,看向宋哲宗的目光顯得陌生,這個9年裡一直沉默的少年皇帝實在是個狠角色,很懂得怎樣整人…意識到這一點。滿殿大臣們更決心把沉默進行到底。很明顯小皇帝是想殺一儆百,拿蘇轍開刀立威!這種時刻誰出頭誰倒黴,絕無例外!

例外總會有一個的,有一個人從“元祐更化”開始,直到現在“紹聖紹述”,在無數政治風暴中始終保持了獨立人格,從不因形勢去妥協。他的一生,無愧於他那位高貴的父親!

範純仁走出來,從容地說“漢武帝雄才大略,史無貶辭。蘇轍拿來比喻先帝,並非誹謗。現在陛下剛剛親政,進退大臣之間,不該像呵斥奴僕”宋哲宗猶豫,就算他有再大怨氣,也不想對範純仁發作。這是一池泥垢中難得的青蓮,是他在舊黨中難得認可的幾個人之一…

“可人們都把秦皇漢武並稱,秦始皇是暴君”想了想,宋哲宗還是追究了下去。蘇轍是第一個跳出來叫板的,怎樣都不能輕飄飄地放過去!

範純仁繼續解釋“蘇轍說的是事件和背景,並不是指具體的人”

宋哲宗神色緩和了下來,他看出來了,範純仁會一直解釋下去,那樣會很被動。畢竟就這樣定了蘇轍的罪,跟文字獄恐怕也一個性質了,親政之初,他不想定下這種基調…

當天蘇轍平安地回到家裡,第二天上繳了辭職信,主動要求外調。宋哲宗批准了。於是進士名單宣佈的同一天26日,蘇轍被罷。由此,基調確定,不管之前9年間遭遇了多少不平事,宋哲宗本人希望溫和處理…

畢竟這是他自己的江山,他要追隨父親當年的腳步,去完成偉大的事業,有這樣的抱負,9年間的恩恩怨怨不過是雞蟲之爭…

可惜的是別人不像他這樣想。他是皇帝,一旦親政,真正手握皇權了,回首時已很難再保持住當年的怨毒,儘管仍舊意難平…

但在真正受迫害的那羣人心裡,就是另一回事了。9年間,每一個新黨人都對舊黨恨之入骨!敗壞天下、危害民族,手段卑劣、殺害大臣,舊黨以“君子”之名做出了多少罪惡。有些甚至已是永遠無法挽回的…

因蔡確死了…這位前首相沒能等到宋哲宗的親政,他死在了1年多前的1093年1月6日,沒能看到新黨的黎明。他的死訊從嶺南傳過長江、傳進京城,一路上讓每一個聽到的官員都瑟瑟發抖。從心底最深處感到了寒冷。不管他們是新黨還是舊黨,都意識到了一件事!

宋朝終於有位頂級大臣死在了黨爭之中!這不再是官場遊戲,而是生死大仇!很多舊黨人後悔了,如朔黨黨魁劉摯,多年後當他走到生命盡頭時,回憶一生經歷,他長嘆一聲:這輩子沒什麼懊惱的事,只是蔡持正(蔡確字持正)的事做得不對啊!

可惜晚了!蔡確的死點燃了新黨集團的怒火!使得他們僅存的一點點平和心態也消失了。本就是羣銳意進取的人,怎能不快意恩仇!

拉開復仇序幕的人名叫張商英,4月3日。他是第一批返回京城的新黨要員,被安插進臺諫部門當言官。在宋哲宗的思路里,做事前要統一思想,調回新黨人當言官,可創造出重新改革的有利氣氛。就像新科考題一般,把自己意志儘快地廣傳天下…

但事情失控了!事後來看,無論選誰第一批迴京當言官都比張商英合適。因張商英的性格實在太激烈了,完全和皇帝的溫和大方向相反…

當年章惇平荊蠻時,把一窩一窩蠻人攪得雞犬不寧,捎帶着把各級地方官也修理得七上八下。每到一地,不僅考覈業務。更要談論學問。要知章惇能和蘇軾交朋友,邊走邊玩邊聊天。這種水平和接近蠻人地界的地方小官接觸,能愉快才見鬼了!

不愉快?章大人就會讓對方加倍的不愉快。當章惇一路轟鳴着碾過蠻區官場,嘻笑怒罵、肆意張揚,大夥終於受不了了,一致決定:關門。放張商英!

兩個都很牛的人就是在這種氣氛下見面的。張商英那天穿着道士服,隨隨便便來見荊蠻戰區的總長官,見面沒行官禮,只是作了個輯。之後兩人脣槍舌劍、口若懸河,互相噴了對方好幾朵蓮花。最後分出了輸贏,章惇…竟敗了!

失敗的章惇很興奮,好學識、好膽魄,你在荊蠻地界太屈才了,我推薦你進京去見王安石!張商英從此邁進主流官場,成爲新黨中的一員…

張商英不同於李清臣,後者是永遠做不了大事的,因他的清高。清高者必孤傲、孤傲者必孤獨,孤獨的人沒法融入集體,更沒法集合大衆形成自己的團體。而只憑個人,是不可能翻天覆地的。張商英與之相反,他積極地活在潮流裡,帶着自己堅定信念,在時代大潮裡盡情折騰…

司馬光宣稱“以母改子”時,他是第一個公開反對的人。在被貶職前,對呂公著也很不恭敬。這時調回京城,到知諫院報到沒幾天,他提出一要求——先帝盛德大業,跨絕古今,但都被司馬光、呂公著、劉摯等人結黨亂政敗壞了。9年間,他們利用職務之便打擊報復,陷害了很多正直官員。現在我要求:開封城內各級部門,上至中書,下到六部,9年間所有公文都建檔封存,除我以外,不許任何人調用,以便勘察每一個官員的清濁邪正!

這消息傳出去,開封城裡的官員們集體發抖,這招就是傳說中最兇殘的“滾湯泡老鼠,一窩全要死”大法,只要用上,基本上指誰打誰,百發百中。試想身爲公務員,誰沒點隱私呢?這樣抄大家老底的做法,簡直是集中營行爲!

有人跳出來反對,說這是沒事找事、分化官員隊伍!歷史上有很多例子都極力避免這種事,如官渡之戰後的曹操。兩軍對壘尚且這樣,和平年代怎可主動窩裡反?

乍看說得有道理,可宋哲宗居然同意了張商英的要求。至於爲什麼,正是和平二字…

官渡之戰,曹操打贏了都丟了半條命,再在自己隊伍裡搞清算,純粹是嫌命長自殺,以爲他不恨叛徒嗎?再恨也得先保住自己事業!哲宗時代的宋朝不一樣,和平時期淨化官員隊伍,本身就是必要的,直到現代國家,這都是必須定期執行的政府行爲,那有什麼大不了的害處呢?說句難聽的話,對宋朝文官就該下狠手,100多年來的優待,讓他們比劉備入川前的四川官場都放肆腐敗,必須得用諸葛亮治蜀的嚴厲手段,才能讓他們清醒!

張商英工作進展很快,在文山案海里迅速找到第一個目標——蘇軾!這跑得最快的傢伙中大獎了,他真是太聰明瞭,知道自己在這9年裡做的事有多招人恨!

東坡大人才名當世無雙,當上兩制官後,很多著名人士的官方著名文件都出自他手。如應司馬光之命寫給王安石之死的制文。而在他寫的衆多精妙委婉、晦明不定的制文中,有一篇是他怎樣推脫、怎樣解釋都邁不過的坎,這也就成了他一生中最大悲劇的開場白《呂惠卿責授建寧軍節度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籤書公事》簡稱關於呂惠卿同志監外執行、不得隨意走動、剝奪政治權利的說明…

這篇制文是蘇軾主動,甚至爭着搶着去寫的,爲的就是在呂惠卿倒臺、被貶出京城時出口惡氣。只是很奇怪,呂惠卿一生得罪的人很多,基本上仇敵滿天下,可和蘇軾間並沒發生什麼不共戴天的事?而蘇軾寫的這篇貶制,可說是太不留情面了,準確講,就是在罵人!且在罵呂惠卿的同時,罵了改革派裡所有的人…

全文很長,以“兇人在位,民不奠居”開始。兇人在位?指的是誰呢?宋神宗?還是王安石?之後轉到呂惠卿本人,說他“以斗筲之才,諂事宰輔,同升廟堂”行爲上“樂禍而貪功,好兵而喜殺”學問上“以聚斂爲仁義,以法律爲詩書”罪行上“首建青苗,次行助役。均輸之政,自同商賈”“反覆教戒,噁心不悛”

元昊稱帝篇風波慘案篇北漢亂象篇吳曦自立篇靈素倒臺篇蒙古草原篇北漢亂象篇治河失敗篇澶州兵變篇劉整降蒙篇邊疆烽火篇岳飛北伐篇秦檜專權篇父子矛盾篇宗弼撤軍篇趙普罷相篇神宗駕崩篇太后撤簾篇太祖流浪篇濮議之爭篇下三徵淮南篇趙佶轉型篇岳飛被罷篇靈素倒臺篇西軍勤王篇綱運花石篇最高國策篇楚州變亂篇景炎改元篇新政失敗篇靈素登場篇首輪北伐篇西征收尾篇封賞天下篇大戰前奏篇繼恩之死篇皇統和議篇似道出兵篇完顏登場篇遼金議和篇趙曙胡鬧篇神秘木牌篇新黨成員篇最大危機篇岳飛被罷篇平定荊湖篇允文之死篇開封城破篇遍地烽火篇變法前奏篇濮議之爭篇下大戰前奏篇濮議之爭篇上太宗駕崩篇神宗崩潰篇端平入洛篇劉整降蒙篇局勢急轉篇淮西之戰篇烏臺詩案篇嶽軍苦戰篇劉娥之死篇濮議之爭篇上第一 英主篇皇帝反覆篇蒙哥之死篇出兵南唐篇釣魚之戰篇開封之戰篇變法前奏篇大戰前奏篇熙河開戰篇寇準砸人篇狄青升官篇二次北伐篇哲宗成長篇熙寧大旱篇趙曙胡鬧篇採石大捷篇丁謂霸道篇元豐榜單篇皇帝性情篇川陝首戰篇熙寧大旱篇出兵南唐篇岳飛被罷篇蘇洵成長篇風波慘案篇世忠阻敵篇熙寧大旱篇度宗登基篇宗弼崩潰篇榮耀三川篇元昊稱帝篇趙禎誕生篇濮議之爭篇下嘉佑科舉篇安石進京篇風捲殘雲篇金軍退師篇
元昊稱帝篇風波慘案篇北漢亂象篇吳曦自立篇靈素倒臺篇蒙古草原篇北漢亂象篇治河失敗篇澶州兵變篇劉整降蒙篇邊疆烽火篇岳飛北伐篇秦檜專權篇父子矛盾篇宗弼撤軍篇趙普罷相篇神宗駕崩篇太后撤簾篇太祖流浪篇濮議之爭篇下三徵淮南篇趙佶轉型篇岳飛被罷篇靈素倒臺篇西軍勤王篇綱運花石篇最高國策篇楚州變亂篇景炎改元篇新政失敗篇靈素登場篇首輪北伐篇西征收尾篇封賞天下篇大戰前奏篇繼恩之死篇皇統和議篇似道出兵篇完顏登場篇遼金議和篇趙曙胡鬧篇神秘木牌篇新黨成員篇最大危機篇岳飛被罷篇平定荊湖篇允文之死篇開封城破篇遍地烽火篇變法前奏篇濮議之爭篇下大戰前奏篇濮議之爭篇上太宗駕崩篇神宗崩潰篇端平入洛篇劉整降蒙篇局勢急轉篇淮西之戰篇烏臺詩案篇嶽軍苦戰篇劉娥之死篇濮議之爭篇上第一 英主篇皇帝反覆篇蒙哥之死篇出兵南唐篇釣魚之戰篇開封之戰篇變法前奏篇大戰前奏篇熙河開戰篇寇準砸人篇狄青升官篇二次北伐篇哲宗成長篇熙寧大旱篇趙曙胡鬧篇採石大捷篇丁謂霸道篇元豐榜單篇皇帝性情篇川陝首戰篇熙寧大旱篇出兵南唐篇岳飛被罷篇蘇洵成長篇風波慘案篇世忠阻敵篇熙寧大旱篇度宗登基篇宗弼崩潰篇榮耀三川篇元昊稱帝篇趙禎誕生篇濮議之爭篇下嘉佑科舉篇安石進京篇風捲殘雲篇金軍退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