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陸續傳回的消息不斷證實葉楓的猜想,在掌控北京政局以後,宮內發旨廢除原定的“祺祥”年號,改爲“同治”,東、西二太后垂簾聽政,加封恭親王奕爲議政王大臣,軍機大臣領班,辛酉政變,一如歷史所發生的那樣。
在消息還沒有廣泛傳開的十一月十二日,華夏總督府正式通電全國,對於發生在北京的政變強烈譴責,通電指出,中國正處於內憂外患的關鍵時刻,北京的當政者不思齊心協力治理國家,外卻強敵,內理民生,反而發動政變,擾亂朝綱。
通電認爲,天下非一家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以天子爲萬民,而非以萬民爲天子,朝廷綱紀,自有法度,不應爲某些人的私心貪慾而損毀。
通電指出,皇帝和朝臣組成這個國家的中樞核心,是相互扶持共同努力,朝臣不是皇帝的奴才,更不是皇室的奴才,無論是東、西太后也好,恭親王也好,還有那個幾歲的同治皇帝也好,絕不能無緣無故斬殺大臣,如此,則百官何以安?則百姓何以安?
至於諭旨所謂的罪狀,通電則認爲荒謬,其一是俄國人黃海海戰失利刻意刁難清廷,諭旨以爲載垣等不能盡心和議,通電認爲這是要做洋人的奴才、走狗,是華夏人皆不能認同。
其二爲擅改諭旨、力阻垂簾罪,通電則認爲治國乃天下大事,經濟、民生、軍務、外交、教化等諸事千頭萬緒。非常人難以理斷,豈是兩個嬪妃說聽政就聽政的?
通電認爲,辛酉政變是滿清皇室中某些野心家發動的反動政變,它顛覆了清廷地統治秩序,同時也表明滿清的統治不在合法,是一種落後的、以天下爲一家一姓一族私產的反動統治。
通電錶示,天下始終應該是天下人之天下,應該由天下人來治理,農人理田,商人治商。術業有專攻,其中的傑出份子如士大夫掌行政,爲天下百姓謀福利,傳教化於萬民,而在具體的方式上,則提出由民選士,由士取官,由官取相,總統天下的格局。
通電上提出的。其實就是和天下士人共治天下的共和政體,不過是結合了華夏的實際,提出了由民選士,由士取官,由官取相地三級民主體系。葉楓希望用這樣的態度,來爭取天下士人和百姓的支持。
雖然電報還沒有在中國普及,但是通電的內容還是通過各種方式以極快的速度傳遞開來,已經架設了無線電的蘇州、天京、南昌、昆明、桂林等地方是最快知道的,直到這個時候他們才知道北京發生了什麼,多少還有些將信將疑。
但是對華夏提出的共和,各方的反應都不太一樣,洪秀全大笑三聲。又嘿嘿冷笑:“天父保佑天國。清妖自取滅亡,天王當爲天下之主,哈哈!”
洪仁對通電提出地共和倒是很感興趣,他也知道這更符合西方的民主共和政體,相比較起來,天朝和清朝在家天下方面倒是沒有多大的區別,不要說取笑清廷。就在幾年前。太平天國自己就發生了一次影響更大的政變。
作爲軍事首領,陳玉成在一個多月以前就感到和州的壓力要比之前更小。現在才明白髮生了什麼事,那麼就是考慮能不能借這個機會,在戰場上取得好處了。
陳玉成地想法,是聯絡李秀成、楊輔清、李世賢,一起對揚州、和州、安慶、武昌發起全面進攻,務必趁清廷內訌,士氣低下的機會,在江北攻取更多地盤,穩定江北局勢。
雖然說太平天國已經有些各自爲政,佔地爲王的趨勢,但名義上還要遵天王爲首領,況且大家在出兵這件事上都很認同,居然再一次達成了聯合作戰的計劃。
而在他們的對面,清軍聽到太平軍傳過去的消息開始還不相信,直到北京那邊的消息零星傳到軍營,大家最後才終於相信,在北京城,兩個女人夥同小叔子造反了。
士兵們無法從正規的渠道得到權威和完整地消息,所以私底下流傳地小道消息是什麼都有,傳得最多的說法,莫過於慈禧和奕?有姦情,甚至連同治是誰的兒子都說不清,所以這兩個人才聯合起來,罷了咸豐皇帝留下來的顧命大臣,讓奕?當了攝政王,說不定還要當皇帝。
不過怎麼樣的說法,士兵的心態都在發生變化,軍營的士氣也很消極,本來就不知道爲什麼打仗,這下子更沒頭緒了,如果發生戰爭地話,情況可想而知。
華夏其實也有這樣地打算,不僅第七師兩個旅、第一師一個旅按計劃進入江北,計劃中整編的三個師,也基本是國防部拿出方案,參謀部制定計劃,人先到江北,裝備同時往那邊運,到了江北武裝起來馬上就走,一邊行軍一邊磨合、整訓。
不過華夏最凌厲地攻勢還不是軍事上的,而是輿論宣傳,葉楓親自主抓,馮桂芬當衝鋒兵,《華夏時報》、《時務報》、《強國報》等所有的報紙和刊物都重點報道北京政變,長篇累牘地宣揚家天下的不是,宣揚天下人的天下。
和通電的含蓄不同,這些報紙和刊物就說得非常赤裸裸地,對於意圖篡位的東、西太后,說是像兩個爭家產的小媳婦,她們爭的家產就是這個天下,誰聽了能舒服?
不僅如此,葉楓甚至讓杜撰關於兩個太后的文章,比如說慈安太后是個老好人,可惜耳根子軟,比如一塊鵝卵石被人說說居然當作和田玉買了下來,這樣的人怎麼能治理國家?再比如慈禧就是個潑婦,而且喜歡虐待人,又特別陰險,還杜撰了一些皇宮裡的陰私,這種東西在後世的宮廷戲裡氾濫不止,葉楓隨便說了一些,被這些文人加以發揮,添油加醋,極大地滿足了很多人的窺視欲,爲人所津津樂道,信以爲真。
“兩個小婦人,如何能治理國家?”這是借一個小說中的人物所問出的話,卻也是很多人想問的話。
誠如通電所說,治理國家不是小事,哪裡能隨便一個人就能治理好的,如果說天子是龍種的話,那麼嬪妃又算什麼?她們出身的家庭也許就很普通,憑什麼就能跑去治理一個國家?
治國涉及到天下萬民的生計,怎麼能這樣隨便呢?總之,藉着這個由頭,華夏的報紙和印刷物開始大肆聲討譴責家天下的種種弊端。
在很多人看來,家天下在中國已經有幾千年的傳統,一時間要改過來自然不容易,好在葉楓也沒有要一下子將皇權打翻在地,他提出了一個立憲的想法,也就是說國家的首腦還是要有,甚至可以是皇帝,但治理國家的權力在內閣,內閣是由賢人組成的,這樣就可以確保國家的政策是理性的。
關於政體的爭論,報紙上也有不同的觀點,但是最基本的一條就是皇帝的權力要限制,如果不是要廢除的話。
“葉興華的動作可真不小啊!”曾國藩手上拿着一疊報紙,輕輕拍了拍桌面:“少荃那邊也有這些報刊吧?”
“無孔不入,淮軍也沒有餘力去查禁,”李鴻章兩天前悄然來到長沙,本來是要和曾國藩商量反攻雲南的作戰計劃,卻沒想到遇上這件意外。
曾國藩端起青花茶盞抿了一口,又輕輕放到桌面上:“少荃怎麼看?”
李鴻章沉吟了片刻,他也不再是當初那個意氣風發的青年,長期獨當一面的經歷讓他迅速成熟起來:“學生當年曾有宏願,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慾封侯,其實那時是幼稚了,我朝似乎沒有幾個漢人得以封侯。”
“文宗曾經說過,誰先入天京,即可封王,”曾國藩輕輕擡眼看了李鴻章一眼。
“那本該是老師的偉績,”李鴻章恭謹地應道。
“學生原也以爲這是一次機會,故而才離開翰林,回皖中練兵,然而今日觀之,這時代,許是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也。”
曾國藩按着茶盞,似乎有些突兀地問道:“少荃,你那些火槍兵練得差不多了吧?”
“已經有五個營頭,不過比起華夏軍來說,還是差距頗大,據英國人說,華夏軍的有些裝備,他們的遠東軍也沒有,據說華夏興辦了好幾座武器工廠,可以生產世界上最好的火槍、火炮、火藥,甚至是鐵甲火輪船,這種船以蒸汽爲動力,不用風帆,船上覆蓋鐵甲,槍炮不侵,前番俄國人的艦隊,就是遇上了這種船,才全軍覆沒的。”李鴻章道。
曾國藩緩緩閉上了眼睛:“少荃,那你可是想與葉興華化敵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