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節

金雪原。

車騎大將軍李弘、奮威將軍鮮于輔、折衝中郎將楊鳳和威烈中郎將玉石統領五萬大軍趕到了金雪原。金雪原距離邊塞兩百里,位於諾水(今內蒙古艾不蓋河)中游,背靠東山,是一個水草豐茂之地。

這裡本來是拓跋族領地,後來因爲歸附拓跋族的人越來越多,拓跋鋒就把大人治府遷到了吹寒原,但他本族的還是居住在這裡。現在這裡的兩萬多口拓跋族人都被漢軍俘虜了,都尉李雲帶着三千兵負責看守。

李弘和諸將在李雲的陪同下四處查看了一番金雪原,對這裡的風景讚不絕口。

“羽行、國讓,你們看把漢北郡的治所放在這裡怎麼樣?”李弘指着遠處巍峨雄偉的東山,笑着問道,“這裡有山有水,地形險要,非常適合築城。”

“這裡?金雪原?”田豫猶豫了一下,恭敬地說道,“大人,這裡距離邊塞太近了,治所應該再向北,應該在距離邊塞五百里左右的地方。漢北郡南北相距近千里,把治所放在中心位置是不是更合適一點?”

鮮于輔望着奔騰的清澈河水,點頭道:“我看這裡合適。”接着他手指楊鳳、玉石兩人,“你們說呢?不要再看風景了,也幫忙出出主意,這可是國之大事。”

楊鳳笑道:“雖然這裡距離邊塞近了一點,但等我們建好漢北郡之後,邊塞就在北方,在稽落山、朝天原和夫羊句山一帶。治所如果放在漢北郡的中部,距離邊塞就很近了,這裡是大漠,沒有高山阻礙,鐵騎一瀉而下,五百里也就是旦夕之間的事。所以爲了安全,治所還是放在距離內郡較近的地方爲好。”

“將來,如果我們和胡人打仗,戰場就在大漠裡。爲了避免戰火迅速波及到陰山以南的內郡,我們需要在大漠裡一直堅持下去,這時,和內郡的聯繫以及糧草輜重的供應就成了重要問題。所以,漢北郡的治所必需要放在距離內郡較近的地方。”玉石說道,“大人說的對,這裡很還,是個好地方。”

李弘看看猶豫不決的田豫,“太守大人,你怎麼說?這裡行不行?”

田豫想了一下說道:“就依大人吧。這是邊郡,不同於內郡,兵事遠比民事重要。”

李弘笑道:“民事還是最重要的。如果漢北郡的胡人生活極度貧困,無法生存,這大漠還是要戰火紛起。就象你說的,我即使手上有十萬鐵騎,也無法保證北疆的穩定。這幾天我看你沉默寡言,一直在想漢北郡的事情,你可有什麼心得?”

田豫說道:“漢北郡有幾個難題急需解決。目前最緊迫的是胡族北遷和各族領地的劃分問題,其次是胡人的貧困和控制胡族實力膨脹的問題。”

“大人這次遠征準備充分,進攻速度極快,北部鮮卑和彈汗山的部落族衆很難撤到千里之外去。也就是說,我們大概要俘虜十幾萬鮮卑人口。大人把這些人作爲戰利品賞賜給胡族諸將,北遷大漠的各族各部落的人口和實力都會在短時間內有一個很大的增長。所以,胡族北遷和各族領地的劃分,必須要考慮到將來能夠妥善控制他們,能夠遏制他們實力的膨脹。”

“要想控制和遏制胡族,我們有許多成功的經驗。”田豫說道,“胡人內遷大漢國已經有一兩百年的歷史了,我們的先輩用了各種各樣軟硬兼施的辦法,比如給地封王,安撫和親,內遷州郡,邊郡開市,招攬胡人貴族子弟到京城定居,到太學學習,甚至還讓他們放棄畜牧改學耕地種田。很多胡人因爲生活得到改善,生存有了保障,對大漢國感恩戴德,忠心臣服。這些辦法今天我們也要用,但諸位大人注意到沒有,這些辦法並沒有根本解決胡人的生存問題。”

楊鳳忽然說道:“田大人說得好。我大漢國的天子和朝廷連我大漢百姓的生存問題都沒有解決,何況胡人的生存問題。田大人難道有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

“沒有,我沒有。”田豫急忙連連搖手,“和先人的智慧比起來,我算什麼?”

“國讓,有什麼好辦法就說說。”李弘笑道,“對後人來說,我們也是先人,所以我們的智慧一定不會比先人差。我們既然在大漠建了漢北郡,我們就要把它建好,讓它成爲我大漢國最牢固的疆域。”

“大人遠征大漠,建漢北郡,北遷胡人,其實都是爲了安置北疆的災民,爲了保證北疆順利屯田,所以漢北郡的穩定直接關係到了北疆的穩定。”田豫看看衆人,皺眉說道,“漢人在陰山以南屯田種地,胡人在陰山以北畜養放牧,我們必須要保證漢人和胡人都能生存,北疆才能真正穩定下來。”

“陰山以南的七個邊郡不是土地肥沃之地就是水草豐茂之區,既適合屯田,又適合放牧,條件相對於陰山以北的大漠要好得很多。也就是說,漢人和部分留在邊郡的胡人要比大漠裡的胡人富裕。所以,我認爲漢北郡和這七個邊郡要互相取長補短,互相用自己的優勢填補對方的劣勢,這樣貧瘠的漢北郡就能從屯田中得到好處,胡人的生活就能得到改善。”

“取長補短?”李弘好奇地問道,“怎麼取長補短?”

“就是以屯田爲主,耕種和放牧互補。”田豫解釋道,“我們還要在邊郡開市,讓漢人和胡人可以非常方便的以物易物,促進貨殖交易,讓邊郡百姓都能從各自的勞作中得到收益。”

“漢人以屯田耕種爲生,收成較好。雖然他們要承擔一定數量的輕微賦稅,但足夠維持生活。胡人以放牧爲生,因爲產出低,大部分人都很貧困。所以他們應該免繳賦稅,而且還應該得到一定數量的賑濟。不過胡人可以給內郡提供大量的牛羊等牲畜,可以提供彪悍的戰馬給邊軍和屯田兵,他們可以用這些東西換取漢人多餘的糧食和物資。邊郡大市裡的商賈是促進這種貨殖交易的重要人物,少了他們這邊市也就無法維持下去,但他們獲利豐碩,必須要他們承擔相對較高的賦稅。”

田豫把自己的想法做了詳細說明,滔滔不絕說了很長時間。李弘和諸將都聽明白了,對年輕的田豫不禁大爲敬佩。

“還有什麼?”李弘問道,“一起說來聽聽?”

“鮮卑國雖然分了四個鮮卑部,但他們沒有郡縣,都是大大小小的部落,每個部落佔據一塊領地,由鮮卑諸部大人統領這些大小部落首領,治理難度非常大。”田豫說道,“現在我們在大漠上建了漢北郡,那我們用什麼辦法來治理這些部落?是按鮮卑人的辦法以太守統領大小部落還是按大漢國的辦法在大漠上劃分郡縣,再由這些郡縣府衙統領各地的部落?”

李弘和諸將頭一暈,覺得這事太難辦了。如果還按鮮卑人的辦法,很明顯無法有效控制大漠上的各部族,更無法遏制各部族的勢力膨脹。但如果在大漠上劃分郡縣,勢必要和胡人部族產生衝突,這直接關係到胡人生存的領地和各部胡族首領的權勢,處理起來非常棘手。大漠畢竟不同於內郡,胡人北遷大漠後和他們當初內遷漢境寄人籬下也是有很大區別的。

“還有嗎?”李弘神色嚴峻地問道。

“漢北郡是大漢國的疆域,那麼,生活在漢北郡裡的胡人是不是漢人?如果他們不是漢人,只是臣服於漢人的胡族,那麼他們就象單于庭一樣,擁有自己的軍隊,這對漢北郡的安全是個巨大的威脅。看看去年的匈奴叛亂,烏丸叛亂,就是因爲他們擁有自己的軍隊,他們隨時都可以禍亂大漢國。如果他們是我大漢國的人,是大漢國的子民,他們就沒有理由繼續保留軍隊,他們的安全由我大漢國負責。西疆的歸屬羌人就是這樣,他們的首領可以在族內保留一定數量的親衛,但不允許他們擁有大量的武器和五百人以上的軍隊。”田豫嚴肅地說道,“漢北郡內的胡族各部也應該這樣。”

李弘沉默不語。他擡頭看着天上自由自在的朵朵白雲,專心致志地看着,心靈突然間被白雲的美麗所震撼,那是怎樣的一種純潔,一種令人窒息的純潔。如果自己能拋棄這人世的一切,能象那白雲一樣無憂無慮地自由漂游,能帶着小雨遠離這塵世的喧囂,那該是怎樣的一種快樂?如今自己深陷在這塵世的泥潭裡無法自拔,越陷越深,越來越看不到希望,自己已經心力交瘁難以支撐了。

他驀然想到了自己的家人。我到底從哪裡來的?我又要去幹什麼?自己的大名如今天下皆知,爲什麼自己的家人還沒有找來呢?他們是不是都在連番戰禍中喪生了?

“大人……”田豫看看湛藍的天空,又看看李弘,輕輕喊道。

“這兩件事先放到一邊,以後再說。”李弘搖手說道,“現在當務之急是籌建漢北郡。”

“大人,這兩件事宜快不宜遲,如果我們不能在建郡初期解決將來的問題,那等到將來胡族實力大增,我們就更沒有辦法解決控制和遏制胡族的難題了。”田豫急切地說道,“大人不能因爲事情難辦就暫時放棄,大人應該看得更遠一點。”

李弘臉色頓時沉了下來。

“國讓……”鮮于輔阻止道,“你不要說了,大人已經告訴你怎麼辦了。”

“大人,胡族的問題不是簡單的北遷大漠就能解決的。”田豫絲毫不理會李弘的臉色和鮮于輔的阻止,漲紅着一張白淨的俊臉揮手說道,“如果我們不能趁着這次遠征大漠的機會徹底解決胡人的威脅問題,這北疆遲早都要大亂。這是大漢國的北疆,不是大人的北疆,大人考慮問題更應該爲大漢國的將來考慮,爲大漢國的子孫考慮……”

“國讓……”鮮于輔冷聲叱責道,“事情要慢慢來,不能着急。”

田豫還要說,站在他旁邊的田疇一把拉住他,就差沒有拿手捂住他的嘴了。

楊鳳、玉石、龐德和李雲四人看着激動的田豫,驚訝不已。

“看不出這小子脾氣很大,說着說着就和大人頂起來了。”玉石笑道,“大人,我們這位小田大人很有魄力,他要解決先輩們留下的種種難題,勇氣可嘉啊。”

李弘走到田豫身邊,拍拍他的肩膀,低聲嘆道:“我也很難辦,很難辦。”

“此事關係重大,我無法揣測後果,所以也無法答應你。你再上奏朝廷,把你的想法說說清楚,看看朝中的太傅袁大人,尚書令盧大人,還有其他一些大臣如何定計。另外,你再給太尉劉大人,晉陽的趙大人,還有李瑋李大人,朱穆朱大人,唐放唐大人各寫一封信,看看他們怎麼說。我不能只聽你一個人的,你理解嗎?”

田豫躬身答應,“下官這就辦。下官剛纔……”

“沒事,你對我發發脾氣也未嘗不可。”李弘毫不在意笑笑,揮手對龐德說道,“傳令大軍,就地紮營。”

三路大軍的捷報飛速傳到了金雪原,漢軍將士歡聲雷動。

“拓跋鋒死了,律日推演死了,檀石槐的幾個悍將已經死得差不多了。”鮮于輔放下手上的捷報,臉上並沒有多少喜色,“但我們至今還沒有看到鮮卑人的主力,這後面的仗不好打。”

“中部鮮卑的慕容風、西部鮮卑的落置鞬落羅和東部鮮卑的彌加都還沒有出現。”楊鳳看着地圖,手指朝天原說道,“鮮卑人的主力是不是都在這裡?”

“按時間推算,他們還沒有集結完畢。”李弘說道,“子烈、雲天和飛燕的速度都很快,我們應該要趁此良機,迅速佔據朝天原。”

“傳令,命令各部鐵騎,以最快的速度殺進朝天原。”

“命令顏良,駐軍於吹寒原,停止前進。”

“爲什麼?”玉石吃驚地問道,“除掉近期作戰的損失,我們現在只有六萬多鐵騎,還沒有鮮卑人的兵力多。如果我們僅以鐵騎出擊,損失將會非常大。”

“拿下朝天原,我們就以鐵騎威脅燕然山,不再北上了。”李弘淡淡地說道,“各部步卒全部駐防於漢北郡。”

“不再北上?”楊鳳詫異地反問道:“遠征大漠結束了?”

“可以說是結束了。”李弘緩緩點頭道,“如果我不能在金雪原囤積三個月以上的糧草,我就不會遠征狼居胥山。”

大帳內一片沉默。

“我一戰沒打,遠征就結束了。”楊鳳沮喪地苦笑道,“大人,你什麼意思?不打了?鮮卑人的主力還在,魁頭和幕容風還在,即使我們不打了,鮮卑人還要打啊。”

“對,這就對了。”李弘笑道,“等子烈、雲天和飛燕趕到朝天原後,大漠中部就有九萬大軍,我沒有糧草支撐這麼多軍隊,你知道嗎?一袋糧食從陰山以南運到朝天原要走一千多裡,路上的民夫就要吃掉一大半。馬料也是一樣,馱運輜重車的馬如果僅靠吃草維持它早就累死了。以現在我們的糧草儲量,大軍根本無力北上,只能待在陰山以北的千里之內。”

李弘指着地圖的漢北郡說道,“我們把九萬步卒放在漢北郡,一邊囤積糧草,一邊北遷邊郡的胡族進入大漠,只以五萬鐵騎在朝天原到燕然山一帶和鮮卑人作戰。這是目前我們能北上作戰的最多兵力,再多,我們就沒有糧草支持了。”

“我們不北上,鮮卑人就要南下。鮮卑人如果不能在大雪來臨前擊敗我們,他們就死定了。所以,他們只有一條路,那就是集結主力南下和我們決戰。”李弘冷笑道,“各族胡人一旦北遷,我們就有了強有力的支援,鮮卑人就更難擊敗我們了。”

“各族胡人北遷大漠後,鮮卑人不但喪失了擊敗我們的機會,更喪失了稱霸大漠的可能。將來我們即使退出了大漠,鮮卑人也不過就是大漠上的一族。他想雄霸大漠,必須要再出一位象檀石槐那樣雄才偉略的草原霸主,否則,他就只能苟安於大漠的東南一角。”李弘說道,“爲了鮮卑人的天下,爲了稱霸大漠,魁頭也罷,大帥也罷,除了南下和我們決戰,他們沒有任何辦法。”

衆將恍然大悟。

“大人,我們剛剛佔據大漠,俘虜的鮮卑族衆對我們極端仇視。”楊鳳問道,“如果慕容風趁着我們立足未穩之際發動猛攻,俘虜的鮮卑族衆又趁機叛亂,我們可能首尾難顧。”

“飛燕已經找到了和連之子騫曼,我現在還差一個拓跋族的首領。”李弘笑道,“還好子龍比較謹慎,給我留下了兩個老朋友,拓跋韜和拓跋貉。有他們兩人和拓跋族的殘兵,再加上舞葉部落,這彈汗山王廷還是可以重建的。鮮卑人有了大王,人心總會穩定下來。”

“大人的意思是要鮮卑做大漢的藩屬國?”鮮于輔問道。

“鮮卑人是殺不盡的。”李弘說道,“我們即使殺了魁頭,擊敗了大帥,他們還可以跑到極北之地,還可以年年來攻擊我們,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臣服。”

“大人終於要和慕容風對決疆場了。”鮮于輔笑道,“慕容風不會臣服大漢國,更不會跪在你的腳下。”

青梅煮酒董卓進京述論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二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六十二節書友閒聊文人和武人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六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五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六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六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七節(中)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八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五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五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二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八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一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八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三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九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八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九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七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節第4章 雛鷹初展翅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一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九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一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一節第3章 黃沙滿弓刀羅蘭死亡騎士書友的一些書評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一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一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四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一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六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一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三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一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四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四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節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三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九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一節轉貼東漢和帝后鹽鐵不再官府專賣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五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八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六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九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五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四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三節(上)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五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七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四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八十二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六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五十一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四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二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四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六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七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七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九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五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節湖湘蠻夷書友的北疆兵制七策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四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一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四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一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一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二節青梅煮酒董卓進京述論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八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七節(下)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六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九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六節第25章 血染于闐河漢代家庭的生活消費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七節(上)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六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一節(上)
青梅煮酒董卓進京述論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二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六十二節書友閒聊文人和武人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六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五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六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六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七節(中)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八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五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五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二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八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一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八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三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九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八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九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七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節第4章 雛鷹初展翅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一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九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一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一節第3章 黃沙滿弓刀羅蘭死亡騎士書友的一些書評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一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一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四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一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六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一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三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一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四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四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節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三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九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一節轉貼東漢和帝后鹽鐵不再官府專賣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五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八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六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九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五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四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三節(上)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五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七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四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八十二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六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五十一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四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二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四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六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七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七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九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五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節湖湘蠻夷書友的北疆兵制七策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四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一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四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一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一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二節青梅煮酒董卓進京述論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八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七節(下)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六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九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六節第25章 血染于闐河漢代家庭的生活消費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七節(上)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六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一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