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二節

大將軍府司馬何顒回到了京城,他帶來了一個很不好的消息,酒泉和張掖兩郡的羌人趁着西疆戰亂不止之際,舉兵叛亂了。

天子沒有太在意。酒泉和張掖兩郡距離洛陽有四五千裡之遙,他對那麼偏遠的地方沒有什麼印象,因此他也沒有任何的危機感。

天子仔細詢問了一下西疆的情況。

何顒到了西涼之後,和叛軍首領王國、韓遂就招撫的事商談了多次。當時鮮卑人的大軍勢不可擋,連下三關和高平等關隘城池,關西關中一帶形勢危急。王國趁機要挾,提出了許多過分要求,其中最不能讓何顒忍受的就是王國要做涼州牧,他要督西涼軍政,要任意任命各郡縣的太守和都尉,要組建五萬人的西涼邊軍。何顒心想你這也叫受撫?你這不就是割據一方,爲所欲爲嘛,這還要朝廷幹什麼?朝廷就是給你提供糧餉的庫房啊?

雙方雖然談不攏,但何顒稟承天子的旨意,天天低聲下氣地跑到叛軍大營討價還價,希望拖一天是一天,只要漢軍擊敗了鮮卑人,事情就有轉機。

誰都沒有想到鮮卑人敗得那麼快。何顒在接到漢軍薄落谷大捷之後,立即神氣起來,他不去叛軍大營和王國等人商談招撫了。王國等人有點心慌,急忙派人進城去請他,何顒說,要談可以,進城來談。王國無奈,只好讓馬騰護着黃衍進城商談。

這個時候,何顒已經無心談判了。談成了,京城裡關於大將軍私通西涼叛逆的謠言可能流傳得更厲害。他想殺死黃衍,除掉這個心頭大患。於是他蓄意挑釁,激怒了黃衍,兩人大吵起來。

黃衍很憤怒。過去他在京城勉強混得還不錯,但就是因爲上了大將軍何進和何顒的當,才弄到如今這種地步。翼城大敗後,大將軍對他的承諾自然不能兌現,他也認了,誰叫自己當初貪圖富貴,鬼迷心竅,但大將軍數次派人殺他,非要置他於死地,他就不能忍受了,欺人太甚嘛。

黃衍氣怒攻心,失去理智,拔劍就要殺何顒,他忘了何顒乃是用劍的高手,武功不比學問差。何顒不待馬騰跑過來阻止,隨手一劍就把黃衍殺了,然後他叫馬騰帶着黃衍的人頭回去了。雙方撕破臉,隨即開打。

此時叛軍軍心渙散,士氣低迷,人人都擔心李弘的鐵騎會隨時出現在翼城城下,所以叛軍攻了幾天城池後,撤了。等董卓的大軍趕到翼城,王國和韓遂都已經回到金城和隴西了。

何顒沒有立即回京,他留在翼城和董卓、李儒等人盤桓了一段時間。他和董卓、李儒都認識,董卓私下和大將軍來往還是李儒通過何顒的關係,由何顒引薦的。他留下來的目的很簡單,他想看看董卓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何顒和盧植一樣,不喜歡一個外戚做大將軍,外戚大將軍掌權之後對大漢社稷的危害非常大,本朝的慘痛教訓實在太多。何顒雖然迫於形勢需要,不得不投靠大將軍,以藉助大將軍的力量剷除奸閹,但他也想趁着大將軍和姦閹鬥得兩敗俱傷的時候,再借助另外一股力量推dao大將軍。

這另外一股力量僅僅依靠門閥世族肯定不夠,需要有手握重兵的武將做後盾。何顒當初不顧大將軍何進的反對執意要到冀州,就是想當面瞭解一下李弘,但李弘的出身和年輕讓他毫不猶豫的放棄了。一個出身蠻荒之地的奴隸,一個失去記憶的賤民,一個涉世不深甚至不懂朝政的武夫,一個年輕的渾身充滿殺氣的軍官,只配做一隻看家護院的豹子,實在不足以與其謀大事。他把目關轉向了董卓。董卓出身小吏家庭,自小飽讀經文,雖然久居邊塞,沾染了胡人的彪悍和殘忍,但他久歷官場,深諳其中的陰險和黑暗。董卓明裡和姦閹來往,暗裡卻主動投靠大將軍,毫無顧忌的表明了自己對權勢和財富的渴望,這種人爲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擇手段,何顒需要的就是這種老奸巨猾而又利慾薰心的人。但何顒一直沒有和董卓接觸過,他要和董卓深入談談,仔細的瞭解一下。

何顒爲了大漢國的將來,殫精竭慮,而董卓爲了自己的將來,何嘗不是煞費苦心。

董卓一直和朝中的中官來往密切,這誰都知道,但和中官來往,對董卓來說,只是藉此升官的捷徑,如果長久下去,對自己的聲名沒有任何好處,西涼大將前太尉段熲的結局就是自己最好的前車之鑑。董卓最大的心願就是有朝一日能夠得到士族官僚的認可,躋身三公之列,但以他的出身和依靠中官晉升的事實,要想得到那些眼告於頂,目空一切的士族支持,幾乎不可能。於是李儒告訴他,去投靠大將軍吧,以皇后和大將軍的勢力,完全可以幫助他做上三公之位。

李儒一心要殺奸閹,於公於私,他都希望董卓羽翼豐滿之後,轉投士族或者大將軍,他甚至希望自己可以幫助董卓權傾朝野,然後他就可以藉助董卓的力量,爲所欲爲,以發泄自己心中對朝廷,對皇族,對奸閹的滿腔仇恨。

何顒是大漢國有名的黨人,他的身份和地位超然,在門閥士族中的影響力非常大,如果能夠得到他的賞識和舉薦,董卓極有可能得到門閥士族的支持,如此一來,董卓的仕途前景將大爲改觀。董卓用盡渾身解數,盡力結交這位名震天下的人物。如果自己成了何顒的朋友,那身份和聲名將一躍而起。

當年黨錮之禍天子下詔捕殺黨人的時候,許多士子以自己榜上無名不是黨人而感到羞恥,更有甚者,自己上書告訴天子自己是黨人,要求獲罪入獄,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前度遼將軍皇甫規。皇甫規上書天子,說自己曾經舉薦過張奐爲護匈奴中郎將,是結黨營私,而且,自己當年被奸閹陷害的時候,一幫黨人糾集太學生們爲自己上書請願,在北宮門外遊行鬧事。因此,他非要說自己是個黨人,要天子以黨人之罪給予處置。天子哭笑不得,心想這個老傢伙真是吃飽了撐的,沒事找事。天子吩咐中官們不要理睬他,隨他鬧去。皇甫規沒有如願,鬱鬱寡歡了很久。由此可見當時黨人在朝野上下的影響力。

任憑董卓如何努力,何顒還是把他當作一件可用的工具,沒有自降身份和他以朋友論交。董卓很失望,心裡憤懣不平,帶着大軍西上金城郡平叛去了。

酒泉和張掖的叛亂羌人在武威郡一帶大肆擄掠,掌西涼軍政大權的董卓不能坐視不理,但要北上武威郡,就要從金城北渡黃河,所以董卓還是打算先到金城郡找韓遂談談。他希望王國、韓遂等人不要在他掌管西涼的時候鬧事,大家過去都是朋友,又都是西涼人,有什麼事好商量,要錢給錢,要糧給糧,不要撕破臉皮非要打個你死我活。現在老邊和北宮伯玉都死了,西羌豪雄六月驚雷也死了,叛軍既沒有後援,也沒有實力,打是打不過的,所以,你做你的叛逆,我做我的將軍,大家各居一方,相安無事爲好。王國和韓遂爲圖恢復元氣,滿口答應,各自龜縮於湟中和抱罕一帶蓄積力量。

董卓帶着大軍北渡黃河,到武威郡去了。有人擔心王國和韓遂出爾反爾,再次進攻漢陽切斷大軍的退路或者沿途搶劫大軍的糧草輜重。董卓很不屑地說道:“敢惹我?我諒他們也沒有這個膽子。”

何顒得到董卓渡過黃河,北上武威郡平叛的消息後,立即啓程回洛陽。李儒出城相送,路上,他對何顒說,將來只要大將軍需要,董將軍一定會鼎力相助。何顒笑而不語。

天子聽到何顒說,西疆叛軍已經難成氣候,只要董將軍努力,一兩年之內當能徹底平定,不禁大爲高興,吩咐重賞何顒,讓他回家歇息。

何顒剛出宮門,就被聞訊趕來的大將軍府掾史接走了。

大將軍何進親自站在書房門外迎接。聽完袁紹的敘說,何顒坐在席上半天沒言語,神情震駭。他萬萬沒想到,一夜之間,京中形勢變得這樣險惡。

袁紹看他半天不說話,出言相催,立即就被何進搖手打斷了,何進說:“本初,你還是讓伯求多想想吧。這個時候,容不得再出半分差錯。”

何顒趴在地圖上看了很長時間,突然問道:“你們說,年初在冀州的時候,李弘對我說的話,是真的還是假的?”

大將軍沒有說話,這個時候他無從判斷李弘的心思。袁紹捻鬚沉思,良久說道:“應該是真的。如果他一心爲了皇統,就不會放走襄楷。李弘失去了過去的記憶,許多事都不甚明瞭,除了打仗,別的方面他都非常愚鈍,對朝廷事務更是一知半解,從他的內心來說,維護大漢國的疆土和穩定纔是他心中的第一要務,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也就是說,他心裡只有大漢國,至於大漢國的天子是誰,他就不關心了,是這樣嗎?”何顒望着袁紹,問道。

袁紹想想,點頭道:“對李弘來說,他更喜歡打仗,更喜歡戍守邊疆,對洛陽和朝政,他好象有一種本能的畏懼和退縮。那次,我和曹孟德請他喝酒,他喝多了,說了不少心裡話,其中也談到這個問題。你想想,他從鮮卑國逃到盧龍塞後,就一直在打仗,不停地打仗,他有停下來過嗎?他有停下來仔細想想的時間嗎?你看看他寫的字,如果他有時間練習,會那麼難看嗎?那次,他說如果不打仗了,他只做兩件事,一是拜一個老師學習經文,一是尋找自己的父母親人。這說明什麼?說明他還不是一個利慾薰心的權臣,還是一個涉世未深的武夫。”

“另外,他從有記憶開始,耳濡目染的都是鮮卑人的野蠻和兇殘,從他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太多的蠻胡痕跡。想想西涼肅貪的起因,我們不難看出他的本性,他是隻豹子,他信奉的是自己的武功和實力,而不是什麼大王和天子。”

“所以……”袁紹遲疑了一下說道,“他心裡應該只有大漢國,而沒有大漢國的天子。”

“天子指望把他培養成自己的堅強後盾,以求象過去的武皇帝一樣,皇權獨攬,爲所欲爲,但陛下有武皇帝的雄才大略嗎?他能猶刃自如地控制李弘嗎?天子在玩火*,而皇甫嵩的這個主意根本就是在葬送大漢社稷。爲了防止邊疆大吏擁兵自重,危害國家,本朝已經多少年沒在邊陲設過鎮北將軍了,就是看護南匈奴的度遼將軍,也是設設停停,多以護匈奴中郎將代之。而今,天子爲了皇權,爲了皇統,竟然置江山社稷於不顧,違反祖制,重建鎮北將軍部,實在是令人夷非所思。”

何顒看看憂心忡忡的袁紹,再次問道:“本初,你肯定是這樣?”

“只要戰事不停,李弘就沒有時間考慮其他的事。”袁紹說道,“伯求兄,留給我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該當機立斷的時候還是要當機立斷。”

袁紹很着急。天子利用北疆叛亂四起之際,重用李弘,徵召宗室爲卿加固皇權,其目的就是爲了獨攬皇權,而獨攬皇權的目的還是爲了皇統。一旦大將軍傾覆,追隨大將軍左右的門生子弟,士族官僚勢必無一倖免。但何顒卻不這麼想,皇甫嵩的這個主意雖然非常冒險,但有一箭雙鵰之意,正和自己心意。他一再詢問袁紹,只是想肯定一下,袁紹是不是和自己的想法一樣。以皇甫嵩的學識敢提此議,必定有他獨到的眼光,他無論如何都不會讓李弘成爲禍亂社稷的根源,如果真如大家所擔心的那樣,他皇甫嵩不就成了大漢國的千古罪人。皇甫嵩一定知道什麼自己不知道的東西,是不是就是袁紹所說呢?

李弘不過是兩虎相爭的一個重餌,如果一虎死,一虎傷,拋去李弘可能產生的危險,那天子不就可以如願所償了。自己何嘗不也是如願所償。何顒暗暗欽佩皇甫嵩,搖頭感嘆,不愧是兵法大家,兵不血刃,就能解決幾十年的難題。

“冀州之行,李弘對我所說的話也算是對大將軍的一個承諾。”何顒面對大將軍何進,緩緩說道,“大人和鎮北將軍在某些事情上是有默契的,缺少的只是一個溝通之人。”

何進平靜的面色上頓時露出一絲笑容。

“伯求的想法總是出人意料。”何進讚道,“那你說,誰合適?”

“老大人德高望重,學識淵博,忠心爲國,朝野上下無不敬慕。昔日,他在幷州爲官,對禦敵強邊很有心得,其所著《御邊論》名揚海內。而李弘年初回京,還專門爲御邊一事登門拜訪過老大人。老大人似乎很喜歡他,對他頗爲欣賞。”

“老大人一直心懸幷州百姓,常常在我們面前唸叨,很想回幷州乾點事情,如今幷州大亂,估計老大人更是憂心如焚。”

“現在李弘統領重兵,坐鎮幷州平叛,其對我大漢國將來的威脅顯而易見。這兩件事加在一起,只要大將軍稍稍一說,我保證老大人一定會明白大將軍的意思,同意去幷州。”

“大將軍爲避嫌疑,可以讓老大人藉口有病,辭去大將府長史一職。只要時機合適,由大臣們聯名舉薦,老大人可以以幷州刺史的身份入主幷州。以老大人的學識和德行,一定可以感化桀驁不遜的李弘。一旦京中發生皇統之爭而北疆叛亂未平,則李弘可能以大漢國事爲重,繼續率軍平叛,這樣,李弘統兵南下危害社稷之局在未來幾年內當不會出現。”

何進臉顯不捨之色。他當初爲了把趙岐請到大將軍府,費勁了心思,就差沒有下跪求他了。

“幾年?”

何顒笑道:“最多兩年。北疆的叛亂在李弘的主持下,最多兩年就可以平定。爲了防止李弘南下亂政,我們一定要在這兩年內解決皇統之事,否則,事情就難以預料了。”

何進猶豫不決。

袁紹欽佩地說道:“伯求兄談笑之間,就解決了我們最大的威脅,下官不得不佩服,自愧不如。”

“如果沒有了李弘的威脅,洛陽的事情就還在我們掌控之內。”何顒看看遲疑難定的何進,繼續說道,“我們先解決奸閹。”

“什麼時候?”袁紹問道。

“十一月。”何顒漫不經心地說道。

何進猛然擡頭,駭然心驚。

===

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三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五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九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九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三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一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三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九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五節第24章 猛將的傳承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九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四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四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九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七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三節(上)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二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三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七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三節讖緯與白虎通義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三作者錢穆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九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七節第18章 何如霍去病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六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一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六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八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六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七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六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五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二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一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六節中國古代的軍事制度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一節(下)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七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九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八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六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七節第20章 胡笳十八拍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一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三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九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一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五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九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九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五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七節(下)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七十二節轉貼東漢和帝后鹽鐵不再官府專賣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一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六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二節第10章 強敵顯蹤跡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八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五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四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一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一節簡明大漢軍制軍階一覽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二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五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七節第17章 兵鋒臨城下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五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五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九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四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三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一節東漢末年軍職制度演變轉載第22章 芒刺猶在背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八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一節第3章 風起雲涌第三十九節(上)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八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四第10章 強敵顯蹤跡第9章 琵琶疏勒鹽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八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七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五節
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三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五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九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九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三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一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三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九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五節第24章 猛將的傳承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九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四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四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九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七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三節(上)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二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三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七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三節讖緯與白虎通義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三作者錢穆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九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七節第18章 何如霍去病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六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一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六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八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六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七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六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五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二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一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六節中國古代的軍事制度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一節(下)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七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九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八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六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七節第20章 胡笳十八拍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一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三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九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一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五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九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九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五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七節(下)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七十二節轉貼東漢和帝后鹽鐵不再官府專賣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一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六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二節第10章 強敵顯蹤跡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八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五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四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一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一節簡明大漢軍制軍階一覽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二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五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七節第17章 兵鋒臨城下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五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五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九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四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三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一節東漢末年軍職制度演變轉載第22章 芒刺猶在背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八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一節第3章 風起雲涌第三十九節(上)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八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四第10章 強敵顯蹤跡第9章 琵琶疏勒鹽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八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七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五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