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五節

四月中,河內,平皋城。

張瓚仰天長嘯,戰刀如虹,雷霆劈下,一蓬鮮血迸射而出,慘叫的人頭在空中盤旋着,灑下片片血花,墜落城外。

“殺,把敵人殺下去,殺下城牆……”

“殺啊……”北疆將士吼聲如雷,血淋淋的武器上下翻飛,一波波的人潮掀起層層血浪,向着敵人呼嘯殺去。

長矛如閃電劃空,“撲哧”一聲刺穿了士卒的身體。這位士卒怒吼一聲,奮力再進兩步,在臨死前用盡全身力氣一刀插進了敵人的胸膛。兩具屍體猛烈地碰撞在一起,然後齊齊栽下了城牆。

弩箭厲嘯,兩個衝上城牆的敵卒高聲慘嚎,連連倒退,就在跌落城牆的瞬間,其中一個敵卒對準殺死他們的北疆卒擲出了手中長矛。北疆卒猝不及防,被長矛洞穿而過,在一聲長長的淒厲叫聲中仰面栽倒。

城牆上下屍積如山,鮮血如同潺潺溪流,流遍了每一處暗黑色的厚重牆壁。

“轟……轟……”弩炮的吼聲在震耳欲聾的殺聲裡此起彼伏,每一次吼聲過後,城外的攻擊敵軍都會倒下一片。但瘋狂的敵軍無視生死,依舊踩着厚厚的屍體和血染的土地頑強攻擊。

天空中佈滿了長箭,來往穿梭,肆意吞噬着雙方士卒的性命。城中石炮發出的塊塊大石,在密集的箭陣中一路翻滾着,就像怒吼的神獸,張開血盆大口惡狠狠地撲向血腥的獵物。

箭陣下方,檑木在空中飛舞,火油在空中燃燒,一排排的雲梯在檑木和火油的蹂躪下發出淒厲的慘叫。

護城河上,血水流淌,浮屍密佈,濃烈的腥臭味籠罩了城池上下。

張瓚轟然倒地。

在他傷痕累累的屍體上,三支長矛在劇烈顫抖,七支長箭搖晃着血糊糊的羽尾,好象在發出陣陣獰笑。

十幾個親衛卒橫七豎八地倒在他的周圍,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擋住了意圖衝上來砍下張瓚腦袋的敵人。

北疆士卒如同餓紅了眼的野獸,咆哮着,嚎叫着,奮不顧身地殺上去,死死護住張瓚的身軀。

“拖下去。把大人拖下去……”

“擋住他們,拿身體擋住他們……”

“弩炮,弩炮,射……射……”

“轟……”一聲巨響,弩炮近距離的怒吼起來。雙方士卒就像秋風中的落葉,轉眼墜落,站在城牆垛子上的幾個敵卒凌空飄起,瞬間無影無蹤。

張遼渾身浴血,踉踉蹌蹌走到張瓚的屍體前,黯然無語。

一陣腥臭撲面而來,血跡斑斑的文丑拄着戰刀,一拐一瘸地走了過來。

遠處城摟上,鼓聲如雷,殺聲直衝雲霄。彭烈披頭散髮,帶着一隊悍卒,正在奮力衝殺,嘶啞而憤怒的吼聲迴盪在血腥的空氣中,久久不散。

“七天了。”文丑低聲說道,“我們傷亡太大,這樣下去,平皋很難堅持。應該急告顏良大人,請他派兵支援。”

張遼沒有說話,臉上肌肉不停地抽搐着,眼裡殺氣騰騰。

“朱靈發了瘋,倚仗人多勢衆,日夜猛攻,根本不計損失。”文丑咬咬牙,悲憤交加,“文遠,這樣打下去,我們的傷亡會越來越大,必須儘快想辦法遏制敵人的攻勢。”

“徐晃大人在成皋和袁熙對陣,管城方向敵軍太多,魏續自身難保。敖倉方向的敵人更多,張?大人有心無力,他如果可以支援我們,早就派兵渡河了。”張遼搖搖頭,“顏良大人已經一再來書,目前他手上無兵可調,只能指望關西戰場打得更猛一點,逼着洛陽從河內戰場上調兵回守函谷關。”

“指望九頭鳥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打到函谷關,太不現實了。”文丑苦笑,“平皋若失,大軍被圍河南,我們難辭其咎。還是急書子善(顏良),請他速速派兵支援。”

“顏良大人的軍隊被袁紹的大軍圍在滎陽一帶,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全軍覆沒。”張遼想了想,望着文丑說道,“急告邯鄲,建議張燕大人立即下令撤軍河南。”

文丑愣了一下,“文遠,張燕大人說過,在主力沒有拿下定陶和昌邑之前,大軍不能撤出河南。”

“但事實擺在這裡……”張遼手指張瓚的屍體,激動地說道,“現在城下有數倍於我的敵兵,統軍大將已經死了兩個,士卒折損過半,平皋城還能堅守多長時間,你我心中都有數。爲了大軍的安全,還是儘早撤出河南爲上策。”

四月中,邯鄲。

張燕揹着手,在大帳中緩緩踱步。

賈詡俯身看着案几上的地圖,凝神沉思。

司馬傅幹手捧一卷文書,望着張燕的背影,欲言又止。平皋城的仗得非常慘烈。雖然楊鳳在關西發力猛攻,但袁紹鐵了心,就是不從河內調兵回援洛陽,一心要打下平皋,切斷北疆軍的退路。朱靈得到援軍後,不惜一切代價攻擊平皋,逼得文丑、張遼頻頻告急。

“數倉的張?、王當、張繡三位大人屯有重兵,顏良大人爲什麼不能調兵回援?”傅幹看到張燕轉目望向他,急忙說道,“難道敖倉方向連五千人馬都調不出來?”

“戰局起了變化。”張燕皺眉說道,“高覽出人意料地打下濮陽後,高幹隨即展開反撲。兩方兵力接近,高幹無法攻克濮陽,必定要向敖倉方向的袁紹求援。”

“濮陽丟失,對中原戰局的影響很大。我們可以就近向定陶方向運送兵力和糧草輜重,定陶失陷的速度會更快。一旦我們能搶在曹操、劉備的大軍回援之前佔據了定陶和昌邑,那麼袁紹、曹操、劉備就只能退守燕縣、封丘、陳留、襄邑一線阻擊我們的進攻。”

“這麼快退守封丘、陳留一線,留給袁紹、曹操等人聯手反擊的時間太少。而顏良的大軍現在又在河南戰場連番血戰,叛軍夾在我們兩路大軍之間,極有可能迅速崩潰。所以袁紹無論如何都要儘快奪回濮陽,把戰線穩定在定陶和昌邑一帶,以便給自己爭取反擊的時間。”

“但敖倉方向我們駐有重兵。袁紹如果分兵援助高幹,我們的大軍隨即就會趁機出擊,再次攻擊他。袁紹在兵力佔優的時候都不敢與我們決戰,更不要說兵力處於劣勢的時候了,所以他至今還沒有分兵支援濮陽戰場。”張燕看看傅幹,搖手說道,“顏良的做法是對的。現在保持敖倉方向的兵力,可以把袁紹的主力全部拖住,逼得袁紹不敢分兵支援濮陽。這樣一來,高覽就能守住濮陽,保護糧草輜重從長壽津方向迅速運往定陶戰場,給大軍迅速佔據定陶、昌邑贏得時間。”

傅幹不以爲然,“大人,如果我是袁紹,到了這種生死存亡的時候,我不會再考慮保存實力,而是堅決分兵支援濮陽戰場。北疆軍得到我分兵支援濮陽的消息後肯定會主動出擊,這時我就穩紮穩打步步爲營,把北疆軍拖住,給河內戰場的朱靈佔據平皋爭取時間。平皋一旦拿下,北疆軍後路被切斷,隨即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此刻顏良即使突圍而去,其損失之大也將非常驚人。河南戰場北疆軍的慘敗,將嚴重打擊北疆軍攻佔中原的士氣,而且北疆軍還可能因爲兵力的不足,最後不得不選擇撤回冀州。”

傅乾的話讓張燕陷入了沉思。

賈詡擡頭看看張燕,“左右兩路大軍的推進都非常順利,按時間推算,大將軍應該已經到了昌邑城下,而麴義將軍也應該逼近了定陶,此時確保濮陽的安全非常重要。過去我們並沒有預料到高覽會這麼快拿下濮陽,所以在攻擊計策上應該稍加調整,以便儘可能幫助大將軍和麴義將軍早日拿下定陶和昌邑。”

“賈大人有何對策?”

“急告顏良大人,讓他集結兵力,主動出擊,做出攻擊中牟、陳留,東進會合我大軍主力的態勢。”

“主動出擊?”張燕略感吃驚,“袁紹、曹操在得知我大軍攻擊中原後,必定向荊州劉表求援。不出意外的話,荊州軍將在近期趕到穎川一帶。從眼前的戰局來看,兵進河南,圍殲河南戰場上的北疆軍,是擊敗我們最快的辦法,所以劉表一定會指揮荊州軍殺進河南。”

“顏良主動出擊,孤軍深入到中牟、陳留一帶,極有可能碰上荊州軍。”張燕擔憂地說道,“荊州軍一旦進入河南戰場,雙方兵力懸殊,顏良想安全撤回河內就很難了。”

“此刻顏良大人若能主動出擊,必將影響整個戰局的發展。”賈詡解釋道,“目前我大軍主力已經殺到了定陶和昌邑城下,顏良大人主動出擊,無疑會形成兩路大軍東西夾擊之勢。袁紹看出顏良出擊的意圖後,馬上就會增援中牟、陳留一線,阻止我兩路大軍會合,幫助曹操守住定陶、昌邑。就算荊州軍趕到了穎川,首選目標也是中牟、陳留一線,而不是直接殺向滎陽。”

“定陶、昌邑相比白馬、濮陽,前者更加重要,所以袁紹無奈之下,只得放棄濮陽,轉而分兵支援中牟、陳留,讓高幹繼續堅守白馬。”

“袁紹分兵後,敖倉方向的我大軍一部可回援平皋,一部可南下滎陽接應顏良大人,只留少數人馬駐守敖倉即可。”

“待大將軍和麴義將軍拿下了定陶和昌邑,袁紹、曹操、劉表、劉備等人都急於反攻時,我們則命令顏良避敵鋒芒,立即撤出河南,急赴黎陽,從黎陽方向渡河攻擊白馬。”

“此時袁紹、曹操等人的大軍都集結在我大軍主力的正面,白馬、燕縣一帶肯定疏於防守。我們讓顏良大人率軍攻擊白馬、燕縣,威脅中牟、陳留,正好可以從戰場的側翼威脅叛軍,逼迫袁紹、曹操等人撤往封丘、陳留一帶堅守。”

“如此我大軍主力則能迅速推進到封丘、陳留一帶攻擊叛軍,從而爲決戰爭取更多優勢。”

張燕、傅幹圍到地圖前,和賈詡仔細商量了一下細節,均覺得此計可行。

“此策要想成功,關鍵是看顏良大人的攻擊速度和撤退速度。”傅幹擔心地說道,“顏良大人如果攻擊速度太慢,可能無法對袁紹產生威脅,撤退時機如果把握不好,或者撤退速度太慢,大軍極有可能遭受重創,從而影響下一步攻擊白馬、燕縣之策。”

張燕考慮良久,斷然揮手,“以八百里快騎急告顏良,立即出擊,攻擊中牟。”

“急告文丑、張遼,不惜代價守住平皋,援軍將在數日後抵達平皋城。”

四月中,兗州濟陰郡,定陶城。

麴義率領大軍殺到定陶城下。

由於北疆軍挺進速度極快,曹仁準備在東、西、北三城城外挖掘壕溝之策沒能成功。除了北門外,東、西兩城城外的壕溝均未完工。麴義隨即把大軍一分爲二,一部圍攻東門,一部圍攻西門,聲勢浩大。

曹仁站在城樓上望着鋪天蓋地的北疆軍,心如重鉛。站在他左右兩側的毛?和辛毗也是心驚肉跳,背心陣陣發涼。

就在這時,又傳來了一個令人更加詛喪的消息,夏侯淵敗走乘氏城,正率領殘軍沿着濟水河南岸急速趕來。因爲擔心北疆軍的鐵騎已經渡河包抄到定陶城的南面,所以夏侯淵派人先行趕到城中,請求曹仁派兵接應。

曹仁突聞乘氏城丟失,頓時渾身冰涼,感覺頭暈目眩,站不穩了。乘氏城丟了,北疆軍再無羈絆,更無後顧之憂,可以放心大膽地猛攻定陶和昌邑了。

乘氏城的丟失完全是個意外。乘氏城位於濟水河南岸,當玉石率軍在河面上架橋,準備發動攻擊的時候,城中的縣令和一幫府衙官吏肝膽俱裂,偷偷打開城門出逃,城中的百姓隨之呼嘯而出,一時間城裡城外亂作一團。玉石趁機發動攻擊,夏侯淵見軍心已失,乾脆下令棄城,跟在逃亡的人羣后面狂奔而去。

曹仁苦笑無語,揮手下令,“傳令各部,準備開戰。”

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七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六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八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七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三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九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二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三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七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三十二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七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七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八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二節-第二十四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五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四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一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五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六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二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五節-第六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一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七節經學與周禮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二十二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八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三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節經學與周禮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六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五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二節第3章 風起雲涌第三十九節(上)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二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三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五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六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六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七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三十二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三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七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九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一節(上)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七節(下)之人物傳記諸生傳十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八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八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一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三十一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九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八節第19章 飛騎入赤谷起點浪子書友整理的大漢大事記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八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四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七十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八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八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九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二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一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七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七節(下)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三十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六節第3章 風起雲涌第三十九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六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八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四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三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三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八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六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七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八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六節正視歷史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九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七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一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四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七節(下)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七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二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八節湖湘蠻夷書友提供的營法
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七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六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八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七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三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九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二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三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七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三十二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七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七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八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二節-第二十四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五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四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一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五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六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二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五節-第六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一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七節經學與周禮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二十二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八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三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節經學與周禮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六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五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二節第3章 風起雲涌第三十九節(上)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二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三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五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六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六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七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三十二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三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七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九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一節(上)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七節(下)之人物傳記諸生傳十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八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八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一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三十一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九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八節第19章 飛騎入赤谷起點浪子書友整理的大漢大事記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八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四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七十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八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八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九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二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一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七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七節(下)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三十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六節第3章 風起雲涌第三十九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六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八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四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三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三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八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六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七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八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六節正視歷史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九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七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一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四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七節(下)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七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二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八節湖湘蠻夷書友提供的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