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零六章 論制

張永安皺眉道:“那樣軍隊的權力是不是大了?”

“軍隊,按大人的設想就是日常管理,調度用兵,後勤軍需和軍工生產,這幾塊一分,沒有人能有異動。如果管理得當,信息傳遞的快,一個團指揮沒有指令連一個連也不準調動,誰敢動,軍政官直接可以否決,並且派軍法官帶鎮撫兵把犯法的軍官抓捕起來。當然這是理想的狀態,軍官的任命和軍隊的駐紮也要有講究。另外,中樞就得用侍從司,外頭用戰兵和輜兵來平衡。說白了,就是象大明一樣,三大營在外,皇城上三衛和御馬監四衛營彼此牽制,用勳貴,文官,太監彼此制衡。我和記還沒有太監,但用各衙門來彼此制衡已經很明顯了。張大人英明神授啊,我實在是佩服,無比的佩服!”

“你的意思是說,以後張大人把近衛,兵權,政權一分爲三,自己可以穩坐中樞,不必擔心大權旁落。同時把日常的事務還交出去了,是不是這個意思?”

“最要緊的就是把近來對和記還有張大人不利的輿論也交出去了。”

“我看李遵路想的也與你差不多。”張永安誇讚道:“如果你今天在,侃侃而談,怕是李遵路要請你上座細談了。”

“他自己也會考慮。”吳伯與笑道:“況且人家身邊也有得力的幕僚,我這點三腳貓的功夫算什麼本事?”

“這樣就很明顯了。”張永安兩手搭在肚皮上,很安閒的道:“李遵路還是主持侍從司,不受政務官的管制,同時還兼顧商務之事,算是在政務體系裡插一把手,是不是這樣?”

“對,很對。”吳伯與笑道:“所以愚弟說李遵路也有自己的考量,身邊也有幕僚可用。政務方面,上位是肯定要交給孫孝徵了,他最合適,李遵路就算有心振作來搶一搶,一時半會也是搶不過的。從李遵路的動作來看,還是不太甘心,總要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農林漁牧,這一塊是孔至之的,誰都搶不走。軍工軍政,李東學經營多年,誰能有信心做的比他更好?軍訓軍學,這一塊是周耀和王長富的,樑興在外任副政事官,一時半會不到中樞來,到中樞也是軍職了。放眼軍司高層,十年之內,肯定是孫孝徵的天下。李遵路要做的就是好生經營自己的影響和人脈,如今日之事,說是置酒慶賀,其實還是有所選擇。”

張永安有些不安的道:“將來這兩位會不會鬥起來,咱們在其中可爲難了。”

“無妨。”吳伯與安然道:“文宣這一塊,和軍情還是有勾連,軍情和內情還有特勤,這三部份都是張大人特別注意的部門,既不會歸政務,也不會歸軍務,定然是張大人親自管理。我們只要把自己的份內事做好就可以了。再者說,萬事上頭還有張大人居中協調呢。”

“我還是很佩服張大人的。”張永安道:“大權在手卻給別人掌握,漢唐舊制,相國權柄極重,大明廢之,代以內閣。張大人早就有言在先,內閣名不正言不順,所以權力有限。和記的政事堂和政事官,將來要以諸司爲部下,令行禁止,中樞就是再複用宰相制。這是何等的恢弘氣度,權力在手,就算有制衡有把握,諸事皆交給別人來行,就算是好友和親戚,歷朝歷代,有幾個君王能夠放心?光是和記的這些制度,還有張大人的契約論和工商論,我就敢斷言,如果和記建立新朝,將會是完全不同的一個新朝,勳戚,太監,後宮,還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會被改變,重商,也重教育,外事委以相國,內事則抑制勳貴和宗親。你知道嗎?張大人多次說,不管將來他到何地步,絕不會再用一個閹人。殘人肢體供自己馭使,這比馭使人當牛馬都過份的多。張大人連轎子都不肯坐,不願以人爲畜,更不要說叫人殘害自己肢體來服侍他了。除了不用宦官,宗親也不一定全部封王,封王的也不允世襲,除了對國有功之外,普通的皇子最多封侯封公,也不世襲,歷代降封,直到成爲普通的鎮國中尉爲止。到中尉之後就是平民,國家並不負擔宗室開銷,王室應該有王產,固定下來,政府負擔一部份,王室負擔一部份,王室的成員可以拿一定的好處,可以比普通人過的好,但不要想魚肉百姓了。大明的親藩宗室最爲人所恨,除了一年拿走稅賦一半的收益,還在地方上巧取豪奪,最令人不恥。張大人多次說痛恨這種宗親制度,宗親沒本事就領一點閒錢當富家翁,有本事就自謀生路,除了不能幹犯律法,以皇親欺人之外,愛幹什麼就幹什麼去。”

“聽說要以宗親勳貴領兵?”張伯安不安的道:“國初靖難故事,還有寧王故事,不可不防啊。”

“宋人還以宦官領兵,可是你知道宋人有太監爲禍的事嗎?唐宋制度不同,結果就截然不同。我大明的太監爲禍也和漢唐不同,仍然是制度。象宗親從軍也不是領兵,看張大人意思,也就是從中隊長一級的做起,是叫宗親尚武和知曉軍隊,軍隊和將來的皇室也加強勾連,彼此認可。要說真正帶兵,肯定是從軍校畢業又有戰功的軍官來帶,皇室在軍中多半是禮儀性質,況且還是那句話,有制度在。張大人說泰西那邊多以貴族和宗室領兵,還真沒聽說過有宮廷政變造反奪位的。”

“張大人還真是一位制度迷啊,這幾年聽他說了不下一百遍了。”

“你不覺得我們現在說話的風格都變了?”

兩人一時有些愕然,突然又是忍不住大笑起來。

外邊星光和月色越來越明亮顯眼了,四方型的天井院落如同早晨時的那麼明亮。但又與陽光不同,象是每個景色都被蒙上了一層薄紗,朦朦朧朧的看不太真切,但又叫人感覺很明亮,這種亮色給人一種很愉快的感覺,特別是外間的道路上還有持續不斷的歡呼聲,還是陸續有煙花升上天空炸響。

“今天青城的煙花商人笑死了。”張永安道:“本來是爲了年底前備的貨,今晚一晚上全出去了。”

“中樞政體要變,地方政體也要改變。”吳伯與突然道:“老兄,有沒有興趣出去當一任郡守?”

“郡守?”

張永安沉吟片刻,搖頭道:“現在還不是太明朗,也不知道這種過度是好還是壞。我們已經在文宣司挑大樑了,雖然都不是正職司官,但也掛了副司官的名義,如果過度一下能幹上正職,倒也不壞。但如果是瞎耽擱功夫,那我覺得還不如留下來比較好。”

“老兄仔細想想,梳理一下大人的思路就明白了。以後中樞是大政府,大格局,精細化。對應地方,則地方也是大政府,以前的地方官,到任之後先拜上官,然後結好巡按御史,過路的官員和名士不要得罪,地方上再和大宗族大士紳搞好關係,每年的年底能收上來七成以上的錢糧,不要出忤逆不孝有傷名教的大案子,三年一任,定然考評上等,最不濟也是中等,能安然的繼續混日子。什麼刑名錢糧倉儲文教,不過就是看和地方上大士紳相與的好不好而已……以後就完全不同了,郡守就是漢之太守,各司在各郡肯定會有垂直的管理,但郡守的權力肯定也會遠遠大過於現在的知府,漢之郡守是十分貴重的要職,李廣等名將,皆爲兩千石的郡守耳。”

張永安笑道:“叫老兄這麼一說我還真是動心了。不過,再貴重,和記的郡守和漢唐的太守和刺史還是有不同的吧?”

“不同大了!”吳伯與道:“所謂出將入相的老話不必提,但我敢打保票,二十年後和記的宰相,必定會有地方從政的經歷。”

聽到這裡,張永安感嘆道:“我大明內閣的輔臣,無一人有地方任職的經歷,皆出於瀚林和京官,爲政者能知曉地方民情,曉暢政務者,太少了!”

吳伯與笑道:“前漢擔任過太守的由一百一十八人中,五十七人有過兩郡以上太守的經歷,其中最多的“飛將軍”李廣甚至當過八個郡的太守。可見,西漢在太守上下及橫向交流上十分通暢。”

張永安道:“老兄的意思我懂了,日後中樞用人,多以地方交流而任職,中樞可至地方,地方也可任中樞要職。不象現在,大明官員以科甲定前途,考的越好,就越是可能留在中樞。一旦留任中樞,除非不入翰林者纔有可能直接以侍郎身份外放爲總督。若是到尚書一職,其實也就是漢之九卿,則絕對沒有可能外放。一旦要外放,就是貶斥,如果坦然任之,會被人瞧不起的。”

“正是,君所言者,就是楊一清故事。”

楊一清就是大明二百多年來唯一以閣臣身份又出外的大臣,儘管任職是十分重要的三邊總督,仍然爲時人所嘲諷,認爲他過份戀棧權位,從閣臣出外就理應辭職回家,漢時的九卿出外爲太守,或是唐時的宰相出爲節度,在大明這種情況已經不復存在了。

第二百零七章 鐵嶺第二百七十二 接任第一千六百五十五章 拉開第五百一十九章 星散第六百二十三章 調任第七百零四章 箭雨第二百六十四章 肅穆第八百五十五章 廣場第六百八十三章 鴨子第九十一章 留客第八百二十章 剃鬚第五百四十一 詔獄第八百一十二章 掠奪第六百一十章 田間(修正)第七百八十二章 下山第四百八十三章 中伏第一千四百零四 退走第一千五百四十一章 汗崩第四百九十七章 一線第八百七十五章 趁夜第三百三十四章 楊漣第一千八十二章 重騎第四百七十九章 苦難第一千三百八十三章 百里第一千四百四十二章 爲難第八百零八 賊人第一千五百二十五章 決心第六百零三章 上船第一千九十六章 交錯第一千二百零六章 俘虜第九百零一章 橫隊第一千五十五章 迎接第八百四十八章 副署第一千五百八十二章 調防第九百零六章 遊走第二百六十四章 肅穆第三百六十四章 一官第五百七十五章 圈地第四百七十一章 好說第九百四十章 登船第一千四百四十八章 風起第五百一十四章 配合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 突破第三百八十五章 巨利第三百六十七 預感第五百二十六章 印象第一千六百九十八章 主公第一千四百九十五章 論相第三百三十四章 楊漣第三百九十四章 沾光第九百三十九章 藩帥第一千七十七章 釀酒第一千二百八十一章 先導第二百一十六章 巡看第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吹角第二百一十七章 爭水第一百七十章 南北第一千七百零四章 黑夜第一千六百六十八章 困獸第一千一百三十九章 過河第一千七百四十三章 酷烈第二十一章 跪祠堂第六百六十二章 刀牌第一千三百九十章 歸誠第一千一百九十九章 火船第一千一百八十章 家底第六百一十七章 寶錢第八百五十九章 鐘錶第八百四十二章 新路第一千六百五十六章 獲救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 抽打第四百二十二章 掣肘第一千五百七十章 委任第三百三十二章 正兵第一千六百八十九章 夜行第五百五十七章 鐵騎第一千二百六十九章 雙面第二百三十九章 前窺第一百二十二章 比試第一千七百一十三章 士心第四十二章 暗流第一千六百一十五章 奔走第九百三十一章 算盡第八百四十二章 新路第六百五十三章 揭帖第一百五十二章 盟好第一千三百七十六章 留名第一千三百一十六章 慶賀第四百四十八章 開戰第五百四十章 廣渠第一千一百三十五章 行糧第一千七百零一章 請罪第四百九十四章 順風第十七章 打第三百章 農家第一百四十章 皇太極第一千五百七十三章 封禁第一千四百章 天命第七百九十二章 出陣第四百六十八章 無衣
第二百零七章 鐵嶺第二百七十二 接任第一千六百五十五章 拉開第五百一十九章 星散第六百二十三章 調任第七百零四章 箭雨第二百六十四章 肅穆第八百五十五章 廣場第六百八十三章 鴨子第九十一章 留客第八百二十章 剃鬚第五百四十一 詔獄第八百一十二章 掠奪第六百一十章 田間(修正)第七百八十二章 下山第四百八十三章 中伏第一千四百零四 退走第一千五百四十一章 汗崩第四百九十七章 一線第八百七十五章 趁夜第三百三十四章 楊漣第一千八十二章 重騎第四百七十九章 苦難第一千三百八十三章 百里第一千四百四十二章 爲難第八百零八 賊人第一千五百二十五章 決心第六百零三章 上船第一千九十六章 交錯第一千二百零六章 俘虜第九百零一章 橫隊第一千五十五章 迎接第八百四十八章 副署第一千五百八十二章 調防第九百零六章 遊走第二百六十四章 肅穆第三百六十四章 一官第五百七十五章 圈地第四百七十一章 好說第九百四十章 登船第一千四百四十八章 風起第五百一十四章 配合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 突破第三百八十五章 巨利第三百六十七 預感第五百二十六章 印象第一千六百九十八章 主公第一千四百九十五章 論相第三百三十四章 楊漣第三百九十四章 沾光第九百三十九章 藩帥第一千七十七章 釀酒第一千二百八十一章 先導第二百一十六章 巡看第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吹角第二百一十七章 爭水第一百七十章 南北第一千七百零四章 黑夜第一千六百六十八章 困獸第一千一百三十九章 過河第一千七百四十三章 酷烈第二十一章 跪祠堂第六百六十二章 刀牌第一千三百九十章 歸誠第一千一百九十九章 火船第一千一百八十章 家底第六百一十七章 寶錢第八百五十九章 鐘錶第八百四十二章 新路第一千六百五十六章 獲救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 抽打第四百二十二章 掣肘第一千五百七十章 委任第三百三十二章 正兵第一千六百八十九章 夜行第五百五十七章 鐵騎第一千二百六十九章 雙面第二百三十九章 前窺第一百二十二章 比試第一千七百一十三章 士心第四十二章 暗流第一千六百一十五章 奔走第九百三十一章 算盡第八百四十二章 新路第六百五十三章 揭帖第一百五十二章 盟好第一千三百七十六章 留名第一千三百一十六章 慶賀第四百四十八章 開戰第五百四十章 廣渠第一千一百三十五章 行糧第一千七百零一章 請罪第四百九十四章 順風第十七章 打第三百章 農家第一百四十章 皇太極第一千五百七十三章 封禁第一千四百章 天命第七百九十二章 出陣第四百六十八章 無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