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提朱元璋心中的這些感慨,只說藍玉打算離京,回到鳳陽府編書的事,就在京中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這可是藍玉啊,剛立下滅亡北元的大功,忽然就要回家修書了?
不少文官們暗地裡彈冠相慶,藍玉現在是武勳裡最大的那面旗幟,又是太子的親家,之前把他們壓得喘不過氣來。
如今他要離京了,這對文官來說可是一件大好事啊。
而且從這事上,不少精明的人都看出了問題,藍玉上書回家修書,朱元璋批准,這其中居然沒有太孫的身影?!
不管怎麼說,藍玉都是太子的舅舅,朱允炆的嫡母可是人常氏,也是藍玉的外甥女,算起來朱允炆同樣也要喊藍玉一聲舅父。
可是如今藍玉辭官離京,朱允炆居然不聞不問,連個挽留的姿態也沒做出來,這是不是意味着太孫不喜歡藍玉?
更進一步的說,是不是太孫對武勳們沒有好感?
再聯繫到現在太孫身邊沒有一個武勳子弟,這些文官們都像是打了雞血一樣,工作的積極性都高了不少。
不少人已經在心裡盼着朱元璋早點死了,這樣一來只要太孫登基,他們文官的春天就來了!
要知道終洪武一朝,雖然武勳被處置的很多,但是文官被處置的更多啊!
而且武勳一直騎在文官的脖子上拉屎撒尿,這些從屍山血海中廝殺出來的丘八,纔不會對文官們有多尊重。
也就當年跟着他們一起打天下的李善長、劉伯溫等人,在他們面前有幾分面子,那也是因爲他們在大明建立的過程中出過大力。
可現在朝中的文官,大多不過是科舉讀書才當上官的,而且這些人一向眼高於頂,對武勳是一百個看不上眼。
認爲自己寒窗苦讀這麼多年,才熬成了一方大員,可是上面有朱元璋緊緊盯着,一旁又有他們這些整天胡嚷嚷的武勳看笑話。
更何況有些武勳那真的是大字都不是一個,就憑之前從龍的功勞,官位還在他們之上,這讓讀了這麼多年聖賢書的這些人如何能忍?
藍玉如今離京了,老一輩的國公還在京城的,就只剩下信國公了,湯和一向不怎麼管事,這也是他們都知道的。
這就意味着武勳成了一盤散沙,他們想怎麼拿捏,就能怎麼拿捏。
有些熱血上頭的官員已經在私底下寫彈劾信了,誓要給這羣武勳們一個好看的。
藍玉對自己離京後,武勳們的處境也是心知肚明,但他是真的護不過來這麼多人。
何況很多武勳屁股下面也是一堆屎,就連藍玉自己也不怎麼看的過眼,他藍玉別的不說,至少敢拍着胸口保證,沒有剋扣過士卒們的糧餉。
文臣們屁股下面也不乾淨,可是人家吃相上,就比武勳好看了太多,何況筆桿子在手,想怎麼說就怎麼說。
就是藍玉也對這些文官沒什麼好辦法,最多隻能是視而不見了。
現在的藍玉纔有些明白,爲什麼徐達對文官那麼友善了,信國公湯和這個資歷這麼老的,從來不摻和具體的朝政。
他們早就看明白了,只要天下大定,武人就是比不過文人,何必在這種事上和他們這些人浪費口舌。
但只要是在位的皇帝不傻,就不會真的放棄他們這羣武勳,畢竟與國同休的還是這些老弟兄們,而不是文臣。
若是真的到了王朝崩塌的時候,文臣們還可以改頭換面,投奔新朝,他們這些武勳就真的沒有辦法了。
朱元璋最近也是有些累了,畢竟年紀上來了,手下的兒子們又來了一出兄弟相殘的戲碼,自己最喜愛,也是最出色的兒子朱標去世。
這讓朱元璋不得不反思,自己是真的老了,所以寧願多抽些時間,拉着湯和聊天下棋,把其他的一些日常事務大都能交給朱允炆處理。
朱元璋也是希望能夠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朱允炆快速成長起來,畢竟留給他的時間不多了。
現在朱允炆早些接觸朝政,若是有什麼處理不好的地方,朱元璋還能幫着兜底,可若是等他去世之後,驟然讓朱允炆這個孩子接手大明,後果就很難預料了。
這一日,朱元璋正在和湯和下棋,讓朱允炆侍奉在旁。
朱元璋看看棋盤上的殘局,老朱這次輸得很徹底,也就是湯和這個老朋友了,別人恐怕就不敢下贏他,更遑論給他來此屠大龍了。
朱元璋笑着說道。
“鼎臣近來棋藝見長啊。”
湯和拱了拱手,笑眯眯的說道。
“不是臣棋藝見長,而是陛下心思在國事上罷了。”
朱元璋看着湯和,有些感慨,能跟他這樣說話的老朋友越來越少了,有些是病逝了,有些被他殺了。
就連湯和如今的這番表現,又有幾分是出於真心,又有幾分是表演呢?朱元璋已經有些看不清了,也懶得再去深究。
朱元璋轉頭看向一邊的朱允炆說道。
“改革之事,推行了也有半年了,派往地方的太學生、新科進士和勳貴子弟也都回來了,你去接見下他們,認真聽一聽他們都是怎麼說的。”
“之後,朕就打算全面推行改革了。”
朱允炆有些遲疑,如今真的要就這麼全面推展改革了嗎?
“皇祖父,如今朝廷之中對改革反對的聲音也不小,聽說地方上也是怨聲載道,是不是可以暫緩一下,等到朝中諸事穩定後再行改革?”
朱元璋搖了搖頭說道。
“正是要趁現在朝中動盪纔好安排人進行改革,若是朝中一潭死水,又有幾人會推動改革呢?”
朱元璋的這種思路也不能說沒有道理,他不從什麼爲國爲民的大道理給朱允炆解釋,只說明瞭一點。
當官的總是想要升遷的,如果現在朝廷大肆推行改革,總有些人會因爲此事出頭,而朝中有些動盪,空出來不少官位,恐怕不少人都在盯着。
在這種時候朱元璋如果放出去全面改革的信號,就是爲了升遷,下面的官員也會大肆吹捧改革,至少表面上要當改革的急先鋒。
而朱元璋讓朱允炆去接見的都是一些年輕人,有文有武,還都是到地方上採風半年多的,不管能力如何,至少態度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