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瞅了瞅於彥昭一眼,這小子確實是很清貧的人,但是看這性子,可不算老實。
不過也是人之常情吧,任誰猛地被人往權貴堆裡帶,還沒個什麼由頭的時候,恐怕都會有些怕。
“不用擔心,我肯定是不會害你的。”
於彥昭還是有些提心吊膽的,默默的縮在馬車的一角。
這個時候,於彥昭才反應過來,若是這人是帶着自己跑到朝中的反對改革的人面前,自己豈不是不由自主的被摻和到朝政的風波中了?
要知道,給蠻夷講解分工的這事,換個角度也可以說,這國富論一旦流出去,會加強蠻夷的勢力,那些死硬派們會放過這個機會嗎?
到時候,就以自己的這點小身板,怎麼能扛得住那麼大的風浪?
於彥昭心中開始胡思亂想了起來,生怕這朱棣給他弄出來老大的難事。
正在這個時候,於彥昭聽到趕車的人說了句。
“爺,駙馬的府邸到了。”
駙馬?哪個駙馬?
於彥昭一下就打了個激靈,自己是說《國富論》的時候,被人喊來的,那能說的駙馬恐怕就只有一個寫了《國富論》的何秋了!
於彥昭人都有些蒙了,不會吧?
難道自己真的要被帶到寫了書的何秋面前?
渾渾噩噩的,於彥昭下了車,擡眼一看,果不其然,眼前的牌匾上寫着“良鄉候府”四個大字。
這可不就是何秋的府邸嗎?
在於彥昭一臉懵的時候,朱棣很乾脆的拉着他一同進了何秋的府邸,看門的人都認識朱棣,剛想行禮,就被朱棣打斷了。
剛進府邸,繞過眼前的石頭屏風,就聽到一陣笑聲,好像是孩子們的。
於彥昭被身邊的兩個侍衛攙着,走到了府中的院子裡,剛一進院子就看到一個孩子和一個看起來年歲不大的人在那相互追逐。
那個小孩子看到朱棣就歡呼一聲,高喊道。
“外祖父,我爹爹要打我,你要好好懲罰他!”
何秋氣的直冷笑,朱棣臉上掛着笑摸了摸何棟的頭說道。
“你小子還敢欺負我外孫?”
這個時候於彥昭已經徹底嚇傻了,他就是再蠢也能看出來,眼前這個年紀不大的人就是府邸的主人良鄉候何秋,他的兒子喊自己身邊的這個大哥叫外祖父。
那豈不是說,自己跟着皇帝走了一路?
想通這件事的於彥昭肝都在顫,我的親孃啊!
這一路上自己的表現是不是有點太差了?
於彥昭不斷的在心中懊悔,早知道如此,當時就表現的大氣點了。
這時候,朱棣跟何秋說道。
“朕在外面發現了一個人才,有些想法還是很有意思的,專門喊來和你見一見,看看他的想法能不能行,這點上,你應該比朕懂多了。”
何秋把目光投入到於彥昭這邊,只是這個時候的於彥昭已經腳軟的癱在地上了。
發現朱棣和何秋往他這走的時候,於彥昭強撐着力氣,踉蹌着跪在地上俯首說道。
“草……草民見過陛下。”
朱棣輕笑一聲說道。
“免禮了,之前那股犟勁呢?你看朕給你找的這個人,是不是學問足夠當你的老師?”
於彥昭大氣都不敢出,何秋怎麼可能不夠格當他的老師?
雖說何秋身上沒有功名,但單單看何秋寫的書籍,就知道這人很有才能了,更不用說他也聽說過,這何秋還是天子的幾個孩子的老師。
這穩穩是一任帝師,這就更有資格了。
“朕打算讓何秋教教你,你覺得行嗎?”
於彥昭頓時心中一陣驚喜,本來想趕緊答應,可話都到了嘴邊還是沒敢說出來。
“草民學識淺薄,身份地位,恐怕當不了侯爺的學生,萬一侯爺收了草民,草民還怕自己弱了侯爺的名聲,只要能得到侯爺的指點,草民就已經心滿意足了。”
於彥昭心裡清楚,自己和何秋之間身份相差太大,想要和未來太子當師兄弟的人不知道多少,自己恐怕是沒哪個福分的。
若是於彥昭真的答應下來,恐怕何秋倒也不會把他放在心上了,不過看他拒絕了,心中不禁稱讚一句,到了這個時候,頭腦還能這麼清醒,實在難得。
“陛下,你想讓他拜我爲師,可我都還不知道他是什麼情況呢,這怎麼收徒?”
朱棣說道。
“來,於彥昭,你來和你未來的師傅說道說道。”
於彥昭心中有些竊喜,但還是放穩了心態吸了一口氣說道。
“草民於彥昭,杭州人士,家中先輩都是讀書的士人,還都當過官員,只是到了小民這一代,家道中落。而且草民又是個不善經營的,讀書也沒考出來什麼名堂。
這次入京其實不是考進士的,草民對外這麼說只是爲了面上好聽,來此一趟,只是因爲家中添了長子,想要來京城謀一個前程。”
何秋的面上不動,但心中已經掀起了一陣波瀾。
於彥昭?杭州人士?祖上爲官?家道中落?孩子在最近出生?
乖乖,這怕不是於少保的爹吧?
以前的時候,何秋因爲北京保衛戰,知道了于謙,對他的氣節和遭遇很是不平,特意瞭解過,于謙的父親好像就叫於彥昭。
若是按照他的說法,要真的孩子是于謙,應該也是剛出生沒多久,恐怕還不比未來朱高熾的孩子朱瞻基大。
不過現在這一切都還是猜測,何秋也不可能上來就問於彥昭家中孩子叫什麼吧?
但只因這點猜測,何秋對於彥昭的態度也變得和善了起來。
“你說家中時代爲官,也是讀了書的人,那你有什麼長處?”
“草民懂外藩的言語,還粗通經史,書法也稱得上不錯。”
“外藩語言?那些紅毛鬼們的?”
於彥昭趕緊點了點頭。
何秋臉上的表情很是高興,對着於彥昭他是比較滿意了,這年頭想找一個懂歐洲語言的人才,那可太難了。
一邊的朱棣得意的捋了捋自己的鬍子,就知道何秋這傢伙見到於彥昭這樣的人會很激動。
投其所好這點上,朱棣自覺自己做的還是很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