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門失守。
張獻忠長驅直入,一路攻陷萬縣、梁山、忠州。
三十多萬大軍,排成寬四十里的橫陣,夾江齊頭並進,左岸是步兵,右岸是騎兵,中間的江中幾百艘大船逆流而上。
大西王張獻忠端坐在中間最大的一艘戰船上,船頭一竿黃色大旗,上寫“只殺貪官,不犯順民”八個大字,迎風招展,嘩嘩作響。
大軍逼近涪(fu)州,守將趙榮貴嚇得屁滾尿流,不戰而逃,涪州城眼看唾手可得,但城頭上一員小將二十出頭,玉面錦袍,白馬長槍,威風凜凜,滿臉殺氣,竟把張獻忠看呆了。
小將曾英不是四川人,他祖籍福建,隨同父親做官來到這裡,不幸的是父親病亡,曾英就留在了四川。
這次張獻忠率部入川,因曾英的父親與陳巡撫有交情,於是曾英主動請纓,願率一千精兵前去抵擋張獻忠。
巡撫陳士奇見他不過是個二十三、四歲的白面書生,很是瞧不起,就擺擺手笑着讓他退下。
如今張獻忠攻城略地,連打勝仗,鬧得陳巡撫焦頭爛額,因此曾英又一次請戰。
陳巡撫抱着試試看的心情,破格任命曾英爲參將,交給他五百軍卒,讓他協助副將趙榮貴防守涪州。不料趙副將是個膽小鬼,被聲勢浩大的農民軍給嚇跑了。
站立城頭的小將曾英初生牛犢,臨危不懼,冷冷的看着農民軍的前鋒越來越近,突然高喊一聲:“開火!”
他屬下五百士兵和平日結交的一些蜀中豪傑點炮的點炮,射箭的射箭,農民軍措手不及,竟被打死一千多人,慌忙後撤。
曾英日夜登城,衣不解帶,憑藉堅城炮箭和火罐滾木,多次打退張獻忠部隊的進攻,小小的涪州城,在他的嚴密組織下,竟堅持了半個多月。
張獻忠的軍隊越聚越多,涪州城內傷亡也越來越嚴重,曾英決定退守五里外的望州關,不料張獻忠手下大將艾能奇(張獻忠義子)緊追不捨,一箭正中曾英脊背。
受傷的曾英不堪再戰,收拾殘兵一路南奔。
敗報接連不斷送到陳巡撫手中,但身在重慶的陳士奇並不驚慌。
現在的陳士奇,其實已不是巡撫,最近有人彈劾他“不務正業,軍政廢弛”,朝廷已經任命北川參政龍文光代替他巡撫四川,只是龍文光大人還沒有到任。
在擔任巡撫前,陳士奇是一位教育官員——四川督學,但他對管理學校不感興趣,每天喜好談兵論劍,希望在軍事方面有所成就;後來被舉薦當了主持軍政的封疆大吏——四川巡撫,他卻又對研究戰爭失去了興趣,每天熱衷於吟詩聯句,準備躋身文學界成爲一名大作家。
現在倒好,公職沒有了,真正成了一位“坐家”,有人勸他:“公已離職,快離開這是非之地吧!”
陳士奇倒忠於職守,一點不像後世有些官員一聽說要換屆,提前半年就不願幹活了。他斬釘截鐵的說:“賊寇是在我任職期間打過來的,我拍拍腚走了,怎對得起皇上?我定要與四川共存亡!”
對於夔門、涪州這些城池的失陷,他早有預料,因此並不惶恐。因爲他知道只要派重兵守住一個關鍵所在,重慶重鎮就萬無一失。
這個關鍵所在叫做銅鑼峽。
銅鑼峽位於重慶下游四十里處,是進攻重慶城的必經之路。此峽谷左右連山,長亙十里,中通長江一線,一夫當關,千軍莫開,只要把守住銅鑼峽,一條戰船也別想駛近重慶。
陳士奇將重慶全部精兵都部署在這裡。
果然,張獻忠的船隻再多,在狹窄的銅鑼峽面前,也是乾着急沒辦法。船隊組織了幾次猛烈的進攻,都敗退回去,多艘戰船被砸毀了,擊沉了,且堵塞住了繼續前進的道路。
大西軍衝關的勁頭越來越小,後來,衆多的大西軍士兵都眼巴巴的瞅着這條水流湍急的大峽谷,不再採取行動。
陳士奇簡直樂壞了,他憤憤不平的對手下將吏說:
“誰說‘文人不知兵’?現在就讓你們見識一下什麼是儒將。我愛好文學怎麼了?詩文中或許還隱藏着百萬雄兵呢!”
陳大人的自豪感並沒有維持多久。
九月二十七日,探馬氣喘吁吁跑進來急報:“大人,大事不好,佛圖關失手守了。”
如同一個炸雷,陳士奇好懸沒暈過去,他傻了,難道是神兵天降?佛圖關在重慶城西北面,怎會失手?
原來張獻忠早已勘察好地形,知道銅鑼峽插翅難過,他留下水師繼續虛張聲勢,牽制明軍,自己卻登岸率領陸軍尋找一條山間小徑急行軍一百五十里,悄沒聲息的繞過重慶城,佔領了長江上游的江津縣(今重慶市江津區),然後由江津乘船順流東下,奪取了重慶城北的佛圖關。
在逼近重慶城後,張獻忠決定先禮後兵,派出使者進城勸降。陳士奇問:“張獻忠進入四川,意欲何爲?”
使者回答說:“暫取巴蜀做根本,然後興師平定天下。歸誠則草木不動,抗拒則老弱不留。”
陳士奇大叫一聲:“好大的口氣!推出去斬了。”
這一下可惹惱了大西王張獻忠,他當即下令:“攻城!”
重慶位於長江和嘉陵江的交匯處,山壁立而水環繞,惟有佛圖關一面有路相通。現在大西軍已經佔領了佛圖關,重慶城簡直無險可守;
再加上重兵都部署在銅鑼峽兩岸,城內只有可憐的一萬名老弱殘兵。
在優勢的大西軍強攻下,重慶的防務很快土崩瓦解。駐守銅鑼峽的士兵害怕遭受前後夾擊,頓時亂作一團,作鳥獸散。
九月三十日,張獻忠的大兵開進了重慶城,有冤伸冤、有仇報仇的時刻到了。
前巡撫陳士奇首先被帶上來,他大罵張獻忠不按常規出牌,狡詐成性,該遭報應。張獻忠冷笑一聲,下令把這個書呆子凌遲處死。
同時被殺的,還有瑞王朱常浩、重慶知府王行儉、巴縣知縣王錫等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