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章 仁慈的朱叔叔

老朱發落了朱亮祖,隨後又看了看剩下的這幫人,老朱沉吟少許,說實話,按照他的脾氣,當真想都給宰了,但是老朱很清楚,他這個位置,最不能的就是任性胡來。你可以殺人,但是必須要有足夠的理由。

不然人家投降了,你回頭把人殺了,毫無道理,那誰還敢投降?這天下有多大?他朱元璋才佔了幾個州縣?

淮西江南加起來,還不到元朝一個省大,難道就忘乎所以嗎?

因此朱元璋忍着噁心,沉吟道:“張先生,你看這幾個人怎麼算?”

張希孟立刻道:“回主公的話,別不華主動開城,迎接王師,按理應該算起義,楊仲英和這幾位富戶陷入內鬥,並未直接幫到我們什麼,只能算投誠,至於朱亮祖,他是被俘虜的,主公讓他開荒,已經十分妥當了。”

這幾句話就把幾個人的性質給定下來了,該怎麼處置,也就一目瞭然。

老朱就道:“這樣吧,別不華,你暫時統領戰俘營,要小心做事,切莫和以往一般。”

別不華連忙謝恩,“請上位放心,卑職一定盡心竭力。”

能管一個營,別管是什麼名頭,都是好事,他還挺美的。只可惜別不華還不清楚朱家軍的戰俘營是個什麼狀況,等他真正見識了那幫神仙,估計這位能原地飛昇。

老朱不願意費心思,接下來就是楊仲英,他還受了傷,朱元璋就道:“你先養傷,然後進入軍中學習,咱會親自考覈,隨後給你安排職位。”

楊仲英連忙拜謝。

至於這些富戶,朱元璋就把目光落在了張希孟身上,讓他來發落。

“爾等想必聽說過,朱家軍奉行均田政策,在土地上面,沒有任何餘地,你們必須遵守規定,將田畝交出,接受百姓的檢驗。至於你們在城中的產業……”張希孟頓了頓,“你們可有造紙的作坊?”

張希孟這麼一問,立刻就有兩個人站出來,“有啊,小人的作坊就是宣城最好的宣紙作坊,生產的宣紙天下第一!”

另一個也道:“小人也生產宣筆,還有徽墨,硯臺,都是頂好的東西,大人要多少,只管吩咐啊!”

張希孟一笑,“我要什麼?如果只是我自己,就去街上買了……跟你們說這事,是因爲朱家軍要採購文房四寶,大批量採購!”

兩個商人互相看了看,一起問道:“要多少?”

“至少要五萬人份!”

“什麼?”

這幾個人都傻了,“大人,這也太,太多了吧?”

張希孟笑道:“多什麼?我們朱家軍有十幾萬將士,過去認字要在木板上,沙地上,用水寫,樹枝寫,條件非常艱苦。現在打到了宣城,給大傢伙發一套文房四寶,也是應該的。光是軍中,就幾萬份不止。再有,佔領了這麼多的州縣,大興教化,迫在眉睫,每個州縣,都要設立學堂,鼓勵學童讀書……每年也要增加幾萬人的規模。再有朱家軍攻城略地,要不了多久,佔領的地盤還會更多,在均田之外,我們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大興教化,培養人才……算起來,你們運氣真不錯,往後的生意增加百倍千倍不止!”

這幾個商人聽着都懵了,不會吧?這餅也太大了!

會撐死人的!

而且給普通士兵文房四寶,學習認字,又到處大興教化,建立學堂,怎麼看都不現實,這要多大的手筆啊?

張希孟看出他們的疑惑,他只是淡淡一笑,不做更多解釋。

風口來了,機會給你們了,抓不住又能怪誰?

其實像張希孟這麼搞,不培養人才,是絕對行不通的。

而且還不是一個兩個,三個五個,必須要成百上千,成千上萬,乃至幾十萬,幾百萬……甚至要把全國的識字人數提高到千萬級別。

沒有龐大的識字羣體,哪來那麼多的官吏可用?

不說別的,均分田畝,覈定稅賦,還有徵收商稅……哪一樣不需要大量的人。

歷史上老朱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都是佔據一地,然後徵召當地賢良,授予官職,管理地方。

像劉伯溫等人,就是他打到了浙江地區,這幫人才投降的。

早期的這幫文官,還真是牧守一方的典型,一旦在某地爲官,下面的書吏都是他們自己挑選的,也都聽他們自己的。

老朱就算有天大的精力,也沒法微操到縣衙門的用人……而這些人又往往隨着主子,雞犬升天,佔據關鍵位置。

不光武將一呼百應,早期的文官也有這個本事……空印案,郭桓案,之所以會牽連那麼多,砍的就是這些爪牙,斬草必除根,這就是老朱的風格。

有人會覺得朱元璋殘忍,有人覺得痛快。但不管怎麼說,老朱不是瘋子,他做事都是有自己的考量。

張希孟給了老朱另一種選擇,那就是不遺餘力,培養自己的人才,成千上萬培養,在軍中,在民間。

藉着均田的機會,爭取讓更多的農家子弟入學,讀書入仕,形成一股龐大的力量。

還是那句話,如果只是單純分田,不動員百姓,不教化人才……等過了幾十年,均田維持不住了,苦心經營的一切都會崩潰的,到了最後,甚至沒人替你說話,種種正確的政策,也會被潑上無數的髒水,黑白不分,是非混淆,明朝歷史,那麼多的爭議,就是源於此。

話語權太重要了!

在這一點上,朱元璋跟張希孟是高度一致的,老朱讀了這幾年書,連詩都會寫了,那水平也提升極快。

“真沒有想到,拿下了宣城,還掌握了筆墨紙硯之鄉,從此教化士卒百姓,就方便多了。”

張希孟一笑,“主公所言極是……其實還有一件事,也可以提上日程了。”

“什麼事?”

“寶鈔!”

老朱還是怔了怔,他對貨幣這塊,還是有些遲鈍的,但是想了想之後,也明白過來。

張希孟在佔據滁州之後,費了老大力氣,弄了市場券,建立了糧食銀行。說實話,那玩意只能算是票據,距離貨幣還差得太遠。

之所以不敢弄,也跟當時的條件有着極大地關係。地盤太小,財力薄弱,沒有儲備金,外面強敵環伺,隨便弄點風波,擠兌一下,就要崩盤。

而且彼時的滁州,也沒有足夠的技術。

但是隨着揚州,應天,宣城等地納入掌控之中,朱家軍的兵勢起來了,分田之後,民心也歸附了。

這時候再弄寶鈔,就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而一旦有了紙幣系統,張希孟的本事可就能發揮出來的,弄錢,發展經濟,推動貿易戰,讓朱家軍更加偉大……沒有人比我更懂這個了!

等立國之後,都應該讓老朱封張希孟一個懂王纔是。

老朱還是有些遲疑的,他對貨幣有着天然的不信任,一張薄薄的紙,遠不如實實在在的東西讓人放心。

“先生,現在的時機真的成熟了嗎?不會出什麼紕漏?”

張希孟道:“主公,要說沒有紕漏,是不可能的,關鍵還是看是不是利大於弊。而且還要遠大於弊……至於時機是不是成熟,我覺得還有一個條件,或許可以期待。”

“什麼條件?”

“徽州——徽商!”張希孟笑呵呵跟朱元璋解釋……徽州是吳頭楚尾,地形複雜,黃山就在境內,農業條件並不好。

可就像山西一樣,沒法種田,只能經商,結果就愣是發育出了強大的徽商。

徽商起於唐,發於宋,壯大於明……前後綿延千年,提起徽商,在歷史上都是有着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些徽商最強大的時候,甚至能和晉商掰手腕,一起左右朝局……強大如張居正,只敢搞一條鞭法,卻不敢觸碰商稅這塊,忌憚的無非就是幾大商幫的力量。

他們滿世界投資學堂,培養讀書人,經營產業,形成了龐大的利益網,層層疊疊,保護着自己。是真正的龐然大物,無冕之王。

當然了,後世對於商幫有巨大爭議,但是不可否認,商人是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尤其是爲了發展經濟,積累財富,爭雄天下,不好好利用商業資源,是絕對不行的。

哪怕歷史上的老朱,他也不是把商人一錘子敲死的。恰恰相反,老朱多次下旨,認爲商業互通有無,能生產一些百姓急需物資,要給商人優待,甚至是免除一些稅賦。

以冶鐵爲例,明初冶鐵的稅率是三十稅二……如果說這叫重農抑商,那麼多少商人都能笑醒了,快,快加大力度吧!

張希孟比老朱厲害的無非是朱元璋希望通過休養生息,不加干涉的方式,讓商業自己恢復發展。而張希孟則是主張對商人進行扶持管控,我可以幫你們發展,但是稅收這塊,誰也別想耍手段。

發展商業,是爲了充實財政,富國裕民。

總而言之,張希孟打算在收取了徽州之後,正兒八經好好討論商業稅收的問題,建立起一套管理商業的手段。

商業繁榮起來,發行寶鈔纔有更多的效果……均田,教化,商業,寶鈔……張希孟勾勒出一副四輪驅動的壯大圖景。

論起畫大餅,咱可是專業的。

老朱聽到這裡,忍不住大笑,“先生果然思慮周全,既然如此,就讓徐達領兵,收取徽州,常遇春領兵,攻取廣德,再讓胡大海和鄧友德收取建德!”

老朱一張口,就要吞下三地,這胃口是真的越來越好了。

不過這也是朱家軍的實力到了,整個江表浙右,還沒有誰能阻擋朱家軍的前進腳步。

令人訝異的是,朱家軍剛剛準備行動,就有人派來了使者。

方國珍!

這位反覆橫跳的高手,派遣兒子方關,帶着文書,跑來見朱元璋。

“小侄拜見朱元帥!”

方關跪在地上,砰砰給老朱磕頭。

朱元璋微微一笑,“你父派你過來,有什麼事情?”

方關擡起頭,昂着頭道:“朱元帥在上,家父準備以溫州、台州、慶元三地,歸附朱元帥,求朱元帥收留!”

老朱突然笑了,他過來把方關拉起來,笑呵呵道:“你爹早早反叛元朝,也是咱們義軍當中的英雄,咱和他比起來,都算是晚輩……咱攻取浙右之地,是消滅元廷勢力,可沒有圖謀你父之心啊!”

方關怔了怔,又道:“朱元帥果然是君子,小侄佩服……只是我父處境艱難,元廷需索無度,張士誠又試圖染指……我,我們太難了!”

朱元璋默默看着方關啼哭,心中暗暗好笑……方國珍不愧是反覆橫跳的高手,他真的打算投降老朱嗎?

笑話一樣!

這麼多年了,誰見過方國珍的真心?

這傢伙依仗舟船便利,橫行沿海,偏偏朱家軍的水師在長江都很難稱雄,根本不是方國珍的對手,這時候圖謀方國珍,那纔是昏了頭。

“主公,元廷仰仗海上漕運,張士誠首鼠兩端,方將軍的確處境艱難。”張希孟笑道:“我建議咱們和方將軍結盟,要他給咱們供應海鹽,咱們給方將軍提供糧食,雙方平時互利互惠,到了戰時,如果方將軍需要,我們可以派兵援助,總而言之,守望互助,雙方平起平坐。”

朱元璋點了點頭,隨後對着方關道:“賢侄,你看這麼辦可以嗎?”

方關愣了片刻,大喜過望,重重跪倒:“多謝叔父,叔父仁慈!”

第二百八十三章 稱王第三百零二章 跪第六百八十二章 張庶寧的大生意第九十六章 常遇春的小故事第二百七十二章 膽大包天第七章 狠人朱重八第六百六十章 倒了黴的禮部第八十三章 好姐夫第六百章 廢了鹽運使司第一百一十六章 戰鼓第七百三十章 張相的新衣第五百零九章 復旦第六百零八章 門下省崛起第七百六十四章 朱元璋要寫書第四百九十五章 放開禁酒令第八百零四章 老朱的信用第二十章 造反了第五十五章 朱元璋的快樂第七百二十八章 母后給我撐腰第二十五章 朱重八的路第一百二十五章 揮軍下揚州第五百三十六章 送張相回京第二百零一章 清官無敵第五百三十三章 正本清源第四百七十五章 御駕親征第七百三十九章 老朱被抓了第五百七十一章 大明的後起之秀第九十四章 飲馬長江(三更到))第六章 論守城第五百七十三章 父慈子孝的大元朝第二十五章 朱重八的路第七百六十九章 張庶寧的苦讀計劃第九十七章 老朱的兩套體系(三更到)第八百五十二章 逆子無知第一百八十一章 誰贊成?誰反對?第三百八十六章 大宋正統劉福通第三百一十章 你們想要多少?第七百九十三章 找陛下去第五百五十二章 張相封神了第一百九十二章 朱元璋作詩第八百二十八章 努力學習大明第一百八十三章 新生第四百八十九章 張希孟的爲臣之道第一百一十七章 鄙人不善逃跑第八十六章 緩稱王第二十五章 朱重八的路第四百二十三章 滅陳第三百三十八章 登聞鼓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五百八十九章 太子羹第二百二十四章 張士誠看戲第三百五十六章 到士兵中去第三十二章 分田是個技術活兒第三百四十九章 鐵索連舟第五百五十六章 美好的姻緣第七百一十九章 來自李善長的一擊第四百二十章 百萬銀兩第二十章 造反了第一百七十九章 一劍誅心第五百九十章 皇帝帶貨了第三百一十二章 茶葉又沒了第八百四十章 聰明人第四百五十七章 有困難,找張相第一百二十七章 饅頭能破城第一百八十四章 父辭子孝第八百八十八章 老朱能得到的第一百三十一章 萬歲第九百一十三章 抱孫子第四十四章 君智將勇第五百六十八章 皇子戍邊第七百九十八章 要做周天子的朱元璋第一百四十三章 得勝而歸第三百五十九章 朱熹說得對啊!第一百六十九章 朱標第五百七十一章 大明的後起之秀第五百三十五章 天下一盤棋第二百四十一章 敗得真慘第八百四十四章 皇孫伴讀第六百五十九章 大宋笑話,永不過時第七百七十七章 貧家子的勝利第四百九十四章 陛下給你們膽子第五百九十八章 相逢一笑第三百二十七章 君臣和睦第五十二章 我叫朱英第五百章 別緻的洞房花燭第八百三十六章 觀音奴第八百九十九章 准許加入華夏第七百九十九章 望弟成龍第一百三十九章 主動送上門第八百五十七章 大明和羅馬的結合第六百八十九章 張相住我家第一百四十六章 千船出大江第二百八十章 湖州城破第三百六十三章 朱元璋的疑問第七百七十四章 教育改革第二百六十四章 第一功臣第五百六十一章 大明羣賢第六百六十六章 佈局下一代第三百三十六章 爲反賊立傳第三百七十一章 大封功臣
第二百八十三章 稱王第三百零二章 跪第六百八十二章 張庶寧的大生意第九十六章 常遇春的小故事第二百七十二章 膽大包天第七章 狠人朱重八第六百六十章 倒了黴的禮部第八十三章 好姐夫第六百章 廢了鹽運使司第一百一十六章 戰鼓第七百三十章 張相的新衣第五百零九章 復旦第六百零八章 門下省崛起第七百六十四章 朱元璋要寫書第四百九十五章 放開禁酒令第八百零四章 老朱的信用第二十章 造反了第五十五章 朱元璋的快樂第七百二十八章 母后給我撐腰第二十五章 朱重八的路第一百二十五章 揮軍下揚州第五百三十六章 送張相回京第二百零一章 清官無敵第五百三十三章 正本清源第四百七十五章 御駕親征第七百三十九章 老朱被抓了第五百七十一章 大明的後起之秀第九十四章 飲馬長江(三更到))第六章 論守城第五百七十三章 父慈子孝的大元朝第二十五章 朱重八的路第七百六十九章 張庶寧的苦讀計劃第九十七章 老朱的兩套體系(三更到)第八百五十二章 逆子無知第一百八十一章 誰贊成?誰反對?第三百八十六章 大宋正統劉福通第三百一十章 你們想要多少?第七百九十三章 找陛下去第五百五十二章 張相封神了第一百九十二章 朱元璋作詩第八百二十八章 努力學習大明第一百八十三章 新生第四百八十九章 張希孟的爲臣之道第一百一十七章 鄙人不善逃跑第八十六章 緩稱王第二十五章 朱重八的路第四百二十三章 滅陳第三百三十八章 登聞鼓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五百八十九章 太子羹第二百二十四章 張士誠看戲第三百五十六章 到士兵中去第三十二章 分田是個技術活兒第三百四十九章 鐵索連舟第五百五十六章 美好的姻緣第七百一十九章 來自李善長的一擊第四百二十章 百萬銀兩第二十章 造反了第一百七十九章 一劍誅心第五百九十章 皇帝帶貨了第三百一十二章 茶葉又沒了第八百四十章 聰明人第四百五十七章 有困難,找張相第一百二十七章 饅頭能破城第一百八十四章 父辭子孝第八百八十八章 老朱能得到的第一百三十一章 萬歲第九百一十三章 抱孫子第四十四章 君智將勇第五百六十八章 皇子戍邊第七百九十八章 要做周天子的朱元璋第一百四十三章 得勝而歸第三百五十九章 朱熹說得對啊!第一百六十九章 朱標第五百七十一章 大明的後起之秀第五百三十五章 天下一盤棋第二百四十一章 敗得真慘第八百四十四章 皇孫伴讀第六百五十九章 大宋笑話,永不過時第七百七十七章 貧家子的勝利第四百九十四章 陛下給你們膽子第五百九十八章 相逢一笑第三百二十七章 君臣和睦第五十二章 我叫朱英第五百章 別緻的洞房花燭第八百三十六章 觀音奴第八百九十九章 准許加入華夏第七百九十九章 望弟成龍第一百三十九章 主動送上門第八百五十七章 大明和羅馬的結合第六百八十九章 張相住我家第一百四十六章 千船出大江第二百八十章 湖州城破第三百六十三章 朱元璋的疑問第七百七十四章 教育改革第二百六十四章 第一功臣第五百六十一章 大明羣賢第六百六十六章 佈局下一代第三百三十六章 爲反賊立傳第三百七十一章 大封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