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延潮自然不知,自己已是被其他考生在那邊強行找自信。
第二場的詔、判、表、誥,絲毫難不倒他。
林延潮第二場考畢,在會館裡休息幾日之後,即是第三場。會試第三場,考五篇策問。
考完兩場,對於最後一場,衆士子們已褪去了第一場時的緊張,第二場時的凝重,第三場時大家只覺得有點麻木。
林延潮此刻坐在考房裡,正看着考題,考題是由貢院裡的刻坊印製的。
說起來,策問與今日公務猿考試的申論差不多。
策問,即是策而問之,申論,則是申而論之。都是針對現實問題,發於心,著於筆,寫一篇文章,。
策問文章要達到‘風恢恢而能遠,流洋洋而不溢’的境界,也就說文辭要有氣勢,如恢恢而遠的勁風,有如江河澎湃般,不滿溢而出,也就是不能誇大失實。
林延潮閱卷,五道策問正有一道是針對漕弊,還有一道是說‘一條鞭法,丈量田地’,還有一道則是名爲‘諸葛亮無申商之心而用其術,王安石用申商之實而諱其名論’。
看了卷子,林延潮不由一笑,心想今年的策問題,出的還真有意思,果真是切中時政。
一條鞭法,丈量田地,不用說了,是眼下的新政。至於漕弊,林延潮寫了一篇漕弊論,對於其中心底更是有數。最後的‘諸葛亮無申商之心而用其術,王安石用申商之實而諱其名論’則是很難。
林延潮凝思了一會,策問是策問,但考試是考試。
但凡是考試,你就不能放脫了,寫出真正的想法,真正的策問。考得是你的見識和主張,但考試的策問,你的見識主張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你的屁股坐在哪一邊。
如‘一條鞭法,丈量田地’。這是張居正新政的改革內容,若是林延潮在策問裡,大張旗鼓的反對新政,洋洋灑灑說得再多,再有道理,都是作死。
林延潮毫不猶豫,在文章寫鼓吹了新政,當然既是拍馬屁。也要拍出新意,拍出花樣,拍出熱淚盈眶來。個人的真知灼見,實不是那麼重要,重要是切合當政者的心理。
一條鞭寫完,即是漕弊。
漕弊,這也不難,不過林延潮沒有將自己的漕弊論,修改一番寫進去。
他的漕弊論,是從漕兵之苦。由小見大,鍼砭漕弊,其中申的多。但論的少。
但這一場,既然是策問,主要還是解決問題。其實解決漕弊的方法,林延潮是傾向於開海運的。但是這個不行,前任漕運總督王宗沐,正是主持隆萬海運之事,而被彈劾罷免,幕後是由張居正授意的。
林延潮若是寫海運,也是作死。對於其他考生來說。想出一個革除漕弊的方法更是天荒夜談。
但大家都有個約定俗成的辦法,就是在文章裡。讚揚張居正革除漕弊作的一些事來說了。
譬如這次張居正將百餘名漕吏下獄,由此引導出。要治漕,先治吏的政策來,考生們只要順着這往上面寫,怎麼樣也不會被黜落。
至於最後一道‘諸葛亮無申商之心而用其術,王安石用申商之實而諱其名論’,這個林延潮也不由嘆道,這道考題出的,可真的是有點難了。
申商是指兩個人,分別是申不害和商鞅,這兩個人都是法家名臣,在春秋戰國時幫助各自國家崛起。
題目意爲諸葛亮沒有變法之心,但用了法家之術,王安石用法家來推行變法,卻對外卻託稱周禮。
林延潮看見左右考生,答到這一題時,不約而同的都是在抓耳撓腮。確實這題實在太難,引古思今,將諸葛亮和王安石二人拿來作一個對比,論二人成敗得失,還要對法家變革有深刻的瞭解。
這道題對於別人來說,太難,但是對林延潮而言,卻是直呼痛快,這樣的考題,纔有幾分真正‘治國,平天下’的味道了。
這纔是國家以策問,選拔人才的方式所在。
如林延潮這樣閱讀量驚人,善於旁徵博引的考生,對於歷代得失興亡,古今之變平日都有一番自己瞭解。
林延潮在腹中醞釀了一番,當下提筆寫到。
天下之患莫甚於不權時勢,而務博寬大之名。
這是林延潮開篇一句,要知道正統儒家書生,是堅決反對變法的。
這是從先秦百家持續至今日的大爭議,儒家認爲,越變法,人心越亂,也就是常說的人心不古。要維持天下的秩序,在乎尊卑上下,維持尊卑上下,在於禮。
你要變法,就要打破尊卑上下,這當然不行。
統治者和官員都是這麼說,卻不這麼做的,實際上,歷朝歷代真正實行的都是表儒內法。
所以林延潮第一句,並非沒有直接說支持變法,而是婉轉地說,爲政要權衡時勢,不能爲了務博寬大的名聲,而拒絕一切變革。
林延潮又補充道,雖申商之術,儒者弗道,然時勢所值,激於不得不然。……諸葛武侯承劉璋之後,王荊公當北宋之衰,皆所謂處積弱積弛之餘,非用申商之術莫能治也。
意爲諸葛亮當初治理蜀國時,王安石治北宋時,國家真處於十分危及的時候,傳統儒家已是沒辦法搞定了,只有用申商之術,用變法的手段來振作國家。
這算是用八股文的框架,用這幾句來承題,爲第一句破題闡發。
接着林延潮又對諸葛亮和王安石二人變法,作了闡述,諸葛亮開誠心,布公道,以誠心變法,上下服從,故而推行順利。
而王安石變法,託名周禮,言行先王之政,但實際上用的卻是申商之術,可朝堂上下如司馬光,蘇軾等君子哪個不知,故而以爲王安石狡詐,羣起攻之。
王安石之敗,在於名不正言不順。雖有良法美意,亦足以爲害。
林延潮這一篇文章寫完,不由一笑,王安石變法之失,非一句兩句可以說清楚了。林延潮寫這篇文章,也並非論述什麼,而是恰恰好點中出題者的心思罷了。
這樣的題目,恐怕非申時行出的,應是另有其人吧!
不論怎麼說,五篇策問已是寫完,林延潮校對一遍後,即是謄正交卷。
當下會試三場盡數考完,只等放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