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陽明之計

大軍行了一日半路上就接到了王陽明的快報原來寧王的軍隊已經出了南昌城據報寧王留他的親信宜春王朱拱條率一萬多叛兵守衛南昌而自己統帥六萬精兵號稱十萬正在圍攻九江城。情況萬分危急王陽明一方面加緊調集各地方的兵馬勤王一方面向朱玉剛請示該怎麼辦。

朱玉剛接到王陽明的書信沉思了良久纔想起應該召開一次軍事會議他把書信上所說的戰況和大家說了然後徵求大家的意見。

“皇上王大人他爲何如此不懂軍情?他應該及早組織兵馬前去抵抗呀等他請示後恐怕寧王的軍隊已經兵臨城下了!”一員武將早就聽說皇上非常器重王陽明看他如此作法有違兵道忍不住出言諷刺。

一旁的戎帥聽到有人諷刺他心中的偶像而且還是自己實際上的恩師忍不住說道“王大人絕不是那種人難道他會不懂得軍情緊急要便宜行事嗎?”

“那他究竟是什麼意思?”那武將還是不依不饒。

“好了你們兩個不用再爭了。”朱玉剛及時制止住了二人然後他穩穩說道“朕明白王陽明的意思雖然他沒有明說朕現在就下旨南方各省兵馬統統由王陽明節制並且他可以便宜行事不必向朕請示。”

衆人一聽都恍然大悟原來王陽明是這個意思這人實在厲害竟然想出這招來取得兵權如果開口向皇上要的話不免有些嫌疑如果被人說些閒話的話皇上也不一定能將兵權給他了。也只有皇上和他相交一場才能識破他的本意這下他可以大展拳腳了。傳旨太監走時朱玉剛又交給了他一封給王陽明的親筆書信他明確指出千萬不能讓寧王攻佔南京城這是太祖當年定下的首都政治意義非常重要戰略上也是非同小可的。他相信憑寧王的能耐是絕不會想到出奇兵直奔京師的所以這點可以不用擔心但他的手下究竟有無能人就不得而知了如果有人勸說寧王進攻南京陳述其中的厲害關係恐怕寧王也會動心所以他還希望王陽明儘量拖延寧王進攻南京的時間。

王陽明接到聖旨的時候正在和手下衆將商議對策最近這幾日寧王的軍隊進攻九江越來越急九江眼看就要不保而王陽明手中的軍隊又不多如果貿然去救的話不僅九江救不出來恐怕自身也難保。派到附近的州府去求救但是那些軍隊又不受自己節制各自爲政不肯出兵正當王陽明急得焦頭爛額時朱玉剛的聖旨到了這不亞於三伏天下了一場及時雨他興奮得差點像個孩子似的跳起來。

“大人如此高興是不是皇上派大軍前來救援了?”手下的武將問道。

“是啊皇上派了十萬大軍而且還是御駕親征。”

“是嗎?那真是太好了這回不怕寧王他猖狂了一定能夠將他徹底消滅!”手下歡呼起來。

“你們不要高興的太早了皇上的大軍剛出京城不久離我們還很遠俗話說遠水救不了近渴一切還得靠我們自己。”王陽明沉重的說道。

看到手下又一片黯然時王陽明又說道“不過大家也不用過分擔心皇上派人送來的聖旨上說南方各省的兵馬皆由我節制這下就可以大展拳腳了。”

“太好了這下不怕他們不肯出兵了!”

“不過現在令我擔心的是九江即將淪陷寧王下一步的目標極有可能是南京南京乃軍事重地政治上又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被寧王攻佔的話影響將會很大而且對我軍的士氣打擊也會很大所以我們一定不能讓寧王佔領南京。”

吉安府知府定說道“但是現在寧王勢頭正盛如果他得了九江的話一定會乘勝追擊順流而下直取南京的依寧王的性格又嚐到了甜頭他絕不肯善罷甘休的。”

“寧王對南京是志在必得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們所調集的兵馬一時之間又趕不過來這非常棘手如果能夠拖延寧王十來天的時間進攻南京那我們就有足夠的時間準備了到時候所有兵馬到齊寧王也無可奈何了。”王陽明的弟子冀元亨憂慮的說道。

“元亨說的有理不過你們不必擔憂我有一計能讓寧王暫時不會去進攻南京。”王陽明胸有成竹的說道。

“哦請大人快說!”衆人一聽頓時驚喜的催促道。

“寧王爲人多疑且行事不果斷如果有人對他說官兵將要進攻南昌他恐怕就要遲疑了南昌是他的根本所在如果丟了的話不僅對叛軍的士氣影響很大而且直接抄了他的老窩所以他不得不再三考慮這就爲我軍爭取了時間。”

“萬一被人識破此計策呢?”定擔心的說道“寧王手下並不都是無能之輩像李士實、劉養正等人都狡猾異常不可不防。”

“不妨事寧王此人生性多疑即使手下識破了此計他也不一定會聽取的再說我還有一條計策一定能讓他上當。”王陽明自信的說道“一方面我將派出奸細四處揚言都督許泰、卻永統帥邊防軍、都督劉暉、桂勇統帥京兵共八萬水陸並進;由我湖廣陳金、兩廣楊旦共率兵六萬將要直搗南昌。不管寧王是否相信也必定給他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另一方面我會給寧王手下最爲倚重的兩個謀士劉養正、李士實寫信表示願意歸順寧王並且懇求他們建議寧王早點東下長江攻打南京。而且我會勸說他們讓寧王早點稱帝他們肯定會升官發財所以定然會極力勸說寧王而寧王不是弄了一個假皇上嗎?這樣做的話不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嗎?所以他一定會懷疑劉、李二人其心不正不敢貿然發兵攻打南京了。”

“大人果然好計策寧王此人越是容易得到的東西他越是不敢相信等到他發現這些都是傳言時恐怕爲時已晚了那時大人已經調集了精兵強將南京城也早做好了迎敵的準備就連皇上的大軍也很快會到達寧王恐怕只有退兵了。”冀元亨又詳細的分析了一遍王陽明計策的可行性。

衆人聽了紛紛點頭王陽明擺擺手示意大家安靜下來說道“既然大家都無異議那麼就按計劃行事。我們仍舊堅守在贛州等待援軍的到來並且要修繕器械船隻徵調各地軍馬大家分頭行事。”

卻說寧王的軍隊此時圍攻九江甚急最終因爲九江孤立無援加上糧草殆盡終被寧王攻下寧王大喜犒賞三軍又乘勝出擊因爲朝廷的軍隊都分散在各地所以每個城池的守軍都很少所以才幾天的工夫寧王的軍隊又攻下了南康城。寧王得意非凡遙想成祖當年就是這樣起兵從他的侄兒手中奪了皇帝寶座的難道歷史又要在自己身上重演嗎?寧王想到得意處不由自主的笑了出來。

因爲連續攻佔了兩座城池人員傷亡比較大且士兵都很疲憊所以寧王下令全軍在南康休息三日待休整好後再決定下一步的目標。

三日後寧王召開軍事會議他手下臣武將全部出席就連唐伯虎也被寧王叫了過來原來寧王生怕自己走後唐伯虎會逃跑所以就將他帶在身邊而秋香卻被留在了府中這樣唐伯虎有所忌憚就不敢隨便逃跑了而且在軍中還能聽聽他的高見這是寧王打的如意算盤。

“諸位本王自從出兵以來所向披靡明軍望風而逃到現在爲止已經佔領了大小城池十幾座就連九江、南康這樣的大城鎮都在我們手中了可見敵軍是多麼的不堪一擊!如今我軍又重新休整完畢士氣更加旺盛大家說說看下一步應該往哪裡走?”寧王謙虛的徵求大家的意見。

寧王話音剛落座下就開始議論紛紛不一會兒寧王的謀士李士實說道“王爺近日聽到傳言說朝廷的幾路大軍正在向南昌進發看樣子是要去佔領王爺的封地斷我們的後路王爺應該早作準備呀!”

李士實的話剛落下衆人都緊張的望着寧王寧王看到衆人的表情暗恨李士實多嘴但是又不好公開責備他於是裝出一副毫不在乎的樣子說道“大家不必驚慌這只是敵軍的疑兵之計再說了現在江西境內大部分都在我們的控制之下哪來的官軍即使他們真的能夠殺進來南昌城也有本王留下的一萬多精兵把守恐怕不是那麼就容易被攻下的到時候只要堅持到本王的大軍殺回去定叫他們有來無回!”寧王說到這兒興奮的將手一揚頗有一種捨我其誰的氣勢。

“王爺我有話說。”一直沉默不語的唐伯虎突然開口說道。

寧王一愣露出笑容說道“唐解元有何高見?說出來大家一起參詳參詳本王也洗耳恭聽。”

“現在王爺大軍一路勢如破竹相信以現在的速度取得天下也指日可待依在下愚見王爺不如就在這兒登基爲帝以正視聽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這樣一來王爺出兵起事也有了一個很好的藉口。”唐伯虎果真語出驚人。

議事廳裡頓時鴉雀無聲衆人都張大了嘴巴紛紛望着唐伯虎這個人的想法實在太大膽了雖然大家事前都知道寧王起兵的目的就是爲了爭奪皇位但是這麼快就提出來實在有點聳人聽聞不知道唐伯虎打的是什麼主意。

寧王此時也是驚訝的合不上了嘴雖然他出兵的最終目的就是爲了稱帝但是這麼早就登基他倒實在沒想過按照他的計劃最起碼也要打下南京城後現在唐伯虎突然提出來他不禁疑心大起說道“哦說說看這樣有何益處呢?”

唐伯虎站起身來搖了搖手中的扇子微微一笑說道“王爺現在稱帝一來可以鼓舞士氣增強我軍戰鬥力;二來跟隨王爺出生入死的將領心中也會有個着落才能更好的爲王爺效力;三是對明軍也是一個重大打擊可以讓他們明白現在已經有了兩個朝廷讓他們有了選擇的餘地。”唐伯虎說到這兒面向大家說道“諸位覺得在下說的話在理嗎?”

唐伯虎的話點醒了衆人心中的之火他們冒着生命危險跟隨寧王出生入死其實說穿了不就是爲了榮華富貴嗎?可是礙於現在纔剛剛開始大家即使有這種心思也不敢提出來而唐伯虎的話卻正好說出了他們的心聲。特別是李士實和劉養正二人唐伯虎的話正是他倆今天想說的沒想到卻被他搶了先機二人對望一眼李士實站了起來。

“王爺唐解元說的話其實我們早就想說了現在正是稱帝的最好時機贛州的王伯安已經送來降信說願意歸降我軍請王爺儘快稱帝並且攻打南京他還請求王爺讓他的部隊作爲先鋒部隊。九江南康已落入我手明軍士氣低落正是絕佳的機會請王爺仔細考慮。”

衆人不甘示弱紛紛表態請寧王登基寧王掃視着每一個人他想從他們的臉上看出他們的心中究竟是怎麼想的。寧王畢竟老謀深算他很清楚現在的形勢即使再好也不是稱帝的好時機不要說他起兵時打出的旗號就和現在稱帝自相矛盾他手中還握着一個假皇帝呢這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嗎?恐怕很快就會招來天下人的一片聲討。唐伯虎說出這樣的想法來他並不感到驚訝這個人傲慢無羈絕不會真心幫他但是他手下的李士實等人也這麼說他不禁有點懷疑了他們的動機是什麼?因爲李士實口中所說的那個王陽明他第一個不相信他早就聽說了此人的大名此人詭計多端狡猾異常所以寧王一聽到他的名字心裡就不由得提高了警惕。

寧王望着手下的這些人忽然心中一動開口問唐伯虎道“那麼依唐解元之見那個本王稱帝后下一步該怎麼辦呢?”

“立刻揮師東下順長江而上直取南京然後王爺可在此定都再徐圖大業。”唐伯虎幽幽的說道誰都不知道他此話是不是真心話。

“你們呢?有什麼想法?”寧王又把目光轉向其他人。

劉養正剛纔被李士實搶了邀功的機會這時急忙起身說道“王爺屬下的想法也和唐解元的一樣而且南京的兵部尚書似乎也有歸降之意此時應該是進攻南京的最好機會等到朝廷的大軍到了恐怕就沒那麼容易了。”

“荒謬!你們真是愚蠢!”寧王聽到這兒終於忍不住了破口大罵道“你們這是上了敵人的詭計了王陽明那斯狡猾的狠他這是設下了圈套讓我們去鑽呢現在的南京一定埋伏了重兵在等我們你們也不想想王陽明崔成秀等人對皇帝忠心耿耿怎麼會歸降我軍呢?再說了朝廷即將圍攻南昌南昌是本王發家的地方是本王的根本如果將它丟了的話那本王只有失敗一條路可走所以南昌一定要救本王會率軍在九江四處防守以防明軍進入江西。”說到這兒寧王又頓了一下嘆口氣說道“至於稱帝一事希望大家以後不要再提了本王只想做一個逍遙王並無此心這次起兵也是被迫的如果誰再提起此事本王必定嚴懲不殆!”

“可是王爺這是千載難逢好機會呀如果錯過了的話以後恐怕就再也不會出現了請王爺三思。”唐伯虎仍然在勸說寧王出兵。

寧王冷冷的盯着唐伯虎的臉。凝視了一會兒忽然哈哈大笑道“唐解元真是奇怪當初本王百般邀請你替本王做事你卻一直不肯答應後來直到把你夫人請到了府上你才勉強跟隨本王到了軍中如今怎麼這麼熱心的關心起本王的事來了呢?令本王疑惑不解呀!”

“王爺你多慮了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如今伯虎好歹也算是吃了王爺飯的當然要爲王爺着想了再說了王爺的榮辱興衰也關係到伯虎的前程呀我可還想和我的夫人團聚呢!”唐伯虎不卑不亢的說道。

“哦原來是這樣啊那本王真是錯怪解元了!”寧王一愣之下又打着哈哈笑道。

唐伯虎不再說話山到了一邊李士實又說道“王爺那究竟應該怎麼辦呀?”

“好了大家不必再議了就按照本王說的去做吧。”寧王有氣無力的揮了揮手。

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二十七章 開學典禮第三章 明朝奇聞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五十一章 煙消雲散第六章 皇帝出馬第三章 除佞大計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十五章 比利遇險第五章 盛日尋芳第五章 三千佳麗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四十六章 天子斷案(上)第四章 明爭暗鬥第二十九章 先發制人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十七章 火者亞三第九章 一網打盡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二章 羣起而攻第十七章 暗藏殺機第一章 南巡之初第八章 朝堂之爭(一)第六章 豹房傳說第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四十三章 改革風暴第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十章 皇后之爭第八章 朝堂之爭(一)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二十章 狐狸尾巴(下)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四十一章 殺一儆百第四卷 寧王之亂 第三十章 決戰九江(上)第六章 豹房傳說第二十五章 安化王反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十一章 探訪軍營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二十八章 大明軍威第九章 宮廷隱私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四十五章 再起風波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三十三章 微服私訪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二章 羣起而攻第十八章 居心叵測第八章 正德選美第一章 轉世爲帝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十一章 探訪軍營第十二章 朱寧伏誅(下)第十九章 針鋒相對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九章 航海之說第十一章 風雨欲來第八章 朝堂之爭(一)第六章 豹房傳說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三十三章 微服私訪第十八章 居心叵測第四卷 寧王之亂 第三十章 決戰九江(上)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四章 大鬧何府(上)第十九章 會師安慶(上)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四十一章 殺一儆百第二十八章 引蛇出洞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十三章 初露鋒芒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三十二章 莫衷一是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十一章 探訪軍營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六章 大軍出征第十九章 針鋒相對第十三章 欲仙欲死第二十三章 陽明遇險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四十四章 立杆見影第十八章 後宮之首第三章 明朝奇聞第十四章 寧王造反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一章 塞外警報第四卷 寧王之亂 第三十三章 得勝歸朝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四十八章 巨擘落網(上)第二十三章 陽明遇險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二十九章 龍虎堂(上)第三十章 權監伏首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六章 大軍出征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六章 虎膽龍威第十五章 計除妖僧第二十章 宮闈秘聞第二十章 途中遇險第三十一章 劉瑾之死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五章 脣槍舌戰第三章 明朝奇聞第二十九章 先發制人第十三章 欲仙欲死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四十一章 殺一儆百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十六章 意外驚喜第三章 除佞大計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二章 羣起而攻第四章 德州豔遇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十三章 陰謀(上)第十二章 嬌豔妃嬪第十二章 二虎相鬥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二十章 狐狸尾巴(下)落魄江湖載酒行第三章 通州之行第十四章 宮廷秘藥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五十一章 煙消雲散第一章 轉世爲帝第十三章 御前會議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十九章 中計(下)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三十一章 龍虎堂(下)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四章 大鬧何府(上)第十一章 憐香之痛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十二章 酒肆驚變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三十九章 垂死掙扎
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二十七章 開學典禮第三章 明朝奇聞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五十一章 煙消雲散第六章 皇帝出馬第三章 除佞大計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十五章 比利遇險第五章 盛日尋芳第五章 三千佳麗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四十六章 天子斷案(上)第四章 明爭暗鬥第二十九章 先發制人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十七章 火者亞三第九章 一網打盡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二章 羣起而攻第十七章 暗藏殺機第一章 南巡之初第八章 朝堂之爭(一)第六章 豹房傳說第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四十三章 改革風暴第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十章 皇后之爭第八章 朝堂之爭(一)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二十章 狐狸尾巴(下)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四十一章 殺一儆百第四卷 寧王之亂 第三十章 決戰九江(上)第六章 豹房傳說第二十五章 安化王反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十一章 探訪軍營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二十八章 大明軍威第九章 宮廷隱私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四十五章 再起風波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三十三章 微服私訪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二章 羣起而攻第十八章 居心叵測第八章 正德選美第一章 轉世爲帝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十一章 探訪軍營第十二章 朱寧伏誅(下)第十九章 針鋒相對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九章 航海之說第十一章 風雨欲來第八章 朝堂之爭(一)第六章 豹房傳說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三十三章 微服私訪第十八章 居心叵測第四卷 寧王之亂 第三十章 決戰九江(上)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四章 大鬧何府(上)第十九章 會師安慶(上)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四十一章 殺一儆百第二十八章 引蛇出洞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十三章 初露鋒芒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三十二章 莫衷一是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十一章 探訪軍營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六章 大軍出征第十九章 針鋒相對第十三章 欲仙欲死第二十三章 陽明遇險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四十四章 立杆見影第十八章 後宮之首第三章 明朝奇聞第十四章 寧王造反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一章 塞外警報第四卷 寧王之亂 第三十三章 得勝歸朝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四十八章 巨擘落網(上)第二十三章 陽明遇險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二十九章 龍虎堂(上)第三十章 權監伏首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六章 大軍出征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六章 虎膽龍威第十五章 計除妖僧第二十章 宮闈秘聞第二十章 途中遇險第三十一章 劉瑾之死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五章 脣槍舌戰第三章 明朝奇聞第二十九章 先發制人第十三章 欲仙欲死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四十一章 殺一儆百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十六章 意外驚喜第三章 除佞大計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二章 羣起而攻第四章 德州豔遇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十三章 陰謀(上)第十二章 嬌豔妃嬪第十二章 二虎相鬥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二十章 狐狸尾巴(下)落魄江湖載酒行第三章 通州之行第十四章 宮廷秘藥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五十一章 煙消雲散第一章 轉世爲帝第十三章 御前會議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十九章 中計(下)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三十一章 龍虎堂(下)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四章 大鬧何府(上)第十一章 憐香之痛第六卷 塞外風雲 第十二章 酒肆驚變第五卷 重振朝綱 第三十九章 垂死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