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9章,風波平息

伴隨着京津地區的大罷工,弘治皇帝和朝廷這邊也是很快就給出了迴應。

首先肯定了新式學校,表示了不會關閉和禁制新式學校的開辦,認爲新式學校是普通子弟求知求真、獲得知識、實現人生跳躍、樹立正確思想和觀念的重要地方和渠道。

天子愛民如此、朝廷也關心民間貧寒子弟求學之事,對於新式學校免費給孩子讀書,教書育人給予肯定和支持。

大明天子以後每年也同樣會拿出不少百萬兩銀子來開辦新式學校,推動大明教育事業的發展,讓更多的貧寒子弟能夠有機會去上學,能夠有機會讀書識字,爭取在未來的某一天,讓大明上下都無目不識丁之人。

天子和朝廷對新式學校的肯定以及支持,瞬間也是贏得了京津地區百姓們的認可,消息一傳開,無數人紛紛朝着皇宮的位置跪拜下來,高呼萬歲。

同時大家也是迅速的回到自己的崗位,工廠、作坊、商行、海船等等也是迅速的再次運轉起來,每一個人都充滿了幹勁,盛讚當今天子,對朝廷諸公也是充滿了肯定。

不過這卻是引起了儒門的極大不滿,國子監的書生、前來參加考試的考生對此非常的不滿,天子和朝廷不僅僅沒有按照他們的要求關停這些新式學校,竟然還給予了肯定和支持,甚至於還要大力的推廣新式學校。

這豈不是完全沒有理會他們的心聲?

但很快,弘治皇帝和朝廷這邊又給他們一顆棗子吃。

首先就是肯定了儒家思想的重要性,認爲歷朝歷代都是以儒治國,大明並不會因此改弦更張,會一直並且持續強化以儒家思想治國的理念。

所以大明以後的官員選拔和錄用將會一直延續傳統的科舉考試製度,不會有任何的動搖,所有新式學校畢業的學生都不能參與科舉考試。

這是從官方上給予肯定和支持,意思很簡單。

那就是告訴儒門的這些人,天子和朝廷需要你們,知道你們的重要性,這以後的官員選拔和錄用還是按照以往的制度來,新式學校的學生不會參與科舉考試。

簡單來說那就是新式學校是要推廣,但那是爲了給普通老百姓的子弟讀書識字的,要求不能太高,只要給他們讀書識字,掌握一些技能就可以。

真正用來治理國家,輔助君王還是需要你們儒門的人,因爲你們讀的是四書五經,你們學的是諸子真義,你們明白禮義廉恥,君臣之道,比新式學校出來的學生更牛叉,天子需要你們,治理大明需要你們。

這樣的肯定和規定也總算是讓儒門的人消停下來。

嗯,嗯,沒錯,我們這些儒生就是要比一般人高,天子和朝廷是少不了我們的,治理大明也是少不了我們的。

沒有我們,這大明如何治理?

天子又該如何治理國家?

我們讀四書五經和諸子真義,我們明白君臣之道,我們博古通今,哪裡是那些讀新式學校的人可以相比的。

就該如此,不能讓這些新式學校的學生考科舉,這當官啊,輔助君王啊,還是我們儒生更合適。

開辦新式學校的目的是爲了讓普通子弟多少能夠識文斷字,掌握一些技能的解釋,也是讓他們得以接受。

不管如何,這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貧寒子弟讀一些書,認識一些字也是好的,多少能夠知道一些忠君愛國的思想、知道一些忠孝節義,這對於他們管理大明也是有幫助的。

平息了儒門的怒火,給予了儒門的肯定,保證了儒門的地位。

再加上最後,朝廷這邊也是說了,以後將會每年撥款百萬兩銀子用於興建和維持傳統私塾和書院的開辦和運轉,讓更多的子弟能夠學到儒家真義。

這樣一來,儒門的人也算是徹底的平息下來。

得到肯定和保證,又獲得了支持和發展,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只有極少數一些酸臭腐儒依然不依不撓的在向弘治皇帝這邊上書。

希望關停新式學校,或者是乾脆將這些新式學校變成傳統的私塾和書院,教授四書五經和諸子真義。

但這一點很快又遭到了其他人的強烈反對。

這考科舉已經很難了,三十少進士、五十老明經就足以說明科舉考試之難,猶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你倒好,竟然還有將這些新式學校轉爲傳統的私塾和書院,到時候這參加科舉考試的人就會一下子激增十倍、百倍、千倍。

恐怕到了那個時候就不是三十少進士,五十老明經了,有些人可能考一輩子連個童生都考不上了。

要知道一所新式小學的學生數量就有上千人,有些大的小學甚至於有兩三千人,整個京津地區新式的學校有幾十所,屬於十萬計算的學生在裡面讀書。

真要是全部轉爲私塾和書院,那朝廷給北直隸這裡的名額縱然再多十倍,恐怕這裡也會轉變爲地獄模式。

天子和朝廷這邊的處理是非常合適的。

新式學校的學生培養出來是爲了掌握技能,爲了方便以後做工的,這私塾和書院培育出來的學生是爲了考科舉,爲了以後當官輔助君王治理國家的。

兩條路線,不同的方向,彼此互相存在,這樣挺好的。

這當官、輔助帝王的自然是不需要太多,由他們這些傳統的大地主、大士紳、大官僚家族子弟來就可以了。

至於普通大衆,認點字,讀點書,明白點道理也是好的,這樣可以更好的去做事,至於輔助君王、治理天下就算了。

事情和風波漸漸的平息,京津地區也是再次恢復了往日的喧囂和繁華,同時壬戌年科舉考試也是很快就開始了。

大家的注意力很快又被科舉考試的事情所吸引,三年一次的倫才大典,才子佳人的盛會,總是有聊不完、說不夠的典故。

更何況這一次,朝廷這邊還新設置了一個東榜,將南洋諸省、遼東、草原、西域以及大明藩屬國的考生們聚在了一起。

這是大明有史以來的第一次三榜科舉考試,所以大明上下、甚至於海內外都在關注這一次的科舉考試情況。

內閣首輔劉健出任主考官就足以說明朝廷對此時的重視,直接讓內閣首輔來主考,要知道一般內閣首輔都是太子太傅、太子太師,這是給天子當老師的,以往很少、很少有直接來當這個主考官的。

這一次,弘治皇帝卻是讓劉健來當主考官,足以顯示天子和朝廷對這一次科舉考試的重視程度了。

科舉考試如期舉行,整個京城都在討論着到底誰會成爲這一次的狀元。

是來自陝西的才子康海呢?

還是來自浙江餘姚的孫清,又或者是河南的李廷相?

爲此京城這邊的賭坊也是再次開盤了,一共列出了九九名舉人讓大家前來押寶,其中有名滿天下的才子,也有一些來自海外藩屬國的有名才子,當然甚至於還有來自南洋的才子。

總之,伴隨着科舉考試的開始,京城又變的熱鬧非凡起來。

不過只有一個地方卻是一下子變的冷請無比,門可羅雀。

遠吏部尚書王鏊的府上,王鏊一直都還沒有走,還沒有回自己江南的老家養老。

他不甘心啊。

才五十多歲,身強體壯的,養什麼老,他都壯的可以吃掉一頭鯨魚了,哪裡是需要養老的年紀。

他在等,等着弘治皇帝的再次召見,等着弘治皇帝再次啓用他,爲此他也是沒少往劉健、李東陽、謝遷甚至於張懋他們的府上走。

目的很簡單,無非就是讓他們幫忙給弘治皇帝說說情,弘治皇帝這人耳根子軟,心腸好,只要說一說,自己還是有希望官復原職的。

而且吏部尚書的位置空置下來之後,內閣這邊也是向弘治皇帝這邊舉薦了幾次,弘治皇帝這邊都統統打回了。

在王鏊看來,弘治皇帝是在爲自己留着這個位置,等一個合適的機會再來啓用自己,要不然留着這個位置做什麼?

爲此,王鏊還是開心的在等着。

只是等着、等着,突然間就開始覺得茶涼了,以前每天都有很多人來拜訪自己,但是這幾天一下子門可羅雀了,連個影子都沒有了。

這讓王鏊覺得很是奇怪。

不過朝堂之上的大臣們卻是很快就明白了一件事情。

王鏊是絕對不會再被啓用了,這一次的風波就是王鏊弄出來的,事情越鬧越大,差點都難以收拾了。

而且作爲最先鬧出事情的人,王鏊現在可是成爲了京城老少爺們的公敵,沒看到王鏊府上連下人都招不到了?

再啓用王鏊,京城的老少爺們極有可能會非常的不滿。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弘治皇帝對王鏊不滿,覺得王鏊這個酸臭腐儒不堪大用,除了一手好文章之外,治理國家之類的其實根本就差勁的很。

之所以空着吏部尚書的位置,這是在爲劉晉留着,劉晉原本就已經是戶部侍郎了,這一次西征,爲大明開疆拓土,再加上去年南征南洋,也該給劉晉加官進爵了。

第583章,應對方法第829章,囂張的葡萄牙人第737章,就回本了?第460章,衆生皆苦第2040章,南洋公主長大了第1020章,伊斯瑪依一世第1826章,天津的繁華第234章,拉劉晉入夥第1226章,你瘋了嗎?第725章,終於回來了第1783章,鄱陽湖的好山好水第801章,再次進言第84章,先洗澡第1653章,有收穫就好第1641章,東西繪畫的碰撞第299章,乾清宮走水第2245章 ,西域第2220章,奧斯曼帝國的工業化道路第1152章,鬥牛士的劍第950章,五等級政策第1387章,愈演愈烈第230章,判若兩人的弘治皇帝第935章,老百姓對更好生活的嚮往第138章,高端大氣上檔次的路線第779章,雲集天下名醫第411章,眼睛都紅了第1710章,黃金洲的土地第705章,激動的西班牙人第418章,雄鷹隕落(下)第1553章,又陪着皇帝微服私訪第605章,弘治皇帝的不滿第1457章,四海學子第1214章,榮譽之戰第1049章,賣炸藥包給韃靼人第1548章,錢不知不覺之中就不見了第329章,劉晉是個大忽悠第3章,母親王氏第1548章,錢不知不覺之中就不見了第1349章,向西、一直向西第1564章,難道我們真的錯了?第1325章,我更不想當皇帝了第1439章,黃雀在後第1576章,必須想辦法分一杯羹第579章,遼東的重要性第1196章,朝鮮和倭國第1092章,到了籃子裡面都是菜第1053章,醫療關係每一個人的生死健康第455章,愛嘚瑟的楊二狗第838章,鄙視鏈第1267章,施政得失第28章,京師第1602章,劃時代的意義第1232章,也只有他想得出來第174章,我明白了第633章,這個冬天不冷第104章,換了個人第2147章,尚書房的日常第2241章 ,清理地上河第153章,招工了第1350章,西伯利亞汗國第1553章,又陪着皇帝微服私訪第1580章,各有算計第158章,狼行千里吃肉第463章,萬惡的房地產第2012章,悲催的王守仁第462章,一天售罄第1277章,琉球的農產業第1144章,寧王的無奈第2016章,相對公平的科舉制度第279章,刷題大法第2023章,煩躁的弘治皇帝第204章,核心點就是京城第678章,我們是神的使者第1950章,南州城第798章,朝野上下都很急第1533章,是你們害了金陵第1724章,新一輪技術爆發第2236章,大明皇家園林2第227章,葫蘆裡面到底賣的是什麼藥第2179章,新的評分制度第995章,倫敦條約第874章,大明正在朝着一個嶄新時代發展第755章,寧王朱宸濠第977章,關於年貨第1043章,成爲大明人似乎也是挺不錯的第821章,來都來了,自然要多打下點地盤來第1825章,第一站天津第746章,移民的另外一個好處第1460章,新舊之爭第727章,天津的夜第44章,多了三個跟班第535章,價格飛漲第1311章,天道好輪迴第2235章,大明皇家園林第903章,買女人第894章,崩潰的朱厚照第1758章,莫斯科之戰第874章,大明正在朝着一個嶄新時代發展第408章,捐贈狂潮(上)第1228章,商討
第583章,應對方法第829章,囂張的葡萄牙人第737章,就回本了?第460章,衆生皆苦第2040章,南洋公主長大了第1020章,伊斯瑪依一世第1826章,天津的繁華第234章,拉劉晉入夥第1226章,你瘋了嗎?第725章,終於回來了第1783章,鄱陽湖的好山好水第801章,再次進言第84章,先洗澡第1653章,有收穫就好第1641章,東西繪畫的碰撞第299章,乾清宮走水第2245章 ,西域第2220章,奧斯曼帝國的工業化道路第1152章,鬥牛士的劍第950章,五等級政策第1387章,愈演愈烈第230章,判若兩人的弘治皇帝第935章,老百姓對更好生活的嚮往第138章,高端大氣上檔次的路線第779章,雲集天下名醫第411章,眼睛都紅了第1710章,黃金洲的土地第705章,激動的西班牙人第418章,雄鷹隕落(下)第1553章,又陪着皇帝微服私訪第605章,弘治皇帝的不滿第1457章,四海學子第1214章,榮譽之戰第1049章,賣炸藥包給韃靼人第1548章,錢不知不覺之中就不見了第329章,劉晉是個大忽悠第3章,母親王氏第1548章,錢不知不覺之中就不見了第1349章,向西、一直向西第1564章,難道我們真的錯了?第1325章,我更不想當皇帝了第1439章,黃雀在後第1576章,必須想辦法分一杯羹第579章,遼東的重要性第1196章,朝鮮和倭國第1092章,到了籃子裡面都是菜第1053章,醫療關係每一個人的生死健康第455章,愛嘚瑟的楊二狗第838章,鄙視鏈第1267章,施政得失第28章,京師第1602章,劃時代的意義第1232章,也只有他想得出來第174章,我明白了第633章,這個冬天不冷第104章,換了個人第2147章,尚書房的日常第2241章 ,清理地上河第153章,招工了第1350章,西伯利亞汗國第1553章,又陪着皇帝微服私訪第1580章,各有算計第158章,狼行千里吃肉第463章,萬惡的房地產第2012章,悲催的王守仁第462章,一天售罄第1277章,琉球的農產業第1144章,寧王的無奈第2016章,相對公平的科舉制度第279章,刷題大法第2023章,煩躁的弘治皇帝第204章,核心點就是京城第678章,我們是神的使者第1950章,南州城第798章,朝野上下都很急第1533章,是你們害了金陵第1724章,新一輪技術爆發第2236章,大明皇家園林2第227章,葫蘆裡面到底賣的是什麼藥第2179章,新的評分制度第995章,倫敦條約第874章,大明正在朝着一個嶄新時代發展第755章,寧王朱宸濠第977章,關於年貨第1043章,成爲大明人似乎也是挺不錯的第821章,來都來了,自然要多打下點地盤來第1825章,第一站天津第746章,移民的另外一個好處第1460章,新舊之爭第727章,天津的夜第44章,多了三個跟班第535章,價格飛漲第1311章,天道好輪迴第2235章,大明皇家園林第903章,買女人第894章,崩潰的朱厚照第1758章,莫斯科之戰第874章,大明正在朝着一個嶄新時代發展第408章,捐贈狂潮(上)第1228章,商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