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本體與開悟

本體是超越受限於生死的各種生命形式而永在的“至一生命”(OneLife)。很多人用“上帝”這個字來描述它,但是我叫它本體(Being)。和上帝一樣,“本體”這個詞也沒有解釋任何東西。然而,本體是一個開放的概念,這是它的優勢。它沒有將一個無限的、無形的東西縮減成一個有限的實體。人們不可能在頭腦中構想出一個關於本體的意象,也沒有人能夠宣稱他獨自擁有本體。它是你的本質,只有當你感覺到臨在時,你纔會立即領會到“我是”的真諦。所以從“本體”這個詞到體驗到你的“本體”,只是小小的一步而已。

作爲無形的、不滅的本質,本體不僅超越了所有生命形式,更深深地根植於每種生命形式之中。也就是說,作爲你最深的自我和真實的本質,你可以在每個當下接觸到它。別試着去掌握它的含義,別試着去理解它。

只有當你的思維處於靜止時,你纔會領會它的真正含義。當你的思維處於靜止時,當你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當下時刻時,你就會感覺到本體,但是從心智上我們永遠無法理解它。

重新覺知到本體,並保持這種覺知體驗的狀態就是開悟。

“開悟”這個詞聽起來就像一些超人類成就的玄學,但是,它其實就是一種簡單的與本體合一的自然狀態。它是一種與不可衡量的、不可摧毀的事物相聯繫的狀態。幾乎矛盾的是,它其實就是你自己,但又比你更偉大。它找到了超越你名字和形象的真正本質。

如果你不能感覺到這種聯繫,你就會有一種與自己以及與你周圍的世界相分離的幻象。你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感到自己就像一個孤立的碎片。然後,你內外部的恐懼、衝突和矛盾也隨之產生。

體驗這種聯繫的最大障礙是認同於你的思維,它使人們進行強迫性的思考。不能停止思考是一個可怕的煩惱,由於幾乎每一個人都遭受着此種痛苦,而我們又無法意識到這一點,所以這就成了一件很正常的事情。這種不停的思維活動使你無法達到內心的寧靜狀態。同時,它創造了一個虛假的自我,不斷投射出恐懼和苦難的陰影。

思維認同創造了一連串的概念、標籤、意象、詞語、判斷和定義,阻礙了你所有真正的關係。這些東西擋在你和你自己之間、你和其他人之間、你和自然之間、你和上帝之間。就是這些思維創造了一種孤立的幻象,你與其他人完全分離的幻象。因此,你忘卻了一個基本的事實,那就是:在我們肉身表相看來是與衆生分離的情形之下,你其實是與萬物合一的。

如果思維被正確利用的話,它將是一個超強的工具;但如果利用不當,它的危害則相當大。準確地說,不是你利用思維的方式不對——基本上你根本沒有利用它,而是它在利用你。這就是一種病態。你認爲你就是你的思維、你的大腦,其實這只是種幻覺,這個工具已然控制了你。

這幾乎就像你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它所俘虜,所以你認爲思考問題的這個實體就是你自己。

從思維中解放出來的開始就是認識到你不是一個思考問題的實體——思考者。認識到這一點能使你很好地觀察這個思考者。在你觀察這個思考者時,一個更高層次的意識就被激活了。

然後,你會開始意識到有很大的一片超越思想的智性,思想只是這個智性的一個小方面。你同樣還會認識到所有真正重要的事情,如美貌、愛情、創造力、歡樂、內在的寧靜等,都是來自於大腦之外的。

你開始覺醒了。

從你的思維中解放出來

好消息是你能從你的思維中解放出來。這是唯一的真正的解放。現在,你可以採取第一個步驟了——

經常傾聽你大腦中的聲音。特別關注那些重複性的思維模式,那些多年來纏繞你的“舊唱片”。

這就是我說的“觀察思考者”的含義,換句話說:傾聽你腦袋中的聲音並作爲一個觀察者的臨在。

當你在傾聽那種聲音時,不要去做任何評判。不要對你所聽到的聲音做出判斷或進行譴責,因爲這樣做意味着同樣的聲音又會從後門乘虛而入。你將會很快地認識到:那裡有一種聲音,而我在這裡傾聽它,觀察它。這是一種自我存在的感覺而不是思維。它超越了你的思維。

所以當你在傾聽思維時,你不僅意識到了這種思維,而且還意識到了你在觀察這種思維。這樣,一個新的意識層面產生了。

隨着你傾聽思維,你會感覺到在這種思維之下或之後的一種有意識的臨在,那就是你更深的自我。於是,這種思維喪失了它的力量而且很快地消散,因爲你不再通過對思維的認同而爲其注入活力。這是不自主以及強迫性思維終結的開始。

當一種思維止息時,你會在自己的心智流(mentalstream)中體驗到一種思維的中斷——思維空白。首先,這種空白是短暫的,或許僅幾秒鐘,但是漸漸地它們會變得長久些。當這種空白出現時,你在內心會感覺到一種靜止和寧靜的狀態。於是你開始感覺到與本體合二爲一的自然狀態,通常這種狀態受到思維的矇蔽而模糊。

多加練習之後,你的這種平和與寧靜的感覺會加深。實際上,這種深度是無止境的。你同樣會感覺到一種來自你內心深處的喜悅。

在這種內在的聯結之中,你會比思維認同狀態下更爲警惕,更爲清醒,更爲臨在。它同樣會提升賦予你身體生命能量的振動頻率。

隨着你進一步深入這種“無念”的狀態(東方人的說法),你會認識到一種純意識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你會如此喜悅地感受你的臨在:所有的思維、情緒、身體以及整個外部世界,在與你的本體比較之下,都不那麼重要了。這不是一種自我(selfish)的狀態,而是一種無我(selfless)的狀態。它超越了你原先認知的自己(yourself)。這種臨在實際上就是你自己,但不可思議的是,它比你偉大。

除了“觀察思考者”之外,你還可以通過將你的注意力集中在當下這一刻,從而在思維中創造那種空白,即全神貫注於當下的時刻。

這是一件非常值得去做的事情。通過這種方式,你可以將意識從思維活動中引開,並創造一種無思維的空白。在這種空白中,你高度警惕,注意力高度集中,但是你沒有在思考。這就是冥想的本質。

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可通過任何日常活動來練習這種方法。比如,每次你在家中或辦公室上下樓梯時,你每一步、每一刻,甚至每一次呼吸時都全神貫注,完全集中你的注意力。

或者當你洗手時,關注與洗手有關的所有感覺:水的聲音和感覺、手的運動、肥皂的香味等等。

或者在你上車時,關閉車門後,停頓幾秒鐘並觀察你的呼吸。覺察那個寧靜且強而有力的臨在。

有一個標準可以用來衡量你的練習是否成功:你內在所感覺到的平和的程度。

所以邁向開悟之途最爲關鍵的一步是:從對思維的認同中擺脫出來。每次,當你在思維中創造空白時,你的意識就會變得更強。

某天,你可能會發現你在衝着你大腦中的聲音微笑,就像你衝着孩子調皮的動作微笑一樣。這意味着你不再認真地對待你思維的內容,因爲你的自我意識不再依賴於它。

超越你的思維

隨着你逐漸長大,在你個人和文化環境的制約下,你在腦海中勾勒出了自己的形象。我們不妨把這個虛幻的自我稱爲“小我”。小我由思維活動組成,只有不斷地進行思考它才能存活。“小我”這個詞對不同的人來說有不同的含義,但是在這裡,我所指的是虛假的自我,它是我們無意識地認同于思維而產生的。

對於小我來說,當下時刻幾乎不存在,只有過去和未來纔是重要的——完全顛倒是非。這是因爲,當我們的大腦由小我掌控時,它是功能失調的。小我盡力使過去發生的事情復活,因爲如果沒有過去,你將會是誰?它還不斷地把自己投射到未來,以確保它能繼續存活,並且在未來尋找某種慰藉或滿足。它會說:“某天,當這個、那個或其他的事情發生時,我就會很好、很幸福,也很平和。”

即使當小我看似在關切當下時,它所關切的也不是眼前的當下,因爲小我看待當下的方式完全錯誤——它是以過去的眼光來看的。或者它把當下作爲達成未來目的的手段,而這個目的,始終存在於思維所投射出的未來。觀察你的思維,你就會看到小我的這種運作方式。

當下時刻就是解脫的關鍵。但是,只要你與你的思維認同,你就難以找到當下。

開悟意味着超越思維。在開悟的狀態中,必要時你還是會運用你的思維,但是運用思維的方式會更爲集中、更有效率。你主要爲實際的目的而運用思維,但是你會從不自主的自我對話中解放出來,享有內在的寧靜。

當你利用你的思維時,尤其當你需要一個創造性的解決方案時,你會在思維和靜止之間、思維和無念之間徘徊。無念是有意識但沒有思維。只有在這種方式下,你纔有可能進行創造性的思考,因爲只有在這種方式下,思維纔有真正的力量。當思維與意識失去聯繫時,思維會快速地枯竭、變得病態和具有破壞性。

情緒:身體對思維的反應

我這裡所說的“思維”,不僅僅是指思考,還包括你的情緒以及所有無意識的心理—情緒反應模式。情緒在思維和身體的相遇處產生。它是身體對思維的反應——或者可以說,它是思維在身體上的反映。

你被你的思維、喜好、判斷以及分析控制得越多,也就是說你的觀察者意識越少的話,你的情緒能量的負荷就會越強,不管你是否意識到了這一點。如果你不能感受到你的情緒,或是切斷了與情緒的聯繫,那麼你最終會在純生理這一層面體驗到它們,它們會以生理問題或疾病的形式出現。

如果你很難感受你的情緒,那麼請先試着將注意力集中在你身體的內在能量場上。從裡至外感受你的身體。這將會使你感受到你的情緒。

如果你真的想了解你的思維,身體總是會給你一個真實的反映,所以請在你體內去看或是感受它。如果兩者之間有明顯的分歧,那麼思維永遠是說謊的一方,情緒則始終是真實的。這裡所說的真實,並不是指你是誰的終極真理,而是你當時思維狀態的相對真實。

你也許還不能把無意識的思維活動變成有覺知的,並感受到它,但它總是會以一種情緒的方式在身體上反映出來,好讓你能察覺到它。

運用這種方式來觀察情緒,和“傾聽或觀察思維”有異曲同工之妙。唯一的區別是,思維存在於你的大腦裡,情感卻具有強烈的生理成分,所以你可以在體內感覺到它。然後,你可允許情緒的存在,但卻不要受它控制。你不再是你的情緒,而是一個觀察者。

如果你這樣做,所有無意識的東西都將會被意識之光所照亮。

你應該習慣性地這樣問自己:“此刻,我內在發生了什麼事情?”這個問題將會把你引向正確的方向。但是,請不要進行分析,觀察就可以了。請將你的注意力集中於內在,並且去感覺情緒的能量。

如果沒有情緒存在,那麼請更深地去關注你身體的內在能量場。這就是進入本體的大門。

第7章 從上癮到開悟的愛情關係第4章 瓦解無意識狀態第9章 接受當下時刻(2)第5章 美好源自於你臨在的定靜之中第3章 進入當下第1章 本體與開悟第7章 從上癮到開悟的愛情關係第8章 接受當下時刻(1)第8章 接受當下時刻(1)第5章 美好源自於你臨在的定靜之中第9章 接受當下時刻(2)第2章 恐懼的起源第4章 瓦解無意識狀態第5章 美好源自於你臨在的定靜之中第6章 瓦解痛苦之身第4章 瓦解無意識狀態第1章 本體與開悟第1章 本體與開悟第8章 接受當下時刻(1)第9章 接受當下時刻(2)第7章 從上癮到開悟的愛情關係第2章 恐懼的起源第2章 恐懼的起源第2章 恐懼的起源第2章 恐懼的起源第9章 接受當下時刻(2)第3章 進入當下第6章 瓦解痛苦之身第8章 接受當下時刻(1)第4章 瓦解無意識狀態第4章 瓦解無意識狀態第4章 瓦解無意識狀態第1章 本體與開悟第5章 美好源自於你臨在的定靜之中第7章 從上癮到開悟的愛情關係第4章 瓦解無意識狀態第2章 恐懼的起源第3章 進入當下第3章 進入當下第2章 恐懼的起源第7章 從上癮到開悟的愛情關係第2章 恐懼的起源第8章 接受當下時刻(1)第9章 接受當下時刻(2)第4章 瓦解無意識狀態第2章 恐懼的起源第5章 美好源自於你臨在的定靜之中第4章 瓦解無意識狀態第1章 本體與開悟第2章 恐懼的起源第6章 瓦解痛苦之身第7章 從上癮到開悟的愛情關係第5章 美好源自於你臨在的定靜之中第9章 接受當下時刻(2)第9章 接受當下時刻(2)第5章 美好源自於你臨在的定靜之中第8章 接受當下時刻(1)第4章 瓦解無意識狀態第5章 美好源自於你臨在的定靜之中第7章 從上癮到開悟的愛情關係第2章 恐懼的起源第4章 瓦解無意識狀態第4章 瓦解無意識狀態第1章 本體與開悟第8章 接受當下時刻(1)第3章 進入當下第1章 本體與開悟第2章 恐懼的起源第9章 接受當下時刻(2)第1章 本體與開悟第3章 進入當下第5章 美好源自於你臨在的定靜之中第2章 恐懼的起源第3章 進入當下第4章 瓦解無意識狀態第8章 接受當下時刻(1)第1章 本體與開悟第8章 接受當下時刻(1)第6章 瓦解痛苦之身第4章 瓦解無意識狀態第6章 瓦解痛苦之身第4章 瓦解無意識狀態第9章 接受當下時刻(2)第2章 恐懼的起源第8章 接受當下時刻(1)
第7章 從上癮到開悟的愛情關係第4章 瓦解無意識狀態第9章 接受當下時刻(2)第5章 美好源自於你臨在的定靜之中第3章 進入當下第1章 本體與開悟第7章 從上癮到開悟的愛情關係第8章 接受當下時刻(1)第8章 接受當下時刻(1)第5章 美好源自於你臨在的定靜之中第9章 接受當下時刻(2)第2章 恐懼的起源第4章 瓦解無意識狀態第5章 美好源自於你臨在的定靜之中第6章 瓦解痛苦之身第4章 瓦解無意識狀態第1章 本體與開悟第1章 本體與開悟第8章 接受當下時刻(1)第9章 接受當下時刻(2)第7章 從上癮到開悟的愛情關係第2章 恐懼的起源第2章 恐懼的起源第2章 恐懼的起源第2章 恐懼的起源第9章 接受當下時刻(2)第3章 進入當下第6章 瓦解痛苦之身第8章 接受當下時刻(1)第4章 瓦解無意識狀態第4章 瓦解無意識狀態第4章 瓦解無意識狀態第1章 本體與開悟第5章 美好源自於你臨在的定靜之中第7章 從上癮到開悟的愛情關係第4章 瓦解無意識狀態第2章 恐懼的起源第3章 進入當下第3章 進入當下第2章 恐懼的起源第7章 從上癮到開悟的愛情關係第2章 恐懼的起源第8章 接受當下時刻(1)第9章 接受當下時刻(2)第4章 瓦解無意識狀態第2章 恐懼的起源第5章 美好源自於你臨在的定靜之中第4章 瓦解無意識狀態第1章 本體與開悟第2章 恐懼的起源第6章 瓦解痛苦之身第7章 從上癮到開悟的愛情關係第5章 美好源自於你臨在的定靜之中第9章 接受當下時刻(2)第9章 接受當下時刻(2)第5章 美好源自於你臨在的定靜之中第8章 接受當下時刻(1)第4章 瓦解無意識狀態第5章 美好源自於你臨在的定靜之中第7章 從上癮到開悟的愛情關係第2章 恐懼的起源第4章 瓦解無意識狀態第4章 瓦解無意識狀態第1章 本體與開悟第8章 接受當下時刻(1)第3章 進入當下第1章 本體與開悟第2章 恐懼的起源第9章 接受當下時刻(2)第1章 本體與開悟第3章 進入當下第5章 美好源自於你臨在的定靜之中第2章 恐懼的起源第3章 進入當下第4章 瓦解無意識狀態第8章 接受當下時刻(1)第1章 本體與開悟第8章 接受當下時刻(1)第6章 瓦解痛苦之身第4章 瓦解無意識狀態第6章 瓦解痛苦之身第4章 瓦解無意識狀態第9章 接受當下時刻(2)第2章 恐懼的起源第8章 接受當下時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