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經典和學問

《道德真經》分上篇《道經》和下篇《德經》,全文五千餘言,共計81章,合九九歸一之數。這部真經,可以套用其中一句話來解釋趙然看書的觀感——玄之又玄!所謂微言大義,絕非虛言。

每一句話都可以表達很多層意思,和前後相接,又可以表達很多意思,再聯繫上下文,又引申出不同的理解。趙然穿越前看的是熱鬧,穿越後來到這個世界上,想要看個門道,卻哪裡是那麼簡單的。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趙然看着比較熟悉的一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按照字面的理解,就是說天地沒有仁愛之心,把萬物視爲芻狗;聖人也不要有仁愛之心,把百姓也當做芻狗來看待。

聯繫下文——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其想要表達的意思,似乎是說道的規則是冰冷的、漠然的、是空洞的、是沒有任何感情和羈絆的,想要觸摸其律,也必須秉持虛無之心——天地像個大氣囊,空虛卻不會坍塌,運行中卻生生不息,說得越多,能夠表達得卻反而越少,因此,“不如守中”——不如持守空虛以應萬變。

就這麼短短几句話,越琢磨越覺得後面似乎猶有餘味,越想越覺得深奧難言。趙然穿越前看過很多描寫修道的小說,常常引用這句話,然後憤憤然讓主角施展辣手,或是以爲主角與天斗的宣言。其實謬矣,無論憤然出手報復,或是選擇與天抗爭,都和這句話的本意相違背——最好的求道之路,就是持守虛中,不予介懷,所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者也。

這句話應該便是“太上忘情”的註解吧?趙然也不確定,他忽然又想起了佛家思想,這不就是“空”的來源麼?難怪道士們一直指斥佛門乃是道門的叛逆……

趙然想得頭都大了,只覺頭暈腦脹,眼前發黑。他不敢再深想,長長吐出一口濁氣,強迫自己以簡單之心看待《道德真經》——好吧,就當是背誦名句吧,或者是後世的考試提綱,這樣會輕鬆一些。

背誦了前面十多章,趙然就遇到了難處。每一章那麼簡簡單單幾句話,背下來不是問題,可想要流暢的通篇順下來,卻很是不易,因爲這些經文看上去更多的是老人家隨口而出的警句,似乎是想到哪兒就說到哪兒,想起什麼就說什麼,每一章之間是割裂的,凌亂中沒個頭緒。

可真要這麼想,卻又不是那麼回事,因爲後面的每一句話,如果沒有前面的話作爲鋪墊,理解起來就會愈發困難。

好吧,趙然承認,他頭一次認真研讀《道德真經》就遭受挫折,被徹底打敗了,腦子裡除了一堆漿糊,啥都沒剩下。

此後幾日,趙然每晚都到藏書樓看書,看的結果是一片悽然。很多內容自己明明以爲看懂了,也背下來了,可就是不敢去琢磨其中的深意,想清楚一層之後,接下來必定會引發更深的下一層,然後繼續去想,每次都讓自己想得近乎吐血。

連續多日之後,趙然熬不住了,去尋於致遠求教。當他十分苦惱的將自己的遭遇傾訴出來,並且舉了幾個自己遇到的難題之後,於致遠臉色古怪的打量了他很久,問:“這些都是你自己琢磨的?”

趙然苦笑:“不是自己琢磨的還怎的?也沒人指點我……”

於致遠默然半晌,拱手道:“老弟大才,吾不如矣!”

趙然不知道,自己因爲來自另一個世界的眼界使然,讓他對經文的理解在這個世界已經算是非常深邃和寬泛了,他所考慮的那些問題,就連於致遠這樣有才名的道士也從來沒有去思考過。比如宇宙的本源來自何處?時間和空間的關係又是怎樣?這個世界有幾個人看過類似的科普性文章?

但於致遠也有自己的長處,他的優勢相比趙然而言,正在於信仰專一。他很快就將趙然灌入他耳中的那些“亂七八糟”的思路拋開,指點趙然道:“觀《道德真經》而不讀《想爾注》,非正道也。”——你小子看經不看注,這算什麼道理?

好吧,趙然拍了拍自己的腦門,這個真是疏忽了。這個世界人們最簡單的常識,於趙然而言,卻並非那麼理所當然,他疏忽了也並不奇怪。

《老子想爾注》爲道門祖師——張天師所著,入道門而不讀《想爾注》,那是不可思議的。可趙然是穿越客,說白了,他內心中缺乏對張天師的敬畏之心,想不起來也不能怪他。

於是,趙然又開始翻閱起《老子想爾注》來。

《老子想爾注》是張天師對老人家“語錄”的解釋,每一句話都作一註釋,讓人們明白老人家到底想說什麼。趙然大致翻看了一遍,很快便有了所得。

對於《道德真經》,一萬個人有一萬種理解,那麼究竟哪一種理解纔是正確的呢?很顯然,張天師認爲,他的理解是最接近老人家本意的。

簡單來說,張天師提出,守道不僅要守道心,而且要守道戒,也就是從行爲規範上符合天道,趙然認爲,這是張天師創立道門的基礎。沒有道戒維繫上下,就沒有道門的存在——道門是個組織,而修道只是手段,修道也許可以上溯無限元元,但道門的誕生卻自張天師而始。

有了道門,讓人們入了這個組織,那就得拿出些甜頭來不是?張天師便在《想爾注》中借老人家的話,闡述了長生之法,也就是修道之法,這是道門傳承衣鉢的最重要方式。可趙然卻覺得,《道德真經》是講述對道的本源追溯的,強行將其與長生之法掛鉤,會顯得很是彆扭。

舉個例子,老人家已經說過了,道是虛無,沒有好壞之分,沒有善惡之念。可張天師註釋說,“道設生而賞善,設死以威惡”,又說“仙士畏死,信道守誠,故與生合也”,那麼趙然不禁要問,既有賞罰之舉,必有好惡之分,這不是說天道是有思想的麼?與老人家所云,不是矛盾了麼?因此,趙然的理解是,《道德真經》是理解天道的著述,或許修行到了至深處,能夠從中悟出飛昇的法門,但那屬於最高等級的範疇,絕不是一般修道人士可以參研的。

除了長生之法外,張天師還講述了普通世人應該怎麼做。有資質根骨和天賦才幹參與修道的人畢竟是少數,剩下的大多數人怎麼辦?張天師繼續借着對老人家話語的解釋,闡發了世俗統制的規則,君王應該怎麼做,臣吏應該怎麼做,百姓應該怎麼做。即“治國之君務修德,忠臣輔佑在行道,道普德溢,太平至矣,吏民懷慕,則易治矣!”

由此,道門確立了世俗王庭的運行規則,並以十方叢林而督之,以四方天地爲貢,助有道者飛昇。

趙然不憚以最大惡意揣想,也許就現世道門而言,《道德真經》並非是最重要的經典,真正的核心典籍,應當是《想爾注》纔對。就他的眼光來看,張天師對老人家的註釋,是純宗教的,正是因爲把世人的理解全都從宗教的角度統一了起來,纔有了道門的存在。

好吧,胡思亂想歸胡思亂想,趙然已經深入道門,就必須融入這套思想體系之中,哪怕內心深處再不以爲然,表面文章也得好好作下去,就當是在讀這一世的考題和標準答案罷。

從《想爾注》讀起,趙然終於開始入了門徑。

第十七章 落魄後族第一百二十一章 九江第一百二十七章 會談結果第三十一章 大乘菩薩千器法第十二章 好寶貝第十五章 再赴烏塘第二十七章 狙擊雪蓮第九十七章 君山日落第四十五章 感悟第六十三章 週轉房第五十五章 雷善第六十四章 景緻魔(爲特別白大神盟主加更)第五十三章 皇城之內水第一百零四章 談條件第八十七章 算錯還是算對?第一百零二章 喬遷第一百四十一章 手冊第二章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第四十九章 回川第十章 陣法之道(上)第八十三章 軍民魚水一家親第四十三章 廟前鬥法第三十六章 談談遷居的事情吧第五十一章 花天酒地第二十五章 深入談話第九十五章 置換第三十五章 銀子賺得飛起第三十一章 山中追殺第三十七章 僧鬧第一百三十一章 議事臨近第二章 在路上第四十二章 令人暈眩的募資方式第四十二章 趙方主和五色大師的對話流水第一百零四章 談條件第三十四章 國家隊第七十一章 肚子問題第六十九章 講講道理第九章 五色大師第十八章 青衣來了第三十八章 銀子第六十七章 轉圜第二十二章 川驢技不窮第六十三章 週轉房第三十五章 鄭師姐的推論第二項技能第九十四章 文音第二十三章 同門的關愛第二十章 五行神陣纂要第四十八章 密會蔣高功第六十章 功德和經書第二十五章 封大郎第二十七章 發家致富的捷徑第三十二章 方丈和監院番外(賀六行堂榮升盟主)第十三章 無極圖第三十五章 鄭師姐的推論第一百三十五章 平等的問題(爲沖沖寶盟主加更)第二十章 孔縣尊的疑惑第十章 臨別贈言第七章 金山衛第六十八章 樓觀丹符第四十四章 死中求生第三十三章 僧商第九十六章 大比前第七十一章 東方敬的排查法第二十五章 大青山第三十二章 月鳴幻景第九十九章 宗旨第三十三章 事發了第六十五章 第三條道路第一百一十三章 舊案第五十章 鬱悶的宋監院第三十三章 拍品第二十章 當迴文化人第四十三章 有沒有第二十一章 約期將至第一百零一章 接駕(爲Noctis1盟主加更)第七十二章 診治第八十七章 元宵節後第十二章 新地舊人第一百二十三章 三方會面第十二章 好寶貝第十四章 誓言第一百一十七章 爲樓觀着想第十八章 巡查第九十九章 宗旨第一百零四章 收禮第九十三章 籌備第三十六章 經典和學問第九十四章 關於人事的一二第一百三十六章 周真人(爲bear_0408盟主加更)第十章 臨別贈言第四十八章 一路向東第三十六章 答不答應第一百一十九章 鬧劇第一章 樓觀舊物第十八章 巡查第四十一章 別院第五十四章 戰場新思維第二十二章 情書和上升之路
第十七章 落魄後族第一百二十一章 九江第一百二十七章 會談結果第三十一章 大乘菩薩千器法第十二章 好寶貝第十五章 再赴烏塘第二十七章 狙擊雪蓮第九十七章 君山日落第四十五章 感悟第六十三章 週轉房第五十五章 雷善第六十四章 景緻魔(爲特別白大神盟主加更)第五十三章 皇城之內水第一百零四章 談條件第八十七章 算錯還是算對?第一百零二章 喬遷第一百四十一章 手冊第二章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第四十九章 回川第十章 陣法之道(上)第八十三章 軍民魚水一家親第四十三章 廟前鬥法第三十六章 談談遷居的事情吧第五十一章 花天酒地第二十五章 深入談話第九十五章 置換第三十五章 銀子賺得飛起第三十一章 山中追殺第三十七章 僧鬧第一百三十一章 議事臨近第二章 在路上第四十二章 令人暈眩的募資方式第四十二章 趙方主和五色大師的對話流水第一百零四章 談條件第三十四章 國家隊第七十一章 肚子問題第六十九章 講講道理第九章 五色大師第十八章 青衣來了第三十八章 銀子第六十七章 轉圜第二十二章 川驢技不窮第六十三章 週轉房第三十五章 鄭師姐的推論第二項技能第九十四章 文音第二十三章 同門的關愛第二十章 五行神陣纂要第四十八章 密會蔣高功第六十章 功德和經書第二十五章 封大郎第二十七章 發家致富的捷徑第三十二章 方丈和監院番外(賀六行堂榮升盟主)第十三章 無極圖第三十五章 鄭師姐的推論第一百三十五章 平等的問題(爲沖沖寶盟主加更)第二十章 孔縣尊的疑惑第十章 臨別贈言第七章 金山衛第六十八章 樓觀丹符第四十四章 死中求生第三十三章 僧商第九十六章 大比前第七十一章 東方敬的排查法第二十五章 大青山第三十二章 月鳴幻景第九十九章 宗旨第三十三章 事發了第六十五章 第三條道路第一百一十三章 舊案第五十章 鬱悶的宋監院第三十三章 拍品第二十章 當迴文化人第四十三章 有沒有第二十一章 約期將至第一百零一章 接駕(爲Noctis1盟主加更)第七十二章 診治第八十七章 元宵節後第十二章 新地舊人第一百二十三章 三方會面第十二章 好寶貝第十四章 誓言第一百一十七章 爲樓觀着想第十八章 巡查第九十九章 宗旨第一百零四章 收禮第九十三章 籌備第三十六章 經典和學問第九十四章 關於人事的一二第一百三十六章 周真人(爲bear_0408盟主加更)第十章 臨別贈言第四十八章 一路向東第三十六章 答不答應第一百一十九章 鬧劇第一章 樓觀舊物第十八章 巡查第四十一章 別院第五十四章 戰場新思維第二十二章 情書和上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