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斡旋

bookmark

寶鼎知道大家都在想什麼,但這一次他不能主動陷入咸陽的風暴,他只能耐心地等待時機。()

現在秦王政兩次來書督促他返回咸陽,根本無視兩人之間的十年之約,可見秦王政已經打算尋求妥協之策了,這位君王並不想像當年的昭襄王一樣親手葬送統一中土的大好時機,但老秦人和楚系卻難得抓到一次機會,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當年武安君也是如此,可惜昭襄王寧爲玉碎不爲瓦全,最終兩敗俱傷,禍及王國。

然而今日的秦王政和昭襄王無法相提並論。當年的昭襄王之所以有非凡的勇氣和膽略,是因爲他的威望和功勳,但今日的秦王政無論在威望上還是在功勳上,都不能與昭襄王相比肩,所以在老秦人和熊氏外戚看來,只要持續施壓,秦王政必定屈服。

寶鼎已經等到了秦王政的妥協暗示,但老秦人和楚系卻至今沒有妥協的意思,雖然王賁和熊熾都寫來了書信,不過那主要是試探寶鼎的態度,如果老秦人和楚系要妥協,出面的應該是王翦和昌平君熊啓。

“咸陽的事由咸陽人解決。”寶鼎沉默良久,終於第一次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對於我們這些地方官員來說,我們的職責是保一方平安,是攻城略地,是把統一大業繼續下去,其他的事,我們不要管,也沒有資格參與。”

帳內的氣氛驟然緊張。

寶鼎這句話的態度看上去不偏不倚,但仔細琢磨,不難品味出寶鼎在這個關鍵時刻還是選擇了支持咸陽宮,支持秦王政。

咸陽危機發展到今天,風暴肆虐的方向始終是咸陽宮,是秦王政,是老嬴家。打擊關東系也罷,逐客也罷,實際上都是老秦人和楚系用來脅迫咸陽宮的工具。此事如果繼續發展下去,咸陽宮、秦王政和嬴姓王族,甚至連中樞的威信都將受到致命打擊。

寶鼎是老嬴家的子孫,是宗室重臣,此時此刻,他理所當然要維護王室的利益。

寶鼎是這場風暴的關鍵所在,老秦人和楚系之所以敢不計代價地狂攻“咸陽宮”,就是因爲寶鼎持續沉默。這種沉默可以理解爲支持。從本利益集團的利益出發,從寶鼎一貫堅持的原則出發,都可以佐證他的沉默就是支持。

寶鼎的個人實力至今已經足夠強大,而且他坐鎮中原,又有東南熊氏這個盟友,再加上河北的公子扶蘇和王翦,江南的公子高和公子騰都與他利益一致,如果再加上隗氏和琴氏所控制的巴蜀的幫助,寶鼎一旦爆發,足以給咸陽宮以沉重打擊,就算秦王政要寧爲玉碎不爲瓦全,寶鼎也可以以放棄中原和河北爲代價,把秦王政的個人威信徹底摧毀,最終迫使秦王政不得不低下高貴的頭顱。

老秦人和楚系就等着寶鼎的爆發了,但他們心裡非常忐忑,倒不是因爲前車之鑑,而是因爲寶鼎一旦爆發,損失最大的不僅僅是咸陽宮和秦王政,嬴姓宗室和大秦王國都將因此受到重創,而寶鼎所堅持的統一中土的理想會因此停滯甚至耽擱,這是寶鼎絕不能接受和容忍的事。所以老秦人和楚系在咸陽爭鬥陷入僵持之後,王賁和熊熾以書信試探,但寶鼎一直沉默,這讓他們陷入了兩難處境。

秦王政不想鬥得兩敗俱傷,老秦人和楚系又何嘗想鬥得兩敗俱傷?但事情發展到這一步,雙方都沒有了退卻的餘地,誰退卻,誰就要慘遭另外一方的瘋狂打擊。

這時候,就需要寶鼎出面斡旋了。

斡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太難。斡旋成功的基礎是必須讓鬥爭雙方都能獲得各自滿意的結果,但就目前咸陽政局來說,根本找不到一個讓雙方都能滿意的妥協方案,這就是寶鼎遲遲不願出面的重要原因。

現在,寶鼎終於開口說話了,而之所以說話,是因爲楚國政局即將發生第二次鉅變,一旦陽文君及其勢力遭到血洗,楚系熊氏失去外援,對咸陽宮的重要性大大降低,那麼咸陽風暴中僵持雙方的心理都將產生重大變化,此消彼長之下,秦王政的態度會由妥協轉向強硬,最終就算寶鼎出面支持老秦人和楚系,秦王政的屈服也是極其有限,寶鼎及其利益集團從這場風暴中所獲得的利益也是微乎其微。

寶鼎不能保持沉默,必須開口說話了。

秦王政已經表達了妥協的意思,那麼寶鼎一旦開口,他就要給老秦人和楚系施壓,迫使他們也主動尋求妥協,從而讓寶鼎能夠儘快爭取時間化解這場風暴,以期從中獲得最大利益。

寶鼎等到帳內衆人把自己這句話“消化”之後,這才冷冷地掃視了衆人一眼,“中原雖然擺脫了大饑荒的屠殺,但若想讓中原人徹底解決飢餓問題,還要等到秋收之後,所以中原當前的重任就是確保秋收,爲此,中原各軍要儘快把主力集結於陶城和昌邑一線,全力防禦齊國的攻擊。”

停了一下,寶鼎又說道,“秋收之後,中原各郡馬上調集地方軍趕赴陶城和昌邑,代替中原主力鎮戍中原,而中原主力則急速渡河北上趕赴呼沱水一線,參加中山大戰。”接着他用力揮動手臂,大聲說道,“大家以此策略商議具體方案,奏報咸陽。”

武烈侯對咸陽政局的態度第一時間傳送到咸陽、河北和東南三地。

上將軍王翦和昌平君熊啓馬上給寶鼎寫信,請他出面斡旋,以免與咸陽鬥得兩敗俱傷,最終一無所獲。

如此一來,咸陽博弈雙方都積極尋求妥協之策,寶鼎總算等到了出面斡旋的機會。

寶鼎考慮良久,擬定了一個斡旋方案。

秦王政當前最爲急迫的事是挽救自己的威信,而挽救自己威信最好的辦法就是在統一戰場上建功立業。只要他吞併了六國,統一了四海,建立了一個空前龐大的帝國,他的威信將達到一個從未有過的巔峰高度。

爲此,他需要贏得軍隊的支持,贏得將士們的信任,他需要與老秦人重建信任,而最好的最有效的最簡捷的辦法就是給武安君白起翻案,爲武安君昭雪沉冤。

當前宗室大量進入朝堂和軍隊,尤其武烈侯公子寶鼎更是功勳顯赫,公子扶蘇和公子高兩位王子也是以弱冠之齡出鎮地方,在前線衝鋒陷陣。宗室的崛起不但在速度上驚人,在數量和質量上也是有目共睹,這時候秦王政爲武安君翻案,承認昭襄王所犯下的錯誤,不但無損於君王的顏面,無損於宗室的威望,反而有助於秦王政和老嬴家在大秦子民的心目中烙刻下公正無私的印記,這事實上可以讓大秦王室贏得子民的信任和擁戴。

秦王政一旦下令給武安君白起昭雪沉冤,他首先便在這場爭鬥中的最後階段贏得了主動權。

老秦人必然會做出迴應,主動妥協。老秦人主動妥協了,楚系當然緊隨其後,那麼接下來的斡旋就有了很大的騰挪餘地,雙方都會選擇更好更靈活的妥協方案。

寶鼎在此基礎上,首先提議立儲。如果能迫使秦王政在立儲一事上做出承諾或者積極迴應,那麼本利益集團就算在這場鬥爭中獲得了最大的收益。

秦王政不可能馬上立儲,這等於是“投降”,他不會答應,所以寶鼎拿出了一個“三步走”的方案。第一步是公子扶蘇封君。第二步則在消滅趙國之後,公子扶蘇出任秦軍“監軍”一職,擁有一定的軍權。第三步則在統一中土之後,以功勳贏得儲君之位。

其次就是國策的變革。在這一點上,寶鼎絕不讓步,秦王政必須答應國策變革,而且在未來五年內,大秦國策必須適應形勢的發展,必須在尊重現實的基礎上,拿出一個治理龐大帝國的一攬子新政策。

國策變革的核心其實就是權力和財富的分配。過去大秦的疆域有限,權力和財富也有限,現在大秦正在走向統一,權力和財富都在急劇膨脹之中,繼續按照原有的分配方案必將導致各階層的矛盾激烈化,所以寶鼎提出的國策變革的重點就是擬製一個能讓各方都能接受的新的權力和財富分配方案。

在這個新的分配方案中,寶鼎一如既往,強調“以民爲本”,這個民是指庶民,包括社會地位很低的商賈。統一後,要“與民休養”,這是安撫子民,贏得民心的唯一辦法。以“與民休養”爲原則,大秦的賦稅、律法、土地、工商、農耕等等與子民利益密切相關的制度都要做出修改,比如減免賦稅,廢除“連坐”原則和殘酷的肉刑,土地有限度的私有化,農商並重等等。

庶民在新的分配方案中受益之後,接下來就輪到“士”了,也就是貴族的利益分配,這是最難的一部分,也是寶鼎最沒有把握的一部分。

之所以沒有把握,關鍵就在於中央和地方之間的關係如何調整,這不僅僅關係到中央和地方之間的利益瓜分,更關係到君王和貴族之間的利益分配。

如果以高度中央集權爲基礎,那麼中央和地方之間的關係就是垂直控制,歸結到制度上就是中央領導下的郡縣制。但考慮到實際情況,統一之初六國之民對大秦的抵制和反抗,再加上疆域遼闊,中央和遙遠郡縣之間交通不便,訊息傳遞困難,中央若想牢牢控制這些郡縣難度太大。中央如果不能牢牢控制這些郡縣,那如何保障這些郡縣始終如一的遵從中央的命令,維護中央的統治?

寶鼎拿出的對策就是分封和郡縣並行制度。在咸陽可控地區實施郡縣制,在咸陽難以控制之地實施封國制。

封國就是分封諸侯,但自戰國以來,各國變革的重點就是遏制和斷絕諸侯分封,於是就有了封君制度。封君制度的關鍵就是封君對自己的封地僅僅擁有“經濟特權”,其他諸如軍政財制度都要絕對遵從中央,也就是說,封地的權力歸中央,封地的財富歸封君。

封君制對諸侯國來說非常合適,畢竟諸侯國疆域有限,中央對這些地區可以實際控制,但中土統一後,未來的帝國疆域遼闊,封君的封地距離京城有幾千裡甚至萬里之遙,中央實際上失去了對這些地區的控制,所以爲了防止地方勢力割據稱霸等一系列可能危及到帝國安危的事情發生,中央最好的辦法就是在這些地區實施封國制,以封國代替郡縣。

之所以以封國代替郡縣,其原因很多。諸侯爭霸六百餘年,今朝一統,中土人肯定需要一個適應和接受的過程。新帝國疆域遼闊,中土人從來沒有統治過這麼一個龐大的帝國,從君主、中央到地方,同樣也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還有就是戰國時代各諸侯國實行的大都是分封和郡縣並行制,這裡面牽扯到觀念思想、文化學術、歷史淵源、制度建設等等一系列複雜問題,所以中央和地方之間的關係也要有個平穩過度和穩步發展的過程。

但由此產生的問題是,封君的權力有多大?封國的地位又如何?封國和郡縣之間又是什麼關係?

如果“師古”,從周朝的制度,那封國就是諸侯國,諸侯國是中央的藩屬,諸侯在自己的封國內擁有所有的權力,由此必將重演春秋戰國諸侯稱霸之禍,這是歷史的倒退,秦王政不會答應,大秦法家大臣們也絕不會接受。

寶鼎借鑑後世歷史經驗,把封君制和藩鎮制相結合,提出封國地位與郡縣相等,在此基礎上,又提出封君在封國內是名義上的統治者。封君府的事務由“相”主掌,封國的行政權則由“太守”主掌,守、相不可以兼任,以便互相牽制。邊陲封國有戍守疆土之責,所以邊陲封國的防務由鎮戍軍主掌。

這個修改後的封君制度,進一步明確了封君、守、相和鎮戍將軍的職責,把封君之權、行政權和軍權劃分得更爲清晰,由此徹底斷絕了地方勢力割據稱霸之禍。當然,制度歸制度,制度要靠人去執行,假如執行的人野心勃勃,公然對抗律法,那這個制度也就形同虛設。

所以,寶鼎在新的封君制度裡增加了至關重要的一條,非嬴姓宗室,不得封君。這個嬴姓宗室,在寶鼎的方案裡就是秦王政的子嗣,帝國統一之初,兒子翅膀沒有長硬,總不會造老子的反。退一步說,即便封君造反,那也是老嬴家內部之爭,不管最後哪一方贏了,帝國還是老嬴家的江山,不至於引發改朝換代的大浩劫。

寶鼎最後提到了削藩。從歷史經驗來看,未雨綢繆有好處,尤其在律法上把削藩一事確定下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醒君王和中樞,告誡封君和功臣,分封和郡縣並行制是暫時的,是爲了穩定這個新興的龐大帝國,一旦帝國穩定了,國力強大了,民衆安居樂業了,那麼帝國的制度必然要過度到中央集權下的郡縣制,分封制必將退出歷史。

此策一出,寶鼎算是徹底斷絕了宗室功臣們分封諸侯的念頭。

既然分封諸侯這塊大肥肉吃不到了,那等於君王首先在權力和財富分配中拿到了最大的利益,接下來,用什麼分配方案才能滿足貴族們的利益?

寶鼎只能妥協,他必然要走上維護貴族利益之路,從爵位的繼承到財富的保護,以權力的繼承和財富的增加來換取貴族們對帝國的忠誠。也就是說,無論是傳承至今的老貴族,還是新興的軍功貴族,他們都將一代代延續下去,最終形成龐大的豪門世家,形成實力強悍的門閥。

寶鼎痛恨門閥政治,門閥政治的興起不但削弱了中央集權,也給中土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但就目前的條件來說,寶鼎爲了帝國的強盛只能加快中央集權的速度,但爲了中央集權不至於走向極端,他又不得不竭盡全力維護貴族們對權力和財富的佔有,所以,他明知這種制度會在未來造成世家政治,門閥政治,最終會嚴重削弱中央集權,但也只能這樣走下去。

然後就是確保寒門軍功貴族的利益。

後世從隋唐開始,以科舉制度來大力拓展寒門士人的權力和財富,繼而打擊世家,扼殺門閥,確保君權至上的中央集權制度。可惜的是,科舉制度的推行需要太多的條件,而這個時代根本不具備這些條件,所以即使實施官學和私學並行發展的制度,寒門士人受制於各種各樣的因素,尤其在中土和平的大背景下,他們想在帝國的權力和財富分配中獲得更多的利益,可以說是絕無可能。

寶鼎所能做的,也就是在當前條件下,最大程度地保證寒門士人的利益,給他們更多的機會,讓他們中的優秀者能夠進入貴族行列,也能在權利和財富分配中獲得一份收益。

寶鼎把這份斡旋方案以私人書信的方式,同時寫給了秦王政、兩位丞相,上將軍王翦和昌平君,以及駟車庶長,太尉和御史,還有就是公子扶蘇,徵詢他們的意見。

第451章 這就是陷阱第180章 大秦是老秦人的大秦第328章 寶鼎的真面目第172章 我想和你做朋友第63章 如此大兄第345章 總會有辦法第76章 打發叫化子啊?第215章 楚都謀劃第98章 晉陽要出大事了第423章 新變化第127章 夜郎國公主第261章 虛實之間第319章 禮遇范增第35章 痛扁第369章 決戰之前第191章 超級謀劃第326章 教訓我家小子第223章 打造新人第39章 湮沒在歷史中的真相第64章 紈袴小少主第49章 初見蒙恬第239章 各懷鬼胎第95章 殺敵去第263章 人荒馬亂第421章 連騙帶唬第428章 作繭自縛第412章 大敗而走第247章 我要救人第334章 蒙氏的選擇第370章 熊氏外戚第365章 守內?守外?第97章 最後一刻第300章 重大變故第309章 不戰而退第119章 慎始慎終第381章 世襲第330章 打算動手了第289章 風雲變幻第345章 總會有辦法第459章 始皇帝崩第57章 再現傳說第376章 武烈侯的利劍第110章 烹第37章 割發代首第290章 開鑿一條大渠第331章 掘堤之人第10章 你只要殺死一個人第346章 青陂第293章 見招拆招第41章 大秦相國昌平君第198章 誰是魚肉?第239章 各懷鬼胎第418章 孤獨的身影第56章 又一個秘密第141章 做大做強第288章 河北人的野心第156章 機遇來了第228章 牛刀第117章 滾出去第372章 必須拯救第149章 與鉅子論道第356章 扭轉第290章 開鑿一條大渠第297章 史祿其人第254章 荊軻求助第390章 熊氏的出路第248章 公開反間第330章 打算動手了第333章 縱虎第416章 公孫老矣第308章 勢如破竹第36章 無恥第83章 用生命然諾第64章 紈袴小少主第216章 要性命也要財富第24章 身陷重圍第357章 大秦直道第87章 立威第290章 開鑿一條大渠第108章 心狠手辣第383章 底線第330章 打算動手了第34章 淚水背後的殺機第420章 中土最無恥的大盜賊第78章 無間道第152章 大薩滿第37章 割發代首第444章 大家都是“寇”第296章 尋找史祿第281章 價值幾何?第235章 坑殺?第348章 給我三年時間第257章 施壓第197章 開府第28章 我要吃肉,大塊肉第195章 甘羅的死路第19章 尉繚,黑冰臺的老大第173章 驅虎吞狼第178章 牢籠?第30章 人間蒸發
第451章 這就是陷阱第180章 大秦是老秦人的大秦第328章 寶鼎的真面目第172章 我想和你做朋友第63章 如此大兄第345章 總會有辦法第76章 打發叫化子啊?第215章 楚都謀劃第98章 晉陽要出大事了第423章 新變化第127章 夜郎國公主第261章 虛實之間第319章 禮遇范增第35章 痛扁第369章 決戰之前第191章 超級謀劃第326章 教訓我家小子第223章 打造新人第39章 湮沒在歷史中的真相第64章 紈袴小少主第49章 初見蒙恬第239章 各懷鬼胎第95章 殺敵去第263章 人荒馬亂第421章 連騙帶唬第428章 作繭自縛第412章 大敗而走第247章 我要救人第334章 蒙氏的選擇第370章 熊氏外戚第365章 守內?守外?第97章 最後一刻第300章 重大變故第309章 不戰而退第119章 慎始慎終第381章 世襲第330章 打算動手了第289章 風雲變幻第345章 總會有辦法第459章 始皇帝崩第57章 再現傳說第376章 武烈侯的利劍第110章 烹第37章 割發代首第290章 開鑿一條大渠第331章 掘堤之人第10章 你只要殺死一個人第346章 青陂第293章 見招拆招第41章 大秦相國昌平君第198章 誰是魚肉?第239章 各懷鬼胎第418章 孤獨的身影第56章 又一個秘密第141章 做大做強第288章 河北人的野心第156章 機遇來了第228章 牛刀第117章 滾出去第372章 必須拯救第149章 與鉅子論道第356章 扭轉第290章 開鑿一條大渠第297章 史祿其人第254章 荊軻求助第390章 熊氏的出路第248章 公開反間第330章 打算動手了第333章 縱虎第416章 公孫老矣第308章 勢如破竹第36章 無恥第83章 用生命然諾第64章 紈袴小少主第216章 要性命也要財富第24章 身陷重圍第357章 大秦直道第87章 立威第290章 開鑿一條大渠第108章 心狠手辣第383章 底線第330章 打算動手了第34章 淚水背後的殺機第420章 中土最無恥的大盜賊第78章 無間道第152章 大薩滿第37章 割發代首第444章 大家都是“寇”第296章 尋找史祿第281章 價值幾何?第235章 坑殺?第348章 給我三年時間第257章 施壓第197章 開府第28章 我要吃肉,大塊肉第195章 甘羅的死路第19章 尉繚,黑冰臺的老大第173章 驅虎吞狼第178章 牢籠?第30章 人間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