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新王

第256章 新王

楚王一降,壽春也就守不住了。

其實壽春原本就守不住……

因爲擔心壽春過早被秦軍攻破,所以楚王負芻的突圍計劃就只有楚王及都城護衛軍知道。

確切的說,就連都城護衛軍也不知道,他們只不過是聽從張崎的命令說是要反攻云云,真正知道楚王負芻要出城的只有張崎層級的人物。

也就是說,守在壽春的楚兵從始至終都被矇在鼓裡,他們以爲楚王還在城內而自己是在保衛楚王負芻的安全。

直到楚王被秦軍與一衆妃嬪、大臣被秦軍押着到城下來勸降,他們才愕然醒悟……

這特麼的是被楚王負芻給賣了啊,這邊讓兵士在壽春死守,另一邊楚王就帶着女人財物逃走。

意識到這一點,壽春當然就無法再守。

守了還有什麼意義?

爲誰而守爲誰而戰?

再守下去豈不是跟自己過不去?

於是當晚守兵就將城門大開迎秦軍進城。

這一來秦軍就賺大發了……

其它的不說,城內五萬守軍盡數投降,就算當作苦役也是一筆不小的資產,還有一路從淮北南遷的楚國百姓,有許多集中在壽春而且大多是青壯。

另外,那倉庫裡到處都是糧草、裝備還有鍊鐵、制箭、制裝備等作坊及工匠……壽春是楚國都城,且楚王負芻原本打算據此城堅守數年,所以成套設施一應俱全應有盡有。

楊端和及沈兵進城後聽完降將的介紹和清點後都驚呆了,這物資和規模一點都不比秦國都城咸陽小。

事實上壽春原本就擁有比咸陽更大的規模。

正如之前所言,楚國的疆域相當長一段時期都是戰國中最大且人口最多的。

所以才說六國中最難對付的就是趙國和楚國。

趙國是軍事強,名將輩出戰力剽悍,便是在長平被坑殺數十萬實力嚴重受損之後仍能正面一次又一次擊敗來犯的秦軍。

楚國則是綜合實力強,有糧有兵有裝備,且地處南方有充足的發展空間和時間。

問題是楚國自己不爭氣,國內多方勢力未能整合不夠團結,否則是秦滅楚還是楚滅秦還屬未知之數。

另一方面,壽春之戰又以極爲緩和的情況結束……楚王負芻被俘壽春投降,前後圍城不過十餘日,連激烈的攻城戰都沒有。

相形之下,當初攻佔邯鄲及大梁時收穫的戰利品則要寒酸多了……趙國邯鄲是在連年災情的情況下被強攻拿下,大梁則是用水淹,秦軍佔領的只是一片廢墟,其中趙國還有許多百姓甚至需要秦軍用糧食養活。

壽春,則是所有的準備全都完好無損幾乎原封不動的轉交到秦軍手中,只需要重新把百姓編個戶籍再分配人手管理馬上就可以重新運作。

這一來就把楊端和給樂壞了,他笑得嘴都合不攏,直撫着銀鬚感嘆:

“老夫征戰數十載,經歷大小上百戰,卻從未有如此戰果。”

“多虧副將神機妙算哪,你這着智擒楚王,卻不知挽救了多少性命!”

楊端和這說的是。

因爲在此之前無論是誰都以爲壽春一戰是曠日持久的圍城戰。

秦軍攻城是不可能的。

像壽春這樣三面環水的且城高牆厚的都城極難強攻,且通常攻城戰要三倍的兵力纔算相平。

而秦軍只有十萬,城內楚軍卻有八萬。

秦軍急於攻城的結果就是自取滅亡。

且可預見的是,將來相當長一段時間秦軍都無力攻城。

因爲楚國不只是有壽春一座城,另外還有幾大家族及項燕在外虎視眈眈。

於是秦軍只能這麼圍着,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

沒圍上幾年那都對不起壽春這個都城。

於是,這幾年內必然會出現無數慘狀,比如秦楚兩軍的廝殺,再比如城內百姓因物資緊缺餓死、凍死……

如今所有這些都因楚王負芻被擒而略過了。

沈兵則笑了笑回答:

“屬下以爲這更應感謝楚王,若不是他出城來降,我沈兵縱有三頭六臂也無計可施。”

楊端和不由大笑:

“如此說來,我等還欠那楚王一個人情。”

“老夫往後還要對他客氣些。”

沈兵當然知道楊端和所謂的“客氣”是什麼意思……不用想,秦軍會把楚王用處榨到只剩渣。

比如可以逼楚王負芻下昭書讓淮北還未下的城邑降秦。

再比如讓楚國各大族俯首稱臣……當然,各族肯定不答應。

但他們不答應的結果就是變成了反賊,於是就名不正言不順,秦軍反而成了征討它們的王師。

不過項燕那邊當然也會想到這一點,所以他肯定會第一時間宣佈負芻已降,立昌平君爲新王……

接下來,就看昌平君怎麼選擇了。

項燕果然就是這麼做的。

他甚至都沒等大軍回洞庭,在半路上就對昌平君說道:

“君上,國不可一日無君。”

“如今負芻已降楚國無主,君上乃國之聖賢又爲負芻之兄,此刻正是稱王救楚於危難之時。望君上勿要推辭!”

昌平君心下那是一百分的願意,但嘴上卻還是要推辭幾下,大義凜然的說要帶兵將負芻救出云云。

最後在項燕等一衆將領的力勸之下才勉爲其難稱王……

稱王時都有這一套,大家都心照不宣配合着表演一番,然後就簡單的舉行一個儀式就算完了。

接着項燕馬上就派出快馬去通知楚國各個城邑……包括昭、屈、景等貴族在內。

雖然是否通知這些貴族似乎無所謂,因爲在楚王負芻時他們就各自爲戰,此時新王登位他們又豈會輕易臣服?

不過從抗秦的角度來說又十分重要。

因爲若是貴族們只認負芻而不認昌平君的話,那麼這楚國就算是亡了,或者也可以說是四分五裂各貴族自成一家。

但若還認昌平君爲王,那楚國至少在面上還在,有朝一日項燕還有可能組織起這些貴族一同抗秦發起反攻。

所以項燕不只是派出信使去通知他們,更是派出使者去向各貴族痛陳厲害希望他們能承認昌平君。

(本章完)

第83章 農家第45章 恩威並施第193章 密信第47章 變數第166章 錢第341章 雲畋第297章 牀弩第475章 龍城第115章 火鍋水餃第310章 遷民第547章 暴亂第148章 辦法第249章 神武軍第501章 炮戰第223章 準備第17章 攻大於守第203章 陳城第180章 引蛇出洞第388章 月氏王第509章 脣亡齒寒第226章 層層防禦第52章 李牧亡第181章 打草驚蛇第528章 擒賊擒王第23章 劓刑第257章 奇人第331章 補給第487章 賜婚第104章 好奇心第81章 高田第367章 偷襲第311章 工業區第201章 鴛鴦陣第398章 肅州第545章 擒賊擒王第524章 懦夫的藉口第410章 鐵芯銅炮第71章 落幕第188章 軍魂第493章 補給第113章 軍糧第508章 霍木桑第549章第326章 命令第347章 馳道第26章 事出反常必有妖第491章 大宛第275章 宣傳戰第275章 宣傳戰第91章 代田法第117章 興致寥寥第238章 狼煙第403章 月氏王第417章 補水點第274章 失衡第53章 軍心第296章 弩第371章 控制第313章 紡織第251章 陷阱第192章 唐雎不辱使命第350章 左右爲難第360章 西域第33章 王柏第312章 探礦第496章 塞琉西帝國第220章 撤軍第215章 久戰速戰?第118章 一石二鳥第148章 辦法第537章 楊端和第203章 陳城第258章 不戰而降第458章 夜襲第156章 官大夫第128章 上架感言第146章 配給制第355章 圍城第349章 直道第508章 霍木桑第77章 脂膏第34章 勸降第384章 烏氏倮第322章 招工第376章 籠絡人心第475章 龍城第274章 失衡第505章 聲東擊西第197章 活路第293章 收縮防線第232章 補給第460章 聯軍第340章 忽悠第533章 近在咫尺第239章 奸細第77章 脂膏第13章 睚眥必報第192章 唐雎不辱使命第91章 代田法
第83章 農家第45章 恩威並施第193章 密信第47章 變數第166章 錢第341章 雲畋第297章 牀弩第475章 龍城第115章 火鍋水餃第310章 遷民第547章 暴亂第148章 辦法第249章 神武軍第501章 炮戰第223章 準備第17章 攻大於守第203章 陳城第180章 引蛇出洞第388章 月氏王第509章 脣亡齒寒第226章 層層防禦第52章 李牧亡第181章 打草驚蛇第528章 擒賊擒王第23章 劓刑第257章 奇人第331章 補給第487章 賜婚第104章 好奇心第81章 高田第367章 偷襲第311章 工業區第201章 鴛鴦陣第398章 肅州第545章 擒賊擒王第524章 懦夫的藉口第410章 鐵芯銅炮第71章 落幕第188章 軍魂第493章 補給第113章 軍糧第508章 霍木桑第549章第326章 命令第347章 馳道第26章 事出反常必有妖第491章 大宛第275章 宣傳戰第275章 宣傳戰第91章 代田法第117章 興致寥寥第238章 狼煙第403章 月氏王第417章 補水點第274章 失衡第53章 軍心第296章 弩第371章 控制第313章 紡織第251章 陷阱第192章 唐雎不辱使命第350章 左右爲難第360章 西域第33章 王柏第312章 探礦第496章 塞琉西帝國第220章 撤軍第215章 久戰速戰?第118章 一石二鳥第148章 辦法第537章 楊端和第203章 陳城第258章 不戰而降第458章 夜襲第156章 官大夫第128章 上架感言第146章 配給制第355章 圍城第349章 直道第508章 霍木桑第77章 脂膏第34章 勸降第384章 烏氏倮第322章 招工第376章 籠絡人心第475章 龍城第274章 失衡第505章 聲東擊西第197章 活路第293章 收縮防線第232章 補給第460章 聯軍第340章 忽悠第533章 近在咫尺第239章 奸細第77章 脂膏第13章 睚眥必報第192章 唐雎不辱使命第91章 代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