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5章 先機

第535章 先機

沈兵出發前往西域時沒有帶上王賁和神武軍。

原因是什麼就不用說了……他們是秦軍。

沈兵給王賁的命令是:駐守霍木桑和藍氏,沒有命令不許返回中原。

王賁很堅決的執行了命令,沒有遲疑,也沒有疑惑。

沈兵這麼做其實是不想讓王賁一干人爲難。

其實碰到這種情況,沈兵並非不能帶神武軍一同返回西域作戰。

比如可以以“勤王”或“清君側”的藉口,讓士兵們以爲自己是站在朝廷的一邊……史上有許多叛亂都是這樣發生的。

如果士兵們以爲自己是在朝廷一邊,那麼就不擔心自己的家人。

不擔心自己家人就會全力爲沈兵作戰。

至於打完之後回咸陽是否發現家人被殺……那時已成定局想反悔也沒用了。

然而這事沈兵做不出來,他寧願讓王賁等人不插手這場戰爭。

因此,呆在霍木桑是他們最好的選擇。

王賁沒有說什麼。

其實他心裡比誰都清楚這是怎麼回事,因爲他父親王翦早已派人送了密件過來,着他要小心應對。

王賁當然知道沈兵不可能謀反。

沈兵若是成心要反,普天之下又有誰能擋得住!

所以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王室之間的權力鬥爭波及到了沈兵。

也就是有人不願意扶蘇上位。

王賁同時也是扶蘇的堅定支持者,因爲他知道扶蘇仁慈,相信他將來會是個明君。

所以王賁在心理上是站在沈兵和王賁一邊的,神武軍中的將士也大多如此,大秦軍民也大多如此。

然而,王賁在中原還有父母,還有兄弟姐妹。

王賁可以不在乎自己的性命,但他不能不在乎自己的家人。

因此,他無法跟沈兵一同回西域作戰。

在此之前,他還一度想着,如果沈兵要帶他以及神武軍回西域的話,該如何選擇。

王賁不知道如何選擇,他甚至想,這一刻來臨時他只能自刎。

只有這樣,纔有可能既不背叛沈兵又保全家人。

所以,當沈兵命王賁駐守霍木桑時,王賁心下是鬆了一口氣。

接着又馬上明白了沈兵的苦心。

想了想,他就拱手對沈兵說了句:

“大將軍恩德,王賁無以爲報。”

“若此行大將軍有何閃失,王賁在此立誓,必取二賊狗命爲大將軍雪恨!”

說着“嗵嗵嗵”給沈兵磕了三個響頭,轉身離開了。

沈兵這時才知道王賁對中原的情況一清二楚,否則也不會有“二賊”之說了。

臨行時,王賁收集了所有的火繩槍並其主動上交。

用王賁的說法,是“此去西域大將軍或用得着”。

實則沈兵知道王賁還有另一個擔心,若有朝一日,王賁不得不帶兵與沈兵一戰的話,此時將火繩槍上交就不會出現以沈兵的武器對付沈兵的情況。

不過當然,沈兵不認爲他有一天會與王賁一戰。

因爲此去西域,就是一個你死我活之局:要麼扶蘇成功上位,要麼趙高李斯成功扶植胡亥上位。

若是前者,則沈兵和王賁便又是戰友。

若是後者,則沈兵要麼已經死了要麼就像蒙恬一般成了等着問斬的階下囚了。

沈兵沒有拒絕,接收了火繩槍用其裝備蒲類軍並命其一路訓練,同時晝夜兼程趕回西域。

目標就是龜茲。

之所以這麼急,是因爲沈兵知道這時趕的就是時間。

楊端和也非易與之輩,若是遲了讓他佔了先機,到時只怕有龜茲的支持也遲了。

沈兵猜的沒錯。

事實上,在賜死扶蘇的聖旨趕往藍氏的時候,趙高就意識到事情可能不會順利了。

原因很簡單,攻於心計的趙高知道扶蘇有可能會被聖旨逼死,但若有沈兵在側則幾乎不可能。

這也是趙高會在這時動手的原因。

他原以爲沈兵正遠征大宛,留下扶蘇一人在沙洲,賜死扶蘇多半能成。

扶蘇一死,沈兵就失去了依託,要麼束手就擒要麼在塞外自立爲王,這都無法影響到趙高在中原的佈局。

然而千算萬算,趙高就是沒算到扶蘇竟然會被茲陽帶到了藍氏。

應該說,趙高是漏算了茲陽公主,他不知道茲陽公主已看穿了他的心思。

茲陽公主其實是有意爲之。

這與其說是扶蘇與胡亥之間的鬥爭,或是沈兵與趙高、李斯一黨的鬥爭,還不如說是茲陽公主與趙高之間的較量。

顯然,茲陽公主更勝一籌。

茲陽公主之所以能勝出,並非她比趙高更有心計,而是趙高不知道存在茲陽公主這個“高手”。

甚至在扶蘇前往藍氏城時,趙高依舊以爲這只是巧合。

既然扶蘇在藍氏賜死無望,趙高自然要緊鑼密鼓的接着走下一步。

於是剛得到消息就馬上就發佈聖旨:

“扶蘇欲加害皇上奪取皇位,沈兵與之一同謀反!”

“命楊端和帶兵二十萬前往征討!”

大秦廟堂爲之震動,滿朝文武議論紛紛,其中不乏有扶蘇的支持者提出異議,卻馬上就被“參與謀反”之罪問斬……

聖旨和玉璽都掌握在趙高手中,他要怎麼寫就怎麼寫。

文武百官又不知嬴政已死,不知聖旨其實是趙高一人所爲,又有李斯這丞相在旁策應配合,哪裡還有人敢懷疑。

於是楊端和就帶着二十萬精銳稍事準備就往西域開拔。

說來也諷刺,沈兵已打通了大秦前往西域的通道,且一路設置補給城寨,此時卻方便了楊端和。

不僅這二十萬大軍暢通無阻直抵沙洲,後方補給更是源源不斷的前送。

楊端和查探了地形之後,當機立斷揮兵直取西域。

用楊端和的話說,就是:

“西域缺水之地易守難攻,若待沈兵回援西域纔出兵,我等便毫無獲勝算。”

於是,當沈兵帶着三萬餘騎返西域時,西域兩個重要的門戶:姑師及樓蘭已先後落入楊端和的控制之中。

楊端和甚至沒有進攻,他只是派兵趕到兩地然後宣讀聖旨,說秦軍暫駐此城云云……

沈兵若是再遲幾日,只怕連龜茲也是如此。

(本章完)

第296章 弩第196章 昌平君第507章 出逃第486章 草原絲路第254章 突圍第291章 二選一第225章 將計就計第2章 笑話第252章 消息第213章 尚在謀劃第112章 浮橋第182章 拍竿第285章 議和第411章 信第98章 梟首示衆第491章 大宛第372章 西套第214章 較勁第326章 命令第147章 戰略第491章 大宛第11章 上坡下坡第160章 匠石運斤第213章 尚在謀劃第354章 攻守兼備第484章 仙藥方子第259章 冶鐵作坊第116章 百利而無一害第275章 宣傳戰第361章 封禪第150章 使節第280章 變法第207章 王賁第532章 西域第159章 希望第252章 消息第118章 一石二鳥第313章 紡織第327章 霹靂火球第381章 交易第39章 連環計中計第299章 圈地第212章 急功好戰第542章 補給第147章 戰略第19章 爲師老了第286章 難題第188章 軍魂第82章 許應第479章 挑明第246章 圍城第390章 奇軍第439章 降軍第517章 文明第13章 睚眥必報第41章 福禍相倚第509章 脣亡齒寒第369章 進退兩難第454章 大將軍第444章 沙塵暴第237章 圍城第350章 左右爲難第321章 私鬥第14章 水路第387章 山地部隊第299章 圈地第297章 牀弩第463章 馬鐙第127章 魏獒第112章 浮橋第453章 拒親第397章 丘就卻第197章 活路第163章 藤甲第442章 樓蘭兵變第293章 收縮防線第151章 破冰第515章 羅馬的心思第446章 巧合第78章 七國第57章 我也想低調,但……第417章 補水點第504章 援軍第284章 俯首稱臣第1章 誰扔的炮仗第495章 嫁衣第228章 順流而下第237章 圍城第429章 榜樣第35章 馬頭山第112章 浮橋第402章 勸降第109章 修橋第467章 龍城第322章 招工第333章 圍三厥一第479章 挑明第419章 試射第438章 巴豆第93章 姬丹
第296章 弩第196章 昌平君第507章 出逃第486章 草原絲路第254章 突圍第291章 二選一第225章 將計就計第2章 笑話第252章 消息第213章 尚在謀劃第112章 浮橋第182章 拍竿第285章 議和第411章 信第98章 梟首示衆第491章 大宛第372章 西套第214章 較勁第326章 命令第147章 戰略第491章 大宛第11章 上坡下坡第160章 匠石運斤第213章 尚在謀劃第354章 攻守兼備第484章 仙藥方子第259章 冶鐵作坊第116章 百利而無一害第275章 宣傳戰第361章 封禪第150章 使節第280章 變法第207章 王賁第532章 西域第159章 希望第252章 消息第118章 一石二鳥第313章 紡織第327章 霹靂火球第381章 交易第39章 連環計中計第299章 圈地第212章 急功好戰第542章 補給第147章 戰略第19章 爲師老了第286章 難題第188章 軍魂第82章 許應第479章 挑明第246章 圍城第390章 奇軍第439章 降軍第517章 文明第13章 睚眥必報第41章 福禍相倚第509章 脣亡齒寒第369章 進退兩難第454章 大將軍第444章 沙塵暴第237章 圍城第350章 左右爲難第321章 私鬥第14章 水路第387章 山地部隊第299章 圈地第297章 牀弩第463章 馬鐙第127章 魏獒第112章 浮橋第453章 拒親第397章 丘就卻第197章 活路第163章 藤甲第442章 樓蘭兵變第293章 收縮防線第151章 破冰第515章 羅馬的心思第446章 巧合第78章 七國第57章 我也想低調,但……第417章 補水點第504章 援軍第284章 俯首稱臣第1章 誰扔的炮仗第495章 嫁衣第228章 順流而下第237章 圍城第429章 榜樣第35章 馬頭山第112章 浮橋第402章 勸降第109章 修橋第467章 龍城第322章 招工第333章 圍三厥一第479章 挑明第419章 試射第438章 巴豆第93章 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