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年前的時候,就曾害過一場病,當時太宗也專程遣人去看過了,太醫只是回說並無大礙,服過了幾服藥之後,也眼見的大好了,卻不曾想年節剛過,突然愈發嚴重了起來,到上元佳節過後,連牀榻都下不來了。

魏徵雖爲言官,卻被太宗十分看重,玄武門之變後,魏徵原本準備死節,卻被太宗的誠意所感,立誓報銷,其後安撫山東,功勳不小,被太宗進爵鄭國公,遷左光祿大夫。

如今一朝纏綿病榻,太宗也是愁眉不展,朝中的衆臣和魏徵之間也多有不和,但乍聞其病的如此兇險,也不禁一陣錯愕。

杜睿和魏徵的交情不深,但是卻能看得出魏徵對他極爲看重,雖說彈劾他幾次,卻也都是規勸之意更重,此時聽魏徵居然病的如此厲害,趕忙請旨,過府探望。

魏徵不善經營,又爲人正派,從不以權謀私,雖然貴爲公爵,然鄭國公府和宋國公府相比,卻是天差地別,在長安即便是一個五品官員的府邸也要遠遠勝過這座國公府。

鄭國公府門前,也是門庭冷落,那朱漆的大門風吹日曬的,如今也已經多處斑駁,看到此景,再想想自家裡的奢華生活,杜睿也不禁暗暗羞赧。

杜睿奉旨過府探望,鄭國公府上自然不敢怠慢,不說杜睿同樣貴爲國公,單單是他駙馬的身份,就不是常人能比的。

魏徵長子魏叔玉也被太宗指婚,尚衡山公主,只是尚未完婚,餘下三子叔琬、叔璘、叔瑜,盡皆不曾出仕,這在朝堂之上簡直就是不可想象的,就拿長孫無忌的長子長孫衝來說,年紀輕輕,就已經官拜禮部侍郎,當然像杜睿這樣的,只能是個例外。

和魏叔玉兄弟見過禮,杜睿被引入了魏徵的臥房,再見到魏徵的時候,只見他面色蠟黃,毫無血色,顯然已經到了彌留之際。

杜睿看着,不禁暗暗傷感,忙上前,坐於牀榻之側,輕聲道:“魏大人,小侄杜睿來訪!”

魏徵緩緩的睜開了眼,眼內一片渾濁,顫聲道:“杜睿!”

說着,嘴角居然露出了一絲笑容,杜睿認識魏徵的時間也不短了,卻很少見過魏徵笑,記得上一次看到魏徵笑,還是在他出徵薛延陀大勝歸來的時候。

“承明!”杜睿正想着,魏徵突然開口說話了,只是言語之間有氣無力,“老夫與你先父相較多年,記得你年幼之時,老夫也曾見過,雖然聰慧,卻也並不突出,委實沒想到你居然有今天這般成就!”

杜睿忙道:“大人臥病,還請靜養,小侄也曾學醫,不如讓小侄來看看如何!?”

一旁的魏叔玉見了,登時大喜,杜睿乃是杏林高手,長安城中聞名已久,當年汝南公主和長孫皇后都是在彌留之際被杜睿救了回來,此時見杜睿願意出手一試,不禁大喜過望。

杜睿伸手給魏徵診了脈,脈相虛弱不堪,伴有紊亂之相,又看了魏徵的行狀,緊接着又詢問了魏叔玉,魏徵最近的飲食,果然如他所料,魏徵發病之前,時常噁心乾嘔,厭油膩,食慾差,全身乏力,更兼魏徵雙眼,皮膚髮黃,顯然是害了肝病,而且照目前的情形來看,已經到了無藥可醫的地步。

魏徵見杜睿問過之後也不說話,便已經猜到了個大概,卻也不沮喪,反而笑道:“老夫年已六旬,不算早夭,沒什麼可惜的,賢侄不要爲難了!”

杜睿忙道:“魏大人說得哪裡話,大人的病雖然看似兇險,實則並無大礙,只需安心調養即可,回頭小侄再給大人開一服健胃的藥,再加以安神之物,便可痊癒了!”

魏徵無力的擺了擺手,道:“生死有命,人力豈能違之,老夫自家的身子,自己知道,叔玉!你且出去,爲父有話要對承明說!”

魏叔玉拭淚而去,房內只剩下了杜睿和魏徵兩人,魏徵看着杜睿,半晌才道:“賢侄!你有大才化,可謂舉世無雙,當世之人,無有能居你右者,老夫只盼你能好生輔佐聖上與太子,萬萬不要生了妄念!”

杜睿聞言,心中不但不惱,反而有些悲涼之感,魏徵自家都到了如今的地步,居然還想着國事。

魏徵說着突然嘆道:“老夫年邁,是不能再侍奉聖上了,以銅爲鑑可正衣冠,以古爲鑑可知興衰,以人爲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爲鑑可以知興替,聖上恐怕早就不想要老夫這面鏡子了!”

在原本的歷史上,大唐草創之處,因爲前隋就是在農民起義中覆滅的緣故,給太宗父子都敲響了警鐘。太宗還就此說出了那句名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大唐初年,爲了緩和階級矛盾,魏徵積極進諫。太宗起初對魏徵的直諫尚有牴觸,揚言要殺他,後來他悟出這是爲了國家長治久安,便越來越能夠接受魏徵的建議,並且付諸實施。

太宗登基之後,開始一段時間較有作爲,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因爲他常以隋朝的暴.政爲戒,不敢過分使用民力。他曾說:“朕每臨朝未嘗不三思,恐爲民害。”。

太宗也確實做到了節私慾,明賞罰,聽取下級的勸諫,被後人譽爲“從諫如流”的君主。可是,到了貞觀中期,生產有了較大的發展,人民生活逐漸富裕起來,加上對外戰爭年年勝利,邊防日益鞏固,國威遠揚,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歡呼聲中,太宗漸漸驕奢起來,忘記了“以民爲本”,特別是漸漸忘記了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開始大修廟宇宮殿,四處遊玩,勞民傷財。先下令修了飛仙宮,後來又詔令修建老君廟、宣尼廟,二月巡遊洛陽宮,六月巡遊明德宮,十月獵於洛陽苑,十一月又巡遊懷州,狩於濟源。老百姓爲了服徭役,常年不能回家,導致民怨沸騰。

爲此有的大臣向太宗進諫,如監察御史馬周就曾在上疏中指出:“今所營爲者,頗多不急之務,百姓因供官徭役,道路相繼,春夏秋冬,略無息時而鹹有怨言”。

太宗卻說:“百姓無事則易驕,勞役則易使。”

現在的太宗皇帝和原本歷史當中的一樣,在前些年也不再像過去那樣高興地接受下級的意見了,如貞觀十一年,太宗巡遊洛陽宮,泛舟積翠池,看到隋煬帝揮霍民脂民膏修建的亭臺樓閣,便大發議論說:“將行幸不息,民怨不堪,遂使天下怨叛,身死國滅。”

看起來太宗似乎應該以隋爲鑑了,但最後他卻洋洋得意地說:“今其宮苑盡爲我有。”並且照樣地行幸不息起來。

又如要選拔人才,太宗收到許多有用的建議,可是沒有像樣的行動。魏徵曾上疏說:“國家思欲進忠良,退不肖,十有餘載矣,徒聞其語,不見其人,何哉?蓋言之是也,行之非也。”

就在唐太宗越來越忘乎所以,別的大臣都噤若寒蟬的情況下,魏徵卻在貞觀十一年的三月到七月這五個月中,連給唐太宗上了四疏。

魏徵“頻上四疏,以陳得失。”,文章引用自然之理推及人治之理,鮮明地提出了爲君的準則和操守,太宗猛醒,大爲讚賞,還寫了《答魏徵手詔》,稱讚魏徵“公之所諫,朕聞過矣。當置之几案,事等弦韋”。

太宗此後把此疏放置案頭,以資警惕。由於魏徵的積極諫言,朝堂爲之一新,政令暢通,魏徵因爲盡忠無私心,爲人正直,深得太宗的賞識。

可以說,如果沒有魏徵的話,太宗或許就會如同他的曾孫李隆基一般,漸漸的安於享樂,不思進取,那對大唐來說的話,無異於是一場極大的災難。

杜睿想到此處,不禁感佩道:“大人一心爲國,定當名標青史!聖上以大人爲肱骨,一日不可相離!”

魏徵笑着搖了搖頭,道:“莫要說這些話,既然你今日來了,老夫有件事想要求你,不知你願不願意辦!?”

杜睿忙道:“大人只管說,小侄無有不從!”

魏徵點了點頭,從枕頭底下翻出了一份奏摺來,遞給了杜睿,道:“老夫行將就木,恐怕不能在時時的規勸聖上,臨終之際只剩下了這一道疏,便請賢侄轉交給聖上!今後無論是聖上還是太子,便有勞賢侄了!”

有勞自己!?

杜睿聞言,不禁一怔,突然起身,一輯到地,他雖然滿腹才學,得天下人的無數讚賞,可是任何讚賞也及不上魏徵這一句。

魏徵說出這樣的話,顯然是將杜睿作爲自己的接班人了,能被魏徵這樣的忠臣,直臣,諍臣這般看重,杜睿也算是不枉此生了。

離開了鄭國公府,杜睿將魏徵的奏摺翻看了一遍,見上面寫的居然是在後世赫赫有名的《諫太宗十思疏》: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望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爲一體,傲物則骨肉爲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以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爲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並用,垂拱而治,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

在原本的歷史上,魏徵上這道奏疏是在貞觀十一年,那個時候,正處在貞觀中期,人民生活逐漸富裕,邊防日益鞏固,國威遠揚,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四處遊玩,惹得民怨沸騰,爲讓太宗吸取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戒奢以儉,於是,魏徵上此疏以警示太宗。

在此疏中,魏徵緊扣“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思想,爲這個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安邦治國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闢的論述,其主題在於提醒太宗要想使國家長治久安,君王必須努力去積聚德義。具體提出了戒奢侈、恤百姓、戒焦躁、不自滿、不放縱、不懈怠、納忠言、遠小人、克喜怒、明賞罰等數十個建議。

只是沒想到,如今這篇《諫太宗十思疏》居然成了魏徵的遺作,最讓杜睿感佩的是,魏徵明知命不久矣,居然都沒有爲自己的後輩兒孫謀求什麼,還是一如既往的一心爲公,杜睿自問,假使是他的話,他也絕做不到這般。

將奏疏上呈給太宗,太宗看過之後,也不禁涕下,半晌才道:“玄成何必如此苦了自己!”

當即便下令讓衡山公主與魏書玉幾日完婚,爲魏徵沖喜,也好讓衡山公主在公公門前盡孝。

在原本的歷史上,魏徵死後,太宗便毫不猶豫的毀掉了婚約,將衡山公主另嫁他人,可是如今太宗顯然是被魏徵的大公無私感動了,讓那件使太宗身上沾染了巨大污點的事沒有再次發生。

可是一切的努力,都沒能挽救魏徵的性命,在魏叔玉和衡山公主大婚之後,魏徵最終還是沒能熬到春暖花開,與世長辭。

太宗聽聞魏徵過逝,泣道:“今魏徵俎逝,遂亡一鏡矣。”

第42章 風起第16章 燧發槍第五十九章第4章 特權第16章 機會第五十三章第50章 不速之客第41章 會師漢江第44章 利奧三世第14章 李義府第14章 李義府第86章 達延芒結波第20章 不朝第3章 勸誡第3章 勸誡第45章 飛渡第87章 地動山搖第57章 大唐之怒第三章第98章 霸權意識第23章 踏青第58章 騷亂第41章 會師漢江第94章 勇能搏虎第21章 把妹第十九章第十六章第十三章第62章 此身許國難許卿第83章 七寶齋內藏七寶~~~第八十四章 大觀園第44章 君不君臣不臣第74章 豎儒蜂起壯士死第44章 大刀闊斧第39章 譁變第74章 自賣自身第82章 閒來無事第34章 懲戒第54章 後宮之主第33章 軍議第50章 連雲堡第64章 諾真水之戰第二十七章第34章 全功第五十一章第58章 騷亂第59章 欲正人先正己第73章 願做杜陵一農夫第17章 國喪第36章 天下洶洶第五十章第3章 勸誡第二十四章第五十二章第29章 非我族類第五十六章第38章 日不落帝國第二十二章第41章 衰頹第30章 土著問題第53章 三戰而下第23章 公理和強權第39章 血戰七寶山第71章 飛虎軍初顯威第15章 完結第17章 太宗震怒第82章 閒來無事第44章 平息第54章 翻身農奴把歌唱第二十五章第5章 憤怒的侯君集第31章 蒂卡爾第五十章第1章 重生第6章 汝南公主第45章 多事之秋第37章 繼續進軍(上)第43章 容他一時第23章 詔書第43章 實力決定一切第61章 鳳辣子和武則天第55章 武氏受難第50章 嚴拒第7章 西方攻略第五十三章第七十七章第70章 蘇烈第二十八章第二十八章第33章 石堡城第68章 奧斯曼?伊本?阿凡第68章 隱情第19章 事後餘波第35章 寧海小道第58章 大義滅親第29章 斬草除根第十四章第60章 進諫與否第20章 頭疼第46章 英雄還是罪人第90章 汝南公主
第42章 風起第16章 燧發槍第五十九章第4章 特權第16章 機會第五十三章第50章 不速之客第41章 會師漢江第44章 利奧三世第14章 李義府第14章 李義府第86章 達延芒結波第20章 不朝第3章 勸誡第3章 勸誡第45章 飛渡第87章 地動山搖第57章 大唐之怒第三章第98章 霸權意識第23章 踏青第58章 騷亂第41章 會師漢江第94章 勇能搏虎第21章 把妹第十九章第十六章第十三章第62章 此身許國難許卿第83章 七寶齋內藏七寶~~~第八十四章 大觀園第44章 君不君臣不臣第74章 豎儒蜂起壯士死第44章 大刀闊斧第39章 譁變第74章 自賣自身第82章 閒來無事第34章 懲戒第54章 後宮之主第33章 軍議第50章 連雲堡第64章 諾真水之戰第二十七章第34章 全功第五十一章第58章 騷亂第59章 欲正人先正己第73章 願做杜陵一農夫第17章 國喪第36章 天下洶洶第五十章第3章 勸誡第二十四章第五十二章第29章 非我族類第五十六章第38章 日不落帝國第二十二章第41章 衰頹第30章 土著問題第53章 三戰而下第23章 公理和強權第39章 血戰七寶山第71章 飛虎軍初顯威第15章 完結第17章 太宗震怒第82章 閒來無事第44章 平息第54章 翻身農奴把歌唱第二十五章第5章 憤怒的侯君集第31章 蒂卡爾第五十章第1章 重生第6章 汝南公主第45章 多事之秋第37章 繼續進軍(上)第43章 容他一時第23章 詔書第43章 實力決定一切第61章 鳳辣子和武則天第55章 武氏受難第50章 嚴拒第7章 西方攻略第五十三章第七十七章第70章 蘇烈第二十八章第二十八章第33章 石堡城第68章 奧斯曼?伊本?阿凡第68章 隱情第19章 事後餘波第35章 寧海小道第58章 大義滅親第29章 斬草除根第十四章第60章 進諫與否第20章 頭疼第46章 英雄還是罪人第90章 汝南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