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永徽 第一章 永徽八年

金秋十月,又到了一年農忙的時候了,田野之中,一派忙碌的景象,方今天下,四海昇平,國富民安,百姓的日子也愈加富足。

杜陵,杜睿早早的便出了門,他在杜陵已經隱居多年,如果不是如今杜家商社開遍了大唐的每一個角落的話,或許人們都要忘記了這位曾經的大唐名臣。

對現在的日子,杜睿絕對稱得上滿意,既沒有因爲遠離人們的視野,感到寂寞,也沒有因爲要被人們遺忘,而失落,相反他倒是十分享受現在的生活,每日裡教導子女,娛情裕興,沒有了國事煩心,倒也逍遙自在。

不過雖然遠離了朝堂的紛爭,不過這些年大唐發生了什麼事,都不曾瞞過杜睿的耳目,大唐的一舉一動,朝廷的每一個政令,杜睿都是一清二楚。

西陲邊疆安定,易布拉西?默罕默德去年因病而亡,穆阿維葉與哈乃菲葉因爲帕雷瑟地區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奪,得了蘇麟協助的哈乃菲葉最終成爲了勝利者,伊斯蘭王國的疆土也得以擴大。

穆阿維葉因爲和拜占庭帝國反覆相爭,被極大的牽扯了精力,現在也是無力東進了,同樣拜占庭帝國的日子也不好過,這幾年國都君士坦丁堡,被數次圍城,幾度都險些陷落。也虧得了皮納爾嚴防死守,再加上有猛火油那等神兵利器,才最終挽救了危局。

西疆安定,大唐的主要精力也就全都被放在了開拓海外領地之上,南亞羣島早已被大唐掃蕩一空,澳洲大陸如今的大唐移民也已經超過了百萬,前年之時,李承乾正是下詔,將澳洲大陸設爲澳洲道,共分爲一十八州,首任澳洲道都督便是杜睿的土地馮毅。

澳洲的開發,爲大唐向美洲進軍提供了條件,雖然當下前往美洲還十分困難,然而總歸每年也有幾趟往來的船隊了。

杜睿料想,等到日後歐洲的那位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時候,美洲大陸上的唐人,早就已經生根發芽,成爲那片土地的真正主人了。

雖說杜睿如今遠離了朝堂,然而能親眼見證大唐這般輝煌,華夏文明這等繁榮昌盛,傳揚四海,他也是倍感欣慰。

杜睿現在也學着人家蓄起了鬍鬚,只是鼻子下面那麼一撇,他原本就生的好相貌,如今更顯得多了幾分成熟男人的魅力。

杜睿騎着馬,行走在田間地頭,看着百姓們一派忙碌的景象,也是不禁充滿了喜意,西征歸來之後,杜睿的封邑再次增加,如今整個杜陵都幾乎成了他的私人領地,再加上,承襲了杜如晦萊國公爵位的十八子杜學良的封邑,杜睿現在雖然說是無官一身輕,但是若論顯貴,放眼大唐,除了皇家,也沒有人能與杜家相比了。

杜睿一身白色武士裝,儒衫他是穿不慣的,雖然頂着一個大唐文壇泰斗的名號,然而杜睿還是更習慣做一個武人。常年不曾征戰,就連胯下這匹當年太宗皇帝御賜的白龍駒也懶散了許多。

這次出門,倒也浩浩蕩蕩,就連最爲年幼二十二子杜定藩,杜睿都帶上了,平日裡這些毛頭小子被杜睿嚴加管教,也沒多少可以出外散心的機會,如今好不容易得來了機會,一到了外面,就撒開了歡。就連平日裡最爲穩重的杜學武,也是難掩滿面的興奮之情。

如今杜睿的長子杜學文都已經十五歲了,仔細算來,杜睿來到這大唐也已經整整二十六年,當年一個十歲的孩童,現在都年近四旬了。

“爹爹!你看!”

最小的兒子杜定藩手裡攥着一隻青蛙,獻寶一樣的遞到了杜睿的面前,杜睿看着也是一陣笑。

一旁的長子杜學文看上去滿腹心事,杜睿見了,笑問道:“這兩日看你似乎有心事,練武之時也是神思不寧,不妨說出來,爲父也好爲你排解一番!”

杜學文雖然名字帶着一個文字,卻最好武事,而且極有天分,連《論語》都背不下半冊,可要是說起兵書戰策卻頭頭是道。與他相反的是杜學武,名字中帶着一個武字,卻生性溫文爾雅,小小年紀,詩詞歌賦做起來四平八穩,連杜睿都讚歎不已。

杜學文正想着心事,突然聽杜睿問起,微微一愣,好半天才仰着頭說:“爹爹!孩兒想去遼東找姑丈從軍!可是又怕爹爹和孃親不準!”

從軍!?

杜睿聞言,不禁一愣,隨即笑道:“好生的怎的想起了要從軍!而且還非要去遼東!?”

杜學文見杜睿沒有當即反對,心中不禁有些興奮,連忙道:“爹爹不是時常教導孩兒,男子漢大丈夫應事事以國爲重,效命沙場,建功立業,方顯男兒本色嗎?孩兒想去從軍,也像父親一樣,做個縱橫四方,百戰百勝的大將軍,爲大唐開疆拓土。”

杜睿聞言,心中也是暗喜,自己的孩子有這般志向,做父親的哪能不高興,杜睿雖然文武兼備,但是他最得意的還是當初東征西討,南征北戰,立下的蓋世功勳。

每一個父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繼承他的事業,杜學文自小便立志從軍,當初年僅三歲,杜睿第一次問他志向的時候,杜學文就曾操着童聲,大聲言道:“願爲將,縱橫沙場,斬敵酋虜,立不世功勳!”

杜睿當時只以爲那是孩童的戲言,卻沒想到杜學文居然當真以此爲目標,這些年來,勤練武藝,從來不曾間斷,還時常向杜睿討教戰場上的事情。

雖說戰場風雲瞬息萬變,便是杜睿也不能保證自己一直無虞,可是杜學文既然有這樣的志向,杜睿也不能去打擊他。

杜學文既然將走上了武人的這條路,那麼對一個武人來說,證明他們生命價值的地方,就是戰場。

杜睿子嗣衆多,單單是兒子就有二十二個,在這一點上,坐擁江山的李承乾也比不了他,這兩年李承乾雖然也開始廣選秀女,充實後宮,可子嗣卻並不多,武京娘又給他添了一兒一女,三子李顯,長女安雲公主,後宮的一個嬪妃也給李承乾生下了一個皇子李正。

子嗣衆多,緊接而來的就是教育問題,杜睿並不想自己的兒女將來吃他的老本,在出幾個紈絝子弟的話,杜睿的一世英名,可就毀於一旦了。

所以這幾年來,杜睿除了教導身邊僅剩下的學生李象,就是教育自己的兒女,好在兒女們都十分爭氣,一個個在文學,格物,天文,地理,或者武藝上都有所長進。

今日杜學文突然提出來要去遼東從軍,杜睿雖然意外,但是心中也並不十分反對,當然如果現在杜學文已然成年的話,說不定杜睿當即就答應了,至於事後安康公主如何和他吵鬧,那就不在他的考慮之中了。

對待子女的問題上,杜睿一向都比較強硬,女兒還好說,杜睿只是希望她們能生活的幸福快樂,但是兒子就不一樣了,杜睿可不想杜家在他之後出來幾個紈絝子弟,將杜家的家業給敗壞光了。

因此杜睿始終都認爲,在兒子的教育問題上,不應該太過於束縛,應該讓他們多摔打摔打,多歷練歷練,方能成才。

杜學文見杜睿好半天也不說話,心中不免有些惴惴,道:“爹爹!難道你不肯答應!?”

杜睿搖頭笑道:“並非是爹爹不肯答應,只是爹爹不明白,你爲何要去遼東找你姑丈從軍!?”

杜學文道:“還不是薛訥,前些日子,他給我寫信,說是如今朝廷要向北開疆拓土,他還比我小兩歲都已經上過戰場了,眼下大姑丈那邊沒什麼仗打,孩兒就是去了,也沒有用武之地,還是三姑丈那裡好,聽說北邊的那些通古斯野人十分彪悍,孩兒也想上戰場與他們過過招!”

大唐向北擴展的計劃,杜睿是知道的,這個計劃去年就已經制定出來,提出計劃的正是當初永徽第一科的狀元田迎,如今田迎在朝堂之上十分受李承乾的信任,爲官五載,已經坐到了兵部侍郎的位子,封爵翼城縣伯,算得上是朝中後起之秀之中的佼佼者。

而被他寄予厚望的狄仁傑相比較而言就要稍差了一些,不過卻也官至大理寺丞,算是在他以法治國的理想道路上前進了一大步。

大唐向北擴張,這在杜睿看來,也算是適合,畢竟在後世亞洲北部可是一個資源儲備極其豐富的地方,縱然現在因爲天氣寒冷,那裡還不適合中原人居住,但是現在佔下來,等到以後自然有用的着的地方。

而且那些攔路的通古斯人,現在還不成氣候,不像日後明末之時的野豬皮那麼難對付,現在就將其誅滅,也算是一勞永逸了,省得日後中原勢微,他們來擾亂華夏的錦繡江山。

不過,杜學文所請之事,杜睿想了想,最終還是搖頭道:“這件事暫且還是不要再提了,你現在年紀還小,戰場之上,風雲變換,其慘烈程度,不是你能想象的,你現在年紀小,本事也未練成,還是等上幾年再說吧!”

杜學文聞言,心中不服,不肯罷休道:“爹爹說孩兒武藝尚未練成,可是兄弟之中,他們就沒有一個打得過我的,就連那些護院的教師也不是我的對手!”

杜睿看着杜學文那倔強的模樣,不禁啞然失笑,道:“你的兄弟們年紀都比你小,自然不是你的對手,至於那些護院的教師~~~~~~~~~”

剩下的話還用杜睿說嗎?

杜學文是杜睿的嫡長子,未來要繼承的是杜睿的爵位,以及大部分家業,那些護院教師,雖然就連杜睿都不會當成奴僕使喚,可是在這個年代,他們終究是下人,和小主人動手,他們誰有這麼大的膽子,敢出狠手,還不是拳來就倒,腿來就躺。

沒想到杜學文居然看不出來,還當真以爲自己天下無敵了,杜學文的武藝都是杜睿悉心調教出來的,雖說在同齡人當中,絕對稱得上是佼佼者,但是那點兒手段,要是放在戰場上,明顯不夠看。

杜睿知道,自己這個長子早晚都是要走從軍這條路的,軍人上戰場那是在正常不過的,他之所以沒教給杜學文那些在戰場上殺人的招數,是因爲,那些東西是根本就教不出來的,只有在戰場上拼殺過,在屍山血海之中闖蕩過機會的人才能掌握。

杜學文的武藝有他的調教也算是不錯了,可要是以命相搏的話,杜學文或許都不是一個普通唐軍將士的對手,因爲杜學文學的是如何打敗對手,而那些將士學的是殺人的伎倆。

杜學文知道杜睿是不放心自己,更是滿心的不服氣,他覺得自己也已經長成爲男子漢了,可是在杜睿這個做父親的眼中,卻依然還是個孩子,這讓小小男子漢的自尊心遭受到了極大的挑戰。

“爹爹只道孩兒年幼,尚且經不起風雨,可是當初爹爹第一次跟隨當今聖上還有衛國公出徵突厥的時候,不才年方十歲,比孩兒都要年幼,既然爹爹能行,孩兒自然也行!”

杜睿聞言,笑得更開心了,他雖然不大讚同杜學文這麼年少就從軍,但是杜學文能有這番志向,他還是很欣賞的。

“你要想從軍也行,不過你要先答應爹爹一件事才成。”

杜學文見有了希望,連忙道:“爹爹快說,孩兒無不答應!”

杜睿一笑,道:“那你就先去考明年的武舉去吧!只要你能考中了武狀元,你要去什麼地方,只管隨你!”

杜學文聞言,立刻躍躍欲試起來,道:“爹爹說得可是當真!”

杜睿笑道:“自然是真的,難道爹爹還會騙你不成!”

杜學文尚自不肯信,道:“爹爹!君子一言!”

說着還伸出手掌,要與杜睿擊掌爲誓,結果被杜睿一巴掌拍在了腦袋上。

“滾蛋!”

中國歷史上的武舉制度創始於唐代,興盛於明清兩代,特別是在清代。明朝武舉創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沒有確定下來。清代情況大不相同,重視程度大大超過明代。加上國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嚴密,錄取相對公正。因此,民間習武者對武舉考試趨之若鶩。

唐代武則天始創選拔武將的武舉考試,至清朝時改稱武科,歷史上武舉一共進行過約五百次,相對於文科舉,武科舉較爲不受重視。歷朝的武舉時而被廢,時而恢復。而武舉出身的地位亦低於文科出身的進士。

杜睿改革變法,武舉自然也就應運而生,武舉主要選拔將才,每三年一考,由兵部主持武舉考試,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跤等。當然武舉不能只有武力,還要考問軍事策略,比如孫吳兵法等。

杜睿還提出“先之以謀略,次之以武藝”,把軍事謀略置於軍事技術之上,如果在答策的筆試中不及格,便不能參加武試。初期的筆試考三題,試策兩題,另一題默寫武經。

武試則最少要求騎射九矢中三,步射九矢中五爲合。之後比力氣,包括拉硬弓、舞刀、舉石。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

和文舉一樣,武舉也分爲幾個階段進行,首先是童試,考生在所居住的縣府進行,考中者爲武秀才。此後爲解試,在州府進行,考中者爲武舉人。在後爲省試,在長安進行,考中者爲武進士,最後爲殿試,省試後已取得武進士資格者,再通過殿試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稱爲“三甲”。

一甲是前三名,頭名是武狀元;二名是武榜眼;三名是武探花。前三名世稱爲“鼎甲”,獲“賜武堤及第”資格。二甲十多名,獲“賜武進士出身”資格。二甲以下的都屬三甲,獲“賜同武進士出身”資格。

殿試的規格很高,由皇帝親自主考。考試揭曉後,在承天門前唱名,兵部門外掛榜,並賜給武狀元盔甲。然後由禁衛軍護送武狀元歸第,炫耀恩榮。此後在兵部舉行盛大的“會試宴”,又賞給武狀元盔甲、腰刀等,賞給衆進士銀兩等。

殿試以後,通常立即由兵部授予官職。武狀元授正三品的參將,武榜眼授從三品的校尉,武探花授正四品的都尉。二甲授正五品,三甲授從五品。

除了通常每三年舉行一次武舉,每科錄取人數也有定額。但常科以外,還時常增設所謂“恩科”,常額以外,也增加一點“恩額”。這類“恩科”、“恩額”都由皇帝直接掌握。無非籠絡人心,吸收更多的武勇人士爲朝廷效命。

不過唐初的軍事職位開始多半由世蔭承襲,再加上由行伍逐步提拔起來的,武舉選將只是個補充形式。

歷史上的武舉在宋代以前並沒有“武狀元”之設,首名武狀元產生於宋神宗時,爲福建人薛奕,後與西夏作戰時戰死。歷史上著名由武舉出身的武將尚有唐代的郭子儀,北宋徐徽言等等。

大唐的第一次武舉是在貞觀十一年,當時太宗在杜睿的建議下頒佈詔書,“白屋之內,閭閻之人,但有文武才能,灼然可取,詔天下諸州宣教武藝”。

自太宗皇帝設武舉以來,到如今也有二十年的時間了,七科的武考生如今遍及天下,其中很大一部分,已經成了大唐邊疆的中流砥柱。

武舉制度沒落則是在後世的鴉片戰爭以後,頻繁的禦侮戰爭中,顯露出武舉人材不能適應新的戰爭,除了長矛大刀與堅船利炮之間的差距外,更重要的還是基本素質和軍事思想上的差距。

然而朝野上下株守陳規,玩歲愒日,武舉考試竟一直被延續下去。直到光緒二十一年,榮祿首先提出廢止武舉考試,他說:“自火器盛行,弓矢已失其利,習非所用,與八比試帖之弊略同。積弱之端,未始不由於此。”

他主張各省創設武備學堂,以西洋軍事課程培養新式軍人。然而榮祿的倡議並沒有得到大多數朝臣的響應。

一拖便是幾年,光緒二十四年照例舉行武舉會試,那是華夏曆史上最後一次武會試。不久,要求改革的呼聲又一次響起來,“內外臣工請變更武科舊制,廢弓、矢、刀、石,試槍炮。”然而依舊未能實行改革。

直到光緒二十七年,武舉制度才終於被宣佈廢止。可惜這已經太晚了,僅僅十年後,滿清帝國便宣告滅亡了。

雖然註定武舉是要沒落的,可是就目前而言,武舉和文舉一樣,都在承擔着爲國選才的這一歷史重任。

杜睿讓杜學文去考武舉,原本只是爲了難爲他一下,沒想到杜學文倒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有股子衝勁,居然一口應了下來。杜睿看着興沖沖去找兄弟們玩鬧的長子,也是哭笑不得。

“老爺!這事回去讓夫人知道的話,怕是~~~~~~~~~~”馮照小聲提醒了一句,他如今也有五十餘歲了,不過依然英氣勃勃,絲毫不見老態。

杜睿擺了擺手,道:“算了!孩子大了,這個國家的未來必將是他們的,由他們去吧!”

馮照聞言,笑道:“說起來同樣是兄弟,可是大少爺和四少爺的性情居然相差這麼威武,可是到頭來該學文的去學了武,該學武的卻學了文。”

杜睿也是啞然失笑,說起他的衆多子嗣當中,他最爲看重的就是長子杜學文和四子杜學武了,一個可以繼承他的武藝,一個可以繼承他的文采,說起來,他倒也是無須擔心後繼無人了。

正想着,轉頭正好看見四子杜學武站在道旁,看着遠處勞作的百姓,也不和兄弟姐妹們一起玩耍,只是站着看。

杜睿下了馬,走到近前,笑道:“你們兄弟姐妹難得出來一次,怎的不和他們一起玩,自己站在這裡看什麼!?”

杜學武見是杜睿來了,臉上露出了不似少年郎的淡淡笑容,指着遠處道:“父親!您看那些百姓,他們每日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求不過是三餐溫飽而已,可是父親覺得他們當真想到了他們要的是什麼了嗎?”

對這個兒子時不時冒出來的奇特想法,杜睿也早就習以爲常,笑道:“那你覺得他們最需要的是什麼?”

杜學武皺着眉,好半天才道:“父親!孩兒覺得他們現在最想要,也最應該要的是說話的權利。”

“哦!”杜睿聞言,也很感興趣,道,“你來仔細說說看!”

杜學武得了杜睿的鼓勵,更加膽大,接着道:“孩兒覺得現在朝廷雖然施行科舉,爲天下的寒門子弟創造了一個可以躋身朝堂,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可是即便是再貧苦家庭出來的學子,他們當了官之後,也終究是官,可是百姓呢?有誰真正關心過他們在想些什麼?”

杜學武雖然語氣平淡,但是傳到杜睿的耳中,則不免引起了滔天巨浪,看着杜學武,杜睿暗道:這個兒子也太妖孽了吧!

“學武!你說得這些都是誰教你的!?”

杜學武老老實實的回答道:“自然是父親教的!孩兒每日裡跟着父親讀書習字,自然是跟着父親學的!”

杜睿聞言,不禁一陣納悶,他教給的,他什麼時候教給的?

在這個萬惡的封建社會,杜睿即便是名滿天下,可也不敢當真將這些足以被視爲瘋狂的想法灌輸給自己的孩子啊!

“我什麼時候~~~~~~”

杜學武道:“父親難道都忘記了,當初父親曾經教過孩兒‘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真正解釋,還有父親曾對孩兒說過,‘絕對的權利,就等於絕對的腐化’,孩兒便想到,如果皇帝和官員們的權利不是那麼大,有那麼一個官署可以監督他們的話,那麼會是什麼樣子,有了監管的,那些官員會不會就減少了犯錯的機會,而皇帝是不是也就能避免成爲煬帝那樣的昏君呢!”

杜學武說着,見杜睿的臉色變得越來越僵硬,也不禁有些膽怯,他說到底還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

“父親!孩兒說錯了,惹您生氣了嗎?”

杜睿聞言,這才反映過來,看着杜學武不禁滿臉的期待,道:“不!你說的很對,想的也很對,不過,學武!今天你對爹爹說得這些話,可不能隨便對外人提起,明白嗎?”

杜學武聞言,似懂非懂的點點頭,道:“是不是孩兒的話讓您很困擾呢!?”

杜睿笑道:“不!爹爹說了!你方纔說的都很對,不過你想法當中的那些事情,現在都還很難實現,你可以等待,或者努力,將未來的大唐改造成你想想的那樣!”

杜學武得了杜睿的誇獎,臉上不禁露出了喜意,在大觀園之中,雖然每個長輩都很疼愛他,兄長,姐姐也都很照顧他,但是杜學武還是經常不自覺的感到自卑,因爲他知道自己和別人不一樣的,他的母親是一個夷人,或許他從來都沒覺得自己的母親有什麼不好的,但是他還是覺得和兄弟們的差異,讓他很自卑。

正是因爲這小小的自卑,讓他格外重視杜睿這個做父親的對他的看法,平日裡,只要能得到杜睿的一句誇獎,他就能高興上好半天。

“父親也覺得孩兒想象當中的那種大唐是好的嗎?”

杜睿點點頭,道“自然是好的,如果有一天,你真的能實現你的理想,爹爹也會爲你感到驕傲的!不過學武,你要記住,既然有了理想,就要努力去實現他,不要對任何人和事低頭,你的理想纔是最重要的!因爲那關係着天下千千萬萬大唐百姓的福祉!”

杜學武雖然不能完全明白杜睿的話,但還是點點頭,若有所思的說道:“是不是就像父親當年爲了變法,而得罪了天下的氏族大家一樣,面對任何艱難險阻,也絕不低頭,決不屈服!”

杜睿摸了博杜學武的頭髮,笑道:“對!心中記住就好!好了!去和你的兄弟姐妹們一起玩,不要讓他們覺得你在排斥他們。”

杜學武聞言,低着頭,道:“孩兒沒有排斥他們,只是~~~~~只是孩兒覺得自己和兄弟姐妹們不一樣,我擔心他們不會願意和我在一起!”

杜睿看着杜學武,這個十多歲的小混血兒,要是以未來人的審美觀念比較的話,絕對是個能讓無數少女瘋狂的小帥哥,即便是放在當下,他的面相也足以讓很多男子感到自卑。

“放心吧!他們是你的兄弟姐妹,你們未來要永遠都在一起的!去吧!看!你大哥正對着你招手呢!”

杜學武看過去,果然見到杜學文在對着他招手,略一遲疑,感覺到了杜睿鼓勵的目光,臉上頓時洋溢起了燦爛的笑容,朝着他的兄弟姐妹們跑了過去。

“老爺!四少爺方纔說出的那些話,老僕聽着都覺得膽戰心驚!可是老爺爲何~~~~~~”

杜睿轉頭,看着馮照,笑道:“你是在奇怪我爲什麼要鼓勵他,對嗎?”

馮照點點頭。

杜睿看着在一起嬉鬧的孩子們,笑道:“因爲學武說的是正確的,而且我覺得未來的大唐,就應該像學武說的那樣!馮教師如果不信,便拭目以待!”

馮照訕訕的一笑,道:“信!老僕自然相信,要是大唐真能像四少爺說得那樣,自然是好的,可是如果連聖上的權利都要被限制的,那天下究竟誰說了算!”

杜睿暢快的笑道:“這天下本來就應該天下人說了算,史記有言,厲王失政,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這天下的事,要是能所有人商量着來辦的話,也就沒那麼多亂七八糟的狀況了!”

杜睿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居然沒來由的感覺到了一陣暢快,此前他只是想着要讓大唐強盛,爲後世的華夏子孫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就算是日後太宗的子孫失德,大唐不復存在了的話,至少漢人的江山不會變,當全天下都插滿了大唐龍旗的時候,就算是再次烽煙四起,羣雄逐鹿,那也變成了兄弟之間的家事。

可是方纔杜學武的一番話,突然給杜睿推開了一扇嶄新的大門,或許杜學武說得那個大唐,他未必能看得到,不過只要他能埋下種子,總有一天會實現的。

絕對的權力,必然導致絕對的**,要遏制**,就要從權力的分散和監督工作上狠下功夫。一方面,要分散權力,權力過分集中就容易產生**。另一方面,要加強監督。首先要加強內部監督,尤其是同體制內的監督,健全內部監督機制才能遏制**猖獗的勢頭,其次要加強外部監督,政府要嚴格落實政務公開制度,接受各界的監督,外部監督的威力和效率才能得到充分發揮。

權力是雙刃劍,世人所追逐的也不過就是權利二字,權利用得好可以爲百姓辦好事,用得不好,則誤民誤事,甚至滋生**。要想避免這類事情的發生,就要給權力戴上緊箍咒,權力運行領域都要有制度有規範,讓權力只能用來爲公,而不能謀私。

這纔是杜睿想要的一種社會制度,也是他內心所期盼的,他希望大唐能夠萬世永昌,永遠的存在下去,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用另一種權利,來制衡權利。

華夏曆朝歷代的君主,無不是將權利看得極重,漢代尚且實行丞相負責制度,相權與君權之間在艱難的尋找一個平衡點,但是越到後來,權利就越是集中,一直延續到明代的時候,纔出現了內閣制度。

當然這個內閣制度,完全是明成祖想要將權利集中在他一人之上,廢除了丞相之後,繁衍出來的一個完全違背了他意願的產物。

過去,宰相擁有決策權、議政權和行政權,明成祖成立內閣以後,把原來宰相擁有的決策權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議政權分給內閣,行政權分給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軍事、行政,直接對六部負責。

在明成祖掌控之下,內閣與六部各司其職,國家最高行政命令從紫禁城發出,通過全國1936處驛站,全長143700公里的驛道,層層下發到帝國每一個角落。

後來,明宣宗時期形成了更爲完善的政務流程:全國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給皇帝提出的建議,都由通政使司彙總,司禮監呈報皇帝過目,再交到內閣,內閣負責草擬處理意見,再由司禮監把意見呈報皇上批准,最後由六部校對下發。

內閣大臣的建議是寫在一張紙上,貼在奏章上面,這叫做“票擬”。而皇帝用紅字做批示,稱爲“批紅”。

中國式的內閣誕生,雖然將權利變得更爲集中,然而卻也讓天下的各個階層都擁有了監管朝政的權利,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進步。

但是如果讓杜睿選擇的話,他不會選擇這種中國式的內閣,他會選擇一種更加完善的制度一一三權分立!

所謂的三權分立是西方國家的政治綱領,其核心是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相互**、互相制衡。三權分立具體到做法上,即爲行政、司法、立法三大權力分屬三個地位相等的不同政府機構,由三者互相制衡。

分權的目的在於避免獨裁者的產生。就像當今的華夏大地,皇帝以至地方官員均集立法、執法、司法三大權於一身,容易造成權力的濫用。三權分立則是爲了避免這一現象的誕生。

在西方國家的三權分立政體當中,也分爲美國的總統制,和英國的議會制,很顯然所謂的總統制,肯定不適合大唐,那麼也就只有英國的議會制度可以了。

不過英國的議會制度也不是完美的,首先議會制度本身就不是三權分立,他的顯著特點就是,立法權與行政權不分立。議會不但是國家的立法機關,而且是國家的權力中心。行使行政權的那些人來自議會,包括總理也是由議會推舉的。他們既屬於立法部門,又屬於行政部門。也就是說,立法權與行政權在實質上是合一的。兩種權力不但共生,即產生議會成員的選舉也間接是產生總理的選舉,而且共滅,即總理必須保持議會大多數成員的支持,否則要麼下臺,要麼解散議會而重新舉行大選。不但如此,一般而言,議會制是沒有任期限制的,只要獲得議會多數的支持,總理就可以永遠幹下去。在議會制下,政府由議會中佔多數席位的政黨組成,並對議會負責。英國是典型的議會制國家。在議會制下,政黨政治實質上是主宰議會政治的幕後之手,“議會至上”實質是“執政黨至上”。

杜睿當然不想大唐的朝廷陷入類似於明末時期那樣的黨爭之中,三權分立制度要經過不斷的完善,使之可以附和大唐的國情這纔是最重要的。

而要想完成這一目標,可是比當初變法要困難的多了,當初變法,是與大唐的世家豪門爲敵,敵人雖然強大,但好在還有太宗皇帝的支持,而這一次則完全不同了,那可是要與整個大唐的貴族階層爲敵,甚至是皇帝都在他改革的對立面上,困難程度可想而知。

或許窮盡杜睿一生的心血都沒辦法完成,不過沒關係,在他衆多的子嗣之中,他已經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屬於大唐未來的希望。

杜睿完不成,他還有兒子,兒子還有兒子,就好像愚公移山一樣,只要堅定了一個目標,鍥而不捨的努力,總有一天,就像方纔杜學武言語之中的那個大唐,終究會成爲現實的。

第四十六章第五篇 風雲 第十章 侯府壽宴第四篇 拓土 第八章 晉王來訪第七篇 永徽 第四章 憫農第七篇 永徽 第四章 特權第十五章古非洲第四十一章敵襲第三篇 遠洋 第二章 堅船利炮(第一更)第十五章古非洲第五篇 風雲 第三章 勸誡第七篇 永徽 第四章 憫農第七篇 永徽 第二章第一篇 蟄居 第四章 杜陵第七篇 永徽 第七章 田賦第三篇 遠洋 第六章 海外棄民(第一更)第七篇 永徽 第六章 狼子野心第七篇 永徽 第八章 紛紛擾擾第三篇 遠洋 第九章 這不是戰爭(第二更)第三十七章第一篇 蟄居 第一章 重生第七篇 永徽 第七章 大食消息續第一篇 蟄居 第九章 釀酒第七篇 永徽 第七章 田賦第七篇 永徽 第八章 紛紛擾擾第九十七章使汝女往,若何?第七篇 永徽 第七章第七篇 永徽 第七章第二十二章第七篇 永徽 第三章第四篇 拓土 第九章 無題第四篇 拓土 第七章 西方攻略第二十二章第五篇 風雲 第六章 黃雀在後第四篇 拓土 第一章 我們回家了(第一更)第七篇 永徽 第一章 晉陽有喜第七篇 永徽 第四章 特權第四篇 拓土 第三章 西方人在東方(第一更)第七篇 永徽 第五章 大食消息第七篇 永徽 第十章 國宴第一篇 蟄居 第八章 賺錢(求推薦!求收藏!)第十五章古非洲第二十六章第一篇 蟄居 第五章 放逐第三篇 遠洋 第五章 寶島(第二更)第四十章亞歷山大港第一篇 蟄居 第一章 重生第一篇 蟄居 第七章 老宅第七篇 永徽 第二章第十五章第五篇 風雲 第三章 勸誡第三十九章騎兵!出擊!第九十七章使汝女往,若何?第四十二章第三篇 遠洋 第八章 不想起名(第一更)第七篇 永徽 第四章 褚公遂良第八十四章大觀園第四十九章第四篇 拓土 第六章 牽動四方(第二更)第三十七章第二篇 濁世 第十章 駕臨第四篇 拓土 第六章 牽動四方(第二更)第二十二章第一篇 蟄居 第七章 老宅第一篇 蟄居 第十章 第一桶金第七篇 永徽 第三章 大唐武裝第四篇 拓土 第八章 晉王來訪第三篇 遠洋 第五章 寶島(第二更)第四十八章第三篇 遠洋 第一章 大計劃(第一更)第三十六章第三十章軍神廟第七篇 永徽 第五章第五篇 風雲 第九章 疑懼第七篇 永徽 第二章 杜家有子第三篇 遠洋 第八章 不想起名(第一更)第三篇 遠洋 第九章 這不是戰爭(第二更)第五十章第三篇 遠洋 第七章 夷州土人(第二更)第五篇 風雲 第九章 疑懼第五篇 風雲 第十章 侯府壽宴第四篇 拓土 第四章 總論天下(第二更)第三十四章第三篇 遠洋 第一章 大計劃(第一更)第二篇 濁世 第七章 魏王之毒第二篇 濁世 第十章 駕臨第一篇 蟄居 第二章 失孤第四篇 拓土 第六章 牽動四方(第二更)第一篇 蟄居 第九章 釀酒第一篇 蟄居 第三章 皇恩第四篇 拓土 第一章 我們回家了(第一更)第八章九死一生第三十四章第七篇 永徽 第七章 大食消息續第七篇 永徽 第六章第二篇 濁世 第三章 遠行歸來第七篇 永徽 第三章 兒孫自有兒孫福第四篇 拓土 第三章 西方人在東方(第一更)第三篇 遠洋 第八章 不想起名(第一更)第五篇 風雲 第五章 憤怒的侯君集
第四十六章第五篇 風雲 第十章 侯府壽宴第四篇 拓土 第八章 晉王來訪第七篇 永徽 第四章 憫農第七篇 永徽 第四章 特權第十五章古非洲第四十一章敵襲第三篇 遠洋 第二章 堅船利炮(第一更)第十五章古非洲第五篇 風雲 第三章 勸誡第七篇 永徽 第四章 憫農第七篇 永徽 第二章第一篇 蟄居 第四章 杜陵第七篇 永徽 第七章 田賦第三篇 遠洋 第六章 海外棄民(第一更)第七篇 永徽 第六章 狼子野心第七篇 永徽 第八章 紛紛擾擾第三篇 遠洋 第九章 這不是戰爭(第二更)第三十七章第一篇 蟄居 第一章 重生第七篇 永徽 第七章 大食消息續第一篇 蟄居 第九章 釀酒第七篇 永徽 第七章 田賦第七篇 永徽 第八章 紛紛擾擾第九十七章使汝女往,若何?第七篇 永徽 第七章第七篇 永徽 第七章第二十二章第七篇 永徽 第三章第四篇 拓土 第九章 無題第四篇 拓土 第七章 西方攻略第二十二章第五篇 風雲 第六章 黃雀在後第四篇 拓土 第一章 我們回家了(第一更)第七篇 永徽 第一章 晉陽有喜第七篇 永徽 第四章 特權第四篇 拓土 第三章 西方人在東方(第一更)第七篇 永徽 第五章 大食消息第七篇 永徽 第十章 國宴第一篇 蟄居 第八章 賺錢(求推薦!求收藏!)第十五章古非洲第二十六章第一篇 蟄居 第五章 放逐第三篇 遠洋 第五章 寶島(第二更)第四十章亞歷山大港第一篇 蟄居 第一章 重生第一篇 蟄居 第七章 老宅第七篇 永徽 第二章第十五章第五篇 風雲 第三章 勸誡第三十九章騎兵!出擊!第九十七章使汝女往,若何?第四十二章第三篇 遠洋 第八章 不想起名(第一更)第七篇 永徽 第四章 褚公遂良第八十四章大觀園第四十九章第四篇 拓土 第六章 牽動四方(第二更)第三十七章第二篇 濁世 第十章 駕臨第四篇 拓土 第六章 牽動四方(第二更)第二十二章第一篇 蟄居 第七章 老宅第一篇 蟄居 第十章 第一桶金第七篇 永徽 第三章 大唐武裝第四篇 拓土 第八章 晉王來訪第三篇 遠洋 第五章 寶島(第二更)第四十八章第三篇 遠洋 第一章 大計劃(第一更)第三十六章第三十章軍神廟第七篇 永徽 第五章第五篇 風雲 第九章 疑懼第七篇 永徽 第二章 杜家有子第三篇 遠洋 第八章 不想起名(第一更)第三篇 遠洋 第九章 這不是戰爭(第二更)第五十章第三篇 遠洋 第七章 夷州土人(第二更)第五篇 風雲 第九章 疑懼第五篇 風雲 第十章 侯府壽宴第四篇 拓土 第四章 總論天下(第二更)第三十四章第三篇 遠洋 第一章 大計劃(第一更)第二篇 濁世 第七章 魏王之毒第二篇 濁世 第十章 駕臨第一篇 蟄居 第二章 失孤第四篇 拓土 第六章 牽動四方(第二更)第一篇 蟄居 第九章 釀酒第一篇 蟄居 第三章 皇恩第四篇 拓土 第一章 我們回家了(第一更)第八章九死一生第三十四章第七篇 永徽 第七章 大食消息續第七篇 永徽 第六章第二篇 濁世 第三章 遠行歸來第七篇 永徽 第三章 兒孫自有兒孫福第四篇 拓土 第三章 西方人在東方(第一更)第三篇 遠洋 第八章 不想起名(第一更)第五篇 風雲 第五章 憤怒的侯君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