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從一個巨大的包圍圈,變成了五個不斷移動的五個小包圍圈,從天空俯視下去,大地之上就好像呈現出了動態的奧運五環一般。

杜學文此刻也完美的展現出了他指揮作戰的天分,對於分割包圍這種戰術,他學自杜睿,多年浸淫下來,早就慣熟於胸,指揮起來也是得心應手。他並非只是單純的將現有的兵力分成五分,分別去包圍突圍的大食軍。

而是集中優勢兵力,先殲其一部,再以小股兵力牽制其他方向的大食軍,等殲滅一部之後,立刻分化兵力,再以優勢兵力殲滅下移部。

如果哈馬德里此刻足夠清醒,如果其他的大食將軍能夠看清局勢的話,一定能看穿眼下所發生的一切,只可惜此刻面對四面出擊的唐軍,面對彷彿大雨一般傾瀉下來,收割着己方士兵生命的錯綜局面,他們都已經徹底慌了,徹底慌亂了,只顧着悶頭逃命,錯失了最後一個逃生的機會。

不過其他人的運氣不好,哈馬德里的運氣卻不錯,慌不擇路的奔逃之下,他居然幸運的躲過了唐軍的包圍,在親衛隊的保護之下,從包圍圈的縫隙之中,險險的逃了出去。

可是此刻想回開羅,又哪有那麼容易,身後的唐軍緊追不捨,哈馬德里又擔心唐軍會在他逃回開羅的路上,設下埋伏,哪裡還敢往開羅去,看那模樣,簡直就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杜學文一開始還沒發現哈馬德里逃了,等到打掃戰場的時候,聚集了那些投降的埃及僕從軍,識別屍體,卻沒有發現哈馬德里。

“將軍!現在我們怎麼辦?可是要繼續追擊!”

通過這一戰,衆將對杜學文也是敬佩不已,在異地作戰,己方兵力處於劣勢的局面下,居然天馬行空的相處了圍殲的戰略,而且通過設疑兵,穿插迂迴,分割包圍,將對方大部殲滅,雖說讓哈馬德里逃了,有些美中不足,可是能做到眼前這樣的戰果,已經是難能可貴了。

杜學文面色有些陰沉,原本都計劃的好好的,誰知道卻讓哈馬德里逃了,要是讓哈馬德里逃回開羅的話,對唐軍的下一步戰略部署可是有着極大的影響。

只要哈馬德里逃回開羅,到時候再集結兵力,固守大食在埃及西部的最後一座堅城,到時候以杜學文手中現有的兵力,根本難以在短時間內攻克那麼一座重兵防禦的大城市。

開羅無法攻陷,杜學文就沒辦法集中精力,阻截穆巴克,到時候,整個埃及攻略的大計劃,都有可能受到影響。

“追!必須在哈馬德里逃回開羅之前抓住他,絕對不能讓他進入開羅!”

杜學文一聲令下,唐軍迅速集結,他們現在都對杜學文敬佩的五體投地,杜學文指揮起來自然如使臂指。

杜學文其實也知道,如今哈馬德里已經逃得遠了,想要抓住他的希望實在不大,他現在也只能是死馬當成活馬醫,同時心中期盼着薛訥那一路,能出現奇蹟。

當初制定的計劃就是,薛訥攻陷塞得港之後,大軍折返向西,偷襲防守空虛的開羅城。和杜學文這一路比較起來,薛訥那邊雖然遇到的阻擊要小,但是說起難度,一點兒都不比杜學文這邊差。

關鍵就是連續在沙漠之中長途奔襲,這對唐軍絕對是一個極大的考驗,一旦大軍在沙漠之中迷失了方向,一旦攻擊不順,陷入糧草緊張的情況,對唐軍那可就是滅頂之災。

杜學文現在也只能期盼着一切順利了。

#¥#¥#¥#¥#¥#¥#¥#¥#¥#¥#¥#

哈馬德里戰戰兢兢的沙漠之中晝伏夜行的奔逃了三天的時間,直到確信身後沒有了唐軍的追兵,這纔敢朝着開羅逃去。

哈馬德里很清楚,這一戰之後穆巴克絕對不會放過他,丟了亞歷山大港,讓埃及行省失去了海上與敘利亞的聯繫,就算是殺他一百次,都算輕的,他現在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守住開羅,到時候或許穆巴克會看在這個的份上,饒過他一條性命。

“將軍!從這個方向再走一天的話,我們就能到開羅,到時候我們就安全了!”一個大食將軍一臉疲憊,但是仍掩飾不住喜意的說道。

哈馬德里聞言,懸着的心也放下了一半,這幾天猶如喪家之犬一樣的逃命,他都很久沒有好好的睡上一覺了,生怕唐軍會突然殺出來,讓他丟了性命。

“加快速度,等到了開羅,我們再歇息!”

哈馬德里現在真的應該慶幸,開羅經過十幾年的經營,城池高大,防禦完備,當然關於開羅,他首先要感謝的便是已經戰死在亞歷山大港的阿慕爾。

開羅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約3000年的古王國時期,作爲埃及的首都,亦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在中世紀時,就曾爲拜占庭帝國的一個軍事要塞。

開羅有着人類文明史上最爲著名的建築一一金字塔。

在寸草不生,遍地黃沙的平野上,那些埃及古帝王的石砌陵墓氣勢宏偉,向過往行人展示着墓主昔日的威儀。

在埃及共發現金字塔96座,最大的就是開羅郊區吉薩的三座金字塔。金字塔是古埃及國王爲自己修建的陵墓。而其中最有名的是胡夫金字塔和獅身人面相。胡夫金字塔,建於公元前2690年左右,現高146米多,塔底面積5.29萬平方米,塔身由230萬塊石頭砌成,每塊石頭平均重2.5噸。據說,10萬人用了30年的時間才得以建成。

第二座金字塔是胡夫的兒子哈佛拉國王的陵墓,建於公元前2650年,比前者低3米,但建築形式更加完美壯觀,塔前建有廟宇等附屬建築和著名的的獅身人面像。

獅身人面像又叫“斯芬克司”,阿拉伯語的意思是“恐怖之父”,它身長73米,有21米多高,臉足有5米寬。它的頭是按照哈夫拉法老的樣子雕的。整個雕像除獅爪外,全部由一塊天然岩石雕成。斯芬克司像雄偉壯觀,它表情肅穆,凝視遠方。

開羅作爲一座歷史名城,最早的舊址可以從福斯塔特小鎮算起。當拜占庭帝國逐漸衰落,阿拉伯帝國逐漸崛起之後,阿拉伯帝國著名的開拓疆土將領阿慕爾?本?阿斯率兵從西奈半島攻佔了尼羅河流域,在後來的開羅南郊福斯塔特安營紮寨,接着向北方和南方繼續進兵,統轄了埃及的全境,把福斯塔特定爲埃及的首府。

後來,當阿慕爾清真寺落成,這座清真寺是非洲最古老的一座清真寺,它的建成標誌着埃及擺脫了拜占庭羅馬帝國的控制,也標誌着阿拉伯民族和伊斯蘭教開始在埃及興起。

最開始的時候,阿慕爾是以亞歷山大作爲埃及行省的首府,可是後來,隨着埃及,乃至整個北非被阿拉伯大軍攻陷,阿慕爾便將首府轉移到了福斯塔特,並在第二年,將福斯塔特改名爲開羅,意爲勝利之城。

開羅這座勝利之城,自打建成之日起,就飽經戰火的洗禮,片刻都得不到安寧,特別是中世紀之後,在原本的歷史上,當統治了埃及二百多年的法蒂瑪王朝被阿尤布伊斯蘭王朝所代替,開羅便因戰火,毀於一旦,公元1260年再次改朝換代突厥人的旁支在埃及建立起文化興盛的馬木留克王朝,公元1517年突厥人在中亞興起建立起軍事力量強大的伊斯蘭奧斯曼帝國佔領了埃及直到是十八世紀西方人入侵。

這些伊斯蘭的朝代都給開羅留下了永志記憶的歷史文物和文化建設。十八世紀末奧斯曼帝國開始衰落1798年法國國王拿破崙率領的遠征軍對埃及的入侵,標誌着伊斯蘭世界遭受西方侵略和殖民的開始。

法國入侵者遭到以穆罕默德?阿里領導的埃及人民頑強抗戰於1801年被趕出埃及但是1867年新興的歐洲工業大國英國以更爲強大的軍隊攻入開羅使埃及淪爲英國的殖民地直到1953年才徹底退出那是因爲大英帝國的衰落。

戰後撅起的美國沿着舊殖民主義的老路進入埃及實行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侵略。開羅是所有這些入侵者的橋頭堡。

當然那些都是後話了,自阿慕爾將埃及行省的首府,轉移到開羅之後,便在此地大力經營,修建了大量的防禦工事,和高大堅固的城牆。

當初阿慕爾放棄水路交通便利的名城亞歷山大,選擇了相對較小,也落後的開羅作爲埃及的首府,也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的。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開羅在尼羅河的河畔,而尼羅河是整個北非文明的發源地。尼羅河作爲一條非常古老的河流,約在6500萬年前的始新世就已經存在,河道曾發生多次變遷,但它總是向北流,又向西經一段流程注入艾伯特湖,蘇丹平原,數千萬年以來兢兢業業的灌溉着非洲大陸,貧瘠的土壤。

尼羅河發源於非洲中部布隆迪高原,自南向北,流經後世的布隆迪、盧旺達、坦桑尼亞、烏干達、南蘇丹、蘇丹和埃及等國,最後注入地中海。

幹流自卡蓋拉河源頭至入海口,全長六千公里,是世界流程最長的河流。支流還流經肯尼亞、埃塞俄比亞和剛果、厄立特里亞等國的部分地區。流域面積約三百多萬平方公里,佔非洲大陸面積的九分之一。

尼羅河是由卡蓋拉河、白尼羅河、青尼羅河三條河流匯流而成,最下游分成許多汊河流注入地中海,這些汊河流都流在三角洲平原上。三角洲面積約兩萬四千平方公里,地勢平坦,河渠交織,是古埃及文化的搖籃,尼羅河下游谷地河三角洲則是人類文明的最早發源地之一,古埃及就誕生在此,至今,已經被阿拉伯人統治的埃及有百分之九十六的人口集中在尼羅河流域。因此,尼羅河被視爲埃及的生命線。

幾千年來,尼羅河每年六到十月定期氾濫,八月份河水上漲最高時,淹沒了河岸兩旁的大片田野,之後人們紛紛遷往高處暫住。十月以後,洪水消退,帶來了尼羅河豐沛的土壤。在這些肥沃的土壤上,人們栽培了棉花小麥水稻椰棗等農作物。在乾旱的沙漠地區上形成了一條“綠色走廊”。

埃及流傳着“埃及就是尼羅河,尼羅河就是埃及的母親”等諺語。尼羅河確實是埃及人民的生命源泉,她爲沿岸人民積聚了大量的財富、締造了古埃及文明。6700多公里尼羅河創造了金字塔,創造了古埃及,創造了人類的奇蹟。

後世人提到古埃及的文化遺產,首先會想到尼羅河畔聳立的金字塔、尼羅河盛產的紙草、行駛在尼羅河上的古船和神秘莫測的木乃伊。它們標誌着古埃及科學技術的高度,同時記載併發揚着數千年文明發展的歷程。

紙草是種形狀似蘆葦的植物,盛產於尼羅河三角洲。莖呈三角形,高約五米,近根部直徑六至八釐米。使用時先將紙草莖的外皮剝去,用小刀順生長方向切割成長條,並橫豎互放,用木槌擊打,使草汁滲出,乾燥後,這些長條就永久地粘在一起,最後用浮石擦亮,即可使用,成爲當時最先進的書寫載體紙莎草紙,比中國蔡倫的紙還早一千多年,成爲後世學者研究古埃及文明的重要文獻。但由於紙草不適宜摺疊,不能做成書本,因此須將許多紙草片粘成長條,並於寫字後捲成一卷,就成了卷軸。

後世,埃及出土的一艘約公元前4700年的古船,船長近50m,設備完好,可見當初航海技術與規模。而較輕型的船則用蘆葦捆綁而成。別小看這種蘆葦船,現代人複製的蘆葦船已經證明,這種船可以橫渡大西洋。這些無疑爲古埃及的社會繁榮與文明走向世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尼羅河還使當地人們產生了無與倫比的藝術想象力。坐落在東非乾旱大地上那氣勢恢宏的神廟是多麼粗獷,與旁邊蜿蜒流淌的尼羅河形成強烈對比。古埃及很多藝術品都既具陽剛之氣又不乏陰柔之美。

相傳,女神伊茲斯與丈夫相親相愛,一日,丈夫遇難身亡,伊茲斯悲痛欲絕,淚如泉涌,淚水落入尼羅河水中,致使河水猛漲,造成氾濫。每年到了6月17日或18日,埃及人都爲此舉行盛大歡慶活動,稱爲“落淚夜”。從這個神話故事中,不難看出人們對尼羅河深深的感情。

穩定持久的尼羅河文明,產生於約公元前3000年。埃及位於亞非大陸交界地區,在於蘇美爾人的貿易交往中,深受激勵,形成了富有自己特色的文明。

尼羅河流域與兩河流域不同,它的西面是利比亞沙漠,東面是阿拉伯沙漠,南面是努比亞沙漠和飛流直瀉的大瀑布,北面是三角洲地區沒有港灣的海岸。在這些自然屏障的懷抱中,古埃及人可以安全地棲息,無須遭受蠻族入侵所帶來的恐懼與苦難。

作爲“尼羅河贈禮”的埃及,每年尼羅河水的泛濫,給河谷披上一層厚厚的淤泥,使河谷區土地極其肥沃,莊稼可以一年三熟。

據古希臘學者記載:“那裡的農夫只需等河水自行氾濫出來,流到田地上灌溉,灌溉後再退回河牀,然後每個人把種子撒在自己的土地上,叫豬上去踏進這些種子,以後便只是等待收穫了。”

同蘇美爾人不一樣,埃及人當時已經可以預知每年洪水發生的時間和大小,欣賞洪水給農業生產帶來的好處,認爲洪水之神是會給每個人帶來歡樂的神。同時,尼羅河就象一根天然的紐帶,把整個流域地區連接成一個穩定、有效的整體。尼羅河平穩的水流使北上的航行極爲容易,而盛行的北風、西北風又使返航毫不費力。所以,最早的尼羅河文明是在尼羅河兩岸興起的。古希臘歷史學家曾把埃及稱爲“尼羅河的贈禮”,是尼羅河帶給了古埃及文明的繁榮與發展

的確,是尼羅河使得下游地區農業興起,成爲古代著名的糧倉。在古代埃及,農業始終是最主要的社會經濟基礎。在如此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自然條件下,使古埃及的歷史比較單純。

阿慕爾當初正是看中了開羅地區稠密的人口,和肥沃的土壤,纔將首府轉移到了開羅,其目的,就是方便統治。

如果哈馬德里能夠逃回開羅,憑藉那裡稠密的人口數量,他輕而易舉的就能拉起一支數量龐大的軍隊,來對抗唐軍的進攻。

安全的壁壘就在眼前,阿慕爾等人也暫時忘記了疲憊,策馬揚鞭,只用了半天的時間就趕到了開羅城下。

“我是哈馬德里,快快打開城門,讓我們進去!”

哈馬德里大聲呼喊着,還不時的向身後張望,就好像後面隨時會冒出大隊的唐軍騎兵,衝到城下,將他碎屍萬段。

當初離開開羅的時候,他只是在這裡留下了三千守軍,其中大部分還都是徵集的埃及本地人組成的僕從軍,戰鬥力和忠誠度都可想而知。

好在哈馬德里所擔心的情況並沒有發生,原本緊逼的城門被緩緩的打開,哈馬德里見了,就急不可耐的要進去。

他的親衛隊長,卻拉住他的馬繮繩,皺眉道:“將軍大人!好像有點兒不太對!”

哈馬德里詫異道:“有什麼不對!?”

親衛隊長,道:“將軍大人,我也說不清楚,只不過,我總覺得空氣裡面帶着點兒血腥的味道,我們最好還是小心一點兒!”

哈馬德里聞言,笑道:“看起來你是真的被唐人嚇破了膽,不用擔心,這裡是真主在人間的領地,除非唐人會飛天遁地,不然的話,他們怎麼也不可能繞到我們的前面,攻下開羅,快進去吧!還有很多事情等着我們去忙,可不能在這裡耽擱時間了!”

親衛隊長見勸服不了哈馬德里,也只能跟着走了進去,但是一隻手卻始終按在刀柄之上,小心戒備着。

“該死的唐人,我要讓他們在開羅城下,撞得頭破血流,我要讓他們付出代價,我要~~~~~~”

“嗖!”

“噗!”

一聲尖利的破空聲響起,那個親衛隊長立刻就意識到了不妙,可是還沒等他作出反應,就看見縱馬在他身前的哈馬德里腦袋一歪,連一聲慘叫都沒來得及發出,就栽倒在了地上,抽搐了兩下,便沒了生息。

一支羽箭準確的貫穿了哈馬德里的脖頸,那支羽箭的尾端,還在不斷的噴涌着殷紅的鮮血,情形十分可怖。

“將軍大人!”

親衛隊長一聲慘呼,緊跟着贏來的便是鋪天蓋地的羽箭,跟隨着哈馬德里九死一生,才逃出來的這幾百人,頃刻之間,便被射成了刺蝟。

城頭之上,一名披掛着明光鎧的大唐將軍,朝下看了一眼,只是淡淡的說了一句:“清理一下!”

這名大唐將軍,正是薛訥,那一日和杜學文分開之後,他便率領着三萬遼東軍直撲塞得港,塞得港的防禦力量和亞歷山大港相比,遠遠不如,只有千餘老弱,薛訥幾乎兵不血刃便將塞得港夷爲平地,緊跟着他便率軍向西,一路到了開羅。

以被俘的埃及僕從軍爲前驅,詐開了開羅城,大軍蜂擁而進,只有三千守軍的大食人自然不是唐軍的對手,雖然在城主府負隅頑抗了一陣,但最終還是難逃滅亡的下場。

就在哈馬德里趕到開羅的前一天,這裡已經成了大唐的領地,有的時候,就是這麼湊巧,如果哈馬德里不是過於小心,在沙漠之中多盤恆了一天的話,等待薛訥的就將會是在開羅城下,撞得頭破血流。

就是此刻,薛訥也暗暗抹了一把冷汗,當真是好險,如果不是身在開羅的話,他也不會想到,這座城市居然會被大食人經營到這個地步。

城牆的高度甚至和長安比起來都不遑多讓,城頭上的防禦工事也十分完備,如果讓大食人有了防備的話,想要攻下這麼一座堅城,縱然是十萬大軍,沒有個一年半載也是休想。

不過現在好了,開羅已經成了大唐的領土,這裡在不久的將來,也將會成爲大唐在埃及這片領土之上的首府。

“派人前往亞歷山大港的方向,通報消息,還有,嚴密監視着城裡的那些埃及人,將所有的大食人都甄別出來。”說到這裡,薛訥一咬牙道,“全部處死!”

如今薛訥手上的兵力也是不足,原本他有三萬遼東軍,可是這一路上的來回奔襲,還是出現了一部分損傷,雖然死的人不多,可是水土不服的現象還是出現了,軍中病倒了數千人之多。

用兩萬多人馬,看守開羅這麼一座數十萬人口的城市,兵力尚顯不足,更不要說再過不久,他還要率領大部分人離開這裡,去與杜學文匯合,阻擊穆巴克的大軍。

開羅這座堅城,絕對不能出了亂子,因此上,那些大食人縱然只是平民,也只能殺無赦了。

而且聚集在開羅的大食人,大多都是富戶,這些年來壓榨埃及土人,每個人的身家都是不菲,清洗了這些大食人,到時候將收繳上來的財物,分散給那些埃及土人,定然能收攏民心。

薛訥雖然在遼東,征戰多年,但到底年輕,還是有些心軟,讓他作出這個決定,還真是有些困難了。

不過對於唐軍將士來說,他們的心裡可沒有任何負擔,大唐和大食之間的血仇是怎麼都化不開的,讓他們去殺大食人,是報仇雪恨,他們自然樂得去做,管他什麼平民不平民的。

薛訥的命令被貫徹了下去,很快城內的百姓就被聚集到了一起,緊跟着就是甄別身份,埃及土人都被驅趕到了一旁,那些大食百姓則被集中到了城主府前的廣場上。

伴隨着薛訥的一個“殺”字響起,早就做好了準備的唐軍將士立刻拉動弓弦,羽箭就好像大雨傾瀉一般,朝着大食百姓就籠罩了過去。

一時間,廣場之上,慘叫聲不絕於耳,那些反應過來的大食人,立刻四散奔逃,但是圍在廣場四周圍的唐軍將士早就嚴陣以待,手持長槍,橫刀,將所有打算逃散的大食人斬殺當場。

那些在一旁的埃及土人也被驚呆了,紛紛發出了驚呼,也想着要逃走,但是在圍在一旁的唐軍將士手中的長槍,橫刀的威逼之下,很快就戰戰兢兢的老實了下來。

廣場上的殺戮在繼續着,那些埃及土人在驚恐之餘,心中居然還涌起了陣陣的快意,這些年來,他們飽受大食人的欺凌,如今能眼看着大食人被唐軍屠殺,也算是報了仇。

屠殺整整持續了半天的時間才結束,廣場上鋪了厚厚的一層屍體,鮮血順着石板路流的到處都是,整座開羅城都被籠罩在一片死亡的氣息之中。

薛訥交給早就嚇得面無人色的通譯,對着那些埃及土人大聲道:“自洪武二年八月起,開羅將成爲大唐的屬地,你們將成爲大唐的子民,本將軍知道,多年以來,你們飽受這些大食人的欺凌,現而今,本將軍替你們報了仇,現在本將軍宣佈,開羅城內外,所有大食人的房屋,土地,財富,都將歸你們所有,從近以後,你們自由了,大唐將保護你們,你們將沐浴在一個全新的帝國榮耀之中。”

薛訥的話結束了半晌,突然埃及土人的人羣之中爆發除了一陣熱烈的歡呼聲,原本他們還都以爲,等到唐軍殺了大食人之後,就會輪到他們了,知道現在不但不用死了,而且還能大發橫財,最重要的是,他們得到了久違的自由。

雖說大食人宣稱着真主之下,人人自由平等,可是對他們這些非穆斯林,想要獲得真正的自由,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在大食人統治期間,他們就是奴隸,徹頭徹尾的奴隸,不但要承受着繁重的體力勞動,就連他們的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證。

雖然不知道唐人說的要給他們自由,平等是真是假,但是總算讓他們看到了希望。

人受到的壓抑,委屈時間長了,一旦找到了一個可以宣泄的途徑,就算是再怎麼老實,和善的人,也會在瞬間變成野獸。

隨着薛訥作出承諾,整個開羅,立刻就陷入到了混亂之中,大食人已經被清洗乾淨,那些埃及土人便將大食人曾經居住的房屋當成了發泄的對象,大火很快就燃燒了起來。

薛訥在城主府的城牆上看着眼前發生的一切,他並不擔心,一點兒都不擔心開羅這座城市會被毀滅,在此之前,他已經派兵駐守那些有價值的建築了。

當然清真寺並不在他的保護之中,大食人輸入的宗教必須被清除,這是肯定的,薛訥雖然不知道杜睿爲何對伊斯蘭教如此敵視,但是既然此前杜睿已經有過了交代,他執行也就是了。

不過在毀滅清真寺的過程當中,也發生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大食人統治埃及畢竟也有十幾年的時間了,伊斯蘭教對埃及土人精神層面的入侵,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埃及土人當中也有不少皈依了伊斯蘭教。

所以當唐軍挾裹着當地土人去毀滅清真寺的過程當中,一些虔誠的伊斯蘭教徒,居然拒絕執行這一命令,甚至是激烈的反抗。

對此,薛訥可沒有時間去批評教育,對於搜有敢於違抗命令的埃及土人,薛訥的對策只有一個,那就是殺。

開羅的混亂局面整整持續了一天的時間,等到一切都被平定下來之後,整個開羅的大部分地區,都已經被夷爲平地。

杜學文的命令此刻也到了,薛訥留下五千人駐守開羅,照顧傷兵,自己只帶了兩萬人,離開了開羅,前去與杜學文匯合,準備阻擊穆巴克。

#¥#¥#¥#¥#¥#¥#¥#¥#¥#¥#¥#¥#¥#¥#

就在杜學文和薛訥橫掃埃及西部的同時,西奈半島自上的薛仁貴卻沒能取得應有的戰果,當穆巴克率領大軍東進,準備驅逐在西奈半島上登陸的唐軍之時,穆巴克得知了亞歷山大港被唐軍突襲的消息。

大驚失色的穆巴克在阿里的建議下,立刻命令大軍東返,讓已經準備好要圍殲穆巴克大軍的薛仁貴撲了個空。

沒能纏住穆巴克的十幾萬大軍,薛仁貴惱恨之餘,也只得催促大軍集結,朝西方追擊,他很清楚,杜學文和薛訥手裡的那點兵力,要是撞見穆巴克的大軍,肯定是凶多吉少。

而就在此時,薛仁貴卻迎來了一個從君士坦丁堡過來的客人,正是那位被利奧三世命令出使唐營的阿戈斯蒂諾公爵。

直到此時薛仁貴才得知,拜占庭帝國的政局,居然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此前的查士丁尼二世被利奧三世推翻,牧羊人出身的利奧三世居然成了拜占庭帝國的皇帝。

當然,這些都不是薛仁貴需要關心的,他對拜占庭的死活並不放在心上,雖然查士丁尼二世名義上是大唐的盟友,可是薛仁貴真正關心的只是大唐的利益會不會受到侵害。

“阿戈斯蒂諾公爵!對貴國發生的一切,我深表遺憾,但是一切都已經發生了,現在貴國需要的是穩定,我想如果貴國的國王利奧三世,願意承認此前我大唐與皮納爾公爵簽訂的協議,大唐願意接受貴國新國王成爲大唐的朋友!”

阿戈斯蒂諾聞言,面上頓時一陣陰沉,他很清楚薛仁貴所說的協議是什麼,無非就是出賣埃及的利益。

阿戈斯蒂諾雖然也知道,讓大唐將吃到嘴裡的肉再吐出來,根本就不可能,可是就這麼輕易的將埃及行省拱手讓給大唐,他還是有些不甘願。

“將軍!我想我們現在應該重新簽署一份更加合理的協議,您應該知道,從貴國的杜睿公爵閣下到達埃及的時候,這裡就是拜占庭帝國神聖的領土,這一點是無可置疑的!”

薛仁貴也聽出來了,對方擺明是不打算認賬了,一時間語氣也冷淡了下來:“那又怎麼樣,埃及曾經是拜占庭的領土,但是眼下他已經被大食人佔據了,也就是說與貴國毫無關係!”

阿戈斯蒂諾連忙反駁,道:“將軍,話可不能這麼說,埃及行省雖然被那些穆斯林異教徒侵佔,但是我國隨時都會重新奪回來,而貴國現在卻打着幫助我們的名義,做着非常不光彩的事情!”

薛仁貴冷笑連連,道:“既然如此,那麼在阿戈斯蒂諾公爵看來什麼纔是光彩的呢?讓我大唐帝國英勇的將士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奮勇拼殺,證明他們對帝國的忠誠和義務,然後我們再將埃及拱手奉上,送給你們拜占庭嗎?”

阿戈斯蒂諾也知道自己的要求有些無禮,但還是紅着臉道:“當然!那是一個有榮譽感的貴族應該履行的責任,如果將軍能做到這一點的話,將會贏得拜占庭帝國最爲誠摯的友誼!”

聞言,不單單是薛仁貴,帳內的一衆將軍都是紛紛變色,他們見過不要臉的,可是卻從來都沒見過這麼不要臉的人,這種條件,他們居然也提得出來。

薛仁貴大笑了幾聲,突然滿臉怒容的拍案而起,大聲道:“辦不到!公爵閣下,你的提議簡直無禮之極,我大唐帝國絕對不會答應,現在埃及已經基本上在我大唐帝國的掌控之中,本帥離開長安之時,所接到的命令是,佔據埃及,進而攻略整個非洲大陸,在沒有接到新的命令之前,本帥將用我的生命和鮮血捍衛大唐帝國的領土埃及,任何企圖染指大唐帝國領土的行爲,都將被當成是對大唐的挑釁,公爵閣下今天所說的每一個字,本帥都會如實上報給朝廷,還有,公爵閣下,請牢記,大唐帝國不在乎,也不需要拜占庭的友誼!”

薛仁貴的話已經說得非常明顯了,如果拜占庭帝國膽敢再對埃及有所企圖的話,那就意味着戰爭。

阿戈斯蒂諾聞言,臉上也是一陣青紫,好半晌才道:“將軍!我想您應該將眼光放的更長遠一些,我們現在有一個共同的敵人,那就是穆斯林異教徒,他們纔是邪惡的一方,作爲文明世界的代表,貴我兩國應當通過商談來解決爭端,而不是像那些野蠻的穆斯林異教徒一樣,訴諸武力,而且我國皇帝利奧三世陛下,對埃及十分重視,他不允許任何人染指拜占庭帝國的領土,如果您依然斷然拒絕我的提議,我很難保證,一旦利奧三世陛下,因爲這件事,會作出錯誤的判斷!”

阿戈斯蒂諾的言語之中,也帶上了威脅的意思,說白了,他就是在威脅薛仁貴,如果不交出埃及,利奧三世就有可能與大食帝國聯合,一起對付大唐。

薛仁貴是個聰明人,哪能聽不出阿戈斯蒂諾的意思,頓時怒極反笑,道:“好啊!在我們大唐有句話,叫萬里覓封侯,我大唐帝國最注重的就是軍功,無軍功不得封爵,只可惜,我大唐這些年來掃蕩四方,萬邦歸降,已經沒有了那麼多的戰事,如果拜占庭因爲埃及,要背棄協議,與我大唐帝國爲敵的話,我大唐帝國億萬將士求之不得!”

阿戈斯蒂諾聞言,整個人都愣住了,他哪裡知道大唐的尚武風俗,人人不但不懼怕戰爭,而且聞戰則喜,就指望着在戰場上建功立業,光耀門楣呢。

薛仁貴接着說:“公爵閣下,請將我的話轉述給你家國王,我大唐帝國從來不畏懼任何戰爭,他要戰,我便戰!”

第七篇 永徽 第四十七章 你要戰,我便戰!

你要戰,我便戰!

這就是薛仁貴給拜占庭人最後的答覆,當他這句話說出來的時候,阿戈斯蒂諾是滿臉的驚訝,他實在是想不明白大唐爲何會做出這麼強硬的回答。

你要戰,我便戰!

阿戈斯蒂諾聞言頓時心頭一顫,雖然在阿戈斯蒂諾看來,利奧三世的要求雖然有些異想天開,可是大唐怎麼都不會這麼強硬的拒絕,怎麼都要扯上一段時間,彼此之間好好的磨磨牙,也好讓他回去交差。

而且,阿戈斯蒂諾覺得現在大唐需要拜占庭帝國,需要拜占庭帝國在阿拉伯帝國的西方,給予牽制,就衝這一點,大唐就應該好好考慮一下拜占庭的要求。

阿戈斯蒂諾是震驚,皮納爾則是面色蒼白,他這次去長安,整整盤桓了大半年的時間,大唐如今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景象。

在真正接觸到大唐之前,皮納爾始終都認爲哪個存在於記憶當中羅馬帝國是最爲強大的,拜占庭繼承了羅馬帝國的衣鉢,雄踞世界的西方,也堪稱強盛至極。

但是接觸到了大唐之後,皮納爾才知道什麼叫做真正的國富民強,那條通過由國都長安直抵地中海沿岸的絲綢之路,將燦爛的華夏文明傳播四海,世界各國的國君、使臣、客商、僧侶、學生、工匠、醫生、胡姬紛至沓而來,人人皆以身着唐裝爲榮,說漢話爲榮,爲了那個唐人的身份,有的人甚至拼搏了一生。

當皮納爾第一次進入了大唐帝國的領土之時,看到那些車水馬龍的繁華都市,無不由衷的驚歎,那個時刻,皮納爾才知道自己所熱愛的拜占庭是多麼的渺小,他以往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是多麼的可笑。

大唐帝國左近的邦國,要麼極力奉承,結好,要麼早已經灰飛煙滅,皮納爾能清楚的感覺到,每一個唐人身體裡所帶着的那股強大的自信。

走在長安的街市之中,皮納爾所見到的每一個唐人,他們都是昂首挺胸,目空一切,那些外來人,無論是在國內是什麼身份,哪怕是貴族,當他們面對唐人的時候,也會不由自主的戰戰兢兢。

不單單是皮納爾,每一個來到大唐國土的異國之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因爲大唐的強盛是十分明顯的,當美洲和非洲基本上還是屬於“沉睡的大陸”,歐洲正處於法蘭克王國的草創時期,蠻族入侵導致羅馬帝國衰亡的創傷還無法修復。亞洲就已經被視爲富庶的東方,由於阿拉伯帝國的迅速崛起,對拜占庭、波斯、印度等國的長期戰爭,導致西亞與南亞都無法平靜。只有華夏在這個時期完成了空前的統一,並且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後世大唐著名的大詩人杜甫在詩歌《憶昔》中描繪了大唐的盛世景象: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從詩歌中可以一窺大唐國力鼎盛時期的富足和興盛景象。

現而今因爲有了杜睿這個異數,大唐的強盛遠勝歷史,各個方面都有了極大的發展,杜睿的《天工開物》,改進了犁的構造,製造了曲轅犁,並創造了新型灌溉工具筒車。大唐政府這些年來不遺餘力的大面積興修水利。黃河、長江流域等開鑿一系列灌溉渠,並修舊渠和河堰。朝廷還鼓勵民衆開劈大量荒田,百姓們爲社會創造大量財富,在這個盛世,大唐的人口大大增加,永徽年間的人口,就已經是前隋開皇盛世的三倍,不但大唐本土一片繁榮景象,遼東,漠北,中南半島,南洋諸島,澳洲道,天竺道都涌入了大量的唐人移民。

大唐的手工業在這一時期也有比極大的發展,其中絲織業,定州、益州、揚州都以織造特種花紋的綾錦聞名。品種多樣,有一種花鳥紋錦,以五彩大團花爲中心,周圍繞以飛鳥.散花,絢麗動人,反映了大唐高超織錦技術。

還有陶瓷業,邢州白瓷象銀象雪,越州青瓷象玉象冰,還創造了著名的“唐三彩”,在白地陶胎上,刷上無色釉,再用黃、綠、青三色加以裝飾,色彩鮮麗,造型美觀。

大唐長安和洛陽東西兩都,既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又是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在那裡,有來自各國的少數民族和亞洲各國人,成爲一座國際性的大城市。大唐是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重要發展時期,通過不斷地征服,各民族進一步融合,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進一步親密,大唐的疆域空前廣大。

無論是曾經雄踞北方的突厥,回紇,東北的秣褐,西南的南詔和吐蕃,都在大唐的鐵蹄之下,選擇了臣服。

可以說,當下的大唐,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都處於世界絕對先進的地位,對外交通極其發達,大唐和亞洲、歐洲等各國之間的往來出現前所未有的盛況。

在這個時代,不會再有後世的黑暗時期,國人不會再出現文弱,病弱,不會再有八股文的侵染腐蝕,更不會再有溫潤麻木。

華夏大地之上的主流旋律中不會再有無病呻吟的呢喃,沒有風花雪月般悽婉哀柔,有的只是鏗鏘的出塞曲和豪邁慷慨的邊塞詩,有的只是“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悲笳數聲動,壯士慘不驕。借問大將誰,恐是霍嫖姚”這樣的金石之音,這個時代就是一一大唐。

自玄武門之變,奪得神器的太宗皇帝和天下俊傑才俊,開始了唐帝國的開疆拓土之戰,無人能抵禦大唐的剽悍鐵騎。

伴隨着征服與殺戮,大唐帝國的權利和榮耀如日中天,不斷地擊敗外族,不斷地進行滅國之戰,可以說這是中華民族的輝煌年代,活力無窮,勃勃進取,“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佻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一個彪炳千秋,光芒萬丈的大華夏時代從此拉開序幕,史官之筆也大到:“唐之威德大亦!大邦畏其力,小邦懷其,際天所覆,悉臣而屬之,薄海內外,無不州縣,待唐纛璽及能國,一爲不賓,隨輒夷縛”。

大唐盛世,千年縈繞,詩歌沁潤,胡風坦蕩,音樂歌舞盛行,書法藝術臻至極盛,各種文明的輸出與輸入在中華大地上生出一個令人眼花繚亂的盛世,八表九級,神韻悠揚,如果沒有一個強大的國力作爲依託,沒有一個強盛的的文明作爲背景,大唐帝國絕不可能成爲號令四方的天下共主,大唐帝國絕不可能創造出如此震撼人心的豐功偉績。

強漢盛唐,大漢民族歷史上兩個最爲輝煌的時代,這兩個帝國的輝煌已沉澱在大漢民族的歷史長河中,卻也成爲了這個民族不朽的榮耀。

在杜睿曾經生活過的那個年代,即便是千年風沙也無法磨滅漢唐盛世留給炎黃子孫的驕傲。

穿過這塵封的歷史,人們依然能看到大將軍衛青橫掃漠北匈奴王庭的壯舉,依然能看到驃騎將軍霍去病封狼居胥的英姿。在那個漢人用鐵與血開疆拓土的年代,漢軍鐵騎也用他們的強悍橫掃西域,殺北匈奴單于更向天下昭示一一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也告訴這個世界,只有大漢帝國纔是這個世界的主宰,只有大漢民族纔是真正的統治民族。征伐持續了三百年,戰爭消耗着這個民族的財富,卻磨練了這個民族的意志,讓他們在隨後的歲月裡變的更加頑強和堅韌。

在這個民族賓服了所有的周邊民族後,他們的財富也消耗怠盡,也耗盡了他們的心力,不可一世的東漢王朝開始走向分裂,走向衰敗,從三國兩晉再到五胡亂華再到南北朝,夕日強悍的大漢民族歷經了長達近四百年的分裂,一直到開皇元年,隋文帝楊堅,重新統一南北。這次的統一意義非比尋常,此次的統一爲日後的這個民族的再次崛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秦王贏政結束了四百年的東周分裂,隨後出現了強大的大漢帝國,而隋文帝結束了同樣是四百年的分裂,隨後出現的,正是人類歷史上無與倫比的大唐帝國。

和秦一樣,隋也是一個短命的帝國,同樣王位接替不過三代。武德元年,也就是西元六百一十八年,隋帝國的軍官李淵奪取政權建立了唐,一個新的時代也就從此開始了。在唐帝國的建國初期,在經濟上並沒有非常的實力,但是他們繼承了隋帝國的強大而先進的軍事,這一點與漢是不同的。

漢帝國建國七十年後才具備征服四夷的力量,而且這種力量是建立在強大經濟實力保證的軍事力量上的,而唐帝國從一建國就具備了賓服四夷的資本。因此他們並沒有像漢初那樣一度忍辱七十餘年。雖然同是征伐,但唐帝國的征伐與漢帝國是有本質的區別的。否則無法解釋爲什麼漢帝國在征伐戰爭中國力不斷的衰弱,而唐帝國卻在不斷征戰後讓自己的國力達到頂峰。

爲什麼同是征伐,漢帝國卻在戰爭中國力不斷被損耗,而唐帝國的軍隊卻越戰越強,國力越戰越盛。

其實道理很簡單,舉一個例子,元狩二年,霍去病率領大漢精銳鐵騎在一年內兩次出征河西,殺五萬,降伏四萬,掃蕩西域盡取河西,其戰果不可謂不輝煌。

然而,試想一下,若是匈奴人不是遊牧民族,而是也建個城牆什麼的,那漢軍的騎兵還能如此輕鬆的去作戰嗎?

六天穿越五個匈奴王國的大漢騎兵還能掃蕩河西嗎?

這次戰役的模式幾乎就是漢軍北方戰場的基本模式,全部使用騎兵,狂飆突進。雖然使用騎兵具有作戰力強和機動的優勢,但在攻城拔塞的戰爭中騎兵幾乎成了廢物。

而漢軍雖然在打敗匈奴後也發動了多次對西域的戰爭,但依然是大量的動用騎兵,漢軍在西域的作戰模式也只是打敗對方後騎兵撤離,偶爾留下一些步兵屯墾。

這種模式實際上是隻要西域國家臣服既可,而漢帝國也沒有滅亡他們,更沒有強有力的軍事存在,這種征伐的戰果在很大程度上是暫時的。

大漢內部的矛盾卻在對外戰爭的勝利的同時越來越激化。同時,漢帝國也沒有對西域大肆掠奪,當時條件下絲綢貿易也是有限的。

而大漢皇帝還對內附蠻夷優厚待遇,國內矛盾必然更加激化,國內財富則不斷減少。就是在這樣的對外戰爭中,漢帝國在征伐三百年後走向分裂。

而對大唐帝國,他的戰爭模式與漢是不同的,雖然漢帝國在南方戰線上也使用了步兵,不過這只是因爲南方戰場沒辦法用騎兵而已。

而唐帝國呢,每次征戰,大唐帝國首先的征伐,都是使用內附異族的士兵,而後纔會動用了真正的正規軍,漢人的軍隊,大量使用藩屬國的軍隊是唐帝國作戰的一大特色,這樣將直接減少本土軍隊的損失,而付出的也只是一些掠奪來的金錢而已,因此不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根本的穩定。

而漢武帝時期由於漢軍的大量傷亡已經使得人口停滯增長,漢武帝西征大宛,陣亡十萬,這在大唐帝國幾乎是難以想象的。

唐軍裝備和訓練都是胡兵所不能相比的,太宗皇帝甚至說,對付一萬突厥騎兵,唐軍只用三百人就夠了,雖然有些誇張,但也說明了當時唐軍的作戰能力。

唐軍作戰雖然也有像霍去病指揮的那支漢軍一樣六天內突進兩千裡,但那只是戰術層面,在戰略層面上,則是以佔領土地爲目的,於是就有了安西四鎮,有了西域的兩百一十七個州縣。獲得土地和臣服蠻夷的區別就是獲得土地等於獲得財富,而讓蠻夷臣服,只意味着遠揚天威。大唐帝國對西域實施的是有效的統治,財富源源不斷的從西域流入中土,大唐帝國在西域也有重兵把守,這樣,西域成爲了大唐帝國的固有國土,而不是名義上的屬地,這也是區別與大漢的。

說到大漢民族歷史上的對外戰爭,不能不提到秦大將軍蒙恬,這位被稱爲筆祖的大將軍,開創了征伐北方強敵的先河,秦始皇以併吞宇內之勢一統東方六國後,開始着手解決北方的匈奴問題,在吞併六國戰爭中,一直無所建樹的蒙恬,終於在河套草原讓自己名垂千古。

三十萬虎狼之師的秦軍,縱橫匈奴間,兇悍的秦騎兵戰馬上掛滿了匈奴人的人頭。只用了一年的時間,匈奴就被秦軍擊敗,退出河套,而蒙恬也在這裡完成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防禦工事一一萬里長城。

匈奴人做爲一個遊牧民族,其韌性也是很強的,雖然他們被趕走,但是他們並沒有被徹底消滅,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徹底消滅匈奴人恐怕比現在讓老鼠滅絕還難。

於是匈奴人後來又捲土重來,乘中原內亂再度佔領了河套。在隨後的八百年時間裡,漢人與北方蠻族反覆爭奪着這片水草肥美的土地。即使是強大的漢軍也沒能徹底的解決河套的防禦,一直到李唐帝國的出現,這一問題終於從根本上得到了解決。

李唐帝國的對外擴張戰爭,其實也就是從對突厥人的戰爭開始的。突厥在大唐帝國建立後不久就開始走向分裂,而同時的李唐帝國卻正在走向空前的繁榮。

貞觀元年,也就是西元六百二十七年,太宗皇帝即位,從此拉開大唐帝國對外征伐的序幕。第一個擋在征伐道路上的就是匈奴人的後裔一一突厥人。

突厥人之兇殘讓其周圍各部落均恨之入骨。貞觀二年,薛延陀、回紇、同羅、拔野古、渾等國最成聯軍開始了與突厥的戰爭,突厥人被擊敗。

貞觀三年,突利上表太宗皇帝,請求入朝內附,東.突厥分裂。而同時,太宗皇帝冊封了夷男爲真珠比伽可汗,統治鐵勒諸國,也就是回紇各個部落。從此鐵勒諸國成爲大唐帝國的屬國。

一年後,也就是貞觀四年,大唐鐵騎真正開始了對突厥的戰爭,太宗皇帝採納了杜睿的建議,命李靖率鐵騎十二萬,兵分六路,深入大漠征服東.突厥,驚才絕豔的天才將領李靖在陰山僅用三千精銳騎兵就大破突厥,迫使突利可汗歸順。

貞觀五年,唐軍再度大破突厥軍,俘頡利可汗,東.突厥敗亡,突厥的土地從此成爲唐帝國的領地,征服突厥對整個帝國後來的一系列戰爭有着重大的意義,首先,征服突厥後佔領了廣闊的草原,爲維持強大騎兵打下基礎。其次,突厥降軍的作戰能力在獲得唐帝國的物質支持後,發揮到了及至,也成爲唐帝國征服西域的急先鋒。

征服突厥,意味着大唐帝國首次遠征就獲得瞭如此完美的勝利,這也極大的鼓舞了這個帝國在隨後百餘年裡繼續向西征伐的決心。

東.突厥的滅亡,讓西方的各個部落都感到了唐帝國的強大,紛紛臣服,表示願意成爲帝國的一部分接受唐帝國的保護,大唐帝國也開始在這些地區設置行政機構。

就在滅亡東.突厥的三年後,杜睿爲大唐帝國奪取了高昌,伊吾,焉耆三國。有了這個基地,大唐帝國又計劃開始更大規模的向外擴張。

貞觀九年,西突厥內亂進一步擴大,剛剛重新統一了西突厥的肆葉護可汗被部衆攻擊,兵敗康居後自刎。西突厥另立咄陸爲可汗,然而西突厥使各部均已經擁兵自重,咄陸爲求自保,遣使請求內附,表示願去可汗號,太宗皇帝認爲北方基業未穩,西方除伊州一個橋頭堡之外,其餘涼渾、及天山南路西突厥各屬國還沒有內附,故暫時未對西突厥用兵。太宗皇帝封咄陸爲西突厥可汗,賜旌旗、財物表示支援,名義上接受西突厥爲唐帝國屬國。

貞觀十年年,咄陸可汗死,他的弟弟弟垤利失可汗繼位。垤利失可汗分西突厥爲十部,每部酋長一人,稱十設,每設授箭一枝,故又號十箭。垤利失把十部分爲左右廂,以碎葉川爲界。左廂五咄陸部,居碎葉川以東,首領稱五大啜,右廂稱五弩失畢部,居碎葉川以西直到裡海東岸,首領稱五大俟斤。此後,西突厥兩廂各立可汗,互相攻擊。

而此時的唐帝國開始了新的征服,貞觀十一年,太宗皇帝以太子李承乾爲行軍大總管,大破土谷渾,國王自殺,部衆皆降。

貞觀十三年,王玄策擊破帝那伏帝國,活捉其國王,王妃,王子等,虜獲牛馬兩萬多匹,送長安宮闕,同年崑山道總管阿史那杜爾攻破龜茲五十城,生擒龜茲王。

貞觀十四年,區區契丹竟然在大唐國力如日中天的時代橫行河北二十餘年,又趁着長孫皇后病逝之時,大舉南下,這是大唐帝國無法容忍的,杜睿率軍北征,屠盡契丹。

貞觀十四年,杜睿率軍兵進三韓,殺戮無數,三韓喪膽,大唐設安東都護府,分別置四十二州。

貞觀十七年,大將蘇定方攻破西突厥沙鉢羅可汗賀魯,俘獲人畜四十多萬,斬殺突厥首領阿史那伏念及貴族五十四人,突厥被迫西遷,大唐北疆再無禍患。

至此,大唐帝國首輪西征完成,西域中亞自此全部落如大唐帝國控制之中。在滅亡突厥後,西南高原上的吐蕃成了對李唐王朝的最大軍事威脅。

或許讓後世之人費解的是,吐蕃這樣一個遊牧民族的國家,人口不過五十萬,而且在經濟和後勤補給上,根本不可能與無與倫比大唐帝國相抗衡,可是卻是最讓大唐帝國最爲頭疼的麻煩,一代天驕,太宗皇帝都都不能在有生之年,解決這個大麻煩,只能留給後背兒孫。

要知道當時的大唐帝國的軍隊經過多年的東征西討,南征北戰,作戰能力是極強的,幾乎創造了不可戰勝的神話,而卻對吐蕃軍隊,卻始終也佔不到太大的便宜。

無論是士兵素質,作戰理念,還是武器裝備,大唐帝國的軍隊都遠遠領先吐蕃。而終貞觀一朝,最終也沒能像滅亡其他所看到的國家一樣徹底消滅吐蕃,唯一合理的解釋恐怕就是由於吐蕃地處高原,大唐騎兵及弩兵均難以發揮其速度與攻擊距離的優勢,以至在對吐蕃的戰爭中始終無法形成壓倒性優勢,但這一切並不能成爲這個帝國停止征伐的理由。

吐蕃在松贊干布完成統一後藉助高原優勢,也垂延大唐帝國的西域之地,貞觀二十三年,吐蕃趁太宗駕崩,大唐國內不穩的機會,開始攻擊西域大唐帝國屬地,在一年的時間內,戰爭幾乎沒有停止過,西域四鎮數次易手。

與此同時,阿拉伯帝國也開始崛起,加入到了爭奪西域的戰爭中來。大唐帝國也在歷次掠奪式的戰爭中獲益非淺,首先磨練了自己的軍隊,也增加了管理和協調騎兵的經驗,其次掠奪式的戰爭也增加了帝國的財富,對西域的絕對控制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使得大唐帝國能源源不斷的從絲綢貿易中獲得西方野蠻民族的黃金,同時大唐兵威迫使西方蠻夷必須對大唐皇帝朝貢,永徽年間朝貢的珍寶,竟然用了兩個幾乎和國庫相當的倉庫才裝滿,而最終這些財富都在國家消費中成爲國民財富,因此當時的大唐帝國可謂是富甲天下,經濟總量超過了世界的一半。

阿拉伯帝國崛起後,也開始了向東方擴張的步伐,同時,吐蕃人在與大唐帝國的對抗中也始終處於下風,共同的敵人讓阿拉伯人和吐蕃人走到了一起。

在爭奪安西四鎮的戰爭中,席君買給吐蕃以毀滅性打擊後,吐蕃人忙着舔傷口,而阿拉伯人還忙着和中亞人打仗。

此時的大唐已經完成了從貞觀道永徽的過度,政權穩固,國力也達到了鼎盛,大唐帝國的經濟總量已經超過了世界上所有其他國家的總和,可以說,在永徽初年,即使整個世界聯合起來,也會被不可一世的大唐帝國的軍隊擊敗。

而那個時候剛剛繼位的李承乾也是一個志存高遠的皇帝,李承乾並不滿足守成,於是與吐蕃的戰爭就迫在眉睫了。

永徽元年,李承乾拜杜睿爲行軍大總管,率軍征伐吐蕃,河湟一戰,吐蕃精銳盡是,連雲堡一戰,松贊干布授首,拉薩一戰,芒鬆芒贊屈膝投降,吐蕃徹底爲大唐所有。

吐蕃滅亡,大食失去了在東方的盟友,可是他們卻依然不死心,在永徽三年和永徽五年,大食對大唐的戰爭均遭到失敗之後,大食人仍舊執着地向中亞進行擴張。

由於地理上的巨大優勢,更因爲唐軍那個時期正在忙着向大海進軍,開拓海外,無暇顧及中亞,大食的影響力慢慢的體現出來,軍事加上宗教的影響,使得大唐原本在中亞的屬國紛紛倒向了阿拉伯一邊。

爲了對抗阿拉伯在西域擴張,大唐利用突騎施給了阿拉伯相當沉重的打擊。永徽六年大食將軍加拉赫統兵北征,於河中北部得勝,並己準備侵入大唐領土,但是被突騎施人包圍,經過償付贖金,纔好不容易得救。

大食戰敗,導致原已叛附大食的康、石諸國復歸於大唐,這一挫折使阿拉伯向東的擴張中止了整整一年的時間。

永徽七年,對大食已經忍無可忍,而且又渴望能夠建立遠超太宗皇帝功勳的李承乾發動了西征,以蘇定方爲主帥,率軍數十萬人,大舉西進,這是一場遲早要打的戰役,大唐要擴大在中亞的霸權,就必須擊敗阿拉伯,而阿拉伯要完全控制中亞,則必須擊敗大唐。

雖然這次西進,大唐帝國沒有獲得最後的勝利,但大唐帝國的軍隊在戰鬥中表現出的英勇,是值得後世的漢人學習和敬畏的。

戰爭起初的時候,所向披靡的唐軍可謂一路勢如破竹的長驅七百里,翻越蔥嶺,殺到了恆羅撕,與大食人形成了對峙。

此時,阿拉伯人的主帥伊布拉西?默罕默德開始調動其精銳騎兵四十萬人,以及其他中亞附屬**隊總計近敗萬,趕往恆羅撕,試圖與大唐帝國的軍隊決戰。雖然在兵力上唐軍只有敵人的三分之一,但是當時唐軍根本就是無所畏懼。

因爲在那之前,唐軍幾乎是不可戰勝的。因此也從來沒有過對戰鬥的畏懼,更不會把任何對手放在眼裡,哪怕是三倍於自己的敵人。

由於在戰鬥中,軍官是允許士兵掠奪的。因此,唐軍對戰爭的渴望是超過漢朝軍隊的。在武器上,擁有強弩硬弓和玄甲重騎的唐軍絕對是當時世界第一。而在士兵素質上,也不可能有那個國家的軍隊能比的上無敵盛唐的強大騎兵。

當戰鬥開始時,唐軍利用強弩的遠程攻擊和超強鐵甲重騎的衝擊,一度完全壓制住了阿拉伯軍隊。然而,這次唐軍顯然低估了他們的對手,阿拉伯人實在太多了,雙方在哈撒克草原撕殺了五個晝夜,依然不分勝負,唐軍陣斬敵軍數萬人。雖然形式已經漸漸的對唐軍不利,但唐軍在蘇定方的指揮下依然沒有退卻的跡象。

就在一個殘陽似血的黃昏,當唐軍玄甲鐵騎又開始發動新的一輪衝擊的時候,戰爭的形式改變了一一葛邏祿人叛變了。

他們從中路切斷唐朝騎兵和步兵的聯繫,同時從背後衝擊唐軍的重裝騎兵,分割唐軍的輕騎兵。儘管唐軍是非常訓練有素的,但是在血戰五日後面對這種突如其來的變數,唐軍也陷入一片混亂。

阿拉伯人乘機全面包圍唐軍輕裝騎兵,並且動用數倍於唐軍的阿拉伯騎兵衝擊,已經陷入混亂的唐軍。

可以想象,當時哈撒克草原上的慘烈。儘管大唐帝國的軍隊在戰鬥中遭遇如此變數,但他們仍然選擇了勇敢的戰鬥而不是屈膝投降。身陷重圍的蘇定方還是率領數千鐵騎陣斬敵人數萬後殺出重圍。驍勇善戰的蘇定方依舊不想就這麼回去,若不是副將邱志磊極力勸阻,驍勇的蘇定方恐怕還會繼續率領這剛剛衝出重圍的四千多重裝騎兵,再去和阿拉伯人再一決高下。

恆羅斯之戰雖然唐軍沒有取得最後的勝利,但他們依然是光榮的。他們在戰鬥中他們殺死了數倍於自己的敵人,只是阿拉伯軍隊實在太多了,他們纔在戰鬥中始終沒有獲得最終的勝利,而葛邏祿的叛變是唐軍沒能在這次戰役中最終戰勝阿拉伯人的直接原因。

在戰鬥中,唐軍表現出的驚人的戰鬥力和頑強的意志,讓阿拉伯人甚至在一段時間內不敢追擊他們。

雖然第一次西征失敗了,但唐人是個極爲崇尚戰鬥的民族,危急時刻,李承乾再次請出了杜睿,調動所有能夠調動的軍隊,發動了雪恥之戰,兩戰便將殺入西域的大食軍驅趕了出去,緊接着杜睿率軍,翻越蔥嶺,連番大戰,斬殺大食軍百萬之衆,徹底將中亞納入了大唐的版圖之中。

至此,唐帝國國土已西至裡海,北越過貝加爾湖,在西南的天竺道也臨阿拉伯海。在東邊,整個朝鮮半島落入大唐帝國之手,倭國也成爲大唐的領土,大唐帝國的版圖基本成型。

在歷史上,原本那個大唐同樣武功赫赫,但福兮禍之所倚,榮光勝利的另一面,則又是如此漫長的邊境線需要戰鬥力極強的軍團卻守衛,需要數量極大的邊防軍,而至開元年間,大唐承平已久,人民久不知兵,真正的亢龍有悔,到唐玄宗天寶年間,承襲於北魏已運轉了八十年的府兵制開始僵化,弊端日益凸顯,武備日益廢弛,以致帝國最精銳的鳳翔軍,金吾衛都被市井子弟充次把持,耽於安穩而又不識遠謀的大臣於是提出實施“募兵制”這正好給了駐守邊疆的蕃族大將們絕好的大施拳腳,招兵買馬的機會,如安祿山等便大量招募“雜胡”士兵,不停地用蕃將把漢將替換掉,在遼闊的戍邊區域,蕃將出身的節度使完全成了獨立王國,藩鎮從此成了大唐身軀上致命的癌細胞。

在帝國的威武輝煌之後,危機逐漸浮出水面,公元751年,帝**隊在南方首遭重大挫敗,鮮于仲通率兵6萬征討南詔,與南詔王皮邏閣激戰於瀘水,帝**隊大敗,流血漂櫓。

白居易在《新豐折臂翁》如此記述了當時慘狀:“聞道雲南有瀘水,椒花落時瘴煙起,大軍徒涉水如湯,未過十人二三死,村南村北哭聲哀,兒別爺孃夫別妻,皆曰前後徵南蠻,千萬人行無一回。”

同時帝國在西北邊陲一樣遭到強烈挫敗,高仙芝攻克石國後,俘虜了其國王與王子,但王子中途逃脫,中亞各國向阿拉伯帝國求援。

同樣是在公元751年,阿拉伯的軍隊與大唐軍隊在垣羅斯遭遇,激戰多日,高仙芝戰敗,損兵兩萬餘人,大唐從此失去中亞霸權。

到了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亂,九重城闕煙塵生,自漁陽安祿山亂起,偉大唐帝國的黃金時代至此終結,大唐迎來了最大厄運,內部被狠狠地捅了一刀。

玉環妖血無人掃,漁陽馬厭長安草,潼關戰骨高如山,萬里君王蜀中老。

從此漢民族的輝煌時代,權利與榮光日漸衰落,大唐帝國不再光芒萬丈,玄宗之後無大唐,曾經遠至鹹海的遼闊疆域一度萎縮至甘肅天水一線,首都長安也暴露在了吐蕃的鐵蹄下,自唐德宗,唐代宗起,朝廷中樞政變兵變頻仍,政局動盪,宦官專權,黨爭頻擾,藩鎮割據,禍不單行,中晚唐一個半世紀中曾經的天可汗如風中殘燭,,“六失長安,天子九逃巴蜀”,“我花開後百花殺”,黃巢作亂,一刀直捅臟腑,帝國龐大的身軀,日漸衰落,安史之亂後搖搖晃晃了一個多世紀後,唐帝國終於爲一個叫朱三的賤民之手輕輕一推,轟然倒塌,一個更加黑暗的五代季世來臨了,反叛,殺戮,饑荒,瘟疫,欺騙,背叛,血與淚侵透了五十多年的史卷,無數雙貪婪的眼睛覬覦着雕有九條金龍的無上寶座,由大唐盛世到五代季世,中華帝國的實際統治疆域極度萎縮,大一統國家燦爛的文明瞬間成爲了過眼雲煙,綺華舊夢。

史上無不敗之家,無不衰之國,世上也沒有永恆的帝國,但是偉大帝國消失,大一統強盛的不朽理念卻已經植入後世的內心,經久不衰,歷久彌新,難以忘懷,空留嗟嘆。

不過現而今歷史已經改變,杜睿不遺餘力的對這個龐大帝國進行着不斷的改革,變動,使之能夠擁有更強大的生命力和適應性。

從今以後,無論是當下,還是後世子孫,都不用在去追憶大唐的繁華似錦,大唐的赫赫武功,大唐將永遠沿着這條路走下去,不斷的向人們昭示着漢唐雄風。

因此,今日薛仁貴纔有底氣對阿戈斯蒂諾說出“你要戰,我便戰”,這樣的言語,薛仁貴有這樣的底氣,同樣,大唐帝國也擁有這個底氣。

大唐的信號已經很明白的流露了出來,想要做大唐的朋友,大唐歡迎,如果想要挑釁大唐的尊嚴,挑戰大唐的底線,那麼大唐也已經做好了戰爭的準備。

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就不要逞口舌之快,想要的話,真刀真槍來搶奪就是了。

餘下的話,多說無益!

第七篇 永徽 第四十八章

第七篇 永徽 第四章第七篇 永徽 第三章 想好了嗎?第三十七章第七篇 永徽 第二章 洗牌(下)第一篇 蟄居 第二章 失孤第五十章第七篇 永徽 第三章 大唐武裝第一篇 蟄居 第七章 老宅第七篇 永徽 第七章第二十九章尚武精神第二篇 濁世 第十章 駕臨第三十六章第八章九死一生第四篇 拓土 第七章 西方攻略第二篇 濁世 第四章 西行漫記第八章九死一生第五篇 風雲 第六章 黃雀在後第七篇 永徽 第八章第七篇 永徽 第一章 洗牌(上)第五篇 風雲 第三章 勸誡第七篇 永徽 第一章 晉陽有喜第三篇 遠洋 第十章 善後(第一更)第七篇 永徽 第二章第一篇 蟄居 第一章 重生第八十四章大觀園第五篇 風雲 第九章 疑懼正文開始:第一篇 蟄居 第五章 放逐第四篇 拓土 第十章 可憐天下父母心第七篇 永徽 第四章 褚公遂良第七篇 永徽 第八章第三篇 遠洋 第十章 善後(第一更)第四十九章第七篇 永徽 第五章第五篇 風雲 第六章 黃雀在後第一篇 蟄居 第七章 老宅第一篇 蟄居 第十章 第一桶金第二十八章第四篇 拓土 第四章 總論天下(第二更)第四篇 拓土 第四章 總論天下(第二更)第七篇 永徽 第四章第七篇 永徽 第八章第三篇 遠洋 第九章 這不是戰爭(第二更)第二十九章尚武精神第七篇 永徽 第四章 財政預算爲哪般?第四十六章第五十章第七篇 永徽 第五章第七篇 永徽 第三章第二篇 濁世 第四章 西行漫記第七篇 永徽 第八章第二章貞觀十年第五篇 風雲 第三章 勸誡第四篇 拓土 第五章 離情別緒(第一更)第三十六章第二十八章第四篇 拓土 第三章 西方人在東方(第一更)第七篇 永徽 第七章第五篇 風雲 第四章 心機第七篇 永徽 第十章第七篇 永徽 第七章 田賦第三篇 遠洋 第五章 寶島(第二更)第四十六章第七篇 永徽 第二章正文開始:第七篇 永徽 第三章 兒孫自有兒孫福第三十六章第七篇 永徽 第五章第七篇 永徽 第四章 憫農第五篇 風雲 第一章 貞觀二十二年第七篇 永徽 第三章 想好了嗎?第五十章第二章貞觀十年第二十章第三篇 遠洋 第二章 堅船利炮(第一更)第五篇 風雲 第七章 耿臣第二篇 濁世 第六章 汝南公主第七篇 永徽 第一章 永徽八年第十一章第一篇 蟄居 第四章 杜陵第三篇 遠洋 第九章 這不是戰爭(第二更)第三篇 遠洋 第八章 不想起名(第一更)第三篇 遠洋 第六章 海外棄民(第一更)第五篇 風雲 第一章 貞觀二十二年第九章西方局勢第七篇 永徽 第四章 特權第一篇 蟄居 第九章 釀酒第七篇 永徽 第四章 憫農第七篇 永徽 第二章 洗牌(下)第三篇 遠洋 第八章 不想起名(第一更)第七篇 永徽 第二章 杜家有子第三篇 遠洋 第六章 海外棄民(第一更)第七篇 永徽 第六章 狼子野心第五十章第二篇 濁世 第七章 魏王之毒第二十二章第二篇 濁世 第六章 汝南公主第四十二章第七篇 永徽 第二章 長安消息
第七篇 永徽 第四章第七篇 永徽 第三章 想好了嗎?第三十七章第七篇 永徽 第二章 洗牌(下)第一篇 蟄居 第二章 失孤第五十章第七篇 永徽 第三章 大唐武裝第一篇 蟄居 第七章 老宅第七篇 永徽 第七章第二十九章尚武精神第二篇 濁世 第十章 駕臨第三十六章第八章九死一生第四篇 拓土 第七章 西方攻略第二篇 濁世 第四章 西行漫記第八章九死一生第五篇 風雲 第六章 黃雀在後第七篇 永徽 第八章第七篇 永徽 第一章 洗牌(上)第五篇 風雲 第三章 勸誡第七篇 永徽 第一章 晉陽有喜第三篇 遠洋 第十章 善後(第一更)第七篇 永徽 第二章第一篇 蟄居 第一章 重生第八十四章大觀園第五篇 風雲 第九章 疑懼正文開始:第一篇 蟄居 第五章 放逐第四篇 拓土 第十章 可憐天下父母心第七篇 永徽 第四章 褚公遂良第七篇 永徽 第八章第三篇 遠洋 第十章 善後(第一更)第四十九章第七篇 永徽 第五章第五篇 風雲 第六章 黃雀在後第一篇 蟄居 第七章 老宅第一篇 蟄居 第十章 第一桶金第二十八章第四篇 拓土 第四章 總論天下(第二更)第四篇 拓土 第四章 總論天下(第二更)第七篇 永徽 第四章第七篇 永徽 第八章第三篇 遠洋 第九章 這不是戰爭(第二更)第二十九章尚武精神第七篇 永徽 第四章 財政預算爲哪般?第四十六章第五十章第七篇 永徽 第五章第七篇 永徽 第三章第二篇 濁世 第四章 西行漫記第七篇 永徽 第八章第二章貞觀十年第五篇 風雲 第三章 勸誡第四篇 拓土 第五章 離情別緒(第一更)第三十六章第二十八章第四篇 拓土 第三章 西方人在東方(第一更)第七篇 永徽 第七章第五篇 風雲 第四章 心機第七篇 永徽 第十章第七篇 永徽 第七章 田賦第三篇 遠洋 第五章 寶島(第二更)第四十六章第七篇 永徽 第二章正文開始:第七篇 永徽 第三章 兒孫自有兒孫福第三十六章第七篇 永徽 第五章第七篇 永徽 第四章 憫農第五篇 風雲 第一章 貞觀二十二年第七篇 永徽 第三章 想好了嗎?第五十章第二章貞觀十年第二十章第三篇 遠洋 第二章 堅船利炮(第一更)第五篇 風雲 第七章 耿臣第二篇 濁世 第六章 汝南公主第七篇 永徽 第一章 永徽八年第十一章第一篇 蟄居 第四章 杜陵第三篇 遠洋 第九章 這不是戰爭(第二更)第三篇 遠洋 第八章 不想起名(第一更)第三篇 遠洋 第六章 海外棄民(第一更)第五篇 風雲 第一章 貞觀二十二年第九章西方局勢第七篇 永徽 第四章 特權第一篇 蟄居 第九章 釀酒第七篇 永徽 第四章 憫農第七篇 永徽 第二章 洗牌(下)第三篇 遠洋 第八章 不想起名(第一更)第七篇 永徽 第二章 杜家有子第三篇 遠洋 第六章 海外棄民(第一更)第七篇 永徽 第六章 狼子野心第五十章第二篇 濁世 第七章 魏王之毒第二十二章第二篇 濁世 第六章 汝南公主第四十二章第七篇 永徽 第二章 長安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