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高高的坐在御榻之上,基本上一夜未睡的她看起來依然是精神抖擻,絲毫沒有半點睏乏的樣子。在場之人,不是三省的高官,就是執宰之臣。當然這個說法應該除了李隆空之外。
天知道武則天是哪根筋不對,天矇矇亮的時候,就差人將小李隆空給帶了過來。惹的小李隆空一陣不快,但卻不敢有絲毫怨言。這可是自己的皇奶奶,未來的女皇武則天,手段之強,心性之狠可以說已經達到了一個另人髮指的程度了。
不只是李隆空心中奇怪,就是在場的大臣們也是心中好奇,武則天在搞什麼鬼,如此國家大事居然會帶一個小孩過來,而且還是皇宮中最不得寵,沒有任何爵位在身的小李隆空。不過武則天不說,他們也不敢問,只是在心中暗暗的揣測着,莫非這是武則天釋放出來的一個信號……
天后娘娘究竟是想幹什麼?莫非是想輔佐他上位。不可能,不可能,先不說到目前爲止,李隆空本人並沒有絲毫爵位在身,單是他那混血兒的身份就已經註定了他這輩子都不可能有上位的機會。那如果不是想讓他讓位,爲何如此大事當前,武則天又爲何將他帶到這兒來,莫非是在釋放什麼煙霧蛋。衆大臣百思不得其解,不動聲色的交換了一個眼神。
唯有狄仁傑的心中激盪不已,聯想到昨晚武則天暢快的大笑,隱隱約約的似乎知道衆大臣猜測的恐怕是真的了。衆位大臣不相信,但是自己絕對相信武則天能幹出這種事來,一個都有將皇位傳於外姓人想法的娘娘,想輔佐自己血統不純的孫兒上位,也不是什麼不可接受的事情。擡頭看到武則天那若有若無的笑容,狄仁傑生生的將內想雜念都強壓了下來。
“諸位愛卿。吐蕃請婚使團來了近月了,今日你們也見到了這個使者了,該給他們一個答覆了。都說說,你們是怎麼個想法。”武則天說到這裡,目光卻在狄仁傑的臉上一掃而過,顯然,君臣之間已有了默契。
官場的規矩自古以來就沒有什麼兩樣,都是由大老闆開頭提出問題,然後開始由官小的最先表態,一級一級往上,最後再由大老闆拍板。
能站在這兒的人,哪一個不是老油子,除了狄仁傑沒有說話外,其餘衆人不出意外的都都持贊成態度。其理由不外乎就是那些老生常談。什麼隋末亂離,國內分崩離析,四夷虎視眈眈。什麼以武力迫四方亦能收到效果,然國內破敗,此舉大費錢糧,將使百姓更爲疲憊。什麼爲了國內休養生息,須用並多策略安頓四夷,包括和親,其實爲上策等陳詞濫調。
儘管知道這幫大臣都會如此說,但親耳聽到,還是讓武則天微微的有些失望。不過她也明白,大臣們之所以支持和親,不是說他們缺乏遠見,更不能說是他們貪生怕死,而是因爲儒家的傳統文化已經深入到了他們的骨髓裡面。讓他們覺得和親就是最正確的選擇。
他們天生就有一種驕傲,這種驕傲讓他們自信而且自大。其實也難怪他們會如此,當週邊疆域還處在矇昧黑暗期。華夏已經出現了光輝燦爛的諸子百家,孔子教以“仁”、墨子教以“愛“、孫子教以“兵老莊教以“逍遙”,地理環境的優勢、文化上的早熟、文明的殉爛讓我們的老祖宗形成了這樣認知:中國,就是世界的中心。
而如今的大唐,事實上也確實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就像宴席上吐蕃使者艾爾•東贊說的那樣。古羅馬帝國元老院裡的貴族們的生活水平還不及長安城裡一個趕馬車的。這種狀況讓我們的祖宗們有了一種自信,以至於,他們從來沒想過要去征服異域。歷朝歷代的對外戰爭除了元朝異族都是內斂的,防衛性的,恩威並施的,儒家文明自來就不帶有擴張性。漢族文明自身的內斂性小農經濟的自產自足的經濟形式、儒家文化的溫和特色都決定了中國人都未曾想到過什麼征服亞州、稱霸全球。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的歷史就不存在武力征服一說。以儒家爲主的中華文明更認同一種文化征服。更認同,“懷柔遠人”以期“四方賓服”。
這也就是漢初力弱時要和親,大唐鼎盛時仍會和親的根本原因。
其實,如果和親的對像不是她最疼愛的太平公主,如果不是吐蕃指明道姓的非要求娶太平公主,說不定武則天也會同意和親的。然而吐蕃的態度讓武則天非常的不爽,這哪是求親啊,分別就是要強娶。以武則天的強勢,又怎麼可能會同意。
或許是受父親武則天的影響,李治內心傾向於剷除吐蕃給子孫留個朗朗乾坤,但是性格諾弱的他卻也下不了決心;另一方面,和親可以說是朝中絕大部分臣子的意見。皇帝雖然至高無上,但也不可能一意孤行。所以,是戰還是和,李治難以決斷。於是他就又軟弱下去了,一切都推給了武則天。
看着呈現一邊倒局勢,武則天微微的看了狄仁傑一眼,示意現在該你上場了,否則自己之前的現在的這些安排都成多餘的了。
狄仁傑心裡開始思索,自己該怎麼做?他明白,和親是基本定下來的事了。因爲武則天即便再不爽,但眼下也必定會答應和親,一個人再強,也不可能與滿朝文武做對。但是和親的對像絕對不能是太平公主。武則天的態度在上次見面時已經表露無疑。否則也不會讓自己來處理此事了。
他如今所能爭取的就是拖延時間,也就是以苛刻的條件讓艾爾•東贊無法做主,必須派人回去請示赤松德贊。一來一回,就得一年,到時即便赤松德贊能答應條件,兩年的時間,天知道武則天能幹出什麼事來。而且以他狄仁傑的眼光當然能看的出來,恐怕高宗皇帝時日無多了。
但即便是這樣,他也必須要有充足的理由來說服眼前的這些大臣。
“狄愛卿啊,衆愛卿的話可曾聽清楚了?你不是一直反對和親嗎?今日既然讓你來了,也不會不給你說話的機會,說吧。心裡怎麼想的就怎麼說果然。”在這些宰輔之臣都說完過後,武則天沒有急着表態。而是朝着狄仁傑說道。
衆大臣看着狄仁傑,雖然心中想法各有不同,但臉上大都帶着寬厚的微笑齡。
“得!”一句話就被武則天給扣上了反對和親的冒子。狄仁傑微微的苦笑,武則天說他反對和親,他卻不敢接這個茬,以免一下子就把自己推到衆人的對立面去,讓他們心生牴觸。
沒有辦法,狄仁傑開始侃侃而談。
他先介紹了吐蕃的詳情。由吐蕃的過去直說到吐蕃的現在,逐一介紹了它的政治、軍事、經濟乃至地貌特徵、風土人情,以此揭示了吐蕃這個新興王朝靠戰爭來進行經濟掠奪的特性,着重指出了吐蕃的擴張帶着自身的必然性,這種必然性不是由哪位君王的意志決定的,更不是靠和親就能改變的,而是由其經濟方式,由其政權體制決定的,是與生俱來的。
隨後狄仁傑又介紹了吐蕃的現狀以及其周圍的各國、各族,由此預測推斷,由於自然地理因素的影響,爲了爭奪生存資源和生存空間,吐蕃擴張的最主要的目標,只能是大唐。
接下來,他縱論大唐的邊患。把高麗、突厥等各國和吐蕃進行了逐一的比較。李隆空道出了他的結論,吐蕃將是大唐未來最大的,也是最可怕的敵人。指出一旦吐蕃強大成患,河隴就將成爲其向外拓疆、掠奪的必爭之地,而河隴一旦失守,那麼大唐就徹底失去和西域間的聯繫;所謂的絲綢之路也就不復存在了,而且河隴也將成爲吐蕃進攻親信地域的跳板。
狄仁傑的這一番話足足說了一個多時辰,不帶有絲毫的個人情緒,也不拿民族感情來說事,更不提和親公主個人的痛苦。只以實情和合理的推斷說事。所有的論述,都緊扣着“吐蕃威脅”這一主題。
一開始,衆大臣都帶着一種姑妄聽之的不以爲然的態度,但到後來,臉色都顯得有些凝重,直到他說完,整個大殿靜悄悄的,都各自沉思不語。
小李隆空聽的是心下暗贊,看着狄仁傑的雙眼直放光。狄仁傑就是狄仁傑,難怪能成爲千古名臣,見識果然是非同一般,如果大唐的衆臣都能如狄仁傑一般,何愁江山不移,社稷不定。要不是因爲自己年紀小,不便插話,他都要忍不住爲狄仁傑鼓掌了。
過了好一會兒。武則天才打破了沉默:“狄愛卿,這些情況你都是從何得來,確切嗎?”
“回娘娘,臣不敢欺君。臣自小喜歡遊離,曾經到過邊境,知道吐蕃的一些情況,而且,臣多年來一直都沒有停止過對吐蕃的瞭解。那可是一隻縮在高原上的猛虎。自文成公主遠嫁松贊干布以來,吐蕃的國力日勝,隱隱約約的已經可以與我天朝相抗橫了!”狄恭身,一揖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