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母妃的生宴(下)

一道銀河三千里,原是口水落九天。

哦,不好意思失態了,失態了!

“夫君。”

又是一聲嬌滴滴的聲音,這姑娘家臉怎麼這麼容易紅啊!看來是久居深閨,沒怎麼見過人。

不會吧!怎麼突然覺得有些尷尬起來,難道是咱的定力不夠。靠!想什麼呢?咱可不是禽獸。

“月仙,快快進來!咱們都已是一家人了,何必這麼客氣!”

哎!懺悔,咱要懺悔,又說錯話了,這不,姑娘家更是羞紅了臉頰,不過卻是‘臉似胭脂粉黛色,氣若幽蘭惹人憐’,不愧是長安第一美女啊!恐怕要不是庶出,還不惹得長安街頭無數王公貴族、五陵年少爭先追逐,又豈會讓我這般容易一親芳澤!

這丫頭不會有心結吧!怎麼一直有些羞答,誒,也難怪作爲庶出卻是嫁給了我這大唐皇帝最爲寵愛的兒子,難免有些不平衡的吧!難道是擔心自己配不上我?還是怕我以後對他冷落?丫頭,你這又是何必呢?

“月仙,有心思嗎?”

我是個現代人,說句實在話平常和父皇、還有那些個王公貴族一起時咱得說的含蓄點,可是對於自家的丫頭,咱還是很直白的。

什麼?不信,你可以問畫兒和文兒!還不信,好吧!你去死吧!

wWW▪тт kán▪Сo

“夫君,你不嫌棄仙兒嗎?”

靠!果真是這樣,這丫頭雖說已被蕭老爺子過繼給了長子門下,也算是嫡系出身了,可是這許多年庶出的經歷畢竟會讓她有些自卑,這是常理,可是仙兒啊!你要爲夫怎麼回答你這個問題呢?

好吧!也只有這樣呢!

“夫君,你這是。”

對於咱一把將仙兒摟在懷裡的舉動,小仙兒有些羞赧,同時有些掙扎,或許還沒有正式過門、或許是從未這般被一個陌生的男子如此親近過,小姑娘有些戰慄,似有掙扎,不過結果卻是被我摟的更緊。

好吧!禽獸咱認了好不!要知道爲了解開丫頭心結,咱也是沒辦法的事啊!你以爲我想啊,弄得上不上,下不下的,媽的,渾身難受!

“仙兒,其實你的心思爲夫知道,可是爲夫的心思你卻是不瞭解啊!現如今爲夫卻是隻能以一首長短句來表達爲夫的心思了!”

小丫頭羞赧的點了點頭。

好吧!柳大詞人,咱對不起了!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能會憑闌意?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

不對啊!哪來的水啊!不會吧!丫頭,你也不至於這樣吧!

“夫君,仙兒真的好感動哦!‘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夫君你的心意仙兒都已知道,只是仙兒不忍夫君這般掛念啊!”

掛念?好吧!丫頭一切隨你,只要你開心就好——

因爲是皇家宮廷壽宴,來的自然只有皇家之人。

雖說母親如今是貴妃,貴爲父皇‘四妃’之一,深的父皇寵愛,可是一想到母親出身前朝公主,身份尊貴,可是經歷前朝破滅,父死兄亡,咱心中總覺得不是那回事,當然這些事咱不能說出去,不然這可不是鬧着玩的,現如今這可是大唐,大隋已是遠去。

掖庭宮設宴,左舍是我們這些皇子、公主,右舍卻是一些妃嬪、長公主,至於上首坐着的正是父皇、長孫皇后、當然還有母妃。

隨着宮中禮官祝詞,酒宴開始了,因爲這是正宗的大唐宮廷宴,所以是分餐制,二人一桌,當然結婚的便是夫妻二人,自然仙兒丫頭要和我坐在一起。

雖說人稱‘三郎’,可是老二死的早,咱便是坐在太子李承乾之後,老四青雀坐在咱的下首。青雀這傢伙自從上次酒樓事件之後,態度倒是好了許多,這傢伙倒是有些真才實學,該不會將我引爲知己了吧!靠!咱可對胖子沒興趣。

不對!哪來的異樣眼光,第四張桌子!光棍燕王李佑還有咱那個混蛋弟弟樑王李諳,不過李諳對咱這個親哥哥投來的是無比感謝的目光,因爲是咱讓這小子終於找到了屬於他自己的人生理想,大唐足球隊總教頭!這小子整天忙得不亦樂乎,聽說把咱的一些章程、規則運用的卻是恰到好處。

只不過他旁邊的老五李佑,這傢伙他媽的簡直比李諳還不是東西,竟敢看着咱的小仙兒直流口水,滿眼的褻瀆,靠!你眼裡還有咱這個三哥嗎?

不行,咱的教育教育他!哈哈!果真是一個孃胎出來的弟兄,李諳這小子咱發現他竟是越來越聰明瞭!

“啊!樑王,你!”

隨着一聲尖叫,卻是很快將衆人的目光吸引,哈哈!李諳這小子演技不錯,等以後咱大唐有了電視之後,一定請你當演員!你看這小子一副老僧禪定,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模樣,他媽的還真欠揍,哈哈!小子,你三哥就喜歡你這樣的!

李佑本就不得父皇喜愛,歷史上這混小子竟然敢活生生的造自己老爹的反,成爲太宗皇帝唯一殺的一個兒子,看來這傢伙實在是腦袋缺根筋!不過反正你遲早也是要死的,以後咱還得加把力,反正早死晚死都是一個死!——

經歷一點點小插曲,但宴會還得繼續,壽禮便是這宴會的重頭戲。

嬪妃、長公主獻完壽禮之後便是輪到我們這些做兒女的了,不過咱就納悶,父皇的老婆還真多,四妃、九嬪、九婕妤、九美人、九才人、寶林二十七、御女二十七、采女二十七,我的天啊!父皇能用的了這麼多麼。

另外咱也好像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爲什麼武則天在太宗朝時不怎麼受寵,原來是父皇前面的老婆太多了啊!

太子李承乾果真是財大起初,一套漢白玉的道家三清,唐朝是崇尚道教的,因而太子的這份禮倒是比較符合他的身份。

“夫君。”

小仙兒在一旁輕輕的推了我一下,哦!對了,下一個就到我了啊!

“參見父皇、皇后、母親,今日母親生辰,兒臣特意爲母親獻上三物,以表兒臣對母親多年養育之恩情!”

“哦,快快呈上來!”

父皇倒是比母妃還要急切,上次給父皇送上足球時,他就問過我,只不過我一直沒說,這不,現如今已是飢渴難耐了。

“這是?”

哈哈!沒見過吧!這可是咱辛辛苦苦做的保溫瓶,一個銀鏡反應就快點把咱累死。

“父皇,此物名爲‘保溫瓶’,在冬日卻是可以將熱水保溫,只不過此物製作實在複雜,兒臣亦是隻能做的一對,今日借母親壽辰,兒臣卻是欲將其一個送獻給母親,一個贈與皇后。”

長孫皇后待咱娘不錯,再說皇后人也好又是後宮之首,沒理由不給。

“三郎用心了!只是。”

今日是母親壽辰,長孫皇后卻是怕有些鳩佔鵲巢之意。

“姐姐,即是三郎一分心意,您就收下吧!”

父皇,您這是什麼表情,難道是因爲咱的保溫瓶上水晶鑲嵌太多,有點刺眼麼?

“父皇、皇后、母親,這是兒臣獻上的第二件物品!”

“三郎,這又是何物啊!”

看到一上來就是十塊香氣怡人的東西,父皇的剛剛有些失落的心情似乎一掃而光。

“父皇,此物名爲‘香皂’,是兒臣特意製造,此物與澡豆作用一般,卻是更具有去污的作用,而且兒臣添加不同的香料,洗後更是具有獨特的香味!”

這話一出,立馬卻是引起了轟動,特別是右邊那些妃嬪、公主,一個個卻是七嘴八舌的說了起來。

“三郎,此物你可曾還有?”

說話的正是太宗的姐姐平陽公主,柴紹之妻,當年威震關中的娘子軍就是她一手建立,可謂是巾幗英雄,不過咱就奇怪了,你說柴紹娶了這樣一個老婆是不是應該臉紅啊!爲啥?自愧不如啊!

“平陽姑姑,若是姑姑需要,小侄以後當親自爲您送到府上去。”

“呵呵!三郎有勞了!”

……

“三郎,你最後一件是何物啊!”

“這?這是我自己嗎?怎麼這般清晰!”

一個巨大的帷幕拉開,裡面正是一塊巨大的鏡子,四周鑲有楠木,背後塗得正是銀鏡。

“皇后、楊妃,朕還是第一次看自己的容貌這般清晰啊!哈哈!”

“是啊,皇上,三郎這孩子還真是心靈手巧啊!這可比我宮中那塊銅鏡亮堂多了!”

“三郎,此物何來啊!”

“父皇,此物原產西方大食國,名爲‘玻璃’,而兒臣在其後面塗上的一層便是白銀,因而可以作爲鏡子之用。”

靠!說多了你們也不懂,幹嘛問這麼多啊!

“三郎,這銀子塗得竟這般均勻,你是如何做到的啊!”

不會吧!還真要打破砂鍋問到底啊!還好老子又準備,材料都備好了。

……

“這,這,這怎麼可能?”

除了小仙兒,太子與青雀兩個離我最近,這不,兩個傢伙早已驚呆了!哈哈!銀鏡反應,沒見過吧!

“這,這真乃仙術也!”

父皇更誇張,立馬從座位上跳了起來!

不過想來當年咱第一次做銀鏡反應時好像沒這麼有激情吧!

“誒,青雀,且慢!”

這臭胖子不要命了吧!竟敢摸老子的硝酸,你知道老子廢了多大的勁才弄這麼點嗎?

“茲茲!”

當老子把硝酸滴上一些在生肉上時,看着那冒着白煙的‘茲茲’聲不斷,這胖子臉都白了。

“三哥,這,多謝三哥了!”

死胖子,咱要不是擔心咱的硝酸珍貴,咱可不願救你,別自作多情了啊!

……

至於後面的事卻是有兩個人不得不提。

一個是咱的親弟李諳,這傢伙難怪最近找我說要去花露水作坊看看去,這傢伙弄了一件花露水給母妃當壽禮,另外這傢伙還臭屁的拿了一個咱最近做的‘足球’送給母妃。靠!混小子,母妃要這傢伙幹什麼用啊!不過還好,這傢伙終於知道從良了。

而另一個就是李佑,這混蛋竟然拿來十顆高麗蔘當壽禮,十顆啊!咱送到宮裡的都是按斤算的,你他媽的什麼意思,算了,老子不和你這小人計較,李諳,剩下的交給你了,要是這都處理不好,記着,這三哥你就不要給我叫了!

第15章 點亮大唐第一盞燈第46章 用兵條例與上奏要人第9章 詩名滿長安第25章 辭官事件第20章 大唐的蹴鞠與新的革新第59章 攻取臺南第3章 拜見母妃第17章 紫宸殿的表演第30章 水泥修路與官商合作的提出第6章 任城王第51章 蕭氏宴第48章 改造船場與建造泉州火器司第44章 泉州告急!緊急救援第38章 父皇的到來第84章 薯童謠第58章 出征!將士們第52章 一半的作坊與馬尾海港第73章 女皇死了第80章 白江口海戰第5章 花露水製作(下)第34章 煤礦開採與建立電學館的請求第77章 海戰!一觸即發第85章 劉仁軌第57章 懲治惡賊與網箱養殖的構想第78章 進擊!百濟第5章 花露水製作(下)第26章 鳥銃製作與火器司的誕生第61章 土著暴動與密信第38章 父皇的到來第34章 煤礦開採與建立電學館的請求第66章 開漳之事與蒸汽機的發明第39章 父皇要去秦嶺石炭礦第80章 白江口海戰第46章 用兵條例與上奏要人第3章 拜見母妃第3章 拜見母妃第3章 拜見母妃第62章 負荊請罪回長安第76章 名將蘇定方第42章 長安城外話離別與一點小插曲第26章 鳥銃製作與火器司的誕生第42章 長安城外話離別與一點小插曲第39章 父皇要去秦嶺石炭礦第27章 大唐的冬天與咱的幸福生活第35章 大唐電學教材第42章 長安城外話離別與一點小插曲第42章 長安城外話離別與一點小插曲第27章 大唐的冬天與咱的幸福生活第72章 約定!水陸夾擊第73章 女皇死了第24章 西郊圍獵第58章 出征!將士們第87章 儋羅大捷第87章 儋羅大捷第69章 陳郡謝氏與合資辦鐵路第15章 點亮大唐第一盞燈第53章 泉州的第一個元旦第88章 失蹤的百濟武王第46章 用兵條例與上奏要人第69章 陳郡謝氏與合資辦鐵路第22章 母妃的生宴(下)第11章 晚宴(上)第44章 泉州告急!緊急救援第79章 遭遇大食商船第34章 煤礦開採與建立電學館的請求第74章 雙收第12章 晚宴(下)第9章 詩名滿長安第20章 大唐的蹴鞠與新的革新第12章 晚宴(下)第7章 朝堂之上的忽悠第14章 被電了第49章 颱風來了與木瓜的用處第88章 失蹤的百濟武王第14章 被電了第73章 女皇死了第54章 鼓山野餐與海寇來犯第4章 花露水製作(上)第34章 煤礦開採與建立電學館的請求第42章 長安城外話離別與一點小插曲第26章 鳥銃製作與火器司的誕生第49章 颱風來了與木瓜的用處第30章 水泥修路與官商合作的提出第86章 心中有我第84章 薯童謠第4章 花露水製作(上)第61章 土著暴動與密信第36章 大敗吐谷渾與探礦事件第52章 一半的作坊與馬尾海港第50章 泉州紈絝事件與蕭府來人第87章 儋羅大捷第64章 母妃的眼淚與父皇的交談第46章 用兵條例與上奏要人第49章 颱風來了與木瓜的用處第45章 野人山的傳說與泉莆大捷第3章 拜見母妃第31章 商會成立與遠征吐谷渾的帷幕第52章 一半的作坊與馬尾海港第69章 陳郡謝氏與合資辦鐵路
第15章 點亮大唐第一盞燈第46章 用兵條例與上奏要人第9章 詩名滿長安第25章 辭官事件第20章 大唐的蹴鞠與新的革新第59章 攻取臺南第3章 拜見母妃第17章 紫宸殿的表演第30章 水泥修路與官商合作的提出第6章 任城王第51章 蕭氏宴第48章 改造船場與建造泉州火器司第44章 泉州告急!緊急救援第38章 父皇的到來第84章 薯童謠第58章 出征!將士們第52章 一半的作坊與馬尾海港第73章 女皇死了第80章 白江口海戰第5章 花露水製作(下)第34章 煤礦開採與建立電學館的請求第77章 海戰!一觸即發第85章 劉仁軌第57章 懲治惡賊與網箱養殖的構想第78章 進擊!百濟第5章 花露水製作(下)第26章 鳥銃製作與火器司的誕生第61章 土著暴動與密信第38章 父皇的到來第34章 煤礦開採與建立電學館的請求第66章 開漳之事與蒸汽機的發明第39章 父皇要去秦嶺石炭礦第80章 白江口海戰第46章 用兵條例與上奏要人第3章 拜見母妃第3章 拜見母妃第3章 拜見母妃第62章 負荊請罪回長安第76章 名將蘇定方第42章 長安城外話離別與一點小插曲第26章 鳥銃製作與火器司的誕生第42章 長安城外話離別與一點小插曲第39章 父皇要去秦嶺石炭礦第27章 大唐的冬天與咱的幸福生活第35章 大唐電學教材第42章 長安城外話離別與一點小插曲第42章 長安城外話離別與一點小插曲第27章 大唐的冬天與咱的幸福生活第72章 約定!水陸夾擊第73章 女皇死了第24章 西郊圍獵第58章 出征!將士們第87章 儋羅大捷第87章 儋羅大捷第69章 陳郡謝氏與合資辦鐵路第15章 點亮大唐第一盞燈第53章 泉州的第一個元旦第88章 失蹤的百濟武王第46章 用兵條例與上奏要人第69章 陳郡謝氏與合資辦鐵路第22章 母妃的生宴(下)第11章 晚宴(上)第44章 泉州告急!緊急救援第79章 遭遇大食商船第34章 煤礦開採與建立電學館的請求第74章 雙收第12章 晚宴(下)第9章 詩名滿長安第20章 大唐的蹴鞠與新的革新第12章 晚宴(下)第7章 朝堂之上的忽悠第14章 被電了第49章 颱風來了與木瓜的用處第88章 失蹤的百濟武王第14章 被電了第73章 女皇死了第54章 鼓山野餐與海寇來犯第4章 花露水製作(上)第34章 煤礦開採與建立電學館的請求第42章 長安城外話離別與一點小插曲第26章 鳥銃製作與火器司的誕生第49章 颱風來了與木瓜的用處第30章 水泥修路與官商合作的提出第86章 心中有我第84章 薯童謠第4章 花露水製作(上)第61章 土著暴動與密信第36章 大敗吐谷渾與探礦事件第52章 一半的作坊與馬尾海港第50章 泉州紈絝事件與蕭府來人第87章 儋羅大捷第64章 母妃的眼淚與父皇的交談第46章 用兵條例與上奏要人第49章 颱風來了與木瓜的用處第45章 野人山的傳說與泉莆大捷第3章 拜見母妃第31章 商會成立與遠征吐谷渾的帷幕第52章 一半的作坊與馬尾海港第69章 陳郡謝氏與合資辦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