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評論有讀者寶貝覺得這個比較無聊,所以柔柔這兩天正在一章章的檢查修改哦,希望大家多多見諒哦~】
陰陽分開。劍術運動和其它武術項目一樣,包含着動靜、虛實、剛柔、快慢、伸縮、張弛、抑揚、頓挫、輕重、起伏以及內外、上下、正偏、左右等種種的對立因素的規律,動作就能做得更好。對立因素的某一方都是不能孤立地存在的,沒有動,就沒有所謂靜;沒有虛,就沒有所謂實;沒有剛,也就沒有所謂柔……。中國的武術運動特別強調:欲要動先須靜,欲要實先須虛,欲要剛先須柔……。比如刺劍用力,劍從腰側向前刺出的時候手臂的肌腱都是比較放鬆的,劍柄也握得不太緊,肩也不太下沉,這時是“柔”的狀況;等到肘關節從後向前經過腰側的時候,劍柄就握緊了,肩就向下沉了,手臂的肌腱就緊張起來了,這時纔有了“剛”。有鬆弛纔能有緊張,如果刺劍的一開始就使持劍的手臂處在緊張的狀況下,那麼這刺劍要它緊張有力時,它反而不能緊張有力了。這樣,“剛”也就產生不出來。所謂“雙重則滯”,陰陽對立的兩面,有任何一面“重”了就失去了運動,失去運動,失去了變化。同時,任何陰陽對立因素還必須是在同一個運動過程中相互轉化,不能把它們分割成兩個運動過程,否則就失掉了對立的統一。在劍術練習時,把法的向背、劍勢的起伏、動作的輕重、節奏的緩急等等,都必須運用對立因素的規律使之有陰有陽。
擊刺得法。劍法有着擊刺斬等許多的劍法,這些劍法各有各的運使部位和方位,各有各的着力點。有的劍身直着向前,有的劍身平着向前;有的着力點在劍尖前鋒,有的着力點在劍尖側鋒;有的着力點在劍刃前端,有的着力點在劍刃後端;劍法不同,劍的使用形式和着力點也不相同。中國的劍術在劍法上有着嚴格的規定和要求,該是什麼劍法,就該是使用什麼樣的部位和形式,就該是什麼樣的着力點,不能亂來。比如刺劍,使用的形式是劍刃分爲上下,劍身直着向前,如果把刺劍做成了劍刃分爲左右,劍身平着向前,這就違反了旬“刺”的法度。再如砍劍,着力點規定在劍刃後端,如果砍劍時把着力點移向了劍刃前端,這又違反了“砍”的規定,不合“砍”的法度了。練劍時要特別注意劍法,並在符合劍法的基礎上,做到“擊則斷石,刺則入金”,把勁力貫到劍器的鋒刃上,做到身劍的勁力合一。
呼吸自然。呼吸關係着運動的持久性,也關係着勁力的推動。象一些結構複雜、動作快速、運動量大的劍術,對氧的需要很大。如果不善於掌握和運用呼吸的方法,就很容易氣血上涌,使氣息停留在胸間遊動。氣往上浮則內部空虛,空虛則氣促,氣促則吸入的氧不足,氧不足則力短,力短就不能使運動持久,運動的平衡性也就遭到破壞。所以,在劍術練習的時候必須善於“蓄氣”,運用腹助呼吸的方法,這樣才能使運動持久,才能保持運動的平衡,才能達到矯捷、矜持、從容不迫的要求。劍術運動的呼吸方法和其它武術項目的呼吸方法相同,有提、託、聚、沉四種。在一般的情況下,由低動作進入到高動作的時候應該運用“提”法,在靜止性動作出現的時候應該運用“託”法,在剛脆短促的動作出現的時候就該換用“聚”法,在由高動作進入到低動作的時候又該運用“沉”法。這些呼吸方法隨着動作進行變化的時候,都必須遵循“呼吸自然”這一基本要求,不要故意做作。
劍者,決也,斷也。必內而決七情,斷凡息,內三寶得以渾化而至於純陽,此內而劍學之築基,內殼通而堅實也。尤當外而決灰心,斷聲跡,加之以招式變化之奇,以夕朝時習,外三寶得以渾成,而至於柔剛,此外而劍法之暗練,外殼注而靈穩也。至如近世所學之劍,以舞之者,類皆皮毛中皮毛,浮之至淺而至鄙者也。昔伏牛氏祖雲:果爾志向上,當先靜以築其基,存之深養之熟,內外三寶合一,渾化歸一。
正所謂:
內外全無渣滓質,養成一片紫金霜。
陰陽造化都歸我,變動飛潛各有常。
夫劍乃儒雅中之利器,有正直之風,和緩中銳鋒,具溫柔之氣,靈則通神,玄能入妙,飛來飛去,無影無蹤,作雲作雨,如虎如龍,變化莫測,轉展無窮。誅人間之惡黨,斬地下之鬼精,可破陣以攻城,隨手指點,草木皆兵,可防一身之害,資三捷之成,故珍爲致寶,運可通神。光靈明而不昧,體剛健而長生,掃則霧消煙掩,揮去則石走雲崩。可避水火之災,入不溺焚;可解刀兵之亂,視如不見。
其爲德亦若人也,資稟於陰陽爐火之煉,性成於元亨利貞之能,百折不屈,九轉而形骸備。鑄冶始於神人,傳授依乎仙術,習貴專精,功宜百倍,非取天地之氣,無以培養人之本源;不吞日月之精,奚以輕身健體?非精足氣不能清,非氣足神不能靈。非內而精氣神、外而筋骨皮,渾成一片,身不能輕。將何以飛取雁書、遠逐鴻跡?非如此何以通妙,而能超衆?能御大敵,足稱萬兵之祖。故精足則戰耐久;氣滿則呼吸細;神清靜而圓融,則變化莫測。故曰:身完天下無敵手,劍完四海少敵兵。能此二者,方可超凡入聖境,庶幾馭衆爲高明,勿負古人之留意、仙佛之苦衷
習得形劍成於外,則劍氣備於內,是爾身心自有主。其爲用也,可除災以斷水,可畫地以成河;斬七情、斷六慾而絕淫根;破異術,滅妖通以除惡黨。神智從生,豁古今於親目;謀猷克布,協治化以感通。儒之禦侮,以此而威行;道之降伏,以此而欲空;釋之真空,以此而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