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蕭幹所言,確屬事實。”爲高強解說的,乃是其麾族之人,原遼國光祿勳、如今的大宋樞密院燕雲房承旨趙良嗣:“相公,中原之民,常謂外族茹毛飲血,穹廬爲家,逐水草而居,兄終而弟繼其妻,與禽獸無異。若人之對禽獸者,則凡事無不可用其極,可欺瞞之,可殺戮之,可劫掠之,可凌辱之,至乎屠族滅種,亦在所不惜,且以此爲赫赫之功也。殊不知,風俗雖各,人情卻一,彼此皆天生之民,何以出此?是以,數千年以來,中原或強或弱,強則分隔塞上各部,弱則退保南方水土,終不能得而治塞外諸族,皆由於此,蓋塞上各族所仰慕之首領,絕非中原之君父也。”

高強託着腮幫子,在那裡聽的出神。來自現代的他,從小就有一箇中華民族的概念,總以爲自己對於民族觀念算得上新潮和開明瞭,不料在接觸到這個時代人最真實的意志之後,他才瞭解到,自己當初錯的有多麼厲害:他心目中所謂的民族平等,根本就是漢族主導下的民族平等,而在這個時代,漢族的影響力遠遠沒有他想象的那麼強大,若是想要建立起以漢族爲主導的多民族共存國家,雖然不是不可能,但決計不是一兩代人的努力就能完成的。

漢人的國家,其根本理論是由家而國,以家法治國,其發端是來自於數千年前耕耘在黃河兩岸的無數大小氏族,其領袖則是一個理想地父親形象。故而在中原歷代的文章奏議之中,你可以無數次地看到臣僚將皇帝稱爲君父,而皇帝則將臣僚百姓稱爲赤子,都是這種理論的體現。但在塞外,這種社會的組織則全然不同,嚴酷的生存環境,逼使部落的領袖必須是一個個人能力強大,能夠保護其臣民的人。而且一旦形成之後。則隨即便會將其神化。採用類似於中原天命所歸的理念,把其血脈相連地祖宗十八代都和普通地部民區分開來,以此鞏固其統治地位。

若是用這種觀念來解讀外族演變地歷史,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在這片中原視爲蠻荒之地的遼闊土地上,其實與中原相類似地,從遠古以來就經歷了無數次的朝代更替。匈奴,鮮卑,突厥,契丹,每當草原上有一個民族崛起稱霸,必然就伴隨着一個家族的統治地位,而一旦這個家族失去統治權力,則該民族便隨之衰敗。概莫能外。以中原人的觀點來看。則夷狄不通禮義,不守忠信,全然尚力爲尊。殊不知這種看法只是及於表象而已,在塞外各族看來,其實他們從始至終都是一家,各族的興替只不過是類似於中原地改朝換代而已。一旦天命有所更變,則追隨新的天命所歸者是再自然不過的選擇——在中原,這種行爲就叫做順天應人。

當然,由於中原和塞外歷來的頻繁交往,彼此文化浸染的過程,這種規律有時候表現的不是那麼明顯,然而其內在的運行軌跡卻從未改變,簡單來說,那長城外的土地根本就是一個與中原同等古老地文明國家,試問對於這樣一個國家,中原人要如何去統治它?這也正是漢唐之時,漢人武功強盛如斯,卻終究不能使胡人懾服歸化地原因所在。

怔了半晌,高強嘆了口氣,方道:“怪不得,蕭幹只須得我一言,便可放心地與我結盟爭奪塞外帝位,原來他所忌者,惟有我一人而已。在我之後,無論中原是強是弱,這塞外終究還是他們胡人的。”他隨即又想起一個問題,向趙良嗣問道:“然則若是我有意反悔,他豈非一無所得?”

趙良嗣搖頭道:“相公如此說話,仍舊未通塞外諸族之本性。胡人尚力爲尊,固然不錯,然而能爲首領得天命之人,自須善撫其民,言而有信,處事均平方可。相公若是先與蕭幹有約而後又反其言,則塞外胡人無人再會服膺於你,充其量是權且畏服,這胡人之中,終究還是得胡人爲尊。如唐時太宗號令萬邦,非徒以兵威,蓋唐出於胡人,能知其心,待破突厥之後,分諸部各置其地,因其風俗而治之,處事均平,能得衆心,才獲得胡人上天可汗之號。然而後世子孫治於中原,胡漢終究不能混一,遂使塞外各族漸漸離心,其治胡漢如一之策,反而徒使胡人得以躍馬中原,成開門揖盜之勢,及至國朝奠基,長城內外非復漢人所有,皆唐季之遺禍也!”

“漢唐雄風,好一個漢唐雄風啊!”高強仰天大笑,原來就是這麼一個漢唐雄風,無非就是一個黑社會頭子打贏了幾場羣架,大家擺酒慶祝互相吹捧而已,其實從來就沒有人真正對他衷心欽服過。及至後世子孫連羣架都打不贏了,就來緬懷前輩打架的威風,進而幻想起前輩靠打架就能打地人人心服口服的美妙場景,全然忘記

老爸教育自己的一個最簡單的道理:打架是不能解決地!

“罷了,以我等之力,倘能恢復燕雲,已是莫大之功,後代子孫能否守成,又或進而開疆拓土,則兒孫自有兒孫福矣!只是我等今欲恢復燕雲,而其地百姓久爲契丹之人,未服中原王化,此事卻不可不慎。”高強所關心地,還是眼前的問題,別人的事,他可操心不來。

趙良嗣笑道:“相公能有此心,便不愁燕人不附,只須謹記一節,遼人重燕,待燕人甚厚,我大宋若要令燕民服膺,亦須待燕人如遼人一般,則大事定矣。”

高強連連點頭,趙良嗣地這幾句提醒可不是隨口說說,沒幾天就要交割易應朔四州,對於那裡早已約定降順南朝的燕民如何處置,不但關係到自己以往地承諾、這四州的安定。更關係到大宋在燕民心中的第一印象,怎容有絲毫疏忽?

“既是如此,趙承旨,這四州之民多有先約內附者,務須一一安撫,使其盡數悅服。讓燕雲餘下的百姓看看。遼政不修,我大宋纔是他們應該歸附的對象。”

趙良嗣自然大聲應諾,他主掌燕雲房。對燕地豪傑和官屬的拉攏本是他分內之事。自來已計議周詳。纔有這般底氣:“相公放心。易州高氏。州劉氏,皆當地大族,兩族皆已相約內附,萬無一失。”

數日功夫,轉瞬即逝,這一日便是五月望日。高強跨上照夜獅子馬,將帶一應官屬。常勝軍都統制种師道在旁爲伴,韓世忠背嵬馬軍前呼後擁,甲葉鏘鏘。大軍兩萬餘過了雄州,直向白溝館而來。

到了界河邊。此處原有無數植柳,中間只留一條通路,只可容單騎通過。乃是供兩國使人往來之用。如今大軍將要來往,這條道路勢必要拓寬,這任務就交給了雄州知州和銑。早在一月前約定交割日期時。和銑就開始動手,將兩旁種植了近百年地柳樹砍倒一片,又用土石把塘水澤填平填實。壓了一條大道出來,方便大軍行走。

此時這白溝河畔熱鬧非常,用一句後世無數國人耳熟能詳地話來形容,那就是左一層,右一層,左一層,右一層……錯了,錯了,應該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一條白溝河甚是清淺,看上去不過齊腰深,寬也只有幾丈,兩邊卻是景象迥異,大宋這邊吹吹打打,百姓夾道而觀,對着大宋兵馬指指點點,叫好聲不絕於耳,蓋因常勝軍移屯河間等府以來軍紀甚嚴,與民間買賣公平,甚得當地民心。不過這種熱情和現代戰爭片中爹孃送子上戰場的熱烈場面相去甚遠,畢竟軍隊的性質不同,這時代地軍隊和平民從根本上是處於對立面,乃是國之爪牙,用於統御百姓地工具,軍紀再好也不過是約束較好地爪牙而已,倘使軍紀一壞,那就赤裸裸地成了百姓地禍害了。

饒是如此,到了兩國之間,老百姓這彼我之分還是明白地,你再看對面,那裡亦是兵甲重重,遼兵的鐵甲在陽光下同樣耀眼,只是和大宋的甲光比起來,好似就黯淡了許多,單看光鮮程度,宋兵絕對佔了上風,況且宋兵的軍服均爲緋色,陽光下煞是鮮亮,大宋的老百姓見此情景,自然個個腰桿筆直,大聲叫好。

高強打望遠鏡看了看對面,只見大旗下立着兩員將,俱是眉頭深鎖,左首邊耶律大石,右首邊蕭幹,餘外將佐數十員,雁別翅排開,其後甲兵一層層一列列,若是不知兵事之人,一眼望去還真不知多少,看起來和高強這裡的兵將也不相上下——實則根據高強地情報,對面的遼兵頂多兩萬人,自己身邊單單背嵬一軍就有此數,還不計右軍和後軍。

當下催馬向前,一匹白馬得得小跑,倏忽穿過白溝河上大道,正是高強當先過界。待馬蹄踏上燕雲之土,見對面地耶律大石等人將要迎上來,高強卻不理睬,片腿跳下馬來,伸手抓起一把土,復又跳上馬鞍,將右手高高舉過頭頂,向身後官兵揚聲高叫道:“大宋將士,燕雲之土!”

百年以來,這是第一次有大宋的官兵踏上燕京的土地,對於從建國之初就深懷燕雲之痛地宋人來說,這一刻當真令人百感交集。只見高強將那手向空中一撒,任憑土屑隨風落在自己頭頂和身上,衆將士則齊聲高呼燕雲,將手中兵器向半空高舉,金鐵之聲響徹四野。

氣勢這東西,有道是此消彼長,宋軍士氣高漲,遼軍就相形失色了。耶律大石心中自是不忿,無奈形勢比人強,只好強自按捺,催馬上前,待高強作秀完畢,方在馬上抱拳爲禮:“高相公,去歲汴梁一別,不覺經年矣,得見相公風采依然,不禁使人頓忘相公之言語。”

高強自然曉得他話

,說得是自己當日曾說無意壞盟,如今卻勒逼交割四爾反爾叫人齒冷。不過高強卻不認爲自己說過不要燕雲寸土地話語,當日雖然多用隱語。卻分明說及於此。耶律大石此舉無非是出出氣而已。當下也不來理睬,卻端起了臉,對耶律大石抱拳道:“兩國之間,不敘私情,須待異日方可。本相今受我家天子朝旨,依約前來交割州、易州土地百姓,倘若貴使便是接引之人。煩請領路。”

耶律大石吃了這個癟。瞥見身旁的蕭幹默默無語。也曉得自己孟浪←卻不是接引之人,當下將全權負責此次交割事務地權知南面樞密院事左企弓引薦上來。

高強聽左企弓報了姓名。一面也報上自己地官銜姓名。一面心裡卻想起這左企弓在歷史上留下地足跡來。此人在遼有名臣之號。不過人品卻爛的可以,當金兵入燕時他奉表請降,這也罷了。待得金兵北迴,將燕京交還南朝之時,當時是將燕京富民盡數擄掠北去,此人全家都在其中。本當是深懷國仇家恨的,結果此人居然向阿骨打獻上一首詩〉什麼“君王莫聽捐燕議,一寸山河一寸金”,完全把自己當成了金人一般。叫阿骨打不可依約將燕京轉給南朝大宋。那一副奴才面孔着實叫人齒冷。

心中雖然鄙夷,這時卻不好顯露在臉上,高強便與左企弓並馬而行。往州徐徐行去,身後宋兵和遼兵並肩而行,標準的大路朝天,各走一邊。

一路行來。高強便望見田野荒蕪。村墟寥落,百姓面上多有菜色,不由得嘆息道:“某在汴京時。常聽人說起北地連年歲凶,百姓艱食,如今看來果然不錯。”身旁就是燕京地大吏,高強這等話本是揭人家地瘡疤,官場中以此爲大忌,不過高強既然鄙薄這左企弓地人品,好歹要找機會刺一刺他。

左企弓聽了心中自然不悅,乾咳一聲道:“聞聽數載之前,大宋亦有旱情,江淮一帶赤地千里,我燕地雖連歲歉收,諒還不至於此。”

高強側頭看了看他,微微笑道:“那年大旱,卻是艱難,全仗我朝君臣吏僚同心並力,以時賑濟,雖災情最甚之處,鬥米不過百錢,故而災民得以全活者甚衆,卻不知如今燕地糧價幾何?”高強這一問乃是明知故問,現今在燕地,糧價根本就不是用錢來計算,而是用絹帛,沒錢買糧地百姓或者易子相食,或者鋌而走險,到處都是危機四伏。

左企弓亦是官場老手,怎聽不出高強這話語中地隱意?無奈自己這邊天時不利,強辯只能自取其辱而已,只好打個哈哈,閉口不言。

自此到州,不過九十里,雖然按轡緩行,一日也就到了。當下高強直入州府衙,與左企弓驗過文書,辦了交接事務,有那些吏僚家不在本州的,交卸了職司便要離去,大衆不免依依惜別,揮淚傷情,不必細表。

待交割事畢,自有大宋文吏接管,本州知州亦已委任,依着大宋新闢州縣多用武臣的慣例,高強就承製,命常勝軍右軍統制劉琦爲權知州事,後軍統制關勝爲權知易州事,待二州粗定之後,朝廷自然有循吏流官前來赴任,不在話下。

新府衙建立之後第一件事,便是出榜安民,依照高強向趙地奏議,凡新附州郡,一律免除賦稅三年,嗣後則悉依遼賦不變,至於中原所行地榷鹽榷茶諸法,則一律暫不行於燕地。要知大宋商品經濟發達,遠勝北地各族,燕地雖然是遼國最發達地地區,這方面和中原也還是有較大差距,一旦將這些通商之法統統用上來,與落後的商品經濟不相適應,勢必造成經濟地蕭條,進而影響政治的穩定。

劉琦與關勝到州之後,便即分遣各部下鄉進坊,曉諭各處居民本州已入大宋封疆,一面闡明各項政務,一面將預備好的賑濟糧米發放到各縣各村坊。此二州與大宋接壤,民間的日常交往便甚爲頻繁,其百姓對於宋事知之甚多,再加上數年來從不間斷的統戰工作,大宋官吏所到之處皆有當地豪民接應引導,有的甚至當場就被宋官任命爲書吏、衙前等等吏職,俾可收其理民之效。

當然,在事先收買地燕民之中,亦有些高端貨色,譬如現在站在高強面前的這一位。此人年紀三十許,面如冠玉,氣度沉凝,論風度比那雅量著稱地劉琦也不差到哪裡去,自報姓名乃是本州大族劉姓子,名喚劉晏便是。

“草民身爲漢人,自當贊襄大宋收復本州,今州方入大宋,草民情願自效軍前,並鄉里八百人,盡皆赤心爲國,伏請相公收納爲感。”

第八十章第28章 鬼臉(上)第四十八章第五章 下第15章 炒金第35章 最長的一夜之朱氏父子(上)第1章 燕青(上)第18章 抽薪(上)第5章 十字第41章 立志第4章 出走(下)第三十五章第三章第77章 相殘第40章 遠人第21章 詐病第19章 藥師第八十三章第34章 來投第15章 備荒(下)第7章 錢法(上)第四十章第55章 夜行第19章 鐵牛(下)第4章 述職(下)第3章 羽翼(上)第8章 上壽第20章 張青第16章 變數第19章 料敵(上)第10章 捉姦第十一章 上第19章 河水(下)第30章 結合第20章 開博第34章 反目(下)第二十三章第十五章第八十一章第31章 事後覺第7章 大名第17章 夜襲(下)第31章 事後覺第二十八章第10章 徐寧第34章 反目(上)第五十八章第十八章第十章 下第36章 張榮第20章 危機(下)第四十九章第24章 決然第1章 上第二十三章第八章第19章 藥師第14章 麒麟第8章 龜頭(上)第33章 奔襲第31章 故人來(上)第4章 智深第75章 洗錢第九章第30章 議定(下)第22章 出奔第20章 危機(下)第13章 街鬥(下)第30章 議定(上)第五章 下第4章 祭掃(上)第22章 平匪(下)第37章 邀援(上)第8章 奪權(上)第五章 下第10章 意動第2章 買賣(上)第33章 詭譎(上)第41章 立志第六十三章第33章 奔襲第四十七章第40章 結局(下)第19章 河水(上)第二十七章第29章 洞房第八十四章第14章 結黨(上)第八章 上第11章 浴火第26章 种師道(上)第37章 圍攻第五十八章第14章 行路第75章 洗錢第8章 奪權(上)第三十一章第十一章 上第七十六章第三十六章
第八十章第28章 鬼臉(上)第四十八章第五章 下第15章 炒金第35章 最長的一夜之朱氏父子(上)第1章 燕青(上)第18章 抽薪(上)第5章 十字第41章 立志第4章 出走(下)第三十五章第三章第77章 相殘第40章 遠人第21章 詐病第19章 藥師第八十三章第34章 來投第15章 備荒(下)第7章 錢法(上)第四十章第55章 夜行第19章 鐵牛(下)第4章 述職(下)第3章 羽翼(上)第8章 上壽第20章 張青第16章 變數第19章 料敵(上)第10章 捉姦第十一章 上第19章 河水(下)第30章 結合第20章 開博第34章 反目(下)第二十三章第十五章第八十一章第31章 事後覺第7章 大名第17章 夜襲(下)第31章 事後覺第二十八章第10章 徐寧第34章 反目(上)第五十八章第十八章第十章 下第36章 張榮第20章 危機(下)第四十九章第24章 決然第1章 上第二十三章第八章第19章 藥師第14章 麒麟第8章 龜頭(上)第33章 奔襲第31章 故人來(上)第4章 智深第75章 洗錢第九章第30章 議定(下)第22章 出奔第20章 危機(下)第13章 街鬥(下)第30章 議定(上)第五章 下第4章 祭掃(上)第22章 平匪(下)第37章 邀援(上)第8章 奪權(上)第五章 下第10章 意動第2章 買賣(上)第33章 詭譎(上)第41章 立志第六十三章第33章 奔襲第四十七章第40章 結局(下)第19章 河水(上)第二十七章第29章 洞房第八十四章第14章 結黨(上)第八章 上第11章 浴火第26章 种師道(上)第37章 圍攻第五十八章第14章 行路第75章 洗錢第8章 奪權(上)第三十一章第十一章 上第七十六章第三十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