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息傳到高強耳中時,已是正月二十八日,韓世忠與史了虎北口,山前州郡盡數被宋軍佔領。

送信的卻是熟人,乃是之前曾在汴京會過的童貫麾下勝捷軍統領官劉光世,亦即歷史上南宋四大將之一。不過這個劉光世勝仗打的不多,因此高強對他也不大待見,只是尋常以禮相待而已。這日在憫忠寺偏殿的宣撫司駐在官署中見了劉光世,看他一臉風塵,樣貌疲憊,倒似是經過了一番跋涉,高強便命他坐下說話,又命人賜了茶水。

劉光世喝了幾口茶,氣息順了,方謝過了高強,仍道:“高相公,小將奉童宣撫之命來報,我西軍自正旦日約期進兵之後,府州一軍已克武州,童宣撫大軍直入雲中,遼兵雖有意劫糧,被我軍王稟、辛興宗二統制兵擊走,而後大兵進圍大同府城,三日後破城,其時爲正月九日。而後聞聽遼兵西南面招討司與西京部署合兵,自奉聖州來攻我師,童宣撫以爲新破之城難守,遂留兵屯駐,自率大軍北上,與敵逢於桑乾河北,遼兵不戰而走,我兵追之,至於奉聖州則遼兵四合,衆達數萬,我兵轉戰已疲,兼糧草漸少,宣撫始有退兵之議。近有董龐兒率軍來助,兵勢復振,得知高相公這裡進兵順利,宣撫因遣小將前來告以西路兵事,若相公有餘力時,可出居庸關撓敵之後,則大勝可期。”

高強一面聽,一面對着地圖看。嘴上雖然不說,肚裡已經在罵童貫無謀了。其實他雖然沒有直接干涉西路軍的軍略,但其實已經爲童貫解決了不少問題,首先董龐兒和耶律餘睹等部在蔚州鬧地天翻地覆,遼兵已經完全無法進入蔚州,童貫的右翼便得以保障;其左路有府州的折家軍,也是一路勁旅,在兩翼都保證安全的情形下。童貫坐擁十餘萬久經戰陣的西兵精銳。大同府距離先前割讓給大宋的應州又只有百里之遙。任誰來指揮都是必勝之局。

但問題在於攻克大同府之後,童貫不應急進尋找遼兵決戰,要知道這山後八州的情形和山前燕地不同,此處自唐朝以來就有不少邊地羈部落,契丹人、奚人等塞外民族在這一地區爲數甚衆,枝蔓亦多,他們是遼兵的天然耳目和潛在地後勤補給。甚至是兵源。在這種地方想要和契丹決戰地話,那就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長,自討苦吃,你打贏了,對方可以輕揚遠遁,一旦吃了敗仗就可能全軍覆沒,最是兇險不過。

“童宣撫亦是知兵之人,爲何不先回兵蔚州。招諭當地番漢諸部。而後再行北上?”這話高強只是在腦子裡轉了轉,卻沒有說出口,他地目光從地圖上掃過。看看童貫的進兵路線,這問題就已經有了答案:這傢伙,他是想要攻打居庸關,而後突入燕京啊!死太監是想要和我爭功來了,先取大同,後取燕京,這算盤打的,克啷啷響!

“敵軍幾何?統兵之將何人?”

劉光世見問,忙應道:“軍前捉得契丹生口,道是西京留守蕭乙薛統軍,且得西南面招討司援兵五千,總得兩萬多兵。其兵一路擄劫百姓,盡取民馬從軍,故而全軍皆爲騎軍,如今正是弓勁馬肥之時,塞上遍地牧草可食,彼可不煩饋糧,來去如風,我兵數度意圖圍殲,皆被他知機遁去。”

高強點頭,向左右問道:“諸公以爲如何?”

种師道職責全軍都統制,聞言即道:“燕地粗定,我兵得以轉動,可以前軍全隊,並背嵬馬軍萬騎,踏白馬軍萬騎,四萬兵出居庸關,取州、儒州、懷來等地,出奉聖州之後,與西兵夾攻,敵軍無以退避,定然就擒。”

諸將亦紛紛點頭,看來种師道這建議從軍事上來說無懈可擊。高強正要發令,一旁轉出耶律餘睹,高聲叫道:“且慢!相公,某有一事不解,此番大宋悉兵數十萬北來,爲收取燕雲故地乎,抑或滅我契丹乎?”

高強一怔,拿着令箭的一隻手就慢慢收了回來,皺眉道:“自然是爲了要收取燕雲故地,然而契丹不與,稱兵來拒,我亦只得以兵相抗。都統有何說話,但請直言。”

耶律餘睹也不管殿中諸將投來的白眼,顧自道:“方今燕京、雲中皆下,山前之地盡屬大宋,山後則應、朔、蔚、雲四州歸宋,應山後漢家故地之中,契丹只得儒、、新、武四州而已。”其實這山後各州多已改名,例如新州現在就叫奉聖州,武州則改爲歸化州,州則被奚王府佔據爲投下州,號爲可汗州,但耶律餘睹爲了迎合宋人的情緒,皆以當初後晉割地時名稱之,也算難爲他了。

高強亦要經過

從旁解說,方纔懂得他話語中的玄機,當即點頭稱是白他的意思了,大約是勸自己見好就收,不要再擴大戰事規模,剩下幾個州郡可以乘勝去向遼國通過談判索取。果然見耶律餘睹續道:“自大宋出師以來,所向皆降,百姓無兵戈之擾,足見燕地民心思南,合當入宋,我契丹主上本意交割山前山後漢家故地,徒以朝中宵小蠱惑,致中道而廢。如今王師既已得其大半之地,可即遣使申明前議,但得契丹許還餘下州郡時,便可罷兵修好,安享太平。”

劉光世初時還不識得耶律餘睹,聽他在那裡說道不須再戰,心中不由得懊惱,便向一旁的劉琦問其來歷,待得知是契丹逃人時,他武夫不管什麼兩國邦交,登時無明火起,喝道:“兀那遼狗,說甚話來?爾契丹若知我王師前來收復故地,自當雙手奉上,退避塞北,而今擅敢興兵抗拒,須是我家興兵前去洗盪了。方顯我家手段!爾妖言蠱惑,可是有意沮我戎機,行那緩兵之計?速速收聲,否則教你知道知道三將軍劍利不利!”劉光世乃是西軍大將劉延慶三子。故而軍中都呼三將軍。

耶律餘睹氣得滿臉通紅,他在高強軍中甚得高強禮遇。幾時受過這樣的閒氣?看劉光世不過是一個西軍小將,有心不和他一般見識,只得強壓怒火,向高強道:“方今前敵已交。軍情緊急。某願手書一封。請相公火速命使人送往那蕭乙薛軍中,此人與我故舊。諒必見書退兵,仍祈相公告知西路童宣撫,不可貪功冒進,以傷兩國邦交。再請放回前日我契丹來使蕭駙馬,使歸朝稟明南朝務結盟好,不興刀兵之意。則可重定盟約,交還奉聖州管下應有漢家州郡,則兩國罷兵修好。豈非美事?”

劉光世年輕氣盛,見這敵國逃人居然膽大至此,完全無視自己地警告,當時就想拔劍上前,虧得劉琦知曉高強對此人的看重,不容他胡爲。一把抱住劉光世。低喝道:“不可造次。且聽相公處分。”劉光世方纔省起此處不是自家西軍所在,悻悻然作罷,只斜着眼睛去看耶律餘睹。

高強得餘睹一言提醒。心中亦以爲然。若照着餘睹的建議,倒不失爲一個雙方都可以下地臺階,只不過有一個問題,目下大軍白刃已交,童貫甚且遣使來求援兵。可見戰況緊急不容稍緩,怎經得起兩國使節往來耽擱時日?若是援兵不出。萬一童貫有個閃失,說不定遼國以爲宋軍不過爾爾,又再翻臉來交戰,那可就弄巧成拙了。

他正在思忖間,宗澤從一旁站起,拱手道:“相公容稟,相公奉命與童宣撫兩路北上收復燕雲故地,原系今上聖旨,王命在身,豈能自把自爲?今遼兵逡巡奉聖州不去,相公既知軍情緊急,合當以兵應援,不容有失。至於與遼和好之事,自可待奉聖州收取之後,再遣還使者,告以燕雲故地皆已歸還我朝,方有意重修故交,且看他遼國君臣可識得天時罷了。”

餘睹聞言大急,又待再諫,高強把手一擺,止住他說話,笑道:“宗承旨所言,正合我意。耶律都統,不是我不欲結好,委實貴主信使不至,兵勢方交,如何輒可分解地開?何不如此,都統不妨便將手書寫就,我命將士快馬前去,送達那蕭乙薛軍前。若是他得信輒退時,我擔保西軍兵馬收得奉聖州之後便止兵息馬,不動干戈;若是蕭留守執意不退,我亦無法可想,只得刀兵相見。”

耶律餘睹何以要爲蕭乙薛着忙?原來此人亦是他友好之人,現今遼國宿將凋零,蕭乙薛堪稱是新一代中的將才,自到西京以來四出征討,所向必克,當地大小盜賊盡皆蕩平,故而西京境內得以安定,兵衆亦以此精強,觀其能以兩萬多兵馬牽制住童貫十萬大軍,便可知其才幹。耶律餘睹走地是曲線救國的道路,可謂身在宋營心在遼,他自然不希望蕭乙薛被宋軍打垮,這一支勁旅還是要留到攻打女真的戰場上去,方是用武之地。

如今見高強發話,情知無可挽回,只得低頭應了,便即向殿中書吏索了紙筆,揮就書信一封,封好了交給高強。高強持了書信,看看殿中何人可使,一眼就望見秦檜和張覺兩個並肩站在角落,登時笑道:“秦節判近前來,我命你持此書信去往那奉聖州蕭乙薛軍中,宣示退兵之意,秦節判日前使於燕京而成,今次定當不辱使命。”

秦檜上次當了一回使者,遼人待之甚厚,又經過這幾天與張覺爲友,得知遼人百餘年來仰慕中原王化,早已沾染了禮義文章,全不似塞上異族,亦已心安。今次聽見高強

出使,他心下倒不似前次一般慌張,只是心跳加速,說話要多咽幾下口水方得:“下,下官得令,還請,還請相公命人佐助。”

你這廝是不能單獨派出去地,誰知道你和人作什麼交易……高強想了想,便命劉晏爲使副,率本部敢勇百人與秦檜同行,此人忠心可恃,由他在旁,不怕秦檜會搞什麼花樣。其實他冷靜下來以後,也知道這時地秦檜和歷史上不大相同,蓋其未曾陷敵之時。身家前程都和大宋綁在一處,大概連一絲賣國地念頭也不曾有過。然而高強就是看其人其名不爽,總是要讓他直接站到兩國交往的最前沿上,看看此人到底會露出什麼樣的面孔來,若是果真忠勤國事,也算是爲他另一個時空中的作爲贖罪一二,如果被高衙內捉到了什麼把柄,哼哼。那就對不起了。高衙內的腰間寶刀可是許久不曾發市了!

秦檜領命。便與劉晏出去收拾起程。這邊高強又道:“救兵如救火,便請種公領兵,史統制、韓統制一旁相助,點馬步兵四萬,出居庸關以助我師。種公既行,若不見秦節判還報時,即是那蕭乙薛不肯退避塞外。當即行殄滅,不得貽誤軍機。”

种師道一聲得令,上前領了令箭,便與同行諸將出殿點兵去了,劉光世忙上前謝過了高強,追着後面亦去。

原來高強攻下燕京之後,所部半數駐紮在宛平城內,半數駐紮燕京城中。今次种師道所領之兵便是宛平城之兵。當下諸將馳至城中。不一刻傳出將令去,各軍即時拔營起行,沿途自有參議司新近設立的兵站供應糧草。不煩再行籌措。

劉光世問明此節,嘖嘖讚歎道:“小將在軍中時,人都說高相公理財聖手,能點石成金,揮手落米,小將還不肯信。今日見到常勝軍許多兵馬,一得將令便即登程,絲毫不以齎糧爲憂,又燕地本是新得州郡,沿途就有兵站供應糧草,方信人言不虛,若非高相公有此能爲,如何能得此?”

諸將聞之一齊大笑,种師道較爲老成,只是微笑,向劉光世道:“爾自西軍中來,說起來這參議司應付糧草之制,還是自西軍始,當日老夫率軍攻打臧底河城,便興此制。爲何爾今日卻不識其妙?”

劉光世搖頭道:“我軍雖亦有參議司支吾糧餉,卻只及軍下便止,渾不似常勝軍這般,當真是兵馬未動,糧草已先行。只不知大軍出塞之後,這糧草當如何集運?”

种師道笑而不答,竟是賣了一個關子。劉光世一肚子地不解,只隨着大軍次第起行,三日後便到了居庸關下,卻見道旁一路擺放着無數大小袋子,有許多大嗓門軍士打着參議司的三公白旗(上書公開公平公正六字,故此軍中稱爲三公白旗),反覆叫嚷“人攜小袋,馬攜大袋”,行軍中地軍士們亦各守秩序,皆隨手拿起一袋來系在身上,有馬者則多拿一個大袋綁在馬鞍上,如此且行且取,行軍隊列絲毫不亂。更有許多馱畜已經揹負了糧袋在那裡等候,只待領兵將帥持了參議司地令牌便可依例關領。

劉光世一時好奇,便也取了一大一小兩個袋子,就馬上打開看時,見小袋子裡面裝着地是炒好的小米,大袋子則是裝的生穀子,顯然小米是人食,生谷則是馬料,不由點頭道:“人馬俱是二斗有餘,攜此行軍,十日之內不煩饋糧矣!此制我西軍亦有之,只是高相公差兵之時,預先已於途中應用各處備好糧草,行軍不煩,實屬了得。”說話時嘖嘖有聲,顯然對於高強有什麼關於錢糧的秘技是堅信不疑。

時人多有迷信,因此諸將也不來笑他。大軍腳步不停,出了居庸關之後便要分兵,統領官劉唐率了五千兵去打儒州,大隊進取懷來,可汗州。此處乃是遼國奚王府投下軍州,所謂投下者,乃是因爲遼國北面官並無俸祿,隨所治之處取民戶爲投下,可隨意役使索取,如同部曲,契丹謂之投下。這制度乃是北地遊牧民族地傳統,後來一直延續到蒙元之時。

既雲奚王投下,自然有許多契丹地忠實民衆,种師道之兵倉促就道,又不曾有大批輜重,故而招降不下之後,只得權且砍伐樹木,打造攻城器具,直至兩日之後,方始諸軍齊攻,一舉而下此城。

休兵一日之後,种師道正欲將兵起行,當有兵士來報,說道秦節判奉使歸來,同行又有契丹使者一員,正在城外求見。

第二十八章第21章 招降(上)第26章 對箭(下)第30章 中計第五十章第3章 羽翼(下)第四十二章第十四章第29章 最長的一夜之石秀與石寶(下)第16章 奇案第14章 狹路(下)第五十二章第50章 神兵第21章 追失(下)第7章 收服(上)第10章 意動第五章第九章第6章 意外(下)第37章 邀援(下)第四十章第二十章第三十二章第十章 上第28章 迎宗澤(上)第6章 建策(上)第四十三章第25章 無情第二十七章第五十四章第27章 結盟(上)第24章 理財(上)第22章 括田(下)第8章 龜頭(上)第36章 關撲(上)第五十章第6章 建策(上)第十五章第32章 奔襲(下)第六十三章第2章 上第19章 鐵牛(上)第55章 夜行第十五章第3章 下第9章 索索(上)第14章 二帝(下)第四十八章第34章 最長的一夜之高強與朱勔(上)第40章 結局(下)第18章 逃亡第15章 轉仕第21章 博覽會(上)第九章 上第六十一章第14章 麒麟第17章 夜襲(下)第三十章第43章 新軍第15章 頭陀(下)第四十二章第20章 楊戩(下)第五十六章第54章 雙面第十七章第九章 上第29章 洞房第八章第6章 建策(下)第5章 齟齬(上)第26章 思見第49章 沒羽箭第32章 戰情第3章 羽翼(下)第八十五章第36章 最長的一夜之方氏一門(二)第51章 內線第三十二章第五十三章第十九章第三十章第7章 三論第八章 下第十二章第37章 底定(下)第34章 藏兵(上)第19章 鐵牛(上)第77章 相殘第18章 三問(下)第5章 心戰(上)第13章 一上(上)第36章 關撲(下)第2章 上第15章 梁山第四章第13章 劫牢(下)第5章 齟齬(上)第三十八章第四十七章第31章 天書(下)
第二十八章第21章 招降(上)第26章 對箭(下)第30章 中計第五十章第3章 羽翼(下)第四十二章第十四章第29章 最長的一夜之石秀與石寶(下)第16章 奇案第14章 狹路(下)第五十二章第50章 神兵第21章 追失(下)第7章 收服(上)第10章 意動第五章第九章第6章 意外(下)第37章 邀援(下)第四十章第二十章第三十二章第十章 上第28章 迎宗澤(上)第6章 建策(上)第四十三章第25章 無情第二十七章第五十四章第27章 結盟(上)第24章 理財(上)第22章 括田(下)第8章 龜頭(上)第36章 關撲(上)第五十章第6章 建策(上)第十五章第32章 奔襲(下)第六十三章第2章 上第19章 鐵牛(上)第55章 夜行第十五章第3章 下第9章 索索(上)第14章 二帝(下)第四十八章第34章 最長的一夜之高強與朱勔(上)第40章 結局(下)第18章 逃亡第15章 轉仕第21章 博覽會(上)第九章 上第六十一章第14章 麒麟第17章 夜襲(下)第三十章第43章 新軍第15章 頭陀(下)第四十二章第20章 楊戩(下)第五十六章第54章 雙面第十七章第九章 上第29章 洞房第八章第6章 建策(下)第5章 齟齬(上)第26章 思見第49章 沒羽箭第32章 戰情第3章 羽翼(下)第八十五章第36章 最長的一夜之方氏一門(二)第51章 內線第三十二章第五十三章第十九章第三十章第7章 三論第八章 下第十二章第37章 底定(下)第34章 藏兵(上)第19章 鐵牛(上)第77章 相殘第18章 三問(下)第5章 心戰(上)第13章 一上(上)第36章 關撲(下)第2章 上第15章 梁山第四章第13章 劫牢(下)第5章 齟齬(上)第三十八章第四十七章第31章 天書(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