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政治的延續(今天一更)

“因爲分封之策只能解救一時,所以便有第二……”李泰則準備繼續道。

聽到李泰說到第二,房玄齡的瞳孔不由猛然縮一下,原本房玄齡還以爲李泰說到這裡就結束了,沒想到還有第二,房玄齡一臉表情未變,只繼續從容的看着魏王。

李泰自然不知道房玄齡內心的想法,看了看房玄齡臉色嚴肅的樣子,不知道爲什麼心中挺心虛的,開口道,“第二就是提升生產力了。”

“生產力?”房玄齡聽到這個名詞微微皺眉。

而李泰則解釋道道:“上古百姓以石做耕犁,商周百姓以青銅做耕犁,戰國百姓開始用鐵做耕犁,甚至開始用牲畜耕犁,從而讓更少百姓耕種更多土地,這便是生產力的提升!”

房玄齡聽到李泰的話,恍然的點點頭,有了較爲形象的舉例,房玄齡自然明白。

而李泰則進一步道,“我因爲被儒家拒之門外,所以便是隻能自己琢磨。

發現儒家解決的只是社會生產分配問題,但生產力本身提升,儒家的學說並沒解決。

甚至也許因孔子厭惡農家,孟子與墨家相爭,所以凡與生產有關的知識都受到了打壓!”

房玄齡聽着李泰的話,不由沉默了下來。

這些東西李泰沒揭開,房玄齡自然沒覺察到,但李泰提出來了,那房玄齡便敏銳發現李泰說得並沒有錯,畢竟作爲最頂層的行政體系的構建者,大唐第一名相,很多的東西只要跟房玄齡說了,房玄齡馬上就能夠明白。

而李泰則繼續道,“想要讓大唐千秋萬代的傳承下去,就只能想盡辦法增加生產力。

讓更少百姓耕犁更多土地,讓單畝土地能生產更多糧食,這纔是大唐長治久安的根本。

否則一旦生產力停滯,有限土地養活不不斷膨脹的人口,那大唐就會因人地間的矛盾爆發內亂,這是誰都無法改變的。”

房玄齡聽着李泰的話不由沉默,卻也認可的點點頭。

至少在房玄齡看來,只要土地還能養活百姓,那百姓就不會造反,百姓不會造反,國家就能夠存續。

畢竟像隋煬帝那樣的極品真的太少見了,如果二代有排行,想要超越他真不容易。

李泰看着房玄齡道。“所以在我看來大唐想傳承,根本上來說,就是要發展生產力。

如果在生產力出現停滯的時候,就開啓分封減少人口上的壓力,但只要生產力完成了突破,那就要紮緊口子停止分封。

如此循環往復,大唐不說能夠傳承千秋萬代,但想來總歸比大漢能夠傳承的久一點吧!”

“魏王見識深遠,老臣我聞所未聞啊!”房玄齡看着李泰說到這裡不由誇讚道。

而李泰在這時候搖搖頭道,“房相謬讚了,青雀不知道自己所思所想是否正確,卻也不敢有絲毫大意,畢竟治大國入烹小鮮,大意不得半分啊!”

“魏王到底妙人,如此比喻卻是有意思!”房玄齡的話說到這裡,倒對李泰不由鄭重行禮,李泰連忙上去阻止,而房玄齡開口道,

“今日與魏王之交流,的確令老臣茅塞頓開,尤其是生產力之論,僅評此魏王可爲一方大家,若在春秋戰國,說不定也可以成爲諸子之一。”

“當不得,當不得!”李泰連忙對房玄齡道,“只是希望房老能多多指點青雀。”

房玄齡倒是坦然的道,“今日能同魏王一緒,老臣卻也不虛此行。

以後還希望能有機會多多與魏王交流,相互分享……治理的心得!”

“房相言重了!”李泰聽到房玄齡的話,卻謙遜的對房玄齡回禮。

而房玄齡笑了笑,倒也沒有再多說什麼,差不多在一起出了皇宮時,便相互告辭了。

李泰回魏王府,而房玄齡則是回自己的府邸去了。

當然,李泰跟房玄齡兩人之間的談話是在宮廷中,絲毫沒有避諱。

所以不論是李泰,還是房玄齡的話,很快便送到李世民手上。

李世民看着李泰與房玄齡之間的談話,倒也默默點頭。

對李世民來說,李泰跟房玄齡交流沒有什麼,但只要別避開自己偷偷交流來往就行。

畢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如果房玄齡無比堅定的支持李泰上位,說不定到時候自己要血洗了朝堂才能把他們給解決掉。

雖然理智上告訴自己,這種事情並不會有,但身爲皇帝,真敢說把所有的信任交給其他人到底是不現實的。

“生產力提升爲主,分封制度爲輔,這就是你所希望構築的大唐未來嗎?”李世民思索。

說實話,雖然生產力這個詞語挺陌生的,但經過李泰的形容,李世民看起來還是看得懂它所表達的意思。

說實話,李泰對房玄齡說什麼並不重要,最重要得是李世民回顧李泰的行爲,李泰一直都是按照這個標準在做着自己的事,莫種程度上來算是言行合一。

而言行合一就很重要了,越是上層的人物,最怕的就是朝令夕改,這讓會讓下面的人無所適從,也會讓人失去信任。

而信任則是整個行政體系的基石,沒有信任,哪怕有武力統治一時,但是這個政權距離垮臺的時間卻也進入了倒計時了。

但李泰這麼多年的時間言行一致的走過來,那大家就都明白李泰要做什麼。

說實話,作爲上位者被人看穿了要做什麼實際上是很危險的一件事。

但卻又不得不說,正因爲李泰毫無遮掩的高舉自己的政治旗幟,展露自己的政治意願,並且一步一步的走下來,這讓很多在李泰身邊的人一步一步跟着李泰走下去。

很多的人,不論他們原先是否認同李泰的話,但時間久了,他們都會團聚在李泰身邊。

李泰不搞什麼神秘主義,也不怕別人看透自己的想法。

如果是李泰還沒有強大時也就算了,但隨着李世民給與李泰十多年的庇護,讓李泰的農業學府一步一步成爲如今的參天大樹,讓李泰身邊擁有無數願意爲李泰赴死的同路者。

這就除非李泰意外身故,否則其他人就不得不承認,李泰現在已有幾分不可匹敵了。

更重要得是,因爲大家看得明白李泰的道路,所以你不想要跟的可以選擇不跟,但至少不需要擔心,自己莫名其妙的被李泰所針對,這對很多世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因爲世家就是希望講規則的組織,哪怕這規則再爛,也比沒有規則要好。

不過,李世民也明白,這也就只是李泰自己能去做的做事風格,其他人要是學習李泰這麼做怕很快就會因爲撞上南牆而撞得頭破血流。

因爲他們無法像李泰一樣帶來利益,而且是滔天的利益。

別看李泰說什麼生產力提升爲主,分封制度爲輔,如果沒有李泰那一手點石成金的能力,又或者總是能夠尋找到利潤的眼光,李泰的行動怕是會跟所有的世家貴族都對上。

但現在的話,對那些世家大族來說,順着魏王指出的道路狂奔,自然就能夠獲取到利益,那自己爲什麼還要不信邪的硬是選擇一條自己都看不到未來的道路呢。

這十多年的時間,還不能證明魏王的目光,比其他所有人加起來的都要遠,都要正確嗎!

正因爲李泰不天真的通過利益拉攏世家,這才讓世家願意跟着李泰行動。

因爲李泰只談錢不講道德,更不講忠心,至少對世家來說,這麼務實的魏王實在太好了。

李世民把這份信息好好收藏起來,李世民明白,李泰的這些話不僅是說給房玄齡聽的,同樣也是說給自己聽的。

“若高句麗不敬朝廷,那便讓青雀來做後勤吧,畢竟真的要實行分封,需要青雀有足夠的威望啊!”李世民心中思索,到底是暗暗下定了決心,時不待我的急迫反而少了幾分。

對李世民來說,一個能繼承自己政治理念的繼承者纔是最重要的,就算自己生命有限,無法完成,但自己可以放心交給後來者。

不論李泰內心是怎麼想的,但至少他所做的事,都繼承了自己的政治理念去不斷拓展。

對李世民來說,有這樣一個繼承者,並不是什麼壞事,還是那句話,對優秀的政治家來說,最需要的是能夠繼承自己政治理念的繼承者。

如果這個繼承者還正好是自己的親兒子就更完美了,這等於同時擁有兩份快樂啊!

“不過,若是真要執行分封,那關於軍校的事情,是不是要提上日程呢!”

李世民不由思索,但心中到底還是下不了決心。

畢竟一個研究兵與法的課堂,哪怕是由國家來背書,李世民也不敢保證這個學府建立後的影響到底會有多麼巨大。

“還有時間,可以再拖一拖,等到至少現在對於這方面的事情並不迫切!”李世民想到。

因爲李世民是從亂世走過來的,再加上現在大唐良將濟濟,甚至自從李靖滅東突厥開始,這些良將沒個參加滅國戰爭的成就,都不好意思出來跟人打招呼。

這讓李世民並沒因良將缺少而煩惱過,相反苦惱的是,自己應該用哪一個良將比較好。

像是軍神李靖的接班人是侯君集,結果侯君集沒了,李世績一樣能夠接班。

這種事情簡直就離譜,十哲級別水準的統帥,居然只是備胎,放在其他時代敢想嗎!

更不要說王玄策五千破三十萬吐蕃軍,若放到武周以後,肯定直接毫無爭議的進入七十二將的水平,但在唐太宗的貞觀時代,在這一個個的滅國將領看來,就這?!

甚至很多瞭解了學府軍的人心中更會忍不住想着,要是自己有了王玄策的裝備,怕是創出來的戰績,會比王玄策更加出色,那可真是我行我也上!

所以,李世民對軍校的需求並不強烈,至於法學,只能說在華夏法這一種東西實際上是挺神聖的。

畢竟秦國在變法之前,那幾乎就是單純的受氣包,尤其對魏國來說,真就是有事沒事先打打秦國再說。

但秦國通過了變法,卻能直接實現徹底改變,橫掃關東六國,徹底完成了統一。

這就讓法家著作從此成爲華夏禁書版排行第一。

但如果真推動分封那就又必須要這兩樣東西,李世民不由嘆了一口氣。

至少李世民也明白了,至少在自己執政的時代,想要分封怕是不可能了。

畢竟自己時代的人口實在是太少了,連大唐的元氣都沒有恢復,又何談分封呢!

“也許我的使命,便是把高句麗給打下來,徹底完成大唐自從秦漢之後的國家一統,掃蕩周邊的異族,至於分封的事情只能託付給青雀了!”

李世民心中不由一定,到底是沒有再繼續的細想下去。

畢竟自己比較起絕大多數的皇帝都要來得幸運了,自己的政治理念繼承人正好是自己的兒子,血脈與思想的延續可真的是雙份的幸福啊!

李泰回到魏王府,卻見到掖庭正好送使女過來,理所當然的,李泰見到徐惠在這之列。

李泰走過去,目光掃視了一眼這些低眉的使女,最終把目光落到了徐惠的身上,然後伸出手指指了指徐惠道,“你跟我過來!”

“遵令!”徐惠連忙低着頭答應,卻也不管其他正在議論紛紛的使女來。

衆人很快便是清楚,魏王是認識徐惠的,一個個或是碎嘴或是羨慕。

至少現在魏王是最有可能成爲太子,甚至成爲大唐下一代皇帝的人。

這樣的情況下,能被魏王另眼相待,甚至能夠成爲魏王的妻妾,那好像也沒有什麼不好。

說不定爲了就成貴妃或者婕妤了呢!

只不過,李泰把徐惠找過來後,倒沒獸性大發,上下其手,而是帶到了書房,白鶴也在一邊站着。

李泰看着徐惠道,“聽說你很喜歡看書?都涉及什麼部分?”

說實話,李泰對徐惠還是做了一部分的調查的,畢竟從當初的表現看得出來,這女子很聰慧,而李泰自然喜歡聰慧的女子,尤其既然這麼聰慧,不用來幹活實在可惜了。

反正李泰對於男女都是一視同仁,只重視雙方的幹活效率,而不對性別上有任何歧視。

“阿耶教授過我識字,加上家有藏書,所以多有涉獵!”徐惠坦然道。

“嗯!”李泰看着徐惠道,“你以後且先跟在白鶴的身邊,讓他帶你熟悉我的工作模式。

若你能表現得好,你的妹妹我會讓人把他從掖庭中接出來出來,讓她跟你團聚。

不過你家的男丁我沒辦法,畢竟涉及太子,此事需要聖人親自定奪才行!”

“妾身謝過魏王!”徐惠聽到李泰的話不由淚如雨下。

今天一更,下午跟人約了劇本殺,傳說是要玩到十二點的本,我先去回被窩補覺了。

第169章 順水推舟第88章 長孫無忌的敏銳第364章 戰爭前的雪花第473章 銅牆鐵壁第112章 馬週迴來了第229章 薛仁貴行動中第197章 過完年就不消停了第508章 李世績的謀劃第127章 長樂來訪第395章 李泰缺人中第437章 陰謀進行中第199章 第一百九十九 專業畫大餅第322章 薩珊來客第520章 神通難敵天數第83章 又被彈劾了第368章 心態崩了第433章 三個天賦第17章 認識的差別第43章 開會中第65章 戰報第41章 杜如晦迷茫了第43章 開會中第503章 出發前的準備第152章 平定嶺南第465章 軍校的提議第176章 被腐蝕的蘇定方第402章 覆滅高昌第513章 學府兵的未來方向第332章 李泰的指令第346章 接收物資第490章 清查吏治的餘波第351章 公平不易第389章 農學社的無奈第430章 重開絲綢之路第219章 巡省天下第305章 魏王的老師第47章 流民成良民第77章 與顏勤禮的對話第367章 大非川之戰第409章 所謂壯陽特產第188章 興修運河第444章 兒子,時代變了第155章 學員入嶺南第352章 贈妻第113章 與太僕寺的合作第160章 託付第141章 馮盎第261章 軍隊的默契第368章 心態崩了第410章 張玄素被刺第489章 各國的舉動第278章 真正好處第67章 李泰的提議第325章 毛紡織第188章 興修運河第150章 軍樂師第38章 高陵的目標第165章 墜馬第14章 羽絨服與火炕第25章 五百文學費第43章 開會中第440章 各自謀劃中第132章 李泰的喜好第254章 慕容伏允的決策第441章 黨仁弘案件第178章 杜楚客的專權第328章 大唐的道門第81章 大豐收第195章 火之法則第547章 春風化雨第396章 李承乾的幸福生活第386章 刺殺第409章 所謂壯陽特產第175章 曬鹽法第41章 杜如晦迷茫了第464章 爲大唐崛起而奮鬥第384章 吐蕃的命運第202章 五月無事第71章 漕運稅收第31章 火種計劃第4章第177章 鹽場發展中第435章 新的馳道第45章 難民出現第170章 謀劃高句麗第453章 第四百四十九 針尖麥芒第109章 李世民的決斷第173章 封燕王第39章 竇靜的請求第254章 慕容伏允的決策第53章 捕魚第162章 巡查體系第171章 殿中對第211章 傳信第386章 刺殺第399章 桑布扎與辯機第161章 與李世民閒談第499章 先兵政策第513章 學府兵的未來方向第516章 正面的碰撞
第169章 順水推舟第88章 長孫無忌的敏銳第364章 戰爭前的雪花第473章 銅牆鐵壁第112章 馬週迴來了第229章 薛仁貴行動中第197章 過完年就不消停了第508章 李世績的謀劃第127章 長樂來訪第395章 李泰缺人中第437章 陰謀進行中第199章 第一百九十九 專業畫大餅第322章 薩珊來客第520章 神通難敵天數第83章 又被彈劾了第368章 心態崩了第433章 三個天賦第17章 認識的差別第43章 開會中第65章 戰報第41章 杜如晦迷茫了第43章 開會中第503章 出發前的準備第152章 平定嶺南第465章 軍校的提議第176章 被腐蝕的蘇定方第402章 覆滅高昌第513章 學府兵的未來方向第332章 李泰的指令第346章 接收物資第490章 清查吏治的餘波第351章 公平不易第389章 農學社的無奈第430章 重開絲綢之路第219章 巡省天下第305章 魏王的老師第47章 流民成良民第77章 與顏勤禮的對話第367章 大非川之戰第409章 所謂壯陽特產第188章 興修運河第444章 兒子,時代變了第155章 學員入嶺南第352章 贈妻第113章 與太僕寺的合作第160章 託付第141章 馮盎第261章 軍隊的默契第368章 心態崩了第410章 張玄素被刺第489章 各國的舉動第278章 真正好處第67章 李泰的提議第325章 毛紡織第188章 興修運河第150章 軍樂師第38章 高陵的目標第165章 墜馬第14章 羽絨服與火炕第25章 五百文學費第43章 開會中第440章 各自謀劃中第132章 李泰的喜好第254章 慕容伏允的決策第441章 黨仁弘案件第178章 杜楚客的專權第328章 大唐的道門第81章 大豐收第195章 火之法則第547章 春風化雨第396章 李承乾的幸福生活第386章 刺殺第409章 所謂壯陽特產第175章 曬鹽法第41章 杜如晦迷茫了第464章 爲大唐崛起而奮鬥第384章 吐蕃的命運第202章 五月無事第71章 漕運稅收第31章 火種計劃第4章第177章 鹽場發展中第435章 新的馳道第45章 難民出現第170章 謀劃高句麗第453章 第四百四十九 針尖麥芒第109章 李世民的決斷第173章 封燕王第39章 竇靜的請求第254章 慕容伏允的決策第53章 捕魚第162章 巡查體系第171章 殿中對第211章 傳信第386章 刺殺第399章 桑布扎與辯機第161章 與李世民閒談第499章 先兵政策第513章 學府兵的未來方向第516章 正面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