雮塵珠、避塵珠、赤丹,是多次出現在古代史書中的中國三大神珠。
其中雮塵珠是類似玉的神秘材料製成,相傳爲黃帝祭天所得,傳說後來被用來爲漢武帝陪葬,後位於西安市西北40公里的興平縣漢武帝茂陵被農民破壞,至今下落不明。赤丹神珠也頗具傳奇性,傳說該丹出自三神山,有脫胎換骨之神效,始終爲宮中秘藏,失落於北宋末年。避塵珠的正式記載見於《新唐書》,又叫“後唐書”,這可是中國的正史。“避塵”之意:“將其珠放置於土灰之上,灰塵會向外散開,故名避塵。”可見此珠力量驚人!專家認爲:避塵珠有可能是全世界最早發現的放射性物質,該珠1957年曾在中國陝西西安被發現,發現時由於發生了惡性哄搶事件,就此失蹤。
我在古城西安待過多年,在這裡我不止一次聽到過避塵珠的故事。
到過西安附近一個縣叫韓城的人,都知道韓城當地有一個黨家村。這裡房舍千間,古色古香。那古老的石砌巷道、千姿百態的高大樓、考究的上馬石、莊嚴的祠堂、挺拔的文星閣、華美的節孝碑,以及佈局合理的四合院,彷彿都在向人們訴說着一個有關風水與黨家村興表的故事。特別是關於神秘的避塵珠的傳說。據說黨家村之所以“瓦屋千宇,不染塵埃”,是與一顆“避塵珠”有關。相傳,在光緒年間,黨家村的一位進士黨榮把慈禧太后賜予他的一顆避塵珠放在了村裡文星閣的頂蓋之中,從此四方塵埃遇珠迴避,雜草不敢在此露頭,村內空氣清新,村容潔淨,衆多古建築上百年來一塵不染。雖然這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但不管怎樣,黨家村民居屋頂不生雜草,不染塵土確是事實。
中國歷史上神秘的避塵珠曾在上個世紀50年代神秘一現,從此下落不明。
話說1957年7月5日下午,西安市城關西郊工人們在挖掘棉紡廠新廠房地基時,挖出了一座青磚拱墓。那墓呈半圓形,洞口有一塊碑石擋着,上無文字,墓室內無棺木,無隨葬品。室中間置一石牀,石□□浮土盈尺。從塵土表面的起伏狀看來,是有一具屍體躺在下面。屍體的頭頂有一凹處,大小若海碗。凹內有一珠。其色暗綠中泛黃,大小如黃豆。那凹坑卻是怪,就像是有個碗放在那裡,好像被人抽走了似的,邊沿溜光。凹內毫塵不染,只放着黃豆大小的一顆閃閃發亮的珠子。
這珠子就是世間罕見的避塵珠!
後來發生的事讓人更感到遺憾。發現避塵珠以後。現場有一個叫張英傑的工人把珠子攥進手心裡。他走出墓室後,工人們圍着他,紛紛要他把珠子拿出來,可他不願意,他知道這是個非常值錢的玩意兒。工人們就圍着他,開始掰他的拳頭,幾十隻手掰他一個拳頭,就在這當兒,珠子失落了。
就在工人們紛紛掰張英傑的拳頭時,有幾個人將他摁倒在地。張英傑倒在地上打滾掙扎,情急之下,張英傑趁人不備把珠子塞進了嘴裡,吞下了肚。這樣,珠子當然失蹤了。後經證實,張英傑死於白血病,罪魁禍首就是那顆避塵珠。因避塵珠屬自然放射性物質,而放射性物質最容易對人體造血系統造成傷害,從而使人患上白血病。由於張英傑接觸避塵珠時間較長,因而受到避塵珠的照射,死於白血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至於那顆避塵珠直到現在仍然下落不明。
這件事被陝西作家張敏寫進了他的紀實文學作品之中。原西安電影製片廠編劇,作家張敏在他的紀實文學作品《懸念乾陵》中記錄了這個真實的故事:話說那個叫張英傑的工人吞食珠子之後,文物考古部門當時就來勘查了現場,把張英傑剛纔打滾的地方細細地手了一遍,什麼也沒有找見。後來就帶走了張英傑,並讓工地立刻停工,全部工人脫離現場。第三天,北京來了人。除逐一詢問並登記外,還把古墓附近的黃土細細地過了一遍篩子,仍然一無所獲。
北京來的一位白頭髮老人仰天長嘆:“罪孽呀罪孽!”此人大有來歷,在考古界,人稱白毛科學家。
工人們都莫名其妙:一顆黃豆大小的珠子,就是金豆豆,銀豆豆,又能值多少錢?工地停了三天工,損失才大呢!
那座古墓因爲位於如今西安迎賓大道的中央,無法保留,便被拆除了。
如今,位於當年棉紡廠位置的龍首村已是古城西安中軸線的一個熱鬧的去處,公路上車流不息,人若蟻羣。乘飛機到西安,這是必經之處。人們忘記了,忘記了這裡曾經有一座發現驚天國寶避塵珠的古墓;人們也忘記了有一個叫張英傑的普通工人。
幾十年後,在西安某考古研究所發黃的卷宗中,有一頁當年那位白毛科學家留下來的《意見書》:
經查,這是一座唐墓。從女屍頭頂那個凹形槽穴落塵中取樣鑑定。有放射性物質存在。可惜現場已嚴重破壞,許多有重要價值的東西都已流失,無法作進一步探查。
據現場詢問調查,被張英傑吞食(?)的那顆珠子,很可能就是《後唐書》上記載的那顆“避塵珠”。此珠在古籍中不止一次提到過。若是“避塵珠”,那就不止是中國的國寶,它將是全人類的財富!它比居里夫人發現的放射性物質要早一千多年。若能探求出它的秘密。無疑會縮短人類歷史的進程,中華民族賴以驕傲的“四大發明”將要改寫成“五大發明”!可惜民衆的素質太差,竟讓這樣的罕世之寶失之瞬間!
我建議有關方面應對當事人張英傑長期單獨關押,進行觀察研究,並辨明真僞。
張英傑因這件事被關了好多年。1971年出獄後,聽說老婆嫁人奔了河北張家口,女兒也被車撞了,他什麼也沒有了,只好在小寨一帶賣兩分錢一杯的彩色玻璃水兒,和陝西人吃的一種特殊玩意兒“個大多”。整日在小寨的十字路口唱:“個大多五分錢一個。”就這麼飽一日餓一日地活着。70年代末的一個大雪飄飛的冬日,張英傑死了,被火化在大雁塔不遠處的三兆殯儀館。
避塵珠從此泥牛入海,杳如黃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