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有的時候,一切都是巧合,容月和姜妍有那麼一段時間就這麼僵持着,倒是許氏的到來,打破了這個僵局。
許氏雖說有兩個兒子了,也搬去了葉府,不過,對容月這個唯一的女兒還是很上心的。
閒來的時候,還是會做些女紅,給外甥外甥女的。
雖說她知道,國公府吧,真不缺奴才,至於外甥女在宮裡,更加可以用最優秀的女紅師傅做的衣裳。
可是,那些人做的,能和她做的比?心意不一樣不是
兩個孩子已經比一般人委屈了,沒有親孃做的,那有親外祖母做的,也好啊,至少可以彌補一下。
所以,她空下來就做些女紅,反正葉府的事也輪不上她管,她也不會管。
所以,她基本就是關起門來做自己的事。
差別只在於,葉府更加大些,以前他們自己在京城備下的宅子相對來說小些。
那時候容月還說過,索性那個宅子好好收拾一番,到時候租出去。
反正錢氏就在附近,讓她看着唄,有適合的人家完全可以租給別人。
那裡的地段還算不錯,租給那些在京城當小官小吏的,或者是進京趕考準備一直做準備工作的學子,都是適合的。
錢氏還可以號召附近的一些家貧差些的婦女,給租屋子的人當短工啥的。
一來那些租屋的人也能放心,二來,也在改善周圍鄰居的家境,反正閒着也是閒着嘛,多賺些銀子總是好的。
不過,許氏沒有答應,她是覺得,以後可以拿來當正樑的婚房。
雖說她是想正樑婚後可以和自家一起住。
不過,她也知道,這住進了葉府,那自由是真心說不好的。
而且對葉家人來說,正樑雖說是嫡長孫,可畢竟年紀大了,不好掌握,生下來的孩子更加和他們不貼,天知道那葉老夫人會怎麼幹呢?
之前許氏在京城的那個宅子的時候,也有聽鄰居提過一些京城貴族的破事兒,所以,她挺擔心的。
你想啊,葉家那些兒子孫子沒成活是事實,無論是葉夫人生的,還是庶出的。
雖說有可能是鄭家三舅做的手腳,可是,你怎麼
知道不是葉夫人和那些妾氏鬥爭下來的結果?
小兒子放在老爺子哪兒,許氏和花水木是已經打算放棄了。
用花水木的話來說,那算是還了父親給的生恩。
所以,許氏是不允許自己的長子有啥差錯的。
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以後正樑成親後,單獨住開。
容月雖說知道不妥,不過,那時候也和國公爺有商量過,那就是真成親了,就讓國公爺想個法子,讓正樑放外去當官。
誰叫正樑說過,要考上進士再成親呢?
許氏現在也是慶幸,兒子有這說法,葉大將軍呢,也答應了。
這樣,她也有空慢慢來挑選兒媳婦的人選。
她是挺想找像姜妍這樣的姑娘的。
在她心裡,她覺得,這姜妍應該是給她做兒媳婦的。
你說正傑雖說也認識幾個字,可畢竟不像正樑這樣,有正經的功名,怎麼配啊?
當然了,姜妍的年紀配配兒子呢,也確實稍微大了點,不過,兒媳婦年紀大點怕啥,正好能督促兒子用功讀書,考取功名不是?
不過,這種事兒,她也只能是心裡想想,說是不敢說出來的。
而她覺得,這姜妍身邊的姑娘,至少也是這樣的居多吧?
那說不準能朝姜妍的閨蜜下手呢?
反正咱也不幹嘛,先觀察觀察嘛。
你說姜妍這個孩子怎麼老是一個人來,不帶着閨蜜來消費一二的?
許氏是個想到就做的主兒,因此,便和容月說了起來。
容月第一個反應就是,許氏會不會想太早了點?
正樑還很小好嘛。
再說了,這兒子會喜歡的,往往和母親喜歡的是兩樣的。
不說別的,這正傑三兄弟喜歡的女人,不都是各有千秋嘛。
他們還是同一個爹媽生的呢。
而且容月也不贊成許氏胡亂作媒。
就拿正一兩夫妻來說,現在容月也不想管了。
正一隻要一回京城,就去找那小娼婦。
容月都不明白了,這小娼婦哪裡好了。
可正一就是喜歡,你能有啥辦法?
而正棟和正傑就不同了。
正棟現在和秀秀兩個人感情特好,本來就勉強能算是青梅竹馬的,孩子也生了兩個了,據之前自己在江南時得到的消息,秀秀有可能又懷上了。
馬上要迎來第三胎了,據正棟說,他幹活的勁頭更加高了,畢竟三個孩子的爹了,不努力賺銀子,難道以後靠弟弟兄長救濟嗎?
所以,他壓根沒啥心思想些有的沒的,也沒那個時間。
不是在幹活,就是在帶孩子,把兩個孩子當寶,秀秀更加是寶中之寶。
至於正傑也是把姜妍當寶的。
雖說沒有信給姜妍,主要是怕私相授受,所以,常有信給容月。
什麼天氣轉冷了,讓容月提醒下,或者說他在江南得了一個什麼好茶,好點心的配方,漂亮的字畫,讓容月代勞,說是容月送的啥的。
這就是男人自己喜歡了,把你放在心裡了,纔會乾的事。
你說正一什麼時候和他媳婦幹過這事兒啊。
用錢氏的話說那就是兩夫妻能心平氣和的吃頓飯,她就謝天謝地了。
所以,容月對於許氏要給正樑相媳婦,容月的第一個意思就是反對。
不過,許氏答應會小心,容月也沒法子了,也正好讓許氏探探姜妍的心思。
姜妍有聽過,正傑對這個大伯母的尊重的。
所以,當許氏拉着姜妍說話的時候,姜妍也很樂意和許氏搞好關係的。
而二人說着說着,就把話題給轉到了鋪子和銀子的上面。
這一切,自然是姜妍引導的。
不過,許氏呢,也是有共同話題的。
因爲,雖說自己的男人和容月都極爲反對先幫正樑相看起來,不過,很多事情都可以準備起來了。
除了葉家公中的那些,許氏便扳着手指頭算起自家的那些財產來。
在江南,田產有,宅子也有,總計也大概是一千兩。
倘若把和江南合夥的那些每年的利潤加起來,大概每年也能得個一百多兩。
這些在江南也好,或者是沒有認祖歸宗也好,也算是小康家庭了。
可是在京城,那就什麼也不是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