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日戰爭爆發之後的八個月內,是中國最爲艱苦的八個月。在這期間,中國採取的都是戰略防禦,並且緊縮自己的勢力範圍,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可以說,這是中國這最近的40年時間中,最爲痛苦的八個月了。這種痛苦不僅僅來自於實際上的損失,更多的時候,體現在了心理壓力上面!
自從2007年的南海戰爭勝利之後,中國一直扮演着戰略進攻者的角色,或者說一直在擴張着自己的勢力範圍,成爲了整個全球爭霸中的勝利一方。但是,在中日戰爭初期,中國卻一直處於被動的局面,這從很大的程度上,影響到了中國人對勝利的信心,因爲不管是在臺灣解放戰爭,對印戰爭,還是第二次朝鮮戰爭(被成爲在21世紀初,對中國影響最大的三場戰爭,其實,還應該算上第五次中東戰爭,只是因爲中國並沒有參與這場戰爭,所以沒有計算在內)中,中國一直處於非常有利的位置,不管有多大的困難,中國都堅持了過來,並且迅速的扭轉了局勢,不管是在戰略上,還是在戰役上,中國一直扮演着進攻者的角色,並且成功的獲得了勝利。
現在對日戰爭打了八個月了,而中國卻仍然處於被動的局面,仍然處處受到日本的威脅。而在8月底,9月初,即中日兩國正在展開爭奪印度洋制海權,而無心在西太平洋上展開行動的時候,日本的巡航導彈首次落到了中國本土上,襲擊了蘇州的一處工業基地。雖然日本的這次襲擊所造成的損失並不嚴重,只有兩座工廠遭到破壞,工人也都提前疏散了,並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是,意義卻非常重大,在中國對日本展開戰略轟炸的時候,日本也開始襲擊中國本土上的軍事目標了!
日本的這次襲擊,對中國軍民的心理打擊是非常嚴重的!自從臺灣解放戰爭之後,中國本土就沒有遭到過襲擊。在對印戰爭打得那麼慘烈的時候,中國都力保了本土不遭襲擊。而在朝鮮戰爭時期,更是保證了本土的安全。所以,從很大的程度上來講,中國軍民對蘇州工業基地遭到日本巡航導彈攻擊是看得非常重的,特別是在中國傳統思想中,本土遭到打擊,那可是天大的事情。而這更從另外一方面激起了中國人抵抗與參加這場戰爭的情緒。也許,日本在制訂向中國本土發動導彈襲擊這個計劃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到中國會有這麼強烈的反應吧!
中國的國土面積是日本的29倍,這一方面,代表中國有着比日本更強大的戰爭潛力,另外一方面,也代表着,中國更容易遭到日本的導彈襲擊,同時,需要花費更多的力量來建立國家防禦系統,包括防空系統!
在對日本的戰略轟炸中,中國戰略空軍面對的最大難題就是日本的戰略防空系統。雖然,此時日本的國家戰略防禦系統基本上已經被中國摧毀了,但是這只是摧毀了日本對付戰略彈道導彈的能力,而並沒有對其防禦戰略轟炸機發射的巡航導彈,以及戰略轟炸機本身的能力構成多少破壞。這主要是因爲日本在本土部署了大量的防空設備,能夠有效的攔截中國發動的戰略轟炸!
雖然,中國在本土也部署了不少的防空力量。但是,自從2023年,中國在第二次朝鮮戰爭結束之後,一方面確立了自己在西太平洋地區的霸權地位,另外一方面,中國也在繼續深入軍事改革,並且對國內的經濟結構進行改革。按照中國的計劃,這兩項最爲重要的改革至少需要持續30年,才能夠讓中國確立在世界上的霸權與主導地位。而在中日戰爭爆發之前,中國一直認爲日本不會在2050年,即日本具備在軍事上全面挑戰中國的實力之前,發動戰爭。可以想象,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本土的防禦情況會是個什麼樣子!
這一切,並不是說中國不重視本土防禦,特別是本土防空力量。而是中國本土的防空網並不是很密集,只是勉強達到了保護本土重要地區的能力。當然,中國的安全一直是建立在戰略核威脅上的,而開戰之後,國家戰略衛星系統遭到了徹底的破壞,加上國際形勢,最終迫使中國放棄了戰略核反擊這種戰爭手段,將戰爭性質控制在了常規戰爭的範圍之內。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本土的戰略防空力量是嚴重不夠的。戰爭爆發的時候,中國空軍擁有作戰飛機5500架左右,其中運輸機550架,戰略轟炸機120架,戰場支援飛機500架,另外還有教練機850架左右。而真正能夠擔任防空作戰任務的戰鬥機大概只有1500架左右,除去在各戰區必須要部署的戰鬥機數量,中國能夠用來保護本土的戰鬥機只有500架左右!同時,空軍的地面防空部隊有45個導彈防空營,25個高射炮營。而這其中,還有至少1/3必須部署到別的戰區去。
可以看出來,中國本土的防空力量並不是很強大。所以,在日本襲擊了中國本土的工業基地之後,中國面臨着更大的威脅了。這相當於日本打破了一條禁忌,敢於對中國本土的戰略目標進行襲擊了。所以,中國必須要加強本土的防空力量,這將直接導致能夠用到前線戰場上的兵力減少。而這對中國製訂的戰略反擊計劃是相當不利的,因爲這將極大的限制中國在戰場上爭取戰爭主動權的行動!
此時,中國最高軍事指揮機構內產生了分歧。一派支持先建立本土防禦力量,並且持續現在的戰略防禦態勢,積聚力量,等到實力足夠強大的時候再發動反擊行動。這就是所謂的穩重派,按照這一派軍官的意見,中國現在不應該將寶貴的實力用在沒有多大意義的戰略反擊上,因爲中國要是沒有足夠的實力,那麼反擊也是有限的,對改變現在的被動局面並沒有多大的影響。所以,應該繼續積聚力量,到時機成熟時,再發動戰略反擊!
另外一派,就是所謂的主動派了。按照這一派的意見,現在應該先對日本進行戰略反擊,通過主動的進攻來牽制日本的戰爭力量,同樣能夠達到保護本土戰略目標安全的作用。同時,還能夠打擊日本的囂張氣焰,提高國內抗戰的力量,重塑國民抗戰的信心!支持這一立場的多數都是少壯派軍官,這些軍官本身就極富有進攻性。在他們看來,現在中國已經有足夠的力量用來發動戰略反擊了。同時,只有通過打擊日本的戰爭潛力,才能夠讓中國在遭受最小的損失下,獲得這場戰爭的勝利!
很快,少壯派軍官支持的主動進攻戰略佔了上風。首先,中國防禦了八個月,國內機制已經完全進入了戰時體制,而且,國家戰爭機器已經完全發動了起來,中國在印度洋上也制止了日本的進攻行動,挫消了日本進攻的銳氣。所以,中國已經有實力打一場有規模的進攻戰役了。其次,中國單面防禦了八個月,在很大的程度上已經影響到了國民與軍隊的士氣,現在急需一場進攻作戰來提高國民與軍隊的士氣。而且,這種進攻作戰,能夠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日本擴張的步伐,能夠改變中國現在的戰略局勢。
當然,中國高層領導都是穩重派的,知道這場戰役代表了什麼樣的意義。勝利了的話,中國將完全改變現在這種被動的局面,同時改善中國遭受到的壓力。很可能,這就是這場戰爭中的轉折點,是中日之間力量平衡的一個轉折點。但是,失敗的話,恐怕中國的處境將更爲艱難,因爲要發動這麼一次進攻作戰,必須拿出中國海軍的所有力量來。那麼,失敗之後,中國就必須要更長的時間積聚力量,這種被動的戰略防禦狀態將持續更久的時間!
所以,在海軍部制訂詳細的行動計劃時,中央軍委只有一條要求,確保行動的勝利,確保勝利完成任務,絕對不能讓海軍艦隊遭受到更大的損失!爲了做到這點,海軍部的參謀人員做了非常巨大的努力。
首先,在選擇發動戰役的時機上,選在了日本準備登陸關島的前夕。關島的重要地理位置是不用說的了。雖然,現在關島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但是在戰略依靠上,中國基本上控制了關島。而這也是中國從南美洲地區獲取戰略物資最重要的中轉站。所以,關島對中國的戰略價值是非常巨大的,即使,現在中國與南美洲之間的通道,主要走的是南大西洋,好望角,印度洋這條航線,但是如果能夠打通西太平洋這條航線的話,中國就將更方便的獲得南美洲的戰爭物資。爲此,日本早就制訂了攻佔關島的計劃,只是在這之前,日本必須要先佔領東南亞地區,所以攻佔關島的計劃延遲了。現在日本已經控制了東南亞的局勢,能夠分兵關島了。所以,日本已經開始向關島方向集結登陸兵力,準備在關島實施一次大規模登陸行動!
中國在關島上只有一支500人的部隊,主要是控制關島上的警備雷達。而在這之前,中國已經決定向關島增兵,但是增派的兵力在日本完全控制了琉球羣島與菲律賓羣島之後,已經無法到達關島了。所以,中國在關島上的防禦力量非常薄弱,根本就無法抵擋住日本的登陸行動!
中國選擇在登陸關島時發動對日本的戰略反擊戰役,其實就是打了一個時間差。此時,日本主力艦隊部署在日本本土南部海域,一方面可以支持登陸關島的行動,另外一方面,又對東海與黃海構成了威脅,能夠及時的阻擋住中國艦隊的突圍行動。但是,日本海軍卻必須要分兵關島,所以能夠用來與中國艦隊作戰的兵力自然少了很多!同時,這也能夠牽制住日本在關島上的登陸作戰行動,在很大的程度上,掩護了關島!
而在選擇兵力方面,這次集中體現了以航母爲核心的海軍戰術思想。雖然,在前面的數次海戰中,戰列艦表現出了極爲強大的打擊能力。但是,從反應速度,以及打擊密度上來看,戰列艦並不適合進行持續的打擊作戰任務。而且,戰列艦本身也存在着不少的問題,包括主炮的持續作戰能力,打擊的準確性,還有打擊的有效性,這些都不及航母。當然,爲了減少作戰成本,戰列艦仍然參與了這次行動,只是戰列艦的主要任務是轟擊地面目標,爲航母提供最強大的防空掩護火力,而並不承擔海戰打擊任務!
從這裡可以看出來,中國海軍在發現戰列艦本身存在的多種侷限性之後,已經改變了海軍作戰的戰術思想,將航母當做了首要的兵力。而這是海軍思想的又一個巨大的轉變。可以說,從第二次朝鮮戰爭之後,戰列艦正式成爲了海軍主力戰艦之後,海軍思想的又一次巨大的改變。而這種改變,最終決定了戰列艦與航母這兩種海軍主力艦種之間誰是最重要主力戰艦的地位!
爲了保證海軍航母艦隊擁有足夠的作戰力量,中國將現有的8艘超級航母都集中了起來,組成了一支21前半葉最大規模的一支海軍艦隊。本來,中國還準備將最新完工的一艘“黑龍江”級航母,“漢江”號編入打擊艦隊中,但是在“漢江”號試航的時候,主推進系統出現了問題,經檢查是最右邊的主推進軸效驗不準,造成了共振,最終破壞了這根推進軸。而這個問題只有回到海軍造船廠進行全面修理才能夠解決。所以,“漢江”號的服役時間推遲了3個月,已經無法參加這場海戰了。
就算只有8艘航母,這也是一支非常強大的艦隊了。艦隊擁有作戰飛機750架左右,其中攻擊機400架,戰鬥機280架。而這麼強大的一支航空兵力,足以保證艦隊執行任何一次的打擊任務。同時,分佈在朝鮮半島上的中國空軍還能夠爲艦隊提供支持,至少能夠出動500架作戰飛機配合艦隊行動。戰略空軍也準備了至少80架戰略轟炸機(其中24架是最新出廠的),準備爲艦隊提供及時支持!
當然,爲了保證海軍的攻擊機能夠具備打擊日本主力戰艦的能力,這次將所有才出廠的新式反艦導彈都分配到了這支艦隊中,同時,還有4艘航母攜帶了200架纔出廠的新式攻擊機。因爲戰爭的需要過於緊急了,這種攻擊機的原型機只進行了爲期2個月的試飛實驗,完成了檢驗項目中的75%,就被海軍匆匆的接收了過去。當然,在開展之前,戰機又進行了一定的檢驗,戰鬥機製造廠的工程師也趕到了航母上,準備隨時針對暴露出來的問題進行修改。當然,這也是迫不得已的辦法,誰叫戰爭的需要比任何需要都更重要呢?
除了航母以及航空兵力之外,艦隊還配備了6艘戰列艦。其中,航速最慢的兩艘,即兩艘“太湖”級戰列艦將與另外3艘巡洋艦,6艘驅逐艦組成打擊艦隊,在主力艦隊前方活動,負承擔起艦隊的第一道防空攔截線,同時執行第一輪對地打擊任務。另外4艘戰列艦,包括三艘“興凱湖”級戰列艦,以及“色林錯”級戰列艦(中日戰爭中非常有名的“西藏”型戰列艦的第一艘,因爲該級戰列艦都以西藏的湖泊命名,所以有了這個別號)的首艦將伴隨主力艦隊行動,一方面承擔艦隊的主力防空作戰任務,同時,利用射程更遠的主炮,配合兩艘“太湖”級戰列艦執行對地打擊任務。
本來,在戰爭爆發之後,海軍部強烈要求對“太湖”級戰列艦的主炮進行改進,甚至是換上新的主炮。但是,在換裝主炮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技術難題,主要是“太湖”級戰列艦設計時,並不是按照模塊化方式設計的,當時中國也沒有能力對這麼大的戰艦進行模塊化設計建造。所以,很多接口都不能與新式的戰列艦主炮通用。另外,戰列艦主炮的生產速度並不高,即使是擴大了生產能力之後,主炮的生產速度也僅僅勉強的跟上了新式戰列艦的建造速度。所以,首先必須滿足新式戰列艦對主炮的需求,才能夠考慮對“太湖”級的改進工作。而這個問題一直存在着,直到戰爭結束,僅存的一艘“太湖”號戰列艦都沒有進行改裝,因爲對一艘戰列艦進行改裝,成本效益並不划算!
爲了掩護艦隊的安全,另外還配備了至少24艘巡洋艦,36艘驅逐艦,同時出動了至少12艘核潛艇,爲艦隊提供反潛掩護。另外,至少還有10多艘核潛艇執行外圍的偵察與反潛行動,並且承擔起了拖延與阻止日本主力艦隊的重任!
可以說,中國海軍部爲了保證這次行動的成功,幾乎動用了中國海軍75%的主力戰艦,包括9艘航母中的8艘,8艘戰列艦中6艘,75%的巡洋艦,與50%的驅逐艦,另外還有40%的攻擊型核潛艇!這是中國海軍在此時能夠集中起來的所有力量了。當然,這支艦隊的實力,已經能夠與此時的日本主力艦隊相匹敵,甚至在航空作戰能力方面超過了日本主力艦隊。最主要的是,中國艦隊將獲得空軍的強大支持,這也是最後行動成功最重要的保證。
此時,日本集中在種子島東部,日本本州島南部的西太平洋海域上的主力艦隊擁有6艘航母,7艘戰列艦,以及數十艘護航戰艦。其實力與中國主力艦隊不相上下。可以說,中日雙方此時的戰爭神經都已經繃到了最大限度,決戰再所難免!
從雙方艦隊的編制上可以看出來,日本更爲重視戰列艦的使用與價值,特別是重視戰列艦主炮的強大打擊力量,因爲根據此時的戰爭經驗,還沒有任何一種海軍裝備能夠抵擋住戰列艦的主炮打擊!當然,這也是與日本的國力,特別是科技力量息息相關的。中國在發現航母攻擊機難於對對方有重裝甲防禦能力的戰列艦構成威脅之後,立即加快了新式反艦導彈的研製速度,很快就拿出了新一代的,能夠對付日本戰列艦的反艦導彈,同時也提前完成了攜帶這種導彈執行攻擊任務的攻擊機的設計與定型工作,在幾個月的時間之內,就爲海軍制造出了第一批攻擊機,使其具備了初步的作戰能力!
日本的科技能力並不弱,但是比中國還是差了一些,要想立即拿出能夠對付中國戰列艦的反艦導彈,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當然,如果日本集中力量突破技術難關,並且集中力量生產這種導彈的話,其實也不會比中國慢多少。但是,在確認了戰列艦的強大打擊力量,以及對付反艦導彈的強大防禦力量之後,日本海軍內部,戰列艦派佔據了絕對的優勢,壓制住了主張以航母爲核心的另外一派。所以,在研製新式反艦導彈,以及新型攻擊機方面,日本的步伐並不快,而這其中,戰列艦派的打擊與限制,起到了絕對不能忽視的作用!
當然,關於航母還是戰列艦,到底哪種戰艦纔是海軍主力的問題,並不僅僅存在於日本海軍中。特別是隨着材料技術的進步,以及電磁炮技術的發展,戰列艦具備了超遠程的打擊力量。而這,一直是戰列艦所欠缺的方面,也是當年戰列艦遭到淘汰的最主要的原因。現在,這些問題都解決了,而且戰列艦的打擊能力比航母載機更爲強大,那麼戰列艦能夠取代航母的位置,自然成爲了爭論的焦點。
但是,不管是中國海軍,還是美國海軍,乃至後來的歐洲與俄羅斯海軍,最終還是承認了航母的核心地位。因爲,隨着技術的進步,航母的生存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隨後,攻擊機的技術,以及反艦導彈的技術都大大提高了。特別是中日戰爭的結果,徹底的改變了各國對戰列艦的認識。從很大的程度上來講,戰列艦確實是進攻的利器,但是絕對不是決定海戰勝負的主力戰艦。因爲,戰列艦存在着的天生缺陷,是永遠無法彌補的!
當然,戰列艦並沒有因此退出歷史舞臺,而是作爲海軍的一種重要戰艦生存了下來。首先,戰列艦強大的對地打擊能力,以及高效率的作戰方式,是航母所無法具備的。關於戰列艦作戰成本,與航母作戰成本的對比,在前面的篇幅中已經介紹了,所以在這裡也就不再多說。另外,戰列艦作爲航母最強大的保鏢,一直在海戰中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特別是隨着粒子束武器,以及聚變核能技術的進步之後,海戰與空戰模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麼戰列艦的地位更無法取代了!而這也最終確定了戰列艦的地位,作爲航母的輔助戰艦,成爲了海軍的另外一種主力戰艦。而隨着戰鬥任務的不同,戰列艦與航母將在各自的領域,承擔起主要的作戰任務!
非常可惜的,而對中國來講卻是非常幸運的,在中日戰爭時期,至少是在前半段的戰爭期間,日本海軍的主要將領都沒有認識到戰列艦的這種侷限性,以及航母在海戰中的重要性。所以,日本在提高航母作戰能力,改變海軍現在結構方面做的努力是相當少的。而在戰爭的後期,雖然日本已經認識到了戰列艦的侷限性,知道海戰的主力仍然是航母,而非戰列艦,但是此時日本再做什麼努力都已經遲了,此時日本已經無力挽回敗局,更不可能獲得這場戰爭的勝利了。當然,即使日本在戰爭的初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以日本的戰爭潛力,也絕對不可能獲得這場戰爭的勝利,最多是將戰爭的時間多拖延幾年,同時造成更多的財產與人員損失而已!
在海軍部與空軍部聯合制訂好了這份決定中日戰爭發展方向的作戰計劃之後,隨即得到了總參謀部與中央軍委的批准,隨即就開始了緊張的準備工作。
10月初,第1,第2與新成立的第3艦隊(下轄1艘航母,1艘戰列艦,以及4艘巡洋艦,6艘驅逐艦,主要執行在南海地區的護航行動,而現在也被調了過來)開始向黃海北部海域集中。而這些艦隊都是沿着中國沿海地區北上的,主要就是躲過日本的偵察,達到隱蔽行動的目的。
12日,第3艦隊與第1艦隊在長江入海口處會合,開始了聯合作戰演習,同時第3艦隊的指揮權交給了第一艦隊的中將指揮官皮定均,而第3艦隊指揮官席林少將成爲了艦隊參謀長。兩人由回到了以前的位置上,成爲了合作的夥伴。
15日,艦隊在青島港外與第2艦隊會合,皮定均中將作爲聯合艦隊指揮官,接收了第2艦隊的指揮權,而第2艦隊原指揮官成爲了艦隊副指揮官。同日,這支龐大的聯合艦隊開始在渤海出口處開始了聯合演習,主要是訓練三支艦隊之間的配合作戰能力。
18日,艦隊完成了初步的訓練工作,以“洪澤湖”號戰列艦和旗艦的先前艦隊向濟州島方向前進,以加強濟州島的防禦力量,同時負擔起了艦隊先前的掩護工作。同日,伴隨艦隊訓練的潛艇部隊中的12艘核潛艇脫離了聯合艦隊,開始向戰區部署,它們承擔的主要是先前反潛作戰任務。
隨後,艦隊繼續進行演練,最主要的原因,是原三大艦隊之間的配合並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而皮定均中將在請示了海軍部之後,決定延遲行動時間,必須要讓艦隊之間的配合達到一種完美的程度,才能夠保證行動的成功,如果貿然行動的話,恐怕將遭受到巨大的損失!
直到10月底,中國的這次軍事行動的保密工作都做得很到位,日本並沒有發現中國已經開始在黃海北部海域集結兵力的行動。但是,到10月30日,中國艦隊的這次行動終於被日本人發現了。
日本發現中國海軍艦隊已經“消失”的事情完全是一次偶然。因爲按照中國海軍故意泄露給日本的情報,中國第3艦隊將在海南島的海軍基地進行3個月的休整與修理,而且中國的僞裝工作也做得很到位。但是,到10月底,一直在海南島上監視中國第3艦隊的日本間諜發現了蹊蹺之處,因爲按照任何一支艦隊在休整時期的做法,即使再困難,也要維持航母上飛行員的正常訓練。但是,中國艦隊在這裡停留了近一個月,卻沒有見到任何一艘航母出海執行訓練任務,甚至很少有海軍戰機利用陸上機場進行訓練!很快,日本間諜就偵察到這不是真正的第3艦隊,只是一支僞裝的艦隊!
接着,日本發現中國原本停留在基隆港的第1艦隊也消失了。而在大連附近的第2艦隊也不在了。這時候,即使日本海軍部的將領都是白癡加笨蛋,也應該知道中國艦隊幹什麼去了。中國在西太平洋上的三大主力艦隊同時從日本間諜監視的視野中消失,很明顯,中國正在準備發動一次大規模的進攻行動!
很快,日本發現了抵達濟州島的中國戰列艦支隊。如果稍微理智一點的話,就能夠判斷出中國艦隊打擊的真實方向。但是,正因爲中國戰列艦支隊的出現,在很大的程度上干擾了日本人的分析,讓日本摸不清楚中國艦隊真正的打擊方向了!
日本將領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在判斷中國艦隊的行動的,而且日本人還自認爲這種判斷是正確的,因爲日本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了中國古文化的影響,認爲與中國人的思維模式相差不大。但是,這是完全錯誤的,至少,中國並沒有日本人那種卑劣的島國意識吧!
正是因爲日本人按照了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行判斷,所以認爲中國艦隊的真正打擊方向是在沖繩羣島方面,而且找出了很多的理由。首先,中國只要奪回了沖繩羣島,甚至只需要佔領沖繩羣島南部島嶼,就能夠解除臺灣島受到的威脅,同時爲中國打通進入西太平洋腹地的航道。而且,在佔領了沖繩羣島之後,中國將能夠從南面對日本進行戰略轟炸,牽制與限制日本海軍的行動。最後,只要奪回了沖繩羣島,中國就能夠控制整個西太平洋,收復失地,完成戰略反擊的第一步。
可以說,日本的這些分析都是有道理的,但是,卻沒有注意到,中國此時並沒有收復琉球羣島的實力。首先,中國海軍陸戰隊的兵力不足以完全攻佔琉球羣島的能力。此時,日本在琉球羣島上部署的兵力超過了25萬,而中國海軍陸戰隊的兵力卻不到10萬,而中國海軍也不具備有絕對的制海權,所以在琉球羣島上的登陸作戰行動,並不回獲得成功。其次,中國沒有登陸琉球羣島的跳板,如果從本土出發的話,將要維持近2000公里的後勤補給線,即使是從臺灣島出發,也需要保護1000多公里的後勤補給線,這將是非常危險的!最後,中國現在沒有必要奪回琉球羣島,因爲中國現在積聚的戰爭力量還不足以發動戰略反攻,即使奪回了琉球羣島,恐怕給中國軍隊帶來的傷害比獲得的利益更大吧!
可以說,日本的判斷是完全錯誤的,直接導致的結果是日本主力艦隊選擇了一個錯誤的戰場。在日本軍部認定中國將登陸沖繩羣島之後,其海軍主力艦隊立即向沖繩羣島方向運動,並且很快就到達了沖繩島東面550公里的海域,做好了戰鬥準備。而此時,這支艦隊距離日本本土足足有1500公里,距離中國艦隊準備發動打擊的海域有2200公里左右。即使日本主力艦隊全速北上,也至少需要12個小時才能夠對中國打擊艦隊構成威脅,而這12個小時,對現代化戰爭中的進攻一方來講,已經足夠完成很多行動了!
11月2日,中國在確認自己的行動計劃已經引起了日本的警覺之後,立即決定開始對日本九州島的打擊行動。行動的作戰目的是打擊日本九州島上的工業生產設施,即所謂的戰略目標。同時,破壞日本在九州島上軍港,空軍基地,防空陣地等等重要的軍事設施。而按照計劃,作戰需要持續一週左右,如果有能力的話,必須要牽制住日本主力艦隊,如果能夠打擊日本主力艦隊,那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而最低限度的要求是,艦隊不能夠遭受過大的損失,不能讓海軍失去這支絕對的主力!
11月5日,中國艦隊抵達了濟州島南部預定作戰海域,同時,戰列艦支隊也到達了濟州島東南部150公里處的預定作戰海域。空軍出動了戰略轟炸機對日本本州島西南部地區的空軍基地進行了轟炸,同時,駐紮在濟州島上的戰術攻擊機也開始對日本九州島進行轟炸,防空戰鬥機爲戰列艦支隊提供了防空掩護。
當天晚上,當地時間23點,中國戰列艦支對的“洪澤湖”號與“鄱陽湖”號戰列艦進行了第一輪炮擊,打擊日本九州島的行動正式開始了!
第四十篇 戰略僵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