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地區的戰爭吸引了全球的目光,這是隻第二次朝鮮戰爭之後,東西方之間第一次公開的正面對抗,雖然雙方如同幾十年前的做法一樣,並沒有因此而相互宣戰,甚至規模還有所縮小,只動用了空中部隊,但是對所有關注軍事技術發展,關注戰爭發展的人來講,這絕對是一次“難得”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不但能夠看到東西方各自最先進的戰機,戰艦,還能夠了解到雙方對新時代戰爭的具體理解,以及新的戰術思想,特別是空中作戰對未來戰爭的影響。而從這個層面上來考慮的話,完全可以說這是一次非常“熱火”的戰爭,一場在比第三次中日戰爭還要受到關注的戰爭!
在這場戰爭中,雙方體現出來的戰術思想是非常明確的。即空中戰鬥將成爲未來戰爭的主角,也將是決定未來主要戰場。而在這場戰爭中,空戰理論得到了革命性的進步,而這種進步,多半還是由技術革命而導致的!
前面已經提到過了,因爲戰機技術,以及基因生物技術的進步,戰鬥機的機動性能,飛行性能得到了質的提高,在很大的程度上,已經超過了導彈性能的提升速度。而導彈技術的發展,則受到了電腦技術,以及材料技術,還有動力技術的限制,無法對戰機構成更大的威脅,所以空戰模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始至終,這場空中戰爭的主要戰鬥方式都是近距離格鬥,戰後,有人做過統計,在東西方戰機的對抗中,超視距空戰戰果只有21%,格鬥戰果佔了絕大部分,而在格鬥中,由格鬥導彈擊落的戰機數量只佔了總擊落戰機數量的25%,另外由電磁炮擊落的戰機數量佔到了54%!換句話說,航炮重新成爲了主力空戰武器,當然,這已經不是以往意義上的航炮了,這是全新的電磁炮,其性能遠遠的超過了以往的任何一種火炮!其實,就算把中國,以色列空軍與敘利亞空軍的戰鬥算進去,超視距空戰的戰果仍然只有35%左右,大部分的空戰戰果都是在近距離格鬥中產生的,而航炮取得的戰果超過了45%!這已經直接宣告新空戰時代的到來,至少在導彈技術取得質的突破之前,空戰模式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
除了空戰之外,最大的變化,莫過於空中打擊戰術的進一步完善了。從中國對敘利亞第一天的打擊中來看,新時代的空中打擊是極爲重視打擊效果的。投入的力量雖然非常關鍵,但是更關鍵的是,怎麼合理的使用空中打擊力量,讓空中打擊更有效率,而且對戰爭的影響更爲深遠。在“黑色星期5”的那一天,中國出動的戰機架次並不多,但是卻取得了關鍵性的戰果,直接癱瘓了敘利亞的防空系統與空軍,對後面的戰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這也是歐洲與美國爲什麼會參戰的最主要原因,失去了空中掩護的敘利亞,已經沒有了獨立贏得戰爭勝利的基礎了!
而後來,中國又策劃了對敘利亞機場的第二輪打擊,非常巧合的是,這一天也是星期5!這一輪打擊的主要目的仍然是癱瘓敘利亞的空軍基地,使歐美戰機無法使用敘利亞的戰爭資源。可以看出來,中國仍然非常重視打擊的效率與成功性,但是在這一次的打擊中,體現得更爲明顯的則是打擊的威力,及通過一輪打擊,徹底的癱瘓對方的作戰力量,達到了打擊的突然性與摧毀性!
當然,這些戰鬥所表現出來的軍事思想,是別的國家難以模仿的,這種規模的空中打擊,並不僅僅依靠一支裝備精良的空軍就能夠完成,還必須要有強大的配套系統,強大的情報系統,以及通信系統支持,另外還要一支精幹的參謀指揮隊伍。這些都是整個打擊行動中不可缺少的一環,而且是至關重要的一環,不管在哪個環節上出了錯誤,都不可能完成這種高複雜性的作戰行動,自然也就不會收到好的結果了!
其實,這場空中戰爭最能體現的還是戰爭的系統性要求,而空中戰爭,對這種系統性要求更爲強烈,而一個系統顯示出來的威力,也更爲明顯了。而這種情況,其實早在上個世紀末時的海灣戰爭中就已經體現了出來,而正是從那個時候起,所有的大國都認識到了戰爭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再是一種或者幾種兵種或者兵器的單獨對抗,而是整體系統的對抗,特別是隨着通信系統的發展,戰爭的模式越來越系統化,系統的力量將決定一切!而經過了這麼多年的發展,戰爭的系統性才逐漸的成熟,並且成爲了戰爭勝利的基礎。從2030年之後的數次戰爭就能夠看出來,誰的戰爭機器更完善,誰的戰爭系統更先進,那麼誰就將獲得戰爭的勝利。而這次,戰爭的系統性佔有絕對壓倒性的優勢地位再度的表現了出來,而且成爲了決定戰場上勝負的最關鍵因素!
可以說,這是一場系統之間對抗的戰爭,從一開始,因爲敘利亞得到了歐洲與美國的鼎力支持,在系統方面比以色列要好多了,特別是在戰爭的初期,因爲得到了歐美軍事專家的指點,將其軍隊的戰鬥力基本上發揮了出來,所以在戰爭初期佔了壓倒性的優勢,一路打到了以色列的首都,而以色列軍隊因爲處於被動狀態,幾乎就沒有發動過有威脅的反擊行動!但是在中國參戰之後,幾乎一夜之間,就瓦解了敘利亞的進攻力量,消滅了其戰爭主力,達到了控制戰爭的目的。但是,歐美的迅速介入,則將天平從新拉了過來,讓中國的空中打擊無法集中到敘利亞進攻部隊的身上,而敘利亞地面部隊在獲得了足夠的空中掩護之後,繼續展開了進攻。
可以說,這就是系統先進性對戰爭的具體體現,也是現代化戰爭的明確表現。當然,一個先進的戰爭系統是很多國家都無法企望的。按照中美歐三國的投入來看,至少需要上萬億的經費投入,才能夠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戰爭系統,另外還涉及到了衆多的國家基礎建設。這都不是小問題,一般的國家根本就不可能擁有一臺發達的戰爭機器。當然,這也是世界兩極分化的具體表現,因爲小國再也不能夠依靠以往的防禦手段來抵抗超級大國的威脅,自然其國際地位就被嚴重削弱。而超級大國則依靠自己手中的戰爭利器,有效的增強了自己的國際威望,直接導致了世界格局的嚴重分化!
可以說,這場戰爭帶給人的啓示是非常多的,而這其中,所表現出來的技術革命更是讓愛好軍事技術的人看花了眼。東西方的軍事碰撞,必然會讓很多以往都受到了嚴格保密的軍事技術曝光,而這也讓人大開眼界了!
在戰爭初期,雙方投入的其實還主要是以往的戰機,因爲雙方的新一代戰機都還在研製之中,進度最快的,也還在進行入役前的戰術實驗。而這些老實的作戰飛機雖然已經無法代表最高的技術成就,但是卻在經過了必要的技術改進之後,仍然能夠發揮出超常的水平來。但是,到了戰爭後期,特別是雙方的衝突強度降低之後,雙方都開始將新一代的戰機投入了戰鬥,以檢驗其實戰性能!
一場東西方之間的直接對抗,特別是大規模的對抗是非常“難得”的,而這也是檢驗雙方作戰系統的最好機會。誰都知道,任何一種武器要想證明其設計是成功的,戰場就是最好的實驗場,只有在戰場上合格的武器裝備,纔是最好的武器裝備!所以,在戰鬥的烈度降低之後,雙方都不約而同的將正在實驗,或者說已經小規模裝備部隊的新式戰機拿了出來,希望能夠在低強度的戰鬥中檢驗這些戰機的實際性能。從這個角度上來看,這場戰爭到了後期,幾乎都已經成了一個武器實驗場了!
中國新一代的戰鬥機是J-25,這是海空軍聯合研製的新式作戰飛機,也是中國在最近的30年時間中的第一種海空軍通用戰鬥機。以往,中國也想降低軍費成本,特別是高昂的研製費用,而想讓海空軍聯合研製作戰飛機,誰都知道,戰鬥機的研製經費是最高的,甚至很多國家都無法承擔,只能夠依靠進口來滿足需求!但是,在以前,因爲技術還沒有辦法達到海空軍對各自作戰飛機的要求,技術上的難度,限制了開發一種通用戰鬥機的可能性。所以,自2035年J-19退役之後,海軍與空軍就分道揚鑣,各搞了一種自己的戰鬥機。從第三次中日戰爭來看,這種發展策略是正確的,但是,現在隨着技術的進步,研製一種能夠滿足海空軍需要,同時能夠有效的控制技術成本的戰鬥機已經不再是件困難的事情。所以,從2058年左右,中國開始研製新一代的J-25,並且在2068年底生產出了第一架裝備型樣機,同年就開始了實驗工作。而到了這場戰爭爆發的時候,中國已經裝備了一箇中隊的這種戰鬥機,自然,這個中隊是實驗性質的,主要就是檢驗這種戰鬥機的各重戰術指標,是否已經達到了設計指標,並且確認戰機的飛行包線,爲大規模裝備做好準備!
從使用方面來講,J-25是中國第一種完全通用性的作戰飛機,其不但是未來中國海軍與空軍的主力制空戰鬥機,而其衍生型號也將是海空軍的通用攻擊機。這可以說是技術進步帶來的最大好處,按照一種戰鬥機服役20年到25年的時間來計算,J-25因爲具備了以往要4種作戰飛機才能夠擁有的戰術使用範圍,至少將爲中國減少5000億以上的維護費用!而這,已經足夠研製新一代的作戰飛機了!
當然,正因爲高度的通用性,其性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很多單項技術上,並不比歐美的新一代戰鬥機與攻擊機要先進。但是,前面已經說過了,新時代戰爭是系統之間的競爭,而不再是依靠某種武器裝備的先進性就能夠取得勝利的。所以,單項技術的差距帶來的影響並不是很大,比如J-21就比這場戰爭中歐美使用的戰鬥機的某些性能要稍微差一點,但是這並沒有影響到戰爭的結果,因爲絕大部分的戰鬥,並不是由戰機的某種性能就能夠保證的了!
到了戰爭的後期,歐美也先後將自己的新式戰鬥機投入到了戰場上來。歐洲與美國的發展策略基本上一樣,即空軍與海軍各自開發自己的通用戰鬥機,而不是將以往的四種機型進行大整合,只是一種小整合。即,空軍擁有一種集戰鬥機與攻擊機於一身的戰機,而海軍也同樣研製一種主力通用戰鬥機。
其實,雙方的目的是一樣的,就是要檢驗這些新戰鬥機的性能,是否有設計時的那麼優越,同時檢驗自己新的空中戰術思想,是否能夠適應未來的大規模空戰!當然,正因爲帶着實驗性質,所以雙方沒有在最激烈的戰爭初期投入這些新式戰鬥機,畢竟那是非常不划算的事情。首先,飛行員未必能夠將新式戰鬥機的性能完全發揮出來,其次,新式戰鬥機的價格也比現役戰鬥機高出許多。所以,在大規模空戰中,這些新式戰鬥機是難以現身的,只有在小規模的空戰,或者是單獨的,需要利用新式戰鬥機性能的打擊行動中,纔會使用這些成本高昂的作戰飛機!
因爲這場戰爭主要是在空中進行的,所以大家關心的仍然是空軍與海軍航空兵的裝備。但是,這絕對不僅僅是空軍與海軍航空兵的一場單獨表演。在這場戰爭中,雙方的海軍戰艦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不但中國的戰列艦承擔起了很重要的打擊任務,歐美海軍的戰列艦其實也肩負着同樣的任務,另外,因爲歐美海軍艦隊部署在東地中海,距離戰場更近,所以其巡洋艦與驅逐艦都參與到了這場戰爭中來。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其實這也是一場檢驗海軍對地打擊能力的戰爭!
中國海軍戰列艦的行動已經有了一次介紹,其實這種打擊行動是非常單調的,戰艦上的海軍官兵根本就看不到炮彈落地時的壯觀場面,火控人員只知道爲火炮控制計算機輸入一系列的目標參數,然後計算機就能夠準確的計算出射擊時的參數,然後控制火炮的仰角,方向,以及需要輸入的電能。接着,火炮長就會命令開炮,將重達1噸以上的炮彈發射出去,接着對火炮的射擊狀態進行短促的修正,再發射炮彈。這可以說是一個非常無聊的過程,但是,這也是海軍戰列艦上官兵做的最激動人心的事情了,因爲誰都知道,炮彈發射出去之後,將會在5分鐘之後落到目標上,然後摧毀目標。從這個角度來講,比起戰列艦上其他的500多名戰友來講,火炮部門的人員就要幸運多了,因爲他們至少知道自己發射出去的炮彈將帶來巨大的戰果!
其實,大家可以看出來,中國戰列艦在戰爭中的行動次數並不少,從擔任對地打擊行動主力,到支援登陸部隊作戰,到成爲海戰主力,再到爲艦隊提供最強大的防空掩護,可以說,戰列艦幾乎幹了海軍所有的工作,只是無法像航母一樣出動攻擊機,到2000公里以外的地方打擊重點目標而已了。但是,在前面的介紹中,關於歐美海軍戰列艦的內容少得可憐,幾乎可以說是沒有。其實,這並不是說歐美海軍不重視現代化戰列艦,或者用美國人的稱呼來講是火力投送戰艦的發展,而是歐美各自的戰列艦確實沒有多少機會經歷大規模的戰爭考驗,自然也就沒有嶄露頭角的機會了!
早在50多年前,中國建造第一艘現代化戰列艦“太湖”號的時候,就已經引起了西方國家的注意,但是當時海軍強國美國卻並不看好中國的這種裝備有大口徑火炮的戰列艦,認爲這是一種因爲中國技術落後而產生的戰艦,是他們武庫艦的低廉版本。
當時,美國正在研究武庫艦,希望這種主要裝備巡航導彈的戰艦能夠在未來戰爭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來。但是,到2005年左右美國取消了武庫艦發展計劃,原因很簡單,如果戰艦的主力武器是巡航導彈的話,第一無法降低戰爭成本,第二巡航導彈的突防能力很成問題,在堅固的防空系統面前,巡航導彈的作用不會很大。所以,當時美國轉爲發展更先進的巡洋艦,這是一種裝備了大口徑艦炮製海艦,但是其主要任務是對地打擊,即爲瀕海地區的戰鬥提供有效的,成本低廉的火力支援。而在當時,美國的重點發展項目是203毫米口徑的電熱化學炮,雖然射程能夠超過270公里,但是比起“太湖”號的主炮來講,這種艦炮的威力確實是太小了一點!
其實,到2010年左右,美國已經認識到了新式戰列艦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對地打擊行動中所能夠發揮出來的巨大作用。但是,到這個時候,戰列艦的海戰能力,以及防空中堅力量的性能並沒有顯示出來,道理很簡單,還沒有一場足夠強度的海戰來證明戰列艦在這方面的能力。所以,美國即使已經開始研製戰列艦了,但是其主要用途仍然在擁有絕對制海權的時候,用其進行對地支援,這一研製目的,極大的限制了美國在戰列艦上的發展速度。也可以說,直接導致了美國的第一代火力支援戰艦的產生,而這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現代化戰列艦,因爲這種戰艦的速度根本就無法跟隨主力艦隊行動,同時其防空能力,以及戰艦本身的生存能力,也讓其無法在高強度的海戰中生存下來!
到了第二次朝鮮戰爭之後的中日大海戰期間,美國終於看到了中國戰列艦在西太平洋上的精彩表演,這次,美國人再也不可能忽視這種新式戰艦的威力了。而幾乎同時,歐洲也認識到了新式戰列艦所帶來的海戰革命,更認識到了這種能夠將致敵於死地的炮彈投送到近1000公里外的戰艦的巨大威力。也就是在2035年左右,歐美啓動了自己的戰列艦完全發展計劃,開始研製自己的第一代,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具備了現代化戰列艦所有素質的主力戰艦!
因爲歐美並不缺乏研製戰列艦的技術儲備,同時其強大的製造實力,科技實力,以及在海軍發展方面的經驗,幫了歐美很大的忙。到2055年,歐美開始研製第二代戰列艦的時候,其實就已經基本上追上了與中國的差距,已經制造出了與當時中國海軍正在服役的戰列艦水平差不多的戰艦。而到了這場戰爭時期,歐美海軍也如同中國海軍一樣,在每一支航母艦隊配屬了一艘戰列艦,並且還單獨組建了一支有4艘戰列艦的支援艦隊。這也算是兩國海軍的一次巨大的變動吧!
當然,歐美在發展戰列艦的同時,也發現了這種戰艦所帶來的問題。在打擊500公里外的堅固目標時,戰列艦確實具備有可以與航母攻擊機媲美的威力,以及更低廉的戰爭成本,但是在打擊500公里以內的普通目標時,使用戰列艦,卻是一種奢侈與浪費。所以,歐美海軍仍然很重視巡洋艦與驅逐艦的火力支援特性,這些戰艦上的203毫米艦炮足以承擔起對500公里以內的普通目標的打擊任務,而且成本更低廉,且203毫米艦炮的火力密度更大,打擊效果要比戰列艦更出色一點。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巡洋艦與驅逐艦的建造成本本身就比戰列艦低很多,有效的使用這兩種戰艦,也能夠降低海軍的裝備費用,以及維持費用!
這場戰爭,其實也是歐美海軍第一次大規模的使用戰列艦這些直接火力支援戰艦的戰爭。在戰爭中,歐美分別調動了4艘與5艘戰列艦參加戰鬥,並且發射了超過5萬噸的彈藥,對以色列的軍事目標進行了猛烈的打擊。而在支援敘利亞軍隊進攻的作戰行動中,歐美海軍的巡洋艦與驅逐艦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其發射的203毫米炮彈爲敘利亞進攻部隊提供了非常密集的,而且及時的,迅速的,準確的炮火支援,這也是敘利亞軍隊在失去了空中支援之後,仍然能夠保持進攻勢頭的一個主要原因!
通過這場戰爭,歐美已經認識到,中國的海軍發展策略是正確的,在一邊深感自己發展的速度慢了一拍的時候,也紛紛加大了對戰列艦這種海上打擊力量的建設速度。當然,誰都知道,戰列艦其實從恢復生機的那一刻開始,其命運就已經註定了,這仍然只是一種輔助性的戰艦,根本就無法動搖航母在海軍中的中堅地位。首先,戰列艦的打擊距離根本就無法與航母相提並論,即使是在最輝煌的時期,航母仍然能夠輕易的在戰列艦主炮的射程之外,對戰列艦構成致命的威脅。其次,隨着海軍戰鬥機技術的突破,航母的作戰使用更加靈活了,而且航母作戰成本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而這些變化,其實都是對戰列艦的直接挑戰。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大規模的戰爭中,戰列艦仍然是廉價的對地支援武器,而且其在艦隊中擔負起的防空角色,特別是近距離防空攔截作用,仍然是別的任何一種戰艦都難以替代的!
這場戰爭其實再次殘酷的證明,任何一種武器裝備到底有沒有用,最好的辦法還是在實戰中來證明,只有能夠在戰爭中發揮作用的武器系統,纔是最優秀的,也是最先進的武器系統。而經過這場戰爭的考驗,很多武器系統已經被證明是要被淘汰的,最能夠說明的就是被動的防空作戰,已經無法適應未來戰爭的需要了!
以往,任何國家的國土防空,其實都主要是由本土防空網構成的,在這其中,地面防空系統佔有很重要的位置。而這只是一種被動的辦法,無法對進攻一方構成根本的威脅,而這場戰爭再次證明,在進攻一方發動突然打擊時,被動的防空作戰,幾乎就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其實,這再次加大了世界格局的兩極化,超級大國有着主動進攻的能力,而任何弱小的國家都將失去防禦的能力,在超級大國的主動打擊下,其本身的防禦體系將不堪一擊!殘酷的事實再度證明,誰擁有最強大的力量,誰就將主宰世界的未來!
當然,最引人矚目的新事物是天軍在這場戰爭中的作用。雖然,在戰爭期間,雙方都沒有讓真正的空天戰鬥機投入實戰,但是這些戰鬥機卻在戰爭中發揮了難以替代的作用,即充當戰略偵察機使用,讓對方的防空攔截系統,以及空軍的防空戰鬥機無法對偵察機構成威脅!
天軍的誕生,是經歷了很多磨難的,早在21世紀20年代末,幾個超級大國就已經提出了獨立建設天軍的設想,但是最後這次努力都失敗了,因爲這導致了高昂的成本,以及難以逾越的技術障礙!但是,到了2060前後,各國在取得了技術方面的突破之後,又都考慮到了獨立建設天軍的事情。中國是最早開始這方面建設的國家,並且很快在以國家戰略防禦爲基礎的條件下,成立了天軍這個獨立的軍種,並且爲其投入了巨大的發展資金!
從作戰使用上來看,天軍的主要職責其實是爲國家提供一套完善的,強大的,而且能夠應付任何等級威脅的戰略防禦力量。但是,戰爭已經證明,任何被動的戰略防禦都將遭受徹底的失敗。所以,在天軍成立的那一天,就被賦予了一個新的使命,戰略打擊!
只有一支能夠承擔起戰略打擊任務的天軍,纔是一支合格的天軍!這是中國天軍第一任司令韋兆光上將說出的一番話,而這也是未來天軍的座右銘。所以,從一開始,天軍的重點建設就落到了戰略打擊上,而並不是簡單的被動防禦。當然,要讓天軍執行戰略打擊任務,就必須要有合適的武器裝備,而這在2067年左右,仍然是很不現實的事情。所以,在這場戰爭中,天軍並沒有能夠將起追求的戰略打擊力量充分的發揮出來,只是充當了一個高等級偵察員的角色,爲其他的軍種提供必要的服務!但是,誰都能夠看出來,在現有的戰爭體制下,因爲各國都沒有能夠攔截天軍作戰飛機的能力,只要技術取得突破,資金能夠到位的話,天軍一旦具備了戰略打擊能力,那將是一種帶有徹底毀滅性質的打擊能力,其帶來的威脅,甚至遠遠的超過了以往的任何一種戰略武器系統!
不管怎麼說,這是一場高科技,新戰爭思想展示的平臺,也是一場改變了已經維持了半個多世紀戰爭觀的一場戰爭。但是,從根本上來講,這是一場以政治利益爲根本的戰爭,戰爭的雙方並沒有投入全部的作戰力量,從一開始,就已經決定了這將是一場不會有多大結果的戰爭!
時間到了2068年底,交戰的雙方已經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在半年多的空中戰鬥中,中國至少有400多架作戰飛機被擊落,而歐美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去。歐洲公佈的損失數字是:300架戰鬥機,外加180名優秀的飛行員。而美國也損失了250架左右的作戰飛機,以及100多名飛行員!
可以說,這是一場殘酷的戰爭,而雙方在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之後,終於開始考慮和平解決的方法了,因爲照這個強度打下去,最終出了換來更大的損失之外,是分不出高下的。而擴大戰爭規模這條路是行不通的,雙方都無法承受大規模地面戰爭帶來的損失與壓力。所以,在使用軍事手段已經無法達到政治目的的時候,就只能夠依靠外交與談判來實現政治利益了!
其實,到這時候,以色列已經基本上完成了大撤退行動,大部分的以色列人都已經撤退到了東亞地區,而俄羅斯也在年底同意了中國與以色列的請求,在遠東地區,爲以色列難民開放了一處收留地,以收留以色列戰爭難民。但是,該收留地的範圍受到了嚴格的限制,同時規定進入的猶太人數量不得超過150萬,而這僅僅是以色列戰爭難民的1/5不到!
大量的以色列戰爭難民被送到了中國西部地區,中國至少接納了500萬以色列的戰爭難民,另外還有大概100萬的戰爭難民則留在了東南亞地區,或者被送到了那些願意收留他們的國家去。這是猶太人歷史上有名的第三次大遷徙行動,而此時,留在以色列本土的猶太人不到100萬,而且超過90%的都是軍人,以色列的工業基礎設施也幾乎完全轉移,猶太人放棄了已經建設了100多年的家園,同時也帶走了自己的所有勞動成果,留給敘利亞佔領軍的只是一片被廢墟掩蓋的土地!
其實,正因爲以色列的戰略轉移,讓中國與以色列一方在戰後的談判中吃了大虧。中國也沒有預料到,歐洲與美國對戰爭的承受能力這麼低。在中國的估計中,歐美肯定會出動地面部隊參戰,而到時候,猶太人撤離是必然的事情。但是,歐美不但沒有派遣地面部隊參戰,甚至到了2069年初,就通過第三國,向中國提出了媾和的請求。這點,是一個巨大的失誤,如果中國的判斷能夠準確一點的話,以色列根本就不需要戰略大轉移了,也就不存在戰後存在多年的以色列領土爭端問題,更不會存在猶太人的第三次大遷徙行動了!當然,因此而不會發生的事情還有很多,這些,都是無法預料,也不會發生的事情!
從2069年初,雙方都開始降低了在中東地區的作戰行動強度,此時,敘利亞軍隊已經將以色列軍隊逼到了巴以地區南部,亞喀巴灣北面的一片狹小的空間內。因爲以色列軍隊的防禦密度大大提高,而且中國海軍戰艦的支援強度大爲提高,敘利亞即使已經投入了至少150萬進攻部隊,並且有着強大的火力支援,但是卻已經難以前進一步了。
而就是在這個基礎上,以色列與敘利亞,中國與歐美決定坐下來談判,戰爭已經無法帶來更多的改變,只有談判,才能夠解決問題,減少雙方的損失!
這是一場持續了數十年都沒有結束的談判。在談判開始的時候,雙方只達成了一個停火協議,所以,這也是一個執行了數十年的停火協議。其實,戰火併沒有從中東地區消失,每一天,甚至每一個小時,都有以色列軍隊與敘利亞軍隊在進行小規模的戰鬥。但是,再也沒有大規模的戰鬥爆發了,因爲雙方都已經無法再繼續打下去!
中國從中東地區的戰略退卻是必然的事情,在讓出了巴以地區之後,中國也算是滿足了歐美的胃口,爲中東地區換來了難得的和平時期。當然,以色列問題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這是不爭的事實,只是在超級大國利益的壓制下,猶太人再度成爲了犧牲品,一個民族成爲了超級大國國際競爭遊戲中的犧牲品,這已經不再是希奇的事情了!
2069年2月8日,在春節快要到來之前,魯毅上將接到了回國的調令。在戰區司令參謀人員的歡送下,上將坐上了一架空軍的快速專機,這是許三立爲他派來的專機,也算是對這位戰功卓著的上將最大的獎賞吧!但是,魯毅並不知道,回國之後,他又會面臨什麼樣的問題!
第四十四篇 硝煙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