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進將軍令羽箭交給了部將吳匡,讓吳匡將麾下的兵馬先行撤回大將軍府,吳匡抱拳領了令,急急地退走了。
何進自己騎在戰馬上,緩緩地走了回去。
夕陽西下,日薄西山,何進老了,一臉的落漠。
倒是這時一旁的袁紹賊眉鼠眼地湊到何進的身邊,主動請纓道:
“大將軍,末將願前去追拿孫堅,定當爲大將軍討回傳國玉璽,獻給大將軍。”
袁紹在京城洛陽混了好些年,雖說積攢了許多名氣,但始終被袁術壓了一頭,如今劉辯繼位,朝堂變幻莫測,袁紹沒法像以前一樣左右逢源了。
宦官與外戚相爭,變成了何氏一支獨大,外戚和後宮干涉朝政,以後的朝堂怕是一片烏煙瘴氣了。
何進和何太后目前還沒決裂,只有一點小跡象而已,袁紹等不起了,尤其是得知孫堅手上竟然有傳國玉璽,袁紹哪裡還坐得住。
袁紹出身於袁氏,而袁氏的大本營在豫州汝南,袁紹想着真要快馬加鞭,回到汝南那邊,說不定還能攔截到孫堅等人,畢竟孫堅要是有傳國玉璽,肯定不敢走官路,也許還會比袁紹晚到豫州。
就算未能攔到孫堅,袁紹也能從袁氏那兒領取屬於自己的資源,從此向北開拓自己的基業,袁紹都已經想好了,目標就定在冀州。
冀州被張角這麼一鬧,十室九空,袁紹入主冀州,並不會引來太大的反彈。再說了,以袁紹的身份和才幹,和冀州牧皇甫嵩多少能夠攀上一些交情。
皇甫嵩老了,又是從武將裡頭混出來的,對於發展內政,招攬人才,自然不會上心,袁紹去了冀州,偷偷摸摸地發展,盤下三五個郡城不成問題。
何進一聽袁紹也要趁機偷溜,頓時有一種樹倒衆人推的感覺,何太后剛和何進反目成仇,袁紹這就要變成牆頭草了麼?捨棄何進另尋出路了?
何進不知道的是袁紹至少還會和何進打聲招呼,而曹操已經私自下了決定,準備一聲不吭地跑路了。
何進轉過頭望了望袁紹一眼,袁紹長相極俊,面如冠玉,氣質儒雅,雖說何進早就揣測出袁紹此人有野心,怕是無法久留,強留只會傷及自身。
但在這節骨眼上,袁紹提了出來,何進還是有些不喜的,可事關傳國玉璽,何進不敢任性,心頭再怎麼咒罵袁紹吃裡扒外,也得同意了下來,派袁紹去捉拿孫堅,討回傳國玉璽,的確比程遠志適合多了。
袁氏出身於南方,袁紹去了,多少有幾份薄面,能讓整個袁氏動起來,形成合力,幫忙繳回傳國玉璽,換成程遠志去,程遠志一頭兩摸黑,別說沒人協助,恐怕連江東在哪,都得找人問路。
“本初,你有爲國盡忠之心,本大將軍的心裡由衷地感到欣慰。準了,追回傳國玉璽一事,就讓本初去做吧。只要本初能夠將傳國玉璽送回陛下手裡,本大將軍肯定會爲本初上表舉薦,將這大將軍的官職賞賜給本初。”
何進早就不滿於屈職一個大將軍了,之前弄回個黃巾賊首張角的首級,卻最終無法晉升三公之位,被張讓給攪黃了。
現在劉辯登基,自己的妹妹何太后雖然起了異心,但給何進一個三公官職,那是妥妥沒問題的,尤其是袁紹能幫何進追回傳國玉璽,何進別說是三公了,直接將傳國玉璽據爲己有,到時想給什麼官職,詔書一寫,玉璽一蓋,就完事了。
大將軍這官職,節鎮天下兵馬,說白了,還是武將一個,不入文官大儒的眼。
何進說完,不待袁紹最後一次的諂媚奉承,兩腳一夾馬肚,快馬離去了。
程遠志看着何進的背影,心知以屠戶何進的肚量和胸襟,何進這人成不了事,不能容人,器小嫉妒,的確是不能和何進走太近。
和宦官張讓等人走太近,會沾上一股胭脂味道和娘娘腔,而和外戚何進有關聯的話,容易得一種屠戶身上特有的豬油油膩。
“反賊作亂,戰事如火,本司空亦不再多留,先行告辭了。”程遠志跟袁紹、曹操打了個招呼,便領着典韋轉道走了,擇路回了甄家的莊院。
袁紹清高,自然看不起出身黃巾蛾賊的程遠志,而曹操則是和程遠志在豫州穎川幹了一場,彼此之間算是有積怨、過節了。
程遠志乾脆不和袁紹、曹操這兩人虛與委蛇,直接甩臉,走了就是了。
帶着典韋,拿着一份可有可無的討賊詔書,程遠志事後在腦海裡覆盤了一下,這一場宮變,似乎有人暴賺了,像孫堅撿了一個傳國玉璽,何太后垂簾聽政,權傾朝野。
同理,也有人虧大了,比如何進、張讓,甚至是董太后、劉協等人,尤其是倒黴鬼的禁軍統領蹇碩,在劉宏死了的這場鬧劇裡面,不但沒撈到任何好處,反倒失了官職,丟了性命。
程遠志慢悠悠地走回了莊院,竟發現整個莊院吵吵鬧鬧的,一大票人忤在院子裡,擠得水泄不通,還時不時地傳出一二句暴喝。
卻是張飛張翼德的聲音,張飛帶着怒氣,粗話罵不絕口,唐突得隔壁的蔡邕家都關上了大門,閉客謝門,生怕程遠志這邊有半點接觸,污了名聲。
好一個屠夫,張飛張翼德,到哪都是這股暴脾氣。
典韋趕緊上前,推門而入,護着程遠志走進了莊院的大門。
原來是郭嘉帶着劉備三兄弟到了,馬車上裝滿了錢財,金銀珠寶、古董書畫,什麼都有,滿滿的五大馬車,就停在了院子內,不曾解開取下。
站在院子裡的人,戲志才正和張飛理論,絲毫不讓張飛,往往一二句話就將張飛的嗓門給堵死。
其實,戲志才很簡單,只抓住了一點:
“主公沒回來,你們是賊是友,尚且兩定。”
光憑這個,就有很大的操作空間了,頗有恕不接待的意思,戲志纔要不是看在那幾車錢財的份上,早就不搭理張飛等人了,枉費口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