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跟隨王德來到皇宮,當他看到李治走出了甘泉宮,這才確定李世民召集自己可能是因爲李治的緣故,李治進宮去覲見李世民,李世民才知道自己到了長安,纔會召自己進宮。李恪想通這點,心裡安穩了不少,跟隨王德來到了甘泉宮的御書房。來到甘泉宮李恪就看到身形憔悴的李世民正在翻閱奏章。
“參見父皇!”李恪向李世民行禮。
“你來了?”李世民淡淡的說道。
“父皇還是要注意身體啊!”李恪看着臉色憔悴,身形消瘦了很多的李世民說道。
“哎!”李世民嘆息一聲,放下手頭的事務,將李恪說道,“坐吧,說說你對大唐的這次敗仗怎麼看?”
李恪坐在了胡凳上,這才向李世民問道,“父皇怎麼看待李績的敗北?”他這麼問是想確定李世民的態度,想看看李世民對李績的看法,只有這樣他才能說出自己的實話。
“李績是一員干將,是大唐除了衛國公李靖之外少有個的將才啊!”李世民嘆息一聲說道,“朕也不相信他會敗的這麼徹底,他會損失這麼多兵馬!”
“那父皇的意思是李績敗的有點蹊蹺了?”李恪向李世民問道。
“所以,朕才問問你的看法!”李世民沒有正面回答李恪,但這句話無疑承認了李恪的問題。
“父皇,擾蘭地屬高原,空氣稀薄,不是吐蕃或者吐谷渾人的話,尋常人根本就不適應哪裡的氣候環境,大唐精兵冒然進入擾蘭,肯定會出現不適應氣候條件的問題,這也給了吐蕃和吐谷渾一個可以殲滅大軍的機會。其二,糧草欠缺,在還沒有糧草功績的情況下,又加上氣候難以適應,大軍軍心浮動,體力難以維持,這也是戰敗的一個原因。”李恪說道這裡,停頓不語,想徵詢李世民的意見。
“你說的不錯,繼續吧!”李世民頗有興趣的說道。
“第三,便是李績的指揮問題!”李恪肯定的說道。
“爲何?”李世民問道,李世民沒有想到李恪也懷疑李績的統兵能力,雖然他不怎麼看重李績的太過熱衷權勢的品行,但對李績的統領能力還是很肯定的。見李恪否定了自己見解,他倒是很感興趣。
“第一,不瞭解擾蘭氣候,輕敵冒進,豈是大將本色?第二,不分主次,十萬大軍集結而動,犯了兵家大忌。第三,捨棄糧草輜重,糧草於大軍的距離太原,步戰是可以這般作爲,但騎兵戰中,敵方騎兵三兩日就能迂迴到身後破壞糧道,他豈能這麼辦大意?第四,急於求成,不善於爲扎穩打!”李恪淡淡的說道。
李世民開始陷入了沉思,李恪的話對他的衝擊很大,完全顛覆了長孫無忌等人向自己爲李承乾和李績開脫的理由。
李恪靜靜的等待李世民的評價,但心裡卻是多少有點難以理解中樞大臣門的心思。試問,李績以往是很有了戰績,難道就是無敵了嗎?這就表示對於他這次戰敗只能認爲偶然嗎?切不說李績多年不曾經歷大的戰爭,更沒有足夠的騎兵戰經驗,對上吐蕃和吐谷渾這樣馬背上的民族輸了也不足爲奇。再者,李恪認爲還是李績能力的問題,薛仁貴在歷史上戰績對李績還要強悍和輝煌,而高宗時期的大唐精銳比現在的大唐精兵要強很多,那可是參加過西征西域的數百次大戰的精兵,可是薛仁貴不也是十萬大軍西征吐蕃而敗北,全軍覆滅了嗎?相比薛仁貴和李績的歷史功績,薛仁貴比李績之強不弱,可薛仁貴對上吐蕃就敗的徹底,那爲什麼李績就不能敗,爲是李績的失敗衆人就不能接受呢?
李恪心裡這般想,倒是對大唐中樞大臣們有這樣的心態而鄙視不已。
就見李世民沉思了片刻,開口說道,“那你以爲大唐是該和呢?還是要戰啊?”
其實,李世民主要向李恪詢問的就是這樣問題。
當時,聽到大唐敗北,十五萬大軍損失了十二萬時,李世民就暈倒了,醒來他將政務交給了中樞大臣,自己在宮中修養,但他還是一直在關注各方的反應,特別是對太原李恪的反應他尤爲重視。等到他病情穩定,得到消息說吐蕃和吐谷渾派出特使向長安而來的時候,他就特別想跟李恪詢問一下心裡的疑難問題。所以,在他養病的時候,他會時常的詢問王德關於太原的情況,關於李恪是否回長安了。因爲這個原因,在李治前來跟自己請安時,他便知道了李恪已經回到了長安,便立即讓王德將帶到了御書房。對於李恪在太原聽到朔方唐軍戰敗的消息時的舉動,李世民很滿意,他覺得李恪是發自內心的憂憤,他的憤怒是真誠的,但他又剋制了自己的憤怒,這便是穩重,這纔是良將所要具備的品質。
所以,他對李恪對吐蕃和吐谷渾使者來長安和大唐該怎麼對待的看法很是期待。
“父皇,吐谷渾和吐蕃挾大敗十五萬大軍的餘威而出使大唐,其目的很明顯,就是想大唐索要財物和求娶公主!”李恪淡淡的說道,“以大唐現在的處境,只能妥協,爭取幾年的喘息時間,再跟兩國一決雌雄。”
李恪說道這裡,見李世民聽的很認真,可臉上很不是不悅,便繼續說道,“但兒臣認爲,大唐自打敗了突厥之後百姓們心氣很高,要妥協,要接受吐蕃和吐谷渾提出的罷兵條件可能很難接受這個事實。所以,兒臣認爲大唐該出兵繼續跟兩國作戰,不能力求攻克,但也要打擊兩國的囂張氣焰。”
“要是讓你統領大軍,需要多少兵馬,需要多少時日才能做到打擊吐蕃和吐谷渾的囂張氣焰?”李世民淡淡的問道。
“騎兵十萬,半年的時間可以打擊兩國的囂張氣焰,三年的時間可以滅掉吐谷渾,讓吐蕃對大唐稱臣,永不進犯!”李恪不暇思索的說道,這是他在太原時就思考過的問題,要想打擊兩國的囂張氣焰,打上幾次勝仗就行,但要滅了吐谷渾,讓吐蕃稱臣而永不進犯,那就必須讓士兵適應高原作戰的能力,適應高原的氣候環境,這樣才能長驅直入,殺到吐蕃腹地,給吐蕃造成致命的打擊。
“今天就到這裡吧!你先下去吧!”李世民淡淡向李恪說道,沒有給與任何的評價或者答覆。
李恪躬身退出了御書房,他也沒有想過自己的意見會被接受或者採納,而他這麼說,只是想表明自己的態度,要跟吐蕃和吐谷渾血戰到底。至於其他的,以他現在的職權,他不是中樞大臣,愛莫能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