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8章 一言定音

張鉉見沒有人反對,便點點頭道:“既然沒有反對意見,那甲榜名單可以暫時定下來,我們再看看難以確定的前三名。”

張鉉又看了看名單道:“汾陰縣薛收,錢塘縣褚遂良,陽信縣高季輔,都是名門子弟啊!”

這時,裴矩起身行禮道:“啓稟殿下,這次科考完全是唯纔是舉,只看才華,不看門第,但中榜的百名士子中,八成以上都是名門子弟,微臣以爲這和他們遊學經歷有密切關係,只有遊歷天下,深入民間,有足夠的閱歷見識,才能寫出治理天下的好文章,而寒門子弟自身受家庭條件限制,大多足不出戶,做出的文章也是閉門造車偏多,辭藻雖然華麗,內容卻空洞無物,要改變這種局面,科舉制度必須完善。”

張鉉笑了笑,“裴相國說得很好,我們雖然做到了形式上的公平,但結果卻並不公正,這不是一年兩年能改變,確實需要完善教育和科舉,不過具體完善辦法我們回頭再商議,今天我們先說說這三名士子怎麼排名,下午就要放榜了,溫侍郎是閱卷主官,你來點評一下吧!”

溫彥博起身行一禮,朗聲道:“這三人的策論都各有特色,堪稱字字珠璣,高季輔寫的是邊疆控制,他用嶺南爲例,提出開放海疆,鼓勵海外貿易,以廣州、泉州爲中心,設立爲兩座貿易大城,由朝廷直接管轄,最後形成土人自治內疆,朝廷管轄海城的局面,這樣以廣州的繁榮帶動嶺南的繁榮,以泉州的繁榮帶動建安山民的發展,以點帶面,共生共榮,利益緊密相連,而只要朝廷牢牢控制住廣州和泉州,也就控制住了嶺南,推而廣之,廣南和遼東也同樣可以實施。”

衆人都嘆道:“不愧是渤海名門,看問題很透徹。”

溫彥博又道:“薛收寫的是人口滋生,他指出人口滋生是帝國強盛的關鍵,須三管齊下,首先是廢奴,漢初修養生息制度弊端叢生,一味地律法鬆弛,無爲而治,縱容了兼併蓄奴之風,導致了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各郡豪門士族便是在這時出現,漢朝滅亡的根源卻始於漢初,廢除蓄奴制有利於大量釋放人口。

其次是減稅,人口滋生和稅賦沉重有直接關係,減低稅賦可以使民衆家有積蓄,養育孩子的意願自然會上升,否則民不足食,何以生兒育女,減稅的同時必須要減少朝廷開支,他認爲施行府兵制可以使朝廷減少最大部分的軍隊開支,而府兵制的前提在於均田制,均田制的基礎在廢奴,三者緩緩相扣,必需並舉實施。

第三是革新生產技能,提高糧食產量,人口滋生緩慢的主要原因還是糧食不夠吃,改良耕作工具,完善灌溉設施,在北方推廣水稻,這些都是提高糧食產量的有力途徑”

薛收這篇策論沒有人說話,不愧是薛道衡的兒子,什麼都敢說,居然提出了廢奴的建議,這不知會觸犯多少人的利益?

不過這樣的文章卻進入了前三,難道齊王殿下已經有廢奴的想法了嗎?

衆人都偷偷向張鉉望去,張鉉卻面無表情,淡淡道:“再說一說褚遂良的策論。”

溫彥博又道:“褚遂良這篇策論很新穎,他是以大業五年發生在錢塘縣的一樁案子談起,案子是他叔父錢塘縣令褚瑜主審,案情很簡單,一名商人丟了一隻鞋,鞋不值錢,但鞋上綴了幾顆名貴的珠子,這名商人就到縣衙告鄰居偷了自己的鞋,當然沒有什麼證據,鄰居也堅決不承認,這樁案子就很難再審下去了,但雙方都不肯罷休,一個堅持稱對方偷鞋,一個告對方誣告,褚瑜就以理判決,判這名丟鞋的商人向鄰居賠禮道歉,然後以藐視官威罪各打五十板趕出縣衙”

“等一等!”

張鉉叫停了溫彥博,對衆人笑道:“大家以爲這這篇策論如何?”

杜淹笑道:“故事講得不錯,但好像不符合天下這個主旨。”

工部尚書盧楚也笑道:“這個褚縣令審得不錯,是非曲直很清晰,受害者雖然可憐,但他卻沒有證據亂告,使他鄰居變成了受害者,理應賠禮道歉,兩人又糾纏不清,不服調解,藐視縣令權威,所以各打五十大板趕出公堂也可圈可點,但微臣也覺得似乎有點偏題,難道下面還有故事?”

張鉉又對溫彥博笑道:“說下去!”

溫彥博繼續道:“這個丟鞋的商人並不肯罷休,第二天便告到了褚家,將狀紙遞給了褚縣令的父親,也就是這位士子的祖父褚玠。”

衆人面面相覷,這後面倒有點意思了,這個褚遂良倒有勇氣,竟然寫到了自己的祖父,大家都期盼着繼續聽下去。

“褚玠受了這個案子,同時找來另外兩家餘杭郡的望族,許氏家主和閻氏家主,三大家主會審此案,事情出乎人意料,商人的鄰居上堂後竟不敢抵賴,立刻乖乖地承認了偷鞋的事實,並從他的廚房間裡挖出了埋藏的珠鞋,三名家主判決偷鞋者倒騎驢押街示衆三天,替商人服差役一年”

溫彥博還沒有說完,大堂頓時響起一片竊竊私語聲,褚遂良說的故事雖小,卻點出了大隋最嚴重的一個問題,到縣這一級到底誰來管,是朝廷任命的縣令來管,還是地方豪門士紳來管?

這就叫‘朝廷管郡縣,士紳管鄉里’,褚玠甚至連他兒子的面子都不給,似乎士族會審已成制度,什麼倒騎驢押街示衆三天,替商人服差役一年,《開皇律》中也沒有這兩項條款。

更重要是偷鞋者不怕縣令,百般狡辯,但到了士族堂上,他卻乖乖地交代一切,說明在一般民衆心目中,士族的權威要遠遠大於官府。

在場的大臣幾乎都是士族出身,他們都深有感觸,而另一方面,他們都是朝廷重臣,他們當然希望朝廷的權威能深入到每一個百姓心中。

張鉉又道:“這個褚遂良提出了什麼解決方案嗎?”

溫彥博繼續道:“褚遂良提出,可以在各縣設立賢德院,由各縣名望且有德行的長者擔任,他們有權對縣令的各項政務提出疑義,縣令須向他們解釋,如果解釋不接受,賢德院長者可以向郡衙申述,甚至可以向朝廷御史臺上書。

另外,縣令審案之時,他們可以旁聽,由他們決定受審者有罪或者無罪,但具體判決則縣令宣佈,這樣既照顧了士紳權益,同時也維護了朝廷權威,這對地方郡縣也是一種監督。”

在座官員都是閱歷極深的老官場,他們何嘗不知道,這裡面其實還有另一個弊端,那就是縣令被豪門士族收買了怎麼辦?

引入賢德院,縣令更容易成爲豪門世家的傀儡,但就算沒有這個賢德院,縣令同樣也會被豪門世家控制,這是個自古以來就無解的難題,除非豪門士族這個階層消失,個個都變成普通民衆,那麼天下就真正大同了。

而褚遂良提出引入賢德院的深意,就是要把地方豪門士族也納入朝廷的管轄之中,讓這些士紳必須在朝廷的權威下維護自己的利益,避免縣鄉以下政出二門,也就可以避免再出現‘失履案’的尷尬和無奈,雖然本質上依然是一種妥協,但應該說是一個現實可行之策。

這時,蘇威起身道:“三名士子的策論都很精彩,文章結構嚴謹,筆法老道,首先文辭就高人一籌,內容更是言之有物,高季輔談論邊疆治理很有見地,爲我們控制嶺南和廣南提供了很現實的思路,薛收見解深刻,敢於鍼砭時弊,說出了人口銳減的根源,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褚遂良從小案着手,使文章更加生動有趣,文章角度雖小,但管中窺豹,時見一斑,其實說透了一個天下治理的大問題,所以我把這三人評爲前三,具體排名請殿下決定。”

張鉉沉思良久,緩緩道:“說實話,三人文章本身都難分伯仲,但褚遂良書法雄渾蒼勁,有大家風範,更勝其他兩人一籌,所以我決定將褚遂良定爲榜首,薛收和高季輔在策論上雖然難分高下,薛收的詩寫得更好,所以薛收定爲榜眼,高季輔爲探花,另外前十名我還有一個意見,那就是第五名盧涵的策論我曾經在遼東讀過,雖然是他本人所寫,但不是他臨場發揮,所以我建議盧涵調爲第二十名。”

裴矩連忙起身行禮:“啓稟殿下,這個題目太寬泛,微臣相信絕大部分士子的策論都不會是臨場發揮,肯定是平時的所思所想,殿下單單下調低盧涵似乎有所不公。”

張鉉冷冷道:“別人我不知道,但盧涵這篇策論我很清楚,我調低他自有道理,只調低到二十名已經是寬恕他了,不要再和我爭了!”

話已經說到這一步,本來想替盧涵申辯的蘇威也閉上了嘴,張鉉便令道:“就這樣決定了,午後發榜!”

從紫微閣出來,裴矩故意放慢腳步等蘇威上前,他低聲對蘇威道:“相國有沒有發現,齊王殿下這些天有點變化了。”

蘇威點點頭,“我也感覺到了,他開始有帝王的氣勢了,似乎就是從他入宮拜見了太后以後,他的心態有點變了。”

裴矩又低聲道:“是不是我們要開始準備禪讓了。”

蘇威沉思片刻道:“我們找機會再和他談一談,試探一下他的態度,千萬不要倉促替他決定什麼?”

“還是蘇兄考慮周全啊!”

兩人心中感慨,但同樣也充滿了疑惑,真不知齊王去拜見太后時發生了什麼事,或者是太后對齊王殿下說了什麼。(。)

第985章 太原戰役(二十六)第743章 老奸巨猾第1231章 唐宮政變(三)第926章 抓到線索第1244章 兵臨城下第378章 候補之殤第178章 攻營夜戰(上)第259章 官場生意第1122章 新周寶鼎第59章 殊死決戰第225章 血戰武城(上)第14章 各懷心機第307章 再回北海第179章 攻營夜戰(下)第805章 危急時刻第571章 青州賑災第775章 不當之禮第1189章 關中危機(一)第633章 前狼後虎第37章 須陀送禮第645章 無功而返第401章 新宅舊鋪第521章 裂痕始現第652章 強攻潞水第603章 無懈可趁第461章 橫洋之舟(上)第1171章 天下大戰(二十九)第251章 加官進爵第275章 同鄉悲劇第809章 陰魂不散第150章 贏得主動第880章 河渠竣工第840章 虎穴奪子第757章 討價還價第1069章 兵臨武昌第1242章 殺將奪軍第743章 老奸巨猾第1128章 出使來意第967章 太原戰役(八)第670章 假手於人第1185章 天下大戰(四十三)第87章 牛刀初試第561章 圍困新鄉第597章 瓦崗夜火第193章 路上偶遇第438章 進軍東海第169章 突襲高密第240章 夜訪裴矩第512章 立場不同第299章 英雄大會(十五)第774章 一信退敵第1073章 變本加厲第978章 太原戰役(十九)第980章 太原戰役(二十一)第815章 洛陽變天第543章 新募之軍第202章 考察河灘第857章 呂平之策第859章 正反兩面第940章 東線對峙第1229章 唐宮政變(一)第467章 李淵升權第799章 一路追殺第785章 再回江都第5章 武川之府第1190章 關中危機(二)第1191章 關中危機(三)第611章 大雅西來第9章 初窺門徑第729章 水營旱寨第634章 兩個消息第129章 都督拉攏第305章 悄離洛陽(中)第1072章 權限擴大第615章 交換人質第1246章 再度政變(下)第475章 天下勤王(一)第792章 爭奪北岸第392章 初次上朝(上)第521章 裂痕始現第642章 內亂初生第586章 引軍入甕第575章 形勢使然第208章 清河兵敗第710章 北方盟友(下)第1097章 配合默契第629章 卑劣小人第656章 不戰而退第179章 攻營夜戰(下)第1015章 揭露真相第981章 太原戰役(二十二)第884章 洛陽情報第673章 遼東消息第285章 英雄大會(一)第407章 盧清進宮第1245章 再度政變(上)第300章 英雄大會(十六)第1135章 火速救援第771章 突襲河東(下)第896章 奇襲並北(五)
第985章 太原戰役(二十六)第743章 老奸巨猾第1231章 唐宮政變(三)第926章 抓到線索第1244章 兵臨城下第378章 候補之殤第178章 攻營夜戰(上)第259章 官場生意第1122章 新周寶鼎第59章 殊死決戰第225章 血戰武城(上)第14章 各懷心機第307章 再回北海第179章 攻營夜戰(下)第805章 危急時刻第571章 青州賑災第775章 不當之禮第1189章 關中危機(一)第633章 前狼後虎第37章 須陀送禮第645章 無功而返第401章 新宅舊鋪第521章 裂痕始現第652章 強攻潞水第603章 無懈可趁第461章 橫洋之舟(上)第1171章 天下大戰(二十九)第251章 加官進爵第275章 同鄉悲劇第809章 陰魂不散第150章 贏得主動第880章 河渠竣工第840章 虎穴奪子第757章 討價還價第1069章 兵臨武昌第1242章 殺將奪軍第743章 老奸巨猾第1128章 出使來意第967章 太原戰役(八)第670章 假手於人第1185章 天下大戰(四十三)第87章 牛刀初試第561章 圍困新鄉第597章 瓦崗夜火第193章 路上偶遇第438章 進軍東海第169章 突襲高密第240章 夜訪裴矩第512章 立場不同第299章 英雄大會(十五)第774章 一信退敵第1073章 變本加厲第978章 太原戰役(十九)第980章 太原戰役(二十一)第815章 洛陽變天第543章 新募之軍第202章 考察河灘第857章 呂平之策第859章 正反兩面第940章 東線對峙第1229章 唐宮政變(一)第467章 李淵升權第799章 一路追殺第785章 再回江都第5章 武川之府第1190章 關中危機(二)第1191章 關中危機(三)第611章 大雅西來第9章 初窺門徑第729章 水營旱寨第634章 兩個消息第129章 都督拉攏第305章 悄離洛陽(中)第1072章 權限擴大第615章 交換人質第1246章 再度政變(下)第475章 天下勤王(一)第792章 爭奪北岸第392章 初次上朝(上)第521章 裂痕始現第642章 內亂初生第586章 引軍入甕第575章 形勢使然第208章 清河兵敗第710章 北方盟友(下)第1097章 配合默契第629章 卑劣小人第656章 不戰而退第179章 攻營夜戰(下)第1015章 揭露真相第981章 太原戰役(二十二)第884章 洛陽情報第673章 遼東消息第285章 英雄大會(一)第407章 盧清進宮第1245章 再度政變(上)第300章 英雄大會(十六)第1135章 火速救援第771章 突襲河東(下)第896章 奇襲並北(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