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證明,郭子儀從來不說大話。
所謂的叛軍在他的手下,根本不是對手。
十五萬大軍三路進發,將燕軍打的節節敗退,最後雙方於香積寺展開決戰。
郭子儀本身就是老持承重之人,穩紮穩打之下,依靠着強大的部隊組織力,以及麾下士卒的精銳。
堂堂正正碾壓而過,一戰斬首六萬,叛軍剎那之間,便做鳥獸散,而古都長安,在叛軍麾下一年多的時間,也因此收復。
隨後郭子儀修整三日,繼續東征,東都洛陽,不戰而下。
隨後河南,河東,河西之亂,盡皆被郭子儀所平。
可以說到了這裡,實際上雖然叛軍依舊還有,但整個天下大勢,實際上已經是被郭子儀力挽狂瀾,給救了回來。
手提兩京,奉還天子。
唐肅宗,也終於能夠回到,這個屬於唐朝都城的地方。
同年十一月,郭子儀自洛陽入朝,肅宗派遣儀仗,列隊相迎,並且激動的說出了那句話。
“雖吾之家國,實有卿之再造!”
至此,安史之亂,進入尾聲。
但就像是上天開的一個玩笑一樣,順利的事情,往往不會毫無波瀾。
首先要確定的是,唐肅宗李亨,雖然沒有上昏君排行榜單,但並不意味着他就是一個很好的皇帝。
相反,安祿山叛亂就在眼前,安祿山原本就是唐朝的大將,大將叛亂天下動盪,那麼李亨對於其餘武將不放心,幾乎可以說是肯定的。
而同時,唐朝的中後期,都有一個相當恐怖且少爲人知的事情。
“宦官!”
劉秀:“宦官?什麼意思?”
嬴政:“又是太監當朝?”
李世民:“不至於吧?一些太監而已?”
衆人都有些不相信,但實際上,唐朝的中後期,官宦的權利,往往一手遮天,甚至要大到讓皇帝都爲之側目的情況。甚至許多事情,皇帝都要和宦官商議,才能實行。
很不巧的是,唐朝自李林甫,楊國忠之後,接下來掌權的人,同樣不是什麼好人。
這個人,叫做魚朝恩。
一名太監,同時深受唐肅宗的喜愛,又因爲叛亂在前,所以唐肅宗不敢給將領們過大的兵權,所以在接下來對於安慶緒部隊的掃蕩當中。
唐肅宗李亨,做出了令人窒息的決定。
那就是九路節度使當中,全都匯聚而來,出征掃平安慶緒,但爲了平權,這一次不設兵馬大元帥的職位,所有人,各自爲戰。
而且不僅如此,他還令魚朝恩爲監軍。協調各軍作戰。
浩浩蕩蕩的二十萬大軍,進攻鄴城,要一舉將安慶緒掃滅。
這時候的史思明,原本看天下大勢不對,已經投了,但隨後想了想,又起兵再判,雖然本身和安慶緒不對付,但也知道脣亡齒寒的道理。
所以這一次,鄴城之戰對手不僅僅只是安慶緒手裡的六萬兵馬,還有史思明的援軍。
但即便如此,雙方的實力對比,依舊是唐軍佔據優勢。
韓信:“我雖然不是不能夠理解李亨的想法,但這種做法毫無疑問,很蠢。”
趙匡胤:“就是怕武將造反啊,其實郭子儀都這樣了,造反也不圖什麼啊,六十多歲的人了,還信不過,何必呢?”
趙光義:“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這樣首鼠兩端,最容易出事,男人嘛!氣魄一點,郭子儀都信不過,還能信誰呢?”
宋朝是對於李亨的想法,最有感觸的人,武將奪權,這是皇帝根本沒辦法的事兒。
所以李亨膽子小一點,似乎也沒啥太大的問題。
但這是從個人的角度,從大局角度來看,那就真的壞事了。
軍令不同,最容易出現問題。
果不其然,初期當中,郭子儀高歌猛進,渡黃河圍衛州,安慶緒率領大軍救援,郭子儀一個小小的誘敵之計。
就在衛州大敗安慶緒,斬首四萬餘,甚至連弟弟安慶和也被唐軍所捕殺。
隨後逃到鄴城,此時手裡真就只剩下了六萬兵馬。
安慶緒沒辦法,寫信向史思明求救。
這時候因爲李光弼的計謀敗露,史思明覆叛,攻取魏州,同時也已經封自己爲大聖燕王,接到安慶緒的消息。
史思明自魏州出兵,一個突襲,因爲唐軍之間沒有統一元帥,反而是被打了一個猝不及防。
腹背受敵,還好李光弼等人在鄴城南血戰,局勢好歹穩定了下來。
但雙方損失兵力雖然不大,但鄴城卻也圍不下去了,同時郭子儀所在的後軍,反而是因爲風沙驟起,遮天蔽日,吹石拔木,無奈撤退。
最終剿滅安慶緒的意圖,自然也未能達到。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爲魚朝恩不懂軍事,大軍互相之下全然沒有任何的配合,從而導致史思明刀子都捅到腰子上了,大軍尚且反應。
如果不是血戰,這一次,絕對又是一個大規模的潰敗,只是小輸,尚且還能夠接受。
但本身李亨對於結束安史之亂這件事情就相當的在意。
魚朝恩也是個腦子活絡的人,回師之後,別的沒幹,第一時間說郭子儀的問題,因爲郭子儀才導致了唐軍大敗,
郭子儀百般辯解,但唐肅宗李亨根本沒聽進去,或者說,他本身就不想聽,更或者說,他或許是知道,是因爲魚朝恩而導致的大敗。
但是他需要一個藉口,需要這個藉口,來解除郭子儀的軍職。
唐軍主力受損並不嚴重,因此唐肅宗李亨換了一手將領。
命令趙王李係爲天下兵馬大元帥,李光弼爲副帥。
按理說,這一次李光弼出馬,應當不是問題,在打仗這一塊兒,他的才華並不下於郭子儀。
同時安慶緒和史思明本就不對付,史思明在唐軍退走之後,直接殺了安慶緒,自立爲應天皇帝。
隨後史思明略施小計,派人謠傳自己部隊歸心似箭,毫無戰心。
魚朝恩聽信了這個消息,告知於唐肅宗,肅宗也覺得這是一個極好的機會!
於是乎,玄宗故事來了波重演。
李亨催促李光弼進攻,李光弼無奈進軍,落入圈套,唐軍大敗,一戰之下,河南,懷州等地全都丟失。
史思明直接南渡。隨後邙山再戰再敗,東都洛陽,再陷賊人之手。
不過隨後,因爲史思明進攻長安屢屢受挫,怒火之下揚言要斬殺將士。
隨後將士們直接謀反,擁立了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雙方再一次的陷入到了僵持的局面。
原本在朝中衆人的聲援下,李光弼失敗,郭子儀就要要帶兵出征,但大太監魚朝恩從中作梗,此事無奈作罷。
隨後洛陽陷落,再隨後,河中,太原,兩地叛亂。
朝廷這時候,纔在萬般無奈之下,再次啓用郭子儀.....
但卻不是讓郭子儀率兵出征,而是讓郭子儀平叛。
郭子儀走馬上任,加封汾陽郡王,迅速平定叛亂。
但等待他的,不是朝廷的重用,亦或者是令他出兵平叛。
而是一道聖旨,罷免軍權,任肅宗山陵使,督建皇陵......這時候,東都洛陽,甚至仍舊在史朝義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