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說都解決好了嗎?這次的事情,明顯是華皇對於在英國遭到行刺的不滿行爲,他這是在用抗議的方式,讓我們大英帝國在整個國際社會失去應有的地位,這是我任內見到的最惡劣的外交事件!”維多利亞女王的聲音並沒有提的很高,但是語氣已經十分嚴厲了。
本傑明迪斯雷利嘆口氣道:“尊敬的女王陛下,我認爲過錯一方不在我們,刺殺事件發生在英國,華皇當時並沒有激烈的表示,直到過了這麼多天,他先後到達了比利時王國,荷蘭王國,都沒有任何的表示,這次到了德國,才放出這麼大的風聲,我覺得,他這是蓄意要我們英國難堪,這是最嚴重的一種挑釁行爲,是蓄意的挑釁。”
“你們不給人家抓住把柄,他們又拿什麼來挑釁?明知道現在和華國的關係很緊張,爲什麼派出的間諜還能被人抓住?這叫錯了一次,在這個基礎上,你們又犯了更多的錯誤。情願少得到情報,也要保證人員的安全,一次性被華國抓獲一百多人,聽說還有更多的和間諜案有關的人員正在稽查當中,到時候再披露出來,我們大英帝國以後在國際上的話語權還有力量嗎?”維多利亞女王冷着臉道:“現在大英帝國上下都在鬧,這件事情你無法解決好,拿不出一個讓社會普遍滿意的辦法的話,我會考慮向議會提出提前進行大選,提前更換首相人選。”
維多利亞女王的威望顯然是在本傑明迪斯雷利之上的,即便本傑明迪斯雷利是19世紀英國最出色的政治家之一,也無法掩蓋維多利亞女王的鋒芒。
本傑明迪斯雷利眼中的目光閃爍不定,他並不害怕女王提前把他趕下臺,他害怕的不是個人名望的得失,害怕的是整個他領導的帝國主義保守黨會因此失去尊嚴,本來現在的選情就很緊張,各種信息表明,由威廉優爾特格萊斯頓領導的自由黨,已經在選情中處於領先地位。
維多利亞一直冷然看着本傑明迪斯雷利,本傑明迪斯雷利也迎向女王的目光,這個六月份的王宮大廳本來應該很熱的,卻似乎讓人感覺異常寒冷。
在場的侍從們雖然不敢偷看女王和首相的表情,卻也知道,必定是非常的尷尬。
19世紀中期到現在的歷史,就是本傑明迪斯雷利和威廉優爾特格萊斯頓兩個人交替當權的一段歷史,也是英國國家發展最輝煌的一段歷史。
1868—1874年,格萊斯頓第一次領導自由黨組織政府,進行了各項改革。針對英國的一切學校控制在教會手中和大部分學齡兒童得不到任何識字教育的情況,他在1870年實行國民教育改革,舉辦政府資助的非宗教的初等學校,爲支持工業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而提高工人的文化水平。
同年實行文官制度改革,建立一個既能提高行政效率又要節約開支的廉價政府,以利於把更多的資金用來發展經濟。
1871—1872年,格萊斯頓又通過陸軍改革,取消捐官,推行短期兵役制,創設監督地方自治機關活動的內政部等措施來加強軍事官僚機器,使英國在建立歐洲大陸型的集權官僚制道路上邁出了很重要的一步。
格萊斯頓在首任內閣中,通過一系列政治改革,最後完成了自十九世紀以來資產階級對國家政治上層建築的改造,使之成爲資產階級統治人民的得心應手的工具。這一時期,正是他統治的黃金時代,爲此,英國政府被歐洲各國統治者奉爲典範。爲了拉攏居民中的小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中的上層,他在1871年頒佈職工會合法化的法令,1872年實行不記名投票選舉。
但是,1871年頒佈禁止工人在罷工時設置糾察隊的法令後,很多罷工的領導者被捕,甚至有7個婦女,因爲看到罷工破壞者的時候,用手指指了他們一下,喊了一聲“啊!”就被資產階級司法機關判處徒刑。這些事件大大損害了格萊斯頓政府在工人中的聲譽。
1874年大選中,自由黨政府在國內的威望下降到最低點,人民的威廉在人們的心目中已一錢不值了。原來支持他的自由貿易派資產階級,在歐洲嚴重的經濟危機襲擊下,要求加強殖民掠奪。迪斯累里根據資產階級這一需要,提出“帝國主義”口號,把託利黨改造成爲能夠滿足貴族地主、工業資本家、金融資本家擴張野心的保守黨。因此,格萊斯頓在這次選舉中被迪斯累裡的保守黨擊敗了。
1876年4月,在巴爾幹發生了保加利亞反抗奧斯曼帝國統治的民族起義。土耳其政府使用極其殘暴的手段鎮壓起義,遭到全歐洲民主人士的譴責。但是,迪斯累裡保守黨政府卻千方百計地掩蓋其罪行。格萊斯頓認爲這是他反對政府的好機會,便把自己打扮成弱小民族的熱心保護人,利用羣衆大會、示威遊行或國會演說等一切機會,指責土耳其統治者的暴行和迪斯累裡的反動政策,因而獲得了巴爾幹斯拉夫之友的聲譽。
1876年以後,迪斯累裡政府因爲發動殖民戰爭而出現財政赤字,不得不提高所得稅,失去了資產階級的支持。這又給格萊斯頓以可乘之機。
現在威廉優爾特格萊斯頓又作爲中羅狄安候選人,旅遊全國各地,到處演說,反對迪斯累裡的侵略政策,贏得了人們的信任,被看作是英國民主主義的首領。
大選將要來臨的前夕,他向選民提出“你贊助還是譴責迪斯累裡的國外政策”這樣一個蠱惑性的問題,使自由黨在競選中贏得了不少選票。格萊斯頓把自己裝扮成反對迪斯累裡政府侵略政策的“英雄”。
在這樣的背景下,又發生了華國高調挑釁的外交事件,更是讓本傑明迪斯雷利如坐鍼氈,內部大選都應付不過來,他幾乎沒有精力照顧不知道要幹什麼,並且在他眼中野心勃勃的華皇了。
老邁的本傑明迪斯雷利首相瞪着眼睛同維多利亞女王對視了一眼,“請女王陛下放心,我會拿出穩妥的方案來!如果我拿不出更好的辦法,我可以明確的告訴女王,英國沒有人有能力拿出更好的辦法!”
維多利亞女王無聲的哼了一聲,本傑明迪斯雷利的話,挑釁意味濃厚,等於已經如同普通老百姓之間的吵架了。
“但願首相先生在處理國際事務,維護大英帝國尊嚴的時候,也能拿出這樣的氣勢!”維多利亞女王說罷,立刻站起身,再也不看本傑明迪斯雷利一眼,走了。
本傑明迪斯雷利望着維多利亞女王離去的背影,恨恨的握了握兩隻拳頭,感到無比的憤怒,卻無處發泄。
陷入了阿富汗戰爭泥沼的大英帝國,只是一個外強中乾的花架子而已,本傑明迪斯雷利沒有想到,華皇居然敢向全世界最強大的工業國家連番的這樣惡劣挑釁,他不是不想打,但是國內的財政不斷惡化,打仗要錢呢!錢從哪裡來?
本傑明迪斯雷利突然覺得頭很痛,並且萌生出一種後悔的情緒,後悔不該對阿富汗作戰,整整一年過去了,這場戰爭,隨着華國的加入,不知道會將英國帶往何方?
要做霸主,需要有充裕的物資和資金,所以,大英帝國從來沒有成爲過世界霸主,只能算是過去的這一個世紀,以及現在的這個世紀當中列強中的領頭羊,僅此而已,他們的國際聲望也從來沒有達到過霸主的標準。
德國和美國是如何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不到半個世紀就追上大英帝國的?
後進國家通過模仿和直接採用最先進的技術等方法迅速趕超先進國家,從而兩國生產力水平達到近似。這個增長收斂的概念是動態且不均勻的,英國農業生產力的相對下降並不意味着其工業生產力也下降了,這一點是必須予以重視的。
在原本歷史中。
美國在1870年代的生產力水平約是英國的87%,但很快在19世紀之內就完成了趕超,後來事實上英國在戰後的經濟成長部分縮小了與美國單位生產力的差距。
而德國則在1870年僅僅達到英國單位生產力的61%,但到了一戰前達到80%。
這也正是本傑明迪斯雷利尷尬的地方。
現在的問題是華皇只是挑釁,並沒有宣戰,如果宣戰,事情倒是容易解決了,但是華國沒有,英國現在已經難以應付阿富汗戰爭,本傑明迪斯雷利已經是騎虎難下的狀況,再加上一個華國,他該怎麼辦?
如果就此向全國下達動員令,能有多大作用?
本傑明迪斯雷利估計,不但沒有作用,甚至會引來抗議,大規模的抗議,直接斷送他本人和黨派的政治前途。
全國總動員牽扯到的是利益,站在家門口喊着要打,跟真的要打,讓每個人都拿出錢來,這是兩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