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生爲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而奮鬥”——劉炎

“畢生爲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而奮鬥”

——劉炎

獻身革命勳勞永存,服務人民無限忠誠。

——陳毅

劉炎(1904~1946),原名劉安煥,出生於湖南桃源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5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參加湘贛邊秋收起義。1930年6月開始,擔任紅4軍第12師團政委,曾參加攻打長沙的戰鬥。1933年調任紅1軍團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長,參加中央革命根據地反“圍剿”。1934年10月,隨紅1軍團長征,先任軍團政治部民運部副部長,後任紅1軍團後方工作部政委。1938年春任新四軍第1支隊政治部主任,在支隊司令員陳毅帶領下挺進江南。1939年11月任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政治部主任。1940年7月任新四軍蘇北指揮部政治部主任,參加創建蘇中抗日根據地的鬥爭,並參加黃橋戰役。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1師政委,同年4月兼任蘇中軍區政委和蘇中區黨委書記,5月任中共中央軍委華中軍分會常委,領導蘇中軍民反日僞軍“掃蕩”、“清鄉”,鞏固和發展蘇中抗日根據地。後因病隨軍轉移到山東,1946年11月20日在臨沂病逝。

領導羣衆幹革命

劉炎原名劉安煥,1904年11月28日生於湖南省桃源縣北區孔水坡鄉劉村下廟灣。這個地區位於湘西沅江流域,船舶往返,溪河交流,山清水秀。

劉炎的父親是個忠厚、正直、勤勞的種田人,母親是儉樸持家的農村婦女。劉炎是家中長子。他七歲時入私塾讀書,後來由於家庭經濟困難,不得不中途輟學,在家放牛。1915年,11歲的劉炎所渴望的一天終於到來了,他被接到外祖父家繼續讀書。劉炎深知這一機會來之不易,所以更加苦學勤寫,成績優良,受到外祖父的好評和同學的稱讚。

可惜,好景不長,在劉炎14歲的時候,父親患了重病,欠下許多債,因他是長子,下面還有三個弟弟,所以養家的重擔便落在他的肩上。劉炎再次退學,除了幫助父親種田外,還學會了織布,維持家庭生計。在辛苦勞作的幾年時間裡,他的求知慾望仍未減退,常常抓緊時間讀書、練字。

早在劉炎讀書時,常聽外祖父說,廣東出了個孫中山先生,主張平均地權,節制資本,實行耕者有其田。他想:這些如果真的實現了,窮人的日子就好過了。他還聽說離他家不遠的羅家店,有一位覃振先生,是同盟會會員,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追隨孫中山先生致力於國民革命。劉炎在幾年的種田、織布生涯中,親身感受到底層人民的艱難困苦,對現狀十分不滿,聽到孫中山先生的主張之後,非常向往像覃振那樣從事革命活動,讓勞苦的民衆過上好的生活。

1924年,孫中山與中國共產黨合作,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運動。1925年,桃源縣興起了農民運動,具有革命抱負的劉炎,毅然投入到大革命的洪流中。

1926年7月11日,北伐軍的雄師攻克長沙,湖南革命運動高漲,桃源縣的農民運動更加蓬勃發展。各鄉紛紛成立農民協會,由於劉炎在農民運動中熱心、公正,具有領導能力,羣衆選他當了孔水坡鄉的農民協會委員長。在近一年的農民運動中,劉炎接觸到不少新事物,結識了一些共產黨人,學習了一些馬克思主義道理,並下決心跟共產黨革命到底。

從秋收起義到中央蘇區的戰鬥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接着湖南省軍閥許克祥5月21日在長沙發動“馬日事變”,反動派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工農羣衆。湘西地主乘機配合反革命武裝,捕殺農民協會會員,聲勢浩大的農民運動被鎮壓下去了,桃源縣也陷入白色恐怖之中。

這一突如其來的事變使劉炎悲憤交加,感到只有拿起武器,才能更好地開展革命活動。於是毅然離開家鄉,直奔武昌,投入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國民政府警衛團,編入新兵連。警衛團團長盧德銘是共產黨員,他爲了提高這個團的戰鬥力,親自率部隊進行夏季練兵,劉炎對緊張嚴格的軍事訓練一絲不苟,軍政學習都取得較好的成績。

7月15日,汪精衛背叛革命,與蔣介石合流,國共合作全面破裂,轟轟烈烈的大革命不幸失敗了。

不久,劉炎所在的新兵連和全團一起登上一艘大輪船,向東開去。天亮後,在黃石港下船登岸,步行去南昌。準備到那裡和南昌起義的部隊會師。在炎熱的夏天,連續幾天行軍,部隊非常疲勞。劉炎雖然身體較弱,仍搶着替病號背槍、背揹包,鼓勵他們克服困難,奮勇前進。當走到南昌附近的奉新縣時,得悉南昌起義的部隊已離開南昌向南去了。盧德銘團長毅然決定折向西行,進駐湘鄂贛邊界的修水縣城,暫時休整,等待時機。在休整期間,劉炎經宛希先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7年9月9日,毛澤東領導的以進攻長沙爲目標的秋收起義開始了。起義軍編成一個師,警衛團爲第一團。從修水出發,計劃進攻平江縣城。但行至長壽街時,突然受到臨陣叛變的第四團邱國軒部的襲擊。第一團毫無準備,損失慘重。劉炎雖然是第一次參加戰鬥,但勇敢沉着,聽從指揮,邊打邊撤,脫離險境。第二、三團也受到較大的損失,秋收起義又遭受了重大挫折。9月19日,毛澤東在文家市收集了餘部,決定放棄進攻長沙的計劃,改向井岡山進軍,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9月29日,到達江西永新縣境的三灣時,5000多人的起義軍剩下不到1000人了。

毛澤東決定進行整編,把一個師縮編爲一個團。定名爲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下屬兩個營,一個特務連,共七個連。同時還建立了黨的各級組織。班成立黨小組,連成立支部,營團建立黨委。在連、營、團設置黨代表,併成立了黨的最高層組織“前敵委員會”,毛澤東任書記。從此,這支部隊便確立了黨的絕對領導。

10月7日,第一團到達井岡山。11月中旬,毛澤東親自給第一營講話,命令這個營去攻佔茶陵。一營下山,一路順利,未經交戰,佔領了茶陵縣城。成立了縣人民委員會。劉炎等把原在茶陵搞過工農運動的人找了來,恢復了工會和農民協會。過了幾天,根據毛澤東的指示,把縣人民委員會,改稱縣工農兵政府,由譚震林任政府主席。這樣,湘贛邊界的第一個工農兵政權就在茶陵誕生了。

12月下旬,湖南的敵人第八軍派了一個團向茶陵進攻。第一營採用正面阻擊的戰法,受到較大的消耗和傷亡,只好放棄茶陵回到井岡山,住在寧岡縣的礱市。在從茶陵撤回井岡山的路上,第二連的3個黨員(連長、副連長和黨代表)經不起艱苦的戰鬥考驗,也一起逃跑了。由於劉炎一貫地作戰勇敢,工作積極,所以,一營二連回到礱市之後,毛澤東就把劉炎從副班長一下提升爲二連的黨代表。

劉炎隨中央紅軍戰鬥在湘贛邊及中央蘇區,先後擊退敵人的三次“圍剿”。1933年1月,紅1軍團在黎川三都整編,撤銷3、4軍軍部,軍團直轄7、9、10、11師。在整編中,劉炎調到軍團政治部任地方工作部部長。2月,蔣介石對中央蘇區發動了第四次“圍剿”,3月21日被紅軍粉碎。

9月,敵人開始第五次“圍剿”。由於王明“左”傾機會主義一系列的錯誤,雖經中央紅軍英勇奮戰,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但未能粉碎敵人的“圍剿”,不得不撤出中央蘇區,於1934年秋開始了長征。

爲烈士立碑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之後,國共兩黨再次合作,共同抗日。這年秋天,劉炎奉命離開地方工作部,進入紅軍大學(後改稱抗日軍政大學)學習。這真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在學習中,他如飢似渴地認真學習軍事、政治。還抓緊在課外時間練寫毛筆字。

1938年1月,紅軍長征後留在南方八省堅持鬥爭的游擊隊,組成新四軍,下轄四個支隊。蔣介石任命葉挺爲新四軍軍長。中共中央任命項英爲副軍長。陳毅爲一支隊司令,劉炎爲政治部主任。

劉炎到了安徽的巖寺,見到了陳毅司令員。二人暢談了抗日戰爭的形勢、一支隊向敵人後方挺進的設想及在中央蘇區別後各自的簡況。4月28日,二支隊副司令員粟裕帶領新四軍先遣支隊從巖寺出發,去蘇南敵後進行戰略偵察。

5月中旬,陳毅和劉炎率領一支隊離開巖寺北上。劉炎坐在馬背上,邊走邊欣賞滿山遍野盛開的杜鵑花,邊思考怎樣把在湘贛邊區和中央蘇區創建革命根據地的經驗,運用到創建蘇南敵後抗日根據地上去。14日下午,劉炎同陳毅來到涇縣茂林鎮,他倆在鎮外下馬,向沿路歡迎的人羣揮手致意,步入“大夫第”內。地下黨的一個同志,向陳毅和劉炎講述了1934年方誌敏率紅軍先遣支隊北上抗日時,在譚家橋與國民黨發生激戰,第7軍團長尋淮洲同志身負重傷,擡到這個鎮裡就犧牲了。陳毅司令員問:“尋淮洲同志的墳在哪裡?”那個同志說:“在螞蟻山上,離鎮不遠。”陳毅站起來,對劉炎說:“走!我們去看看。”劉炎點頭說:“好!”

在和煦的暖風中,螞蟻山像一面巨大的屏風,高高聳立在茂林的西南角上,尋淮洲的墓,隱在山上的松林裡。陳毅和劉炎漫步走到墓前,脫帽致哀。又默默站了一會,陳毅對劉炎說:“尋淮洲是紅軍的青年將領,智勇雙全,在北上途中,打了許多勝仗,最後光榮犧牲了,可是連個墓碑也沒有。爲了把他的光輝業績留傳後代,我想給他立個墓碑,你看如何?”劉炎也有此意,甚表贊同。

晚上,劉炎隨陳毅來到茂林鎮的荷花塘邊,登門拜訪老石匠楊同發,說明來意。問他能否幫忙刻寫碑文。楊石匠欣然同意,並帶着陳毅和劉炎等人走到屋後,共同選了一塊平整光潔的大石料,擡進屋內。陳毅在蠟燭光下,把石料打量一番,把紙鋪到小桌上,又坐在小凳上思考一會,就挽起衣袖,動筆寫起來。寫完之後,數了數字數,又讀了一遍,寫上“陳毅謹志”四個字,遞給劉炎。劉炎仔細看了一遍說:“很好!很好!短短的二百多字,概括了尋淮洲同志革命的一生。”

這天晚上,天氣悶熱,劉炎看到陳毅額上、鬢角上都沁出汗珠,便說:“陳司令,你累了,我來抄寫吧?”陳毅知道劉炎的一筆顏體正楷寫得很好,就點頭滿意地說:“好!你來寫吧!”劉炎寫完,交給陳毅審閱一遍,然後交給楊石匠,希望他能連夜趕刻出來。楊石匠說:“請兩位首長放心,我拼命也要連夜刻出來。”說完,就動手刻起來。劉炎和陳毅站在楊石匠身邊,不斷地幫他倒茶、打扇。

破曉時分,碑文刻好了。陳毅向石匠說:“辛苦!辛苦!刻得很好。”劉炎拿出五塊銀元遞給楊石匠:“你辛苦了一夜,這是我們的一點心意。”楊石匠連忙搖頭,再三推辭說:“尋軍團長爲了

我們老百姓,流血犧牲,我刻個碑文,還不應該嗎?”劉炎硬把銀元塞進楊石匠的衣袋裡說:“你的心意,我們理解,可是我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是毛主席親自制定的,誰也不能違犯。”

15日下午,陳毅和劉炎帶領一支隊全體指戰員,來到尋淮州同志墓前舉行了立碑儀式。陳毅、劉炎都在會上講了話。教導全體指戰員和前來參加儀式的羣衆,繼承先烈遺志,高舉東進抗日的大旗,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向全支隊進行了一次生動的繼承和發揚紅軍光榮傳統的教育。

這塊珍貴的墓碑,至今依然留在茂林。

工作在茅山抗日根據地

劉炎隨同陳毅繼續北上,1938年5月下旬1支隊到達南陵。6月1日,召開了誓師大會,接着出發東進。12日傍晚,1支隊到達溧陽縣的竹簀橋與粟裕率領的先遣支隊匯合,粟裕向陳毅和劉炎介紹了蘇南的情況。

這個地區處於寧滬杭的中心,日本人和國民黨都很重視。淪陷後,日本盤踞城鎮,任意四處燒殺搶掠,僞軍漢奸爲虎作倀,土豪劣紳、幫會頭子、土匪特務等趁機拉起隊伍,被國民黨委爲“司令”。他們打着抗日的旗號,橫行鄉里,不打日本鬼子,專欺壓百姓,搜刮財物。廣大羣衆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羣衆看到新來的這支軍說話和氣,紀律良好,內心感到高興。但又看到這支軍隊人數少、武器差,很怕他們打不過鬼子,反而招惹禍端,所以不願在牆上寫標語,民房和祠堂也不願讓住,說是怕引來日本鬼子燒房子。在這種錯綜複雜的情況下,要想打開局面,劉炎和陳毅、粟裕一致認爲首先應打幾個勝仗,顯示新四軍的力量,振奮人心。

6月14日,陳毅和劉炎率部隊進入茅山。茅山位於蘇南溧陽、金壇、句容、溧水四縣之間。雖算不上崇山峻嶺,但山脈曲折多彎,地形複雜,且茅草深厚,便於部隊隱蔽。

15日,劉炎和陳毅率支隊機關進駐鎮江南面的寶埝村。17日,粟裕親率一支精幹部隊,在鎮江至句容公路上的衛崗伏擊日軍的一個汽車隊,打死日本少佐土井,大尉梅澤武四郎等10餘人,傷敵數十人,燒燬汽車5輛,首戰告捷!

7月1日夜晚,陳毅親自出馬,攻打滬寧線上的新豐車站,殲滅日軍和僞軍180餘人,使火車一日未通。8月13日夜襲句容縣城,斃日軍40餘人,摧毀了僞政權。經過這些戰鬥的勝利,新四軍軍威大振,民心大快,羣衆紛紛送來豬肉、雞蛋、鞋子、衣服等慰問新四軍。抗日士氣立刻高漲起來。

在這種聲勢之下,劉炎把政治部的幹部組成幾個工作組,四處發動羣衆,組織農抗會、青抗會、婦抗會和兒童團等羣衆性的抗日團體和減租、減息、調解委員會。

爲了建立和發展地方黨,劉炎派1支隊政治部的黨員張之宜、陸平東、朱行厚(後脫黨)於1938年底回溧陽家鄉開展建黨工作。指定他3人組成溧陽縣工作委員會,張之宜任書記。其主要任務是:宣傳發動羣衆抗日,發展黨員,建立黨的組織。

張之宜等3人分區活動,各自發展了一批黨員,其中有《宜興民報》(後改爲《戰鬥報》)報社的負責人任大可、儲以民、孫冠羣等青年知識分子。到1939年春,共組成了梓村等20多個黨支部和後周等3個區委會。

劉炎很重視培養知識分子和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1938年8月,他爲從京、滬、杭等地來參軍的男女青年學生七八十人,開辦了一期政治訓練班,親自主持和講課。提高他們的思想覺悟,把他們培養成爲幹部。

三下丹北

爲了執行黨中央對新四軍的“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指示,陳毅派劉炎三下丹北。丹北是江蘇丹陽縣的北部地區。日軍攻佔上海之前,管文蔚在那裡組成一支抗日部隊,創建了一塊抗日根據地。

1938年7月中旬,劉炎越過滬寧路,來到丹北的訪仙橋,第一次會見自衛團總隊長管文蔚,把第1支隊委任他爲“丹陽遊擊縱隊司令”的任命書交給他。並聽他彙報丹北抗日自衛團的情況和他本人的經歷:管文蔚是在大革命時期加入中國共產黨的,1927年秋任丹陽縣委書記時,曾領導過秋收暴動,在羣衆中有較大的影響。1930年被捕入獄,從此失掉了組織關係。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獲釋,但組織關係尚未恢復。這年10月,他收繳了國民黨訪仙區的武裝,趕走了區長,廢除了保甲制,發動青壯年組織了抗日自衛團。當時自衛團有80餘個,約2萬5千餘人,其中有槍的基幹隊約3千餘人。此外有一支脫產的自衛團總隊,共有四個兵力相當於營的大隊。

劉炎聽了以後,很高興地說:“我們的部隊剛到茅山地區,腳跟還沒有站穩,你們已經有了這麼大一塊地方。這對我們是一個很大的支持。以後敵人掃蕩時,部隊就可以兩邊來回轉移了。你們已把青壯年組織起來了,這是一支不小的力量,此外還必須把婦女和兒童組織起來,不要把他們排擠在抗日大門之外,他們都能做許多工作。”

劉炎臨走之前,問管文蔚有什麼事要向陳司令轉告?管文蔚說:“希望陳司令派一些軍政幹部來,幫助我們掌握部隊。”劉炎說:“好!回去我向陳司令彙報,請他派一些幹部來。我們還要向中央寫報告,請求恢復你的組織關係。”當夜,劉炎返回寶埝。

9月中旬,劉炎帶領張震東、郭猛等20多個軍政幹部,第二次來到丹北。宣佈把丹陽遊擊縱隊改編爲新四軍挺進縱隊。把原來的4個大隊擴爲4個支隊,管文蔚仍任司令。張震東任縱隊參謀長併兼1支隊隊長。郭猛任縱隊政治部主任併兼1支隊政委。2支隊隊長方鈞。三支隊隊長梅嘉生。四支隊隊長韋永義。

這一次,劉炎對管文蔚等縱隊領導幹部作了詳細指示:“部隊一定要黨化。黨對部隊要有絕對的領導權,部隊內部不能搞統一戰線,不能允許其他黨派在部隊內發展組織或進行活動。黨支部一定要建在連隊。連隊的支部一定要保證黨的政策的正確執行,保證上級命令和指示的正確執行,要堅決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要搞好軍民關係、官兵關係。並堅決執行優待俘虜政策。”

“要教育黨員以身作則,平時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後;戰時要衝鋒在前,退卻在後。以自身的模範行動,教育和影響羣衆。這樣才配稱得起是一個光榮的共產黨員。要加強幹部的學習,提高他們的軍政素質。”

劉炎還指示:“對一些面目不清的人,要進行審查,嚴防奸細混入部隊。”

管文蔚等根據劉炎的指示,研究了貫徹執行的措施。部隊的軍政素質逐步得到提高。

當年年底,劉炎第3次來到丹北。這一次同管文蔚等着重研究了在統一戰線中與國民黨的關係問題。他說:第一次國共合作時,蔣介石開始利用我們打北洋軍閥。當北伐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後,蔣介石就製造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量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羣衆。現在雖然第二次合作抗日,但蔣介石時刻都在想消滅我們,並借日軍之手消滅我們。我南方各省游擊隊編成新四軍之後,留在原地堅持鬥爭的少數武裝,有不少被國民黨繳了械,慘遭槍殺。並逮捕、槍殺他們的家屬。在閩西等地,國民黨還槍殺老人,販賣兒童,製造無人區。所以我們必須提高警惕,切不可因爲合作,忘記了一些潛在的危機。

臨回茅山之前,劉炎囑託他們,要堅決執行黨中央向北發展的指示,做好渡江北上的一切準備。抓住時機,打過長江去。

鞏固江南與開闢蘇北

1939年1月,管文蔚等指揮新四軍挺進縱隊1支隊,佔領長江中心島嶼揚中縣,隨後2、3、4支隊渡江北進,佔領江北大橋一線陣地,和揚中連成一片,與茅山根據地遙相呼應。然而,項英屈服於國民黨的壓力,指令陳毅將江北和揚中的部隊撤回江南。陳毅、粟裕和劉炎抵制項英的錯誤主張,並準備繼續北進。爲便於統一指揮江南和江北的部隊,11月7日,在溧陽縣水西村成立新四軍江南指揮部,陳毅、粟裕分別擔任正副指揮,劉炎、鍾期光分任政治部正副主任,並還成立了蘇皖區黨委。

1940年1月,葉飛率領的江抗縱隊與管文蔚的挺進縱隊在揚中合編,仍稱挺進縱隊,管文蔚任司令,葉飛任副司令。合編後,全部開到江北。

因爲工作勞累,營養不良,劉炎病倒了,軍醫處認爲可能是胃癌,便向陳毅建議,讓他去上海檢查治療。4月8日,劉炎離開水西村,由地下黨員護送他去上海。在上海檢查之後,排除了胃癌。他想,在上海治病花錢較多,而且部隊有大量工作要做,既然不是癌症,就不需要在上海治療了。於是劉炎回到茅山,帶病堅持工作。

7月8日,粟裕率江南指揮部及所屬主力部隊北上。茅山地區只留下第4團的兩個營。陳毅和劉炎把這兩個主力營和茅山地區各縣的地方武裝,組成新2支隊,以羅忠毅爲司令,廖海濤爲政委,在茅山地區堅持鬥爭。此後,陳毅、劉炎先後渡江北上。遵照中共中央指示,7月下旬,將渡江北上的江南指揮部改名蘇北指揮部,陳毅任指揮、粟裕任副指揮,劉炎、鍾期光分別擔任政治部主任、副主任。

爲了東進黃橋,開闢以黃橋爲中心向沿長江的泰興、靖江、南通、如皋地區發展,蘇北指揮部將原直屬的各個團,擴編爲3個縱隊,9個團共7000餘人。經過周密的組織和準備,配備好了縱隊和團營幹部,又進行了深入的政治動員,部隊士氣高漲。劉炎和政治部的同志們爲黃橋決戰做了組織準備和思想準備。

爲了打開蘇北局面,蘇北指揮部於7月29日,攻佔黃橋鎮。黃橋戰後,劉炎和政治部副主任鍾期光領導當地幹部,大力開展羣衆工作、統一戰線及政權建設等。8月先後建立了泰興、如皋、靖江、泰州、海安等5個縣政權,成立了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公佈減租減息等法令,廣大羣衆的抗日情緒迅速高漲,農抗會、青抗會、婦抗會等羣衆團體如雨後春筍,紛紛建立起來,黃橋鎮共10000多人口,其中就有50000多人蔘加了各種羣衆團體。地方武裝也得到很快發展。此外,還出現了參軍的熱潮,黃橋及附近地區共有3000青年,參加了新四軍和縣、區地方武裝。

9月14日,蘇北指揮部攻佔姜堰,姜堰位於泰州與海安之間,是蘇北裡下河有名的糧、油、棉、鹽進出集散地。頑軍保安第9旅張少華部,盤踞這一地區,魚肉人民。該旅爲防止我軍進攻,在姜堰修築了36個堡壘,四周挖了水壕,水壕之外佈設電網和地雷。

爲了拿下這一堅固設防的據點,陳毅指示從部隊挑選一部分英勇善戰的指揮員,組成一支勇敢隊,打頭陣。劉炎和鍾期光親自進行戰前動員,鼓舞士氣,並叫宣傳部編了一支《勇敢隊之歌》:“勇敢隊,勇敢隊,姜堰戰鬥顯神威;哪怕頑軍

硬如鐵,勇敢隊好比打鐵錘。誰要投降和反共,鐵錘打他粉粉碎。勇敢隊,勇敢隊,你的威名貫蘇北!”

姜堰戰後,爲了鞏固江南,陳毅和粟裕商定,派劉炎再返江南,到茅山地區去檢查和佈置工作。劉炎帶着副官馬蘇政和警衛員,幾人離開姜堰,渡江向對岸出發。

天黎明時,劉炎等三人登上岸,步行一天。來到丹陽縣孟河鎮以東2支隊司令部的駐地,見到羅忠毅司令。羅司令親切地握住劉的手,哈哈大笑一陣,十分高興地說:“劉主任,我們又見面了。”隨即安排他們住宿。

第二天,羅忠毅向劉炎彙報茅山地區的情況。劉炎叫馬副官每天早飯後到孟河鎮上收集敵僞報紙,下午返回住地。此後連續幾天,劉炎白天找人談話,瞭解各方情況,晚上就在煤油燈下看報紙,研究敵情,寫講話材料。給當地軍隊和地方幹部,做政治報告,講述敵情及我們的任務等。

住了大約一週,劉炎繼續南下,到茅山地區去。由於敵人沿滬寧線架設了鐵絲網,所以只能在白天從敵人設的哨卡上通過。於是劉炎穿上長袍,化裝成商人模樣。馬副官和警衛員化裝成跟班,把駁殼槍藏在腰間,在丹陽附近的新豐車站,越過鐵路。由於事先廖海濤政委派偵察參謀來車站接應,與僞軍崗哨打了招呼,所以他們裝模作樣地檢查了一下,就放行了。過了鐵路,又過了一條大河,來到2支隊部隊的駐地,見到了廖海濤政委。戰友重逢,兩人都很高興。由於情況緊張,劉炎未經休息,當晚就隨部隊行動。

劉炎又去敵人據點密佈、碉堡林立的延陵以南茅山北麓地區。在那個地區,敵人經常出來擾亂,劉炎幾乎每天都要隨部隊行動轉移。有時,一個晚上要轉移兩三次。所以他了解情況,檢查工作大都是在行軍中進行的,工作十分緊張,生活異常艱苦。使他帶病的身體,更加虛弱了。一週之後,劉炎等返回滬寧路北2支隊司令部駐地。

10月8日深夜,機要員送來陳毅和粟裕指揮的黃橋決戰,殲敵1萬餘人,取得全勝的電報,劉炎心情十分激動,立即把已熟睡的副官推醒,高興地說:“馬副官,快起來,好消息!我軍在黃橋決戰中取得全勝,我們在蘇北站穩腳了!”

劉炎一夜未睡,準備了一篇講話稿。第二天一早,就給附近的軍隊和地方幹部做報告。鼓勵大家英勇作戰,努力工作,把江南根據地鞏固好,用實際行動支援蘇北的部隊。

不久,劉炎奉命返回蘇北。當他到達黃橋鎮時,陳毅和粟裕已率蘇北指揮部北進。劉炎趕到海安,與陳粟會合。

11月7日,劉少奇來到海安蘇北指揮部,陳毅等親往碼頭迎接。劉少奇在這裡和陳毅商定,把鹽城以北劃爲蘇北,以南劃爲蘇中。成立蘇中區黨委,指定劉炎任書記,陳丕顯任副書記,統一領導蘇中地區黨、政、軍工作。並將蘇北行政委員會改稱蘇中行政委員會,仍由管文蔚任主任。

1941年1月6日,以蔣介石爲首的頑固派製造了震驚世界的“皖南事變”,殺害和監禁新四軍軍部官兵7000餘人。17日,蔣介石宣佈取消新四軍的番號。25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重建新四軍,在鹽城成立新軍部,任命陳毅爲代軍長,劉少奇爲政治委員,張雲逸爲副軍長,鄧子恢爲政治部主任。

1月28日,中央軍委頒佈命令,將新四軍的部隊編爲7個師。蘇北指揮部編爲一師,任命粟裕爲第一師師長,劉炎爲政治委員;茅山地區的部隊編爲第六師,任命譚震林爲師長兼政治委員。

2月25日,日軍乘我新四軍軍部剛剛重建,各師部隊正在整編之際,大舉向我蘇北、蘇中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粟裕和劉炎指揮一師,在海安泰州之間與敵展開激戰,殲敵5000餘人,乘勝攻佔泰州。

3月19日,中共中央中原局正式劃定蘇中地區範圍:東臺、興化以南,長江以北,運河以東,黃海以西,以粟裕、劉炎、鍾期光、周林、管文蔚、陳丕顯、蔡良組成蘇中區軍政黨委員會,作爲蘇中區最高領導機關,劉炎爲書記。成立蘇中軍區,作爲蘇中地區地方武裝的指揮機關,粟裕兼司令員,劉炎兼政治委員,鍾期光兼政治部主任。由新四軍第一師司令部、政治部兼任蘇中軍區司令部、政治部。27日,中共中央決定蘇北區委員會改爲蘇中區委員會,劉炎任書記,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改爲蘇中行政委員會,管文蔚任主任。

7月20日,日僞軍1.7萬餘人,分路向鹽城、阜寧地區進犯,企圖合擊我新四軍軍部和華中局機關。爲配合蘇北我軍反“掃蕩”,粟裕和劉炎指揮一師在蘇中地區發起攻勢,襲擊和收復石塘、石莊、孤山等守敵數十處,破壞了如皋到東臺,泰州到海安等公路,在河道上築起了暗壩,斷絕了敵人的水陸交通,使進犯蘇北的敵軍得不到彈藥和糧食的補充。並進一步圍困泰州、泰興等城。使敵人疲於奔命,顧此失彼。損兵折將3800餘人,不得已將“掃蕩”蘇北的兵力撤回海安等據點。我軍取得了粉碎敵人“掃蕩”的勝利。

1941年11月,蘇中區黨委召開黨、政、幹部會議,研究對付日軍“掃蕩”、“清鄉”,長期堅持蘇中抗日根據地鬥爭的問題。劉炎在會上說:蘇中處於我蘇北和茅山根據地的中間,戰略地位很重要,是敵我必爭之地。爲了粉碎敵人摧毀我蘇中抗日根據地的陰謀,我黨、政、軍、民必須團結一致,共同奮鬥。堅持蘇中根據地,我們一方面要動員廣大基本羣衆支援我軍;另一方面要做好上層工作。把地區和縣的參議會建立和健全起來,要聘請一些各界有影響的人士,參加各種抗日團體和從事經濟建設,並定期召開士紳名流座談會,共商抗日大計。爲了對付敵人對我們實行經濟封鎖,必須十分愛惜根據地的人力、物力、財力,儘量節省開支,反對鋪張浪費。除抓好農業生產之外,還要發展手工業,興辦合作社,開展集市貿易,繁榮農村經濟。

會後,劉炎深入基層,親自抓落實工作。

12月,劉炎接到三旅旅黨委的報告。報稱該旅供給部的一個幹部楊德林,犯有嚴重的貪污罪行,旅黨委擬判處死刑,請師黨委批示。劉炎一面看報告,一面思考,當時經常行軍作戰,生活很不安定,他貪污這樣多錢,往那裡去用呢?楊的妻子,來到他的住處,訴說冤情。他詳細詢問了她家的生活開支和楊的歷史及工作情況。找不到貪污錢款的出路。於是他在報告上批示:楊德林若犯有如此嚴重的貪污罪行,理應從嚴處理。但大量貪污的款項,用於何處?應調查清楚,再做決定。對人的處理,要特別慎重。

旅黨委根據劉炎的指示,認真地進行了調查和詳細覈算。發現是他把賬目弄錯了,他本人沒有貪污行爲,糾正了錯案。

有一天傍晚,劉炎在村頭散步時,楊的妻子突然跑過來,跪到他面前說:“感謝救命恩人!老楊他沒事了。”劉炎趕快把她扶起來,她接着說:“老楊是個老粗,不會記賬,錢全錯在賬上。現在查清楚了,若不是政委考慮的周到,他那一條命就完了。”劉炎安慰了她幾句,並叫她轉告楊德林,接受這次的教訓,今後一定要把賬目記清楚,切勿粗心大意。這一事例,曾在一師和蘇中軍區廣爲流傳,受到稱讚。

1942年春,日軍在如東縣豐利鎮集結3000兵力,準備“掃蕩”蘇中地區。當時劉炎正住在海濱鄉鄉長高亞東家中養病。粟裕請他回司令部參加作戰會議,研究反“掃蕩”作戰方案。他冒着傾盆大雨趕到司令部駐地八埝莊,聽取粟裕講述作戰方案。他全面分析了敵我情況,完全同意粟裕的作戰方案。會後,他當晚返回駐地。粟裕指揮部隊,機動靈活地粉碎了敵人的“掃蕩”。

此後,劉炎的病情日趨嚴重。但他仍帶病堅持工作。陳毅認爲當時蘇中根據地生活條件艱苦,同時戰鬥頻繁,不利於劉炎養病,決定送他到上海去治療。

長眠山東

1946年6月,蔣介石撕毀停戰協定,向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

爲了集中兵力消滅蔣軍的有生力量,新四軍遵照中央軍委的命令,向北轉移。從蘇北到山東的途中,劉炎的病情開始惡化,右腋下的腫瘤比拳頭還大,十分疼痛。醫生給他安排一副擔架,他爲了節省人力,不坐擔架,堅持騎馬。有時痛得厲害,他就伏在馬背上,寧肯自己多吃苦,不願給戰士們增加負擔。

11月,劉炎隨山東軍區後方醫院,住在山東省臨沂縣西南的西桃花村,沒多久,腫瘤急劇增大,疼痛常折磨得他滿頭大汗。白天不思飲食,晚上徹夜難眠。醫生打止痛針也不見成效,劉炎只能咬緊牙齒,一分鐘一分鐘地堅忍下去,他卻從不呻吟一聲。

房東老大娘看到劉炎病成這個樣子,就抱了一隻母雞,對警衛員說:“殺了它,給劉政委補補身子,這是俺的一點心意。”劉炎聽到話聲,就把老大娘請進屋內,忍着劇痛,笑着說:“老大娘,謝謝您,您的心意我領了,這是下蛋的雞,絕不能殺,留着它下蛋賣點錢,補貼您家的生活。現在您家的生活這樣苦,我怎麼吃得下去呢?我有白菜和饅頭吃已經不錯了。”經劉炎再三勸說,老大娘把雞放下,流着淚對警衛員說:“劉政委真是個好人,病成這個樣子還事事想到我們窮人。”

劉炎幾天不進飲食,醫生要給他注射葡萄糖,他和藹地對醫生說:“現在藥品緊張,留着給重傷員用吧!”

在重病中,劉炎仍很關心戰局,當前方的同志回來看他時,他忍着痛向他們詢問戰況。還親切地對他們說:“現在前方吃緊,你們的工作很忙,轉告前方的同志,以後不要再來看我了,你們多打幾個勝仗,就是對我最大的安慰,我比什麼都高興。”

劉炎非常清楚,敵人大軍壓境,我軍浴血奮戰,在這種情況下,政治思想工作特別重要,前方有許多工作需要他去做,可他的身體狀況又不能允許。自己只有四十多歲,也許再也不能爲黨工作了,想到這些,劉炎內心無比悲痛。又想到妻子患病在牀,小女兒只有兩歲多,他的心怎麼能放得下呢?

11月20日晚,劉炎叫來妻子慢慢地對她說:“我從參加革命那天起,就把生命交給了黨。我一生奔波,兩袖清風,沒有給你和孩子留下一點東西,你要像保爾·柯察金那樣,身殘志堅,頑強地和病魔作鬥爭,跟着黨,堅持革命到底……”說着說着閉上了眼睛,年僅42歲的劉炎遺憾地告別了人世。

劉炎以堅定的無產階級立場,艱苦奮鬥,勇於犧牲的精神,對人熱情誠懇的作風,高度的原則性,深入細緻的政治思想工作,儉樸的生活,譜寫了自己的光輝歷程,樹立了一個共產黨人光輝的形象。

中共中央華東局的訃告中,稱他:“一生爲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而奮鬥,戰功甚偉,他畢生爲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而奮鬥之精神,永垂不朽!”陳毅在他的墓碑上題寫:“獻身革命勳勞永存,服務人民無限忠誠。”

(本章完)

“爲人民而死,雖死猶榮”——王若飛“金剛鑽團”團長——秦賢安戰鬥英雄——馬思進“鐵軍”名將——葉挺“畢生爲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而奮鬥”——劉炎威名遠播的英雄團長——杜存典由國民黨“督學”到共產主義戰士——張謙光“一顆爲民心,萬古終不泯”——朱克靖勝利之師開道先鋒——韓聯生英勇善戰,愛兵愛民——王麓水威名遠播的英雄團長——杜存典“膠東戰鬥英雄”——夏侯蘇民四平名將,遼吉功臣——馬仁興“金剛鑽團”團長——秦賢安“爲人民而死,雖死猶榮”——王若飛雪原英雄——楊子榮四平名將,遼吉功臣——馬仁興“無線英雄”——李白雪原英雄——楊子榮威名遠播的英雄團長——杜存典文武兼備——艾平英勇善戰,愛兵愛民——王麓水“膠東戰鬥英雄”——夏侯蘇民“一顆爲民心,萬古終不泯”——朱克靖“無線英雄”——李白文武兼備——艾平文武兼備——艾平“以一當百”的戰鬥英雄——林茂成威名遠播的英雄團長——杜存典英勇善戰,愛兵愛民——王麓水“無線英雄”——李白“從奴隸到將軍”——羅炳輝戰鬥英雄——馬思進四平名將,遼吉功臣——馬仁興爲爭取民主和平而壯烈獻身——李公樸“以一當百”的戰鬥英雄——林茂成英雄遺曲壯河山——麥新“無線英雄”——李白“一顆爲民心,萬古終不泯”——朱克靖雪原英雄——楊子榮“金剛鑽團”團長——秦賢安“爲人民而死,雖死猶榮”——王若飛“以一當百”的戰鬥英雄——林茂成“膠東戰鬥英雄”——夏侯蘇民“畢生爲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而奮鬥”——劉炎“膠東戰鬥英雄”——夏侯蘇民由國民黨“督學”到共產主義戰士——張謙光“鐵軍”名將——葉挺英勇善戰,愛兵愛民——王麓水“一顆爲民心,萬古終不泯”——朱克靖“從奴隸到將軍”——羅炳輝英勇善戰,愛兵愛民——王麓水勝利之師開道先鋒——韓聯生“爲人民而死,雖死猶榮”——王若飛戰鬥英雄——馬思進四平名將,遼吉功臣——馬仁興英雄遺曲壯河山——麥新一尊永恆的雕像——董存瑞“從奴隸到將軍”——羅炳輝爲爭取民主和平而壯烈獻身——李公樸雪原英雄——楊子榮雪原英雄——楊子榮勝利之師開道先鋒——韓聯生戰鬥英雄——馬思進文武兼備——艾平四平名將,遼吉功臣——馬仁興“膠東戰鬥英雄”——夏侯蘇民“無線英雄”——李白“一個旅也換不來”——王克勤“畢生爲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而奮鬥”——劉炎由國民黨“督學”到共產主義戰士——張謙光“金剛鑽團”團長——秦賢安“膠東戰鬥英雄”——夏侯蘇民“膠東戰鬥英雄”——夏侯蘇民一尊永恆的雕像——董存瑞威名遠播的英雄團長——杜存典爲爭取民主和平而壯烈獻身——李公樸由國民黨“督學”到共產主義戰士——張謙光“從奴隸到將軍”——羅炳輝由國民黨“督學”到共產主義戰士——張謙光文武兼備——艾平“爲人民而死,雖死猶榮”——王若飛威名遠播的英雄團長——杜存典“一顆爲民心,萬古終不泯”——朱克靖由國民黨“督學”到共產主義戰士——張謙光“從奴隸到將軍”——羅炳輝四平名將,遼吉功臣——馬仁興一尊永恆的雕像——董存瑞“膠東戰鬥英雄”——夏侯蘇民“爲人民而死,雖死猶榮”——王若飛爲爭取民主和平而壯烈獻身——李公樸“鐵軍”名將——葉挺爲爭取民主和平而壯烈獻身——李公樸
“爲人民而死,雖死猶榮”——王若飛“金剛鑽團”團長——秦賢安戰鬥英雄——馬思進“鐵軍”名將——葉挺“畢生爲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而奮鬥”——劉炎威名遠播的英雄團長——杜存典由國民黨“督學”到共產主義戰士——張謙光“一顆爲民心,萬古終不泯”——朱克靖勝利之師開道先鋒——韓聯生英勇善戰,愛兵愛民——王麓水威名遠播的英雄團長——杜存典“膠東戰鬥英雄”——夏侯蘇民四平名將,遼吉功臣——馬仁興“金剛鑽團”團長——秦賢安“爲人民而死,雖死猶榮”——王若飛雪原英雄——楊子榮四平名將,遼吉功臣——馬仁興“無線英雄”——李白雪原英雄——楊子榮威名遠播的英雄團長——杜存典文武兼備——艾平英勇善戰,愛兵愛民——王麓水“膠東戰鬥英雄”——夏侯蘇民“一顆爲民心,萬古終不泯”——朱克靖“無線英雄”——李白文武兼備——艾平文武兼備——艾平“以一當百”的戰鬥英雄——林茂成威名遠播的英雄團長——杜存典英勇善戰,愛兵愛民——王麓水“無線英雄”——李白“從奴隸到將軍”——羅炳輝戰鬥英雄——馬思進四平名將,遼吉功臣——馬仁興爲爭取民主和平而壯烈獻身——李公樸“以一當百”的戰鬥英雄——林茂成英雄遺曲壯河山——麥新“無線英雄”——李白“一顆爲民心,萬古終不泯”——朱克靖雪原英雄——楊子榮“金剛鑽團”團長——秦賢安“爲人民而死,雖死猶榮”——王若飛“以一當百”的戰鬥英雄——林茂成“膠東戰鬥英雄”——夏侯蘇民“畢生爲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而奮鬥”——劉炎“膠東戰鬥英雄”——夏侯蘇民由國民黨“督學”到共產主義戰士——張謙光“鐵軍”名將——葉挺英勇善戰,愛兵愛民——王麓水“一顆爲民心,萬古終不泯”——朱克靖“從奴隸到將軍”——羅炳輝英勇善戰,愛兵愛民——王麓水勝利之師開道先鋒——韓聯生“爲人民而死,雖死猶榮”——王若飛戰鬥英雄——馬思進四平名將,遼吉功臣——馬仁興英雄遺曲壯河山——麥新一尊永恆的雕像——董存瑞“從奴隸到將軍”——羅炳輝爲爭取民主和平而壯烈獻身——李公樸雪原英雄——楊子榮雪原英雄——楊子榮勝利之師開道先鋒——韓聯生戰鬥英雄——馬思進文武兼備——艾平四平名將,遼吉功臣——馬仁興“膠東戰鬥英雄”——夏侯蘇民“無線英雄”——李白“一個旅也換不來”——王克勤“畢生爲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而奮鬥”——劉炎由國民黨“督學”到共產主義戰士——張謙光“金剛鑽團”團長——秦賢安“膠東戰鬥英雄”——夏侯蘇民“膠東戰鬥英雄”——夏侯蘇民一尊永恆的雕像——董存瑞威名遠播的英雄團長——杜存典爲爭取民主和平而壯烈獻身——李公樸由國民黨“督學”到共產主義戰士——張謙光“從奴隸到將軍”——羅炳輝由國民黨“督學”到共產主義戰士——張謙光文武兼備——艾平“爲人民而死,雖死猶榮”——王若飛威名遠播的英雄團長——杜存典“一顆爲民心,萬古終不泯”——朱克靖由國民黨“督學”到共產主義戰士——張謙光“從奴隸到將軍”——羅炳輝四平名將,遼吉功臣——馬仁興一尊永恆的雕像——董存瑞“膠東戰鬥英雄”——夏侯蘇民“爲人民而死,雖死猶榮”——王若飛爲爭取民主和平而壯烈獻身——李公樸“鐵軍”名將——葉挺爲爭取民主和平而壯烈獻身——李公樸